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厉为师,儒雅为学——访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温儒敏
书房中堆满了各种书刊,午后的阳光挥洒入帘,屋里显得驳杂而又那样宁静。温儒敏教授说这是他的藏书室。温教授从他的教学体会谈起,认真专注中又带着智慧;旋而,话题转到了其他方面,包括他的人生经历、求学的过程,以及对北大的感念等等。
“别忘了老师的主要职责就是教学”
与温儒敏教授的交谈首先从他主讲的《中国现代文学》开始。这门由北大中文系为大一本科生开设的基础课,是一门国家级精品课程。温老师特别强调这门课获奖不是他一人的功劳,从王瑶先生开始,几代学者都投入了精力,是“磨”出来的。现代文学教研室中青年学者实力很强,他们也都参与这门课的建设。在温老师看来,现在学生知识结构以及社会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课时也减少了,这门课迫切需要改革。同时,针对现在学生受应试教育约束,读书比较少的情况,这门课非常也注意引导学生阅读作品。
温教授反复强调基础课教学要注重“基础”,改变中学生那种应对考试的学习习惯。温教授把这门课的目标定在培养学生三个能力上,即观察文学现象的能力、审美分析能力和评论写作能力。他说:“正是基于这种考虑,我们决定适当淡化‘史’的色彩,强调原典阅读,让学生与重要文本进行少而精的近距离接触,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与自主性。”因此,引导阅读、强化写作训练,一直是温教授多年来所坚持的。他做系主任时还主张全系所有基础课都要注重引导读原典和写作训练。温教授有一句名言:中文系不一定培养作家,但培养的起码都应当是“写家”,能写一手好文章。
温儒敏教授说,现在不少大学和院系都奔着“研究型方向”,老师整天忙于做项目、申请课题、完成指标,过的就是“项目化生活”,哪里有什么精力放在教学上?其实,大学的本义就是培养人才,本科教育最能体现一个大学的水平。“别忘了当老师主要职责就是教学”,温儒敏教授认真地说道。
上过温教授课的学生都对他严谨而开放的风格有深刻印象。有的学生本科毕业了,还留着上一年级时温教授给他们详细批阅的学期作业。温老师上课班上通常有100多学生,学生的每篇作业他都要亲自阅审,并针对性地写出评语。在中文系,学生都爱叫他“温爷爷”,这称呼中有对师者的敬畏,也有对老者的亲近。
要有“非职业性”阅读
温儒敏教授一再谈到人文学科人才培养要讲熏陶、讲积累,而广泛读书非常重要。他对现在年轻人的阅读状况很担忧。温老师最近指导学生做的调查发现,目前中学生阅读基本上是应试式,顶多还读一些流行书刊,比如韩寒、郭敬明等的作品,很单一。温老师认为,这类流行读物的消费也不是坏事,但只是“冰淇淋”,总不能光吃这个,还得要有“主食”,那就是各种人类文化经典。
温教授受教育部聘请,担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专家组召集人,这些年一直在参与基础教育改革,也曾执行主编新课标“高中语文”。他说,语文课改很重要一点就是强化阅读能力,引发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口味和习惯。温老师认为大学生的阅读也要面宽一点,格调高一点,不能把所有阅读都纳入职业训练,应当提倡有一些“非职业性”阅读,把阅读作为不断吸取人类智慧的一种人生方式。
温教授还谈到他自己的阅读体会。他说,“我大学入学的第四个学期,‘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当时很乱,但也不是没有缝隙,现在回忆起来,那其实是我人生中少有的一段广泛阅读、自由阅读的大好时光,多数时间都在当‘逍遥派’,逍遥读书。什么二十四史、马恩选集、各种传记野史,都找来读过。那时的阅读是‘非职业性’的,似乎没什么目的,其实目的就是求知,恰好是阅读的真义。”说起当年的读书书目,温教授面露兴奋之情。“从政治经济到文史哲,我是无所不读的。文革也并非一些人想象的全面封闭,当时通过所谓的‘同步翻译’,一些比较有名的文学作品被介绍到中国,比如赛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阿克肖诺夫的《带星星的火车票》、沙米亚金的《多雪的冬天》等等。应该说,那几年的广泛自由阅读,对我日后从事学术研究工作大有裨益。”
反观现在的阅读状况,温教授认为普遍有过分职业化、功利化倾向,这很难达到启迪心智、超越自我的效果。温老师主张人文学科的课程应当警惕这种不好的倾向,多引导学生自由阅读,以及非职业性阅读。
三十年燕园情
温儒敏教授从1978年到北大读研究生、博士生,接着留校任教,30年过去了,他对北大有很深的感情。在他最近出版的《书香五院:北大中文系叙录》(北大出版社2008年版)一书中,他满怀深情回忆了几十年燕园问学之路,为自己能在这个自由的学术园地中成长感到骄傲。
温教授认为,社会对一个大学的评价,主要还是看培养人才,这往往需要较长时间,不是一时一事可以判定的。他坦言,大学一定不能浮躁,尤其“不能为改革而改革”。
“近日去台湾几所大学访问,感触颇多。坦白说,我们现在的大学教育“商业味儿”太浓,我感觉,我们的招牌正在被不断消费、消解。大学教育的根本价值在于传承人类的精神遗产,在于发扬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是个性情中人,年轻时崇尚自由。后来有了到基层工作的机会,知道实践不是自己想的那么简单,那时真的体会到办成一件事有多么难。”提及青年时代的往事,他眼神中依稀可见当年燃烧的激情,“知识分子要对国情有清醒的认识,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忧虑应该是我们的本能”。诚然,师者温儒敏,用《论语》中的一句描述再合适不过,“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一个小时悄然流逝。在采访即将结束之际,温儒敏教授亲切地赠予记者他的自传作品《书香五院》。“老师接待学生是天经地义的事,”温教授和蔼地说道,“以后在学业上和生活上遇到什么问题可以随时来找我。”平实的话语中蕴着对年轻人的殷殷关切,温文尔雅之风正如他的名字,也似午后暖阳般煦煦温和。
温儒敏简介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北京大学中文系系主任,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主编。2008年教育部授予“全国高校教学名师”奖励。同年获北京大学方正奖教金特等奖。
记者:王磬,白惠元,于潇
原文链接:http://pkunews.pku.edu.cn/zdlm/2011-10/12/content_215208.htm
感谢您对北京大学微信平台的关注!每周我们的推送内容如下:
周一:【北大人物】走近燕园人物,分享人生历程;
周三:【文苑菁华】以文为鉴,览见天下;
周五:【一周燕园】回顾燕园一周大事,了解校园动态;
周六:【燕园达人】寻找燕园达人,倾听身边故事;
周日:【未名撷趣】网罗美图、趣事,全方位看北大。
另有新鲜内容不定期推送,感谢您的关注!
同时,关于北大微信平台的建设,也欢迎您的投稿和建议。
投稿邮箱:beidaweixin@163.com,我们将择优发布。
您的问题和建议可直接回复微信,小编们将及时处理。
北京大学官方网站:http://www.pku.edu.cn
北京大学官方微博:http://weibo.com/PK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