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物|董强:我在塞纳河畔穿唐装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 2021-03-04


编者按

16岁开始学习法语,49岁仍然在不断刷新华人在中法文化交流上取得的硕果。33年来,董强从未远离过法语,也从未远离过为中法文化穿针引线的事业。在塞纳河畔的法国社会身着唐装,他的身上维系着中国文化与法国文化交融的优雅与蕴藏。



一身风尘仆仆的大衣搭配文艺范儿的围巾,刚赴法国接受法兰西道德与政治科学院外籍终身通讯院士履任的董强教授健步走入房间,接受北大校内及社会媒体的联合采访,眉宇间丝毫不见舟车辗转的疲惫。


从2009年被授法国政府颁发的荣誉骑士勋章,到2013年荣获“法语国家联盟金奖”,再到今年成为法兰西学院首位华人通讯院士,这是华人董强通过自己不断在异国别土取得令人咋舌的认可与荣誉的故事,也是学者董强铁肩担道义、妙手传文化的一路征途。


谈翻译:飞越巴别塔


“文化的基础是对话,最重要的是要建立起渠道。”谈起多年来进行中法文化交流的经历,董强意味深长地总结道。


董强提到,21世纪以后,世界局势变得前所未有的复杂。“我认为主要是文化之间的介绍太少了。”董强说。“这个世界最可怕的是不知道和恐惧。我们要面对的,是各个群体之间互相了解不够的问题——这会导致很可怕的结果。”


“我认为我们文化人重要的原则就是做出文化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外面发生的事情。”




董强1988年来到法国巴黎,12年旅居法国的生活,使他有一个很深的感触:中国的东西太少了。


国外对中国的印象呈现清晰的两个极端:一小撮痴迷汉学的高知群体研究佶屈聱牙的汉学,而另一边,就是很肤浅的龙、筷子之类的符号化认知。


文化国际认知与文化地位不相称,这给了董强很强烈的刺激。他从未如此强烈地认识到,只有接触了才能讲道理,而一切接触都要从翻译开始。


正是出于这个刺激,回国以后,他联系成立了傅雷翻译奖。即使在众多事务缠身的情况下,也依旧坚持担任该奖项的评委会主席至今。他始终坚信,想让别人了解我们,就要摆事实讲道理,而这个事实就来自翻译。


“你想要越过表面的东西抵达思想,就只能靠语言。语言的重要性一直存在,而没有好的翻译一切都是空谈。”董强说。


董强对于翻译的热忱可以追溯到他的学生时代。上个世纪80年代,文革之后兴起的翻译热潮为中国输入了西方世界一些精髓性的著作,给了当时的青年学子很强的冲击。青年时代受到的冲击使他认识到翻译的重要性,而他也穷毕生之力如此奋斗着,对他而言,在翻译上付出的努力是他最自豪的。


“现在傅雷翻译奖之所以越来越受欢迎,是因为没有水分。我坚持这个奖的品质,一定要让它整个的竞争、评选机制都公平透明。”现在,傅雷翻译奖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翻译奖。


董强在法兰西学院获颁“法语国家联盟金奖"(2013)



谈社科:人文是北大的灵魂


在翻译之外,董强还有很多别的专长:在法国电视台讲中国书法的线条美,用法语写诗,开个人摄影展。


董强说:“中国有句话叫‘功夫在诗外’,尤其是人文社科。人文社科一定要有大格局,眼光越大、兴趣越广,越容易突破。”


董强在法国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的导师米兰·昆德拉在小说界取得了斐然的成就,董强认为,这正是因为他做到了将文学与音乐结合在一起,创造了独一无二的文学理论。换句话说,他做到了跨界,做到了大格局。


“人文需要大格局,需要能跨界。”董强反复强调道。



董强喜欢书法,他觉得,书法笔走龙蛇之间蕴含了很多思想的东西在里面,这些思想就是人文的魅力所在。人文社科有独特性,对一个国家来说,文史哲就是国家精髓性的东西。


而在董强看来,人文也是翻译的精髓。对他而言,翻译从来不是一个机械的职业。“语言不是工具性的东西。不然Google就够用了。但是没有一本人文社科的书是Google可以翻的。”翻译只是整个行为的一部分,个人的知识体系才是翻译得以建立的根基。


因此,谈到国内人文社科的培养,董强认为应该在本科阶段就让学生都能接触到学科内部经典性的著作,并且中西要合并。“这个世界需要参照,人文社科最重要的就是要参照。”肩负多重文化交流使命的他,时刻不忘记强调文化之间思想对话的重要性。



“我特别高兴能当选人文社科的院士”,董强说。“因为人文社科是北大灵魂的东西。如果在这个情况下能讲人文社科发扬光大,我相信北大的地位也会远远超过往昔,我相信这样北大梦也就实现了。”



法国总理瓦尔斯将法国总统亲笔签字的荣誉骑士授勋证书交给董强(2015)



谈北大:斯文之道不坠于地


“师者的身份是我能够在北大行走的原因。”说这句话的时候,董强的态度显得很慎重,眼睛里闪烁着光芒。


法国授予荣誉骑士的时候有一个传统,会详细调查受任者过往的经历,并在授予仪式上描述出来。董强说,在听组委会回顾经历的时候,最让他感动的就是在北大求学的时光。


“我当时选法语带有很大的随机性和偶然性,如果不是在北大遇到的很巧合的缘分,可能我就和法语擦肩而过了,一辈子也不会想到自己和法国文化有这么深的纠葛。” 


燕园本科生涯的奇妙相遇,董强开启了他与法语一生的羁绊。当年懵懂的少年爱好和投入没有白费,在北大求学的那些年,为董强打开了新世界的窗户。董强说,他很高兴在北大迈出了第一步,正因如此,他最引以为傲的是他接过师长薪火相传的教鞭,回到北大继续教育工作的经历。


董强在北大工作十五年,众多事务缠身,但是在课上从来没有落下过。在他心里,教育是他的一生之本。“知识是传递,是整个文化中核心的部分,只是没有传递就会消亡。”前几年,傅雷奖增设了一个新人奖,也是为了励新人去翻译,希望这个行业后继有人。


“这也是我能自豪的、在北大行走的重要的原因。”一贯儒雅谦和的董强,在这时候表现出了不容置疑的自信和肯定。


董强与法兰西学院终身秘书长埃莱娜·卡雷尔-德昂科斯合影(2016)





采访:联合采访

供稿:郑思琳

图片源自网络

排版:LenGary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