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聚焦钓鱼台|大咖云集,北京论坛开幕!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 2020-08-18

编者按

11月3日,以“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变化中的价值与秩序”为主题的第十四届北京论坛(2017)在钓鱼台国宾馆开幕。


北京论坛是经中国教育部批准,在北京市政府的指导与支持下,由北京大学、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和韩国高等教育财团联合主办的国际性学术会议。


十一月初的钓鱼台国宾馆,有着她一如既往的典雅端庄,也多了几分生机勃勃。环绕着钓鱼台的是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潺潺的流水和常青的草木让人忘却了秋意,一排排银杏则为钓鱼台染上一片热情洋溢的金黄;集聚在钓鱼台的是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余位参加北京论坛的嘉宾,他们带来了多元的思想观点和不同的精神风貌;如火如荼地开展在钓鱼台的是关于“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变化中的价值与秩序”的主题讨论,热烈的议题研讨将思想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论坛现场


历时三天的论坛上,将有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余位嘉宾齐聚北京,从多学科、多视角出发,聚焦人类社会变化中的价值与秩序,以此寻找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新方法,探求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新路径。



开幕式掠影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王家瑞




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视频致辞




俄罗斯联邦国家杜马前第一副主席,俄罗斯联邦总统人权事务前全权代表 弗拉基米尔• 彼得罗维奇• 卢金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副部长林蕙青




埃及前总理,开罗大学教授 埃萨姆• 谢拉夫




北京市副市长王宁




韩国SK 集团全球董事长崔泰源




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




剑桥大学耶稣学院中国中心主任、剑桥大学崇华中国发展荣休教授、剑桥大学发展研究中心创始主任 彼得•诺兰




洛杉矶加州大学校长毕杰恩




文明对话研究院主席、“文明对话”世界公众论坛创始主席弗拉基米尔·亚库宁




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北京大学法学院天元讲席教授,中国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朱苏力




开幕式由北京大学副校长田刚主持;大会主旨报告环节由韩国高等教育财团事务总长朴仁国主持。来自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中国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中国国家汉办、中国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等机构的嘉宾和来自俄罗斯、日本、埃及、瑞士、巴基斯坦、阿联酋等国家的驻华使节也参加了本届北京论坛。





分论坛风采











与会者想说


袁行霈(北大资深教授,国学院院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

回首往事,我不禁感叹推动中外文化交流是一个多么重要的事,又是需要花费多大力气、经历多长时间才能见效的事。

如果未来有一天,我们能够共同编纂出一部《中华文明国际传播史》,将中外文化交流中的若干重要事件梳理清楚,这一定会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中国文化自身,也将为今后中外文化的交流提供借鉴。

我希望大雅堂成为海内外中国文化研究者共同的“家”,成为国际汉学家向往的学术殿堂。




渠敬东(北大社会学系教授)

身为组织者,我不止一次参加北京论坛。

北京论坛请来中外各个地方的学者做交流,能给学者们提供一个思维交流碰撞的机会,有利于多元研究。




袁瑞军(北大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公民社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社会企业是一个特别新的概念——用市场的模式手段,解决社会的问题。我们社会面对的问题越来越复杂,传统的政府、企业和第三部门这种分立的模式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跨部门的创新是必然的。共享,也是用创新的手段解决我们面临的问题,它们的实质是一样的。




张鹏飞(北大经济学院教授)

这是一个学术性非常高的论坛。例如今天几位教授提到的债务问题,虽然中国现在债务问题没有那么严重,但是今天(经济)健康不代表以后健康,通过他们几位教授讲的我们也可以未雨绸缪。




李安山(北大国际关系学院亚非研究所教授)

学术研究可以给政策提供一个背景知识,从学术的角度,我们可以研究比较长的时段的发展,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也为政策的制定提供一些咨询。这是学术讨论和政治议题的对接。



张静(北大社会学系教授)

北京论坛具有一定的学术外交性,能为来自不同国家的学者提供彼此接触的机会,可以为学者们提供广泛研究的可能性,也有利于大家接触更多元的看法和资料。



张隆溪(北大燕京学堂特聘教授)

我特别强调中国的概念既是文化的也是地域的,不能把文化和地域区分开。在文化上是中国传统流传下来的一种文化,这种文化是变动的,有包容性开放性,一直延续到现在。

另外一方面是中国的版图,这两个东西联系起来才是真正所谓的中国。现在要和世界的文明去对话,要明确是以一种什么名称去对话。



贺灿飞(北大城市与环境学院院长,北大—林肯研究院城市发展与土地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

本次论坛是一个思想碰撞、求同存异、体现多元价值的平台,中外的思想在交流中发现价值。当今中国进入到了新时代,我们需要进行价值的重塑和秩序的重构,不能一味地简单服从于旧的国际惯例,而要积极地参与到秩序的重建当中。在此时开展这样的论坛有助于新的价值与秩序的建立。

而分论坛关注的是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这不仅仅是经济的可持续,也是社会的可持续,这是中国在城市化进程中面对的重要话题。



刘志(北大—林肯研究院城市发展与土地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的城市建设处在关键的转折点,我们更加关注质量和公平,追求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

城市归根到底是为人服务的,当前中国正在经历着城市发展模式变更和城市规划思想变更,本次论坛的交流对将这些变更落到实处有重要意义。论坛一方面基于中国的情况,把中国的情况放在世界的范畴内去定位和讨论,一方面也让国外的思想和经验进入中国,让国外的学者专家了解中国。作为组织方,我们还将通过会上和会后的传播,加深大家对相关问题的认识。



Karry(化名,北大考古文博学院研究生)

(今年北京论坛的改变)一方面是经费的增多,例如新疆方面以及探寻丝绸之路等等,会有很多经费支持。另一方面是关注度提高,之前大家对于草原丝绸之路的关注会少一些,但是现在一带一路的提出不仅对草原丝路,还对之后的汉代、唐代丝路可以整个联动起来进行观察。最重要的是丝绸之路跟国外有合作,所以我们可以更多跟国外包括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国家整个联动起来。对旧欧亚大陆的历史来说,这种联动很重要,比如对于我们了解青铜时代的世界体系是怎样的这个问题,这需要一种很广域的视野去看,而丝绸之路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契机,有这样一个平台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来观察。



张明(化名,北大博士生)

我主要从事政治社会学方面的研究,今天是首次跟随自己的导师来旁听北京论坛。很开心有机会接触到一些相关领域的知名学者,旁听他们的多元观点。各位学者的论题相当具体,给了自己很高的学习兴致。




第十四届北京论坛为期三天,共设八个分论坛和一个学生论坛,相继在钓鱼台国宾馆和北京大学校内举行。


作为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高端论坛,北京论坛秉承兼收并蓄的学术精神,为广大专家学者提供了跨文化交流和文明对话的重要平台。经过十三年磨砺与成长,北京论坛立足北大,面向亚洲,放眼世界,汇集世界著名学者,已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术平台。


在未来,北京论坛仍会致力于推动不同文明交汇共荣,促进人类文明发展进步。



文字:吴婉秋、陈立雪、谭诗颖、李敏

采访:新闻中心记者团

图片:刘月玲、李香花、姚虹旭、马旭东、北大电视台

制图:陈灿

排版:Calley、谭诗颖

责任编辑:张艺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