把球鞋当股票炒,这事靠谱吗?
如果你有印象的话,我们曾在年初时策划过一部球鞋纪录片来探讨如今球鞋市场中的种种问题,以及在文化和商业化、金钱和情怀之间的关系与平衡,那么半年过去了,现在的情况如何了呢?
我想各位都看在眼里。毫不夸张的说,商业化的氛围变得比当时更浓了,最明显的一点就体现在 “炒鞋如炒股” 的普遍情况。你会发现,曾经那些呵斥贩子的普通消费者,越来越多地加入到了把球鞋当作投资的行列中,并且重点已经从一级市场中的抽签、排队转而进军到以球鞋交易 APP 为基础的二级市场中,形成了以 “低位买进、高价卖出” 的股票式炒鞋目的。
SNRKS 已经不再是主要战场(图片来源:Nike)
正是因此,“割韭菜”、“冲鞋”、“投资理财”、“涨跌” 成为了市场中的关键词,与此同时一些为普通消费者分析价格走势、理财建议的博主和社交群备受欢迎,各大球鞋交易平台也相继推出 “闪购”(仓库寄存售卖) 等服务,更加便利了买卖中的步骤,变相鼓励交易行为,促进交易量。
然而对普通消费者来说,这种以投机为目的的股票式炒鞋到底靠谱吗?答案显然没有那么绝对,如果你具备一定的经济学知识和对球鞋文化、行内消息的了解,那么很有可能是可以赚到钱的。但另一方面,球鞋市场终究与股票还是有着许多不同点,诸多因素导致其在商业模式和规则上有着不少的漏洞与风险。
所以借着这次的机会,我们想通过分析消费者心理、球鞋交易 APP 交易规则以及股票与炒鞋之间的联系等不同话题展开讨论,除此之外还找来了三位不同角色的业内人士进行对谈,在面对如上提到的市场现状时,不妨参考一下他们的意见。
AKA
Inventory Pool 创始人
「 如今球鞋交易的风险远远大于先前 」
(图片来源:Inventory Pool)
在你看来,把球鞋当股票炒这种事到底靠谱吗,原因是什么?
以前觉得挺靠谱,不过现在觉得不靠谱。在今年八月之前 (俗称瞎冲月?) 一直觉得球鞋和股票最大的区别在于:球鞋是消耗品,只要有人上脚穿了,那全新且可以流通的数量就会相应减少。在这种情况下,球鞋的涨幅空间其实要远远大于股票,毕竟实际的供需关系放在那里。如果玩家了解某一鞋款的产品故事,比较市场投放力度,观察街头上脚概率,再打听下具体发售数量,最后稳准狠地入场扫货,一般都能有不错的收获。
而经历了上个月的洗礼,基本近三年的高价热门鞋款均被抬上了万元大关,试问超过一万元的鞋款,会有多少人会去上脚穿呢?意味着球鞋已经与股票画上了等号,没有上脚,只有买卖流通;但伴随着无人监管的市场,规则还不成熟的交易平台,超低的违规赔付金额,以及庄家的肆意操控,风险远远大于先前。
(图片来源:Inventory Pool)
我曾在一些平台看到过不少以 “理财建议”、“预估球鞋价格走势” 等主题的文章和社群,它们之所以受欢迎的原因是什么,对于这种群体的出现有什么自己的看法?
倒卖球鞋,是除了下海做微商外,能让学生党最快且最容易挣钱的办法。所以,这类洗脑的文章就跟传销公司的 PPT 一样,让学生党着迷和信服。我也阅读过不少所谓的 “理财建议”,不过站在业内人士的角度看,90% 以上的分析都无凭无据。而这些作者,大多是站在吸引流量的角度去编辑的标题,以及胡扯的内容。为的是,圈粉后可以卖鞋做微商来变现。
炒鞋和炒股票的核心区别在哪里?
如果将一万元划作界限,超过一万的鞋子基本没有实际穿着的需求,大多是用作收藏和投资,那这部分鞋款和股票基本划为等号。不过随着近两个月大批圈外人士进场炒鞋,则会出现,人多、钱多、鞋少的局面,所以这类高单价商品很容易被资金撬动。在没有监管的情况下,避免不了暴涨和暴跌。
对于相对较低单价的鞋款,因为存在实际消费者购买后穿着的大量需求,所以与股票判断行情好坏的方式有着很大不同。
现在很多球鞋交易平台也推出了类似于 “闪购” 的服务,这显然是为了那些有着投资心理的消费者而准备的,当出现这种交易模式时,对于球鞋市场的影响是什么?
对于真正的消费者而言,闪购可以很大程度上节省购买的时间。对于转售用户来说也节省了运费和多次鉴定的费用,其实都是好事。但关于寄存时间的 60 天时限,“吃相” 就有点难看了。平台希望用户间可以短时间多次换手,但球鞋价格的波动以及固定的交易手续费使得球鞋很难在 60 天内有多次交易。所以,这不都爆仓关闭了寄存服务么?
(图片来源:Business Insider)
目前各种球鞋交易 App 经常会被曝光出各种问题和漏洞,包括数据造假、售假、交易规则不完善等等,在如今几乎以这些平台为交易基础的现状下,是否会引发更多球鞋市场的问题?
其实 8 月份的价格波动,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来自于平台。首先关于数据,前端数据的真实性会很大程度上影响用户的下单情况,很多小白用户就是通过前端的成交数据来判断一双鞋是否热门以及参考当下成交的真实价格。殊不知平台把取消的订单、不合格的订单等多种没有最终成交的订单都显示在了前端。同时,还有一些平台存在刷单造假的情况。对于平台融资来说,这些数据的确能帮助他们获得更多的投资,但对于平台用户或者整体球鞋交易市场而言,并不是一件好事。
以你的观点来看,球鞋市场在全民炒鞋的情况下,接下来会如何发展?
当第一波 “韭菜” 割完后,年轻的 “韭菜” 们会去冷静思考和学习。相信之后的球鞋市场会愈发成熟和稳定,毕竟没有人会争相去当下一季的韭菜。
张建
绝版空间创始人
「 炒鞋需要懂产品,要有时间的沉淀和足够的经验 」
绝版空间上海店铺(图片来源:绝版空间)
现在 “炒鞋如炒股” 的说法越来越多,对这样的现象有什么实际的深刻感受?
的确,和身边人交流时会听到类似的话题越来越多,周围不是这个圈子的同学或者朋友也会私下里发信息问我一些关于球鞋理财的文章问我是不是确有其事,现在的球鞋市场,的确可以用夸张来形容了。
在你看来,把球鞋当股票炒这种事到底靠谱吗,原因是什么?
当然不靠谱,首先你需要懂产品,了解哪些产品是热门产品,并且有足够的升值潜力,这点需要时间的沉淀和足够的经验,另外更重要的一点是要有稳定的、价格合理的拿货渠道。
如今以球鞋交易平台为基础的 “股票式炒鞋”,对相对传统的店铺经营有着怎样的影响?
球鞋交易平台也好,散户炒鞋也好,他们炒的永远都是金字塔顶端的的那一类产品,本身对球鞋文化帮助其实并不大,所以对于我们这类传统实体店铺在普通产品方面也起不到什么帮助。只是在顶端产品发售时会让来参与排队的人越来越多。
人们常说如今 “大人炒股,年轻人炒鞋”,作为一名家长同时又是从业者,如何理解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想要通过投资球鞋来获利?
大多数年轻人的行为其实谈不上“炒鞋”,应该是跟着市场的热度参与下罢了,对于很多年轻人,在某一款限量球鞋的发售日转走几个不同的店铺参与抽签活动,如果足够幸运抽到鞋,转手后赚个几百几千。但对于上升到投资来说,我前面说的两点,还不是大多数年轻人可以具备的。
(图片来源:Sports Illustrated)
您的孩子平时会关注球鞋吗?如果发现自己的儿子炒卖鞋子,您会是什么反应?
目前我还没有去培养我孩子的球鞋爱好,首先他们的年龄还小,另外,我不是很想让他们在小的时候就过多地在意穿着。我的儿子应该不会炒卖球鞋,毕竟他的爸爸是位老鞋头了,哈哈。
如果是通过球鞋炒卖赚到了钱,满足了自己的爱好,这算是炒鞋靠谱的一种体现吗?
当然算,毕竟我们那个年代开鞋店的人都是通过卖鞋既满足了自己的爱好,又开拓了自己的事业。但每个行业都存在着自己的风险,就像现在球鞋行业的泡沫一样,想入行还真需要谨慎思考。
Michael.L
Sole Stage 北京店铺主理人
「 说白了,炒鞋这事我们没有任何主导权 」
Sole Stage 北京店铺(图片来源:Sole Stage)
在你看来,把球鞋当股票炒这种事到底靠谱吗,原因是什么?
现在这个市场当作股票去操作绝对是不正常的。球鞋市场和资本市场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东西,球鞋的火爆除了和关注度相关以外还与数量质量等一些其它因素相关,而这些东西全部都操控在品牌方手里,说白了我们没有任何主导权,一旦一款天价鞋款补货,那大众的损失将是巨大的,这之前已经有不少相关事例了。
以你的经验来看,资源和经济实力强大的卖家,在当下的球鞋市场中真的可以做到操盘的程度吗?
经济实力大、产品知识强也只能是短期有可能操控市场价格,和上面问题一样,补货、流行改变,任何一个条件都会直接影响鞋的价格,所以不可能长期靠囤货来控制市场。
(图片来源:The Globe and Mail)
如今 “割韭菜” 成为了球鞋市场中的热点词,对于大部分普通消费者来说,将球鞋当作股票进行投资的风险如何?
一般用户不建议靠这个做为财富主要累积手段,鞋不但对个人产品知识要求、市场价格把控、潮流流行元素,及经济基础有着很高的要求,所以一般人在不具备这些条件情况下不建议参与这个行业。
如今以球鞋交易平台为基础的 “股票式炒鞋”,对 Sole Stage 这种线下经营模式有着怎样的影响?
国内的交易平台对于我们说没有影响那是假的,但是我们觉得无论平台怎么发展,线下实体的优势他们永远不可能达到,试穿、现货、百分百正品保证。这些是互联网购物永远的痛点,所以我们还是很有信心的。
「 普通消费者对于信息和资源的知情、把控能力相对较弱是问题的关键 」
(图片来源:Quartz)
显然,当面对 “把球鞋当股票炒这种事到底靠不靠谱” 的问题上,三位都给出了相同的答案,并且原因总结起来其实也是相似的:普通消费者对于信息和资源的知情和把控能力相对较弱。
具体解释来说,能否通过在二级市场炒卖球鞋赚到钱,重点在于该选择哪款鞋进行投资,以及什么时机入手和出手。而这些问题,需要个人通过市场反映出来的 “信息” 进行主观上的判断并作出选择,之所以上面几位都说到炒鞋需要一定的球鞋知识储备和经验,就是因为它们能够让你对信息作出更准确的理解与预测,但…这还不够。
最近这两款新配色无疑成为了市场中的重点关注对象(图片来源:Google)
事实上,炒鞋比炒股票相对简单的一点是,能影响一双球鞋在二级市场中价格的因素如果总结起来就是:首先是一级市场,主要体现在品牌对于一双鞋子的市场定位、研发和设计规格,以及营销宣传力度、发售货量和发售价格等等;其次,二级市场中影响价格的部分则包括买入和卖出的时间节点、贩子和庄家背后的操作、球鞋交易平台上的交易数据以及更多无法预料的情况等等(是否有明星上脚、UNDERCOVER 早先出现的政治因素等等都会影响球鞋的价格走向)。
越限量、越有话题性的联名鞋款自然有着更高的炒卖价值,但这往往是每个人都懂的道理(图片来源:Sean Go)
捋一捋你就明白了,在上述的这些条件中,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有多少是可以完全把控的?有多少信息是透明的?相比于成熟且具有约束力的股票市场,可能要少得多。更重要的一点是,股票的涨跌与上市公司的业绩、能力以及一些决策因素产生联系,而球鞋的炒卖价值大部分都是外部因素赋予的。
Air Jordan I 已然成为炒卖 “重灾区”(图片来源:SneakerNews)
通过知识和经验,你可以判断出哪些球鞋会在市场中获得更高的人气,可以了解到一双球鞋在发售前到发售后的基本价格变化趋势。但大部分对价格的判断都只是在不确定的条件下进行预测,这也是为什么在业内人士看来,那些教你该投资理财哪些鞋子的 “分析师” 们都是在胡扯。而鞋贩和所谓的庄家在炒鞋的过程中能够更容易地获得利益,最主要的原因是拥有资金和资源,更强大的资源意味着拥有比普通消费者更多的信息和进货渠道,降低了投资的风险,这是普通消费者所不能及的,所以往往大家只能被 “牵着走”。
所以,你应该理解为什么那么多人会被 “割韭菜” 了,在不具备球鞋知识、经验以及资源的情况下,大部分趋利的消费者只能盲目跟着大家一起 “冲”。当需求增大,价格自然会升高,到达一个节点时,相对理性的自穿消费者不再消耗市场中的货量,那些 “高价接盘” 的人们就成了冤大头,只能抛售赔钱或者等待下一个愿意接盘的人,往往出现的现象都是前者。
(图片来源:Google)
其实这种情况,与 17 世纪中期在荷兰发生的典型市场泡沫案例 —— 郁金香狂热十分相似,郁金香事件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有记载的金融泡沫经济。17 世纪中期时,郁金香从土耳其被引入西欧,当时量少价高,被上层阶级视为财富与荣耀的象征,投机商看中其中的商机,开始囤积郁金香球茎,并推动价格上涨。1635 年,炒买郁金香的热潮蔓延为全民运动,人们购买郁金香已经不再是为了其内在的价值或作观赏之用,而是期望其价格能无限上涨并因此获利。最终在短短两年后 ,郁金香市场突然崩溃,六个星期内价格平均下跌了 90% 。
简单来说,两者都是在人们的趋利心态下,纷纷投入到炒卖一个没有自身运作能力且严重超过自身价值的物品的行列中,当市场中的泡沫破灭时,价格暴跌,受创最大的,往往是那些最后入场的投机者们。
如今球鞋交易 APP 的竞争也愈发激烈起来(图片来源:Engadget)
除了上面所说到的部分之外,如今球鞋市场形成现在的状态,与品牌和交易平台也有着不小的关系,其中类似于毒和 nice 等各大球鞋 APP 作为目前取代淘宝的球鞋二级市场交易平台,已经发展成类似于股票行业中证交所般的存在。最初借助鉴定服务的便利性和门槛更低的交易操作模式而广受欢迎,如今则除了交易操作外,还是二级市场走势的参考平台。
(图片来源:Los Angeles Times)
你会通过一些各平台新推出的交易规则窥探到,其在有意地变相鼓励炒鞋行为。
正如 AKA 所说,某些平台推出商品寄存售卖服务(俗称闪购),美其名是缩短时间、便利了交易上的步骤,但实际上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促进交易量的增加,希望用户可以在买入后迅速上架转手。另一方面,担保预售的买卖规则也有点像是期货交易,其目的同样是在变相促进用户之间更多的成交,你甚至不用拿到这双鞋的实物,光在 APP 上即可完成整个交易过程。
这导致了越来越多的球鞋交易变成了仅存于虚拟线上的数字交易,交易量在不断上涨,只看见走势利好而选择 “进场” 的用户、资金也越来越多,但实际的库存消耗(自穿用家)却不能形成正比,导致了不健康的高速增长。
1929 年美国股票市场崩盘的前夕,股票让人一夜暴富的梦曾成功打入过许多并无金融经验的美国人心里。如果大崩盘是因为人们为表面利好而憧憬于各种 “快速致富计划” 、贸然选择入市的后果的话,那从侧面看来跟今天的球鞋市场也有几分相像。自此后美国便出现了证券交易委员会,监督证券市场的秩序。
可球鞋市场呢,谁来监督和制定秩序?
没有一个产业是能够永远利好的,尽管目前来看整体市场仍然还处于上升的阶段,但当积累的泡沫过剩最终导致破裂的时候,一泻千里的现象也是可以从各种前车之鉴被推敲预见到的。
市场自有市场的规律,我们说再多也无法阻止因供需关系形成的二级市场发展。但在二级市场上把球鞋当成股票炒卖,这事靠谱吗?答案显然不是绝对的,不妨借鉴证券市场反映的现象判断:金融大亨的名字从来也不会缺乏的,但千万也别忽略了更多不为人知的炮灰故事,最终还得看自己对行业的了解和判断力。另外,在体系不完善、缺乏第三方监督的市场上,也太容易成为韭菜了。
作者: Lin
热门内容
点击以下图片查看
iPhone vs. HUAWEI,30 名消费者各站哪边?
UNIQLO 如何让基础款卫衣变身造型利器?
Helmut Lang 是回归经典,还是止步不前?
Advertising:ad@nowre.com
Marketing:info@now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