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120个故事|路过星辰路过风

2017-11-30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

编者按

解剖室中心系天下的张卫光老师,黑白棋路上博弈人生的侯逸凡,静园草坪上诵读沁园春的高瑀泽,车协路上手摘星辰的郑思琳,康美乐中踏着单车追梦的杨坤教练。北大,这是我和你的专属故事。




  张卫光

(原北京医科大学1999届毕业生,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系常务副主任、生物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副主任及形态学实验中心主任)



医学缘

1970年,我出生在山东聊城的一个普通家庭,听爷爷说,他的大哥是在1925年去的齐鲁大学医学院,而他在1940年因太平洋战争从齐鲁辍学,后来当了一辈子的药师。真的深受医学家庭的熏陶,我后来成为了家中的第11名从医者,我的家近百年三代学医,一步也未离开。

我与医学有缘!



北医缘

1995年,我来到了北京医科大学追梦,师从人体解剖学系的夏家骝教授。在来北医之前的近两年中,我就是一个“无助的北飘”——20年前的北京真的跟现在大不一样,是北医收留了我,从此有了家的感觉,我时刻都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来报答北医,直到永远。1999年,在我研究生毕业留校时有幸成为了北医最后一届的毕业生和入职者,屈指一算,来北医22年了,一步也未离开。

我与北医有缘!



柬埔寨缘

2012年,北医百年校庆,我一直都在高度兴奋中忙前忙后,但在校庆日的前一周,我接到了命令,作为医学专家奔赴柬埔寨负责西哈努克国王的遗体防腐保护。临行前,我仍在弱弱的问:北医百年之际真的要离开吗?我的上级部长重重地说:这是任务,并且绝密!百天后的春节,当我完成任务怀揣着两部委的表扬信和柬埔寨人民的满满地感激回家时,我知道,我的心仍在皇宫,一步也未离开。

我与柬埔寨有缘!



无语良师缘

2017年,我荣获北京市第一届“人道奖”,是对我们整个致力于医学遗体捐献工作队伍的肯定。医学教育离不开解剖,解剖离不开遗体捐献。北医有着近百年的感恩追思遗体捐献者的传统,1999年成立了遗体捐献者北医捐献站,2011年建立了第一座遗体捐献者纪念墙,感恩那些为医学无私奉献的人们,并教育每一名北医学子心怀感恩、尊师重道。转眼十余年过去了,一步也未离开。

我与“无语良师”有缘!



北大缘

2018年,北大120年。我儿时便梦想北大,后来高考无缘北大,选择学医 ,而在2000年圆梦北医的回归,成为了新世纪的北大人。我错过了1998年北大百年,但却拥有了“北大十佳教师”、北大科研项目、北大教学成果,受益于北大的严宗毅教授等的大家风范和浓浓的文化底蕴,每每沉浸于北大的山亭湖塔之中,常常想起我们家的老街坊——傅斯年先生。我心里知道,一步也未离开。

我与北大有缘!



  侯逸凡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2012级本科生,国际象棋特级大师,历史上最年轻的世界棋后,曾4次夺得女子国际象棋世界冠军)



2012年,我进入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就读。北大于我,本是心之所向,借此契机,也终得归属。虽然没有经历等待录取结果时的忐忑心情,但北大生涯所给予我的丰富历练和美好回忆是青春最宝贵的一笔财富。

大学期间多姿多彩的生活点亮了过去十几年的黑白棋路:爱心社手语分社的温暖、国象课助教的锻炼、风雷社的活力等等都给我未来的人生注入了新能量;而通过出访交流、会议讲座等课堂内外的活动所结识到的各位老师以及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们,不仅在我面临选择时指点迷津,更曾与我一起许下共同奋斗的目标。

在北大的几年里,固然训练比赛的任务十分繁重,但我依然尽职尽责地担负起一名北大学子的责任和使命,毕业之后也仍一直践行。北大带给我的不止有湖光塔影的绚丽景象,她奋力拼搏、力争向前的精神力量也激励着我在棋艺和人生的道路上不断超越自我。




  高瑀泽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12级博士研究生,北京大学2016年度“网络新青年”)



我猜,初入象牙塔的时候我们都有着同样一个疑问:我该怎样规划我的大学生活,我目前的想法是对的、最好的吗?接下来你会面临周围总有各种大神把自己逼成学渣的惆怅和失落,这样的心理落差是每个人都将面对的。

所有的迷茫和纠结我都切身体验过——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实验没结果、负结果、矛盾的结果,见过凌晨两点的北大月亮,也见过凌晨四点的北大朝阳。而北大自由、民主的氛围赋予我们开阔的眼界和高远的格局,除了本专业的学习,还有更多的可能。如果说这当中最令我难忘的故事,那不得不讲这段回忆:

2014年的5月4日,北京大学静园草坪五四诗歌会,我被选为学生代表与杨芙清院士、吴志攀教授、严纯华院士同台一起为习近平总书记一行朗诵毛泽东的著名诗篇《沁园春·长沙》

时至今日,我依然清晰记得当自己朗诵到“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这一句时,总书记也开始默默地一起诵读,台上台下一起沉浸在诗歌的意境之中!诵读完毕,我与老师们一起走下台去,总书记与大家一一握手,轮到我时,总书记一边与我握手一边对我说:朗诵的不错。接着,我站在习总书记的身边有幸亲耳聆听他对广大青年学子殷殷教诲。这一天,成为我记忆中永远珍藏的宝贵时光。

在燕园中的这几年,我一直不停的在思考一件事情,对燕园学子来讲,学习绝不仅仅是获得某项生存的技能,我们有着北大人特殊的情怀,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有了很多敢为人先的尝试和引领潮流的创新。




  郑思琳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2014级本科生,曾任北大车协2016实践团社会调研与考察负责人,车协社考部部长)


我所在的北大车协2016暑期远征实践团于大冬树山顶。


十三岁的时候我在课本上读到北大师姐田晓菲的《十三岁的际遇》,在那时纵然我满心激荡着对北大的向往,也实在难以想象:我会在这里书写怎样的故事?碰撞怎样的际遇?而事实是,这座温柔的园子永远不会让你失望。事后我总反复向人提起:

我不会忘记那个阳光明艳的午后,我在北京大学自行车协会招新摊位震天的呐喊中走向它,然后展开了我所能想象的最美妙的际遇。在车协的四年,爬了京郊翻山越岭的坡,见过官厅的水慕田峪的枫,下了九龙山让人魂飞魄散的穿越坡。很久以后我才发现,在车协,骑车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在车轮滚滚的一路上,印象最深的是五四训练时仰头望见的星月灯交织的辉煌的光,是在黑魆魆的电教接站散场前飘扬的会歌,是妙峰体测坡顶累极却喜悦的大哭,是在暑期路上爬上海拔4120米的大冬树山山顶,寒冷中和团众紧紧相拥的温暖

在不曾经历过的想象里,大学只是读书,社团只是活动。而当有一日你走过四年的林林总总,所见的风景变成回忆,回忆变成喜悦,才能真正触摸它的心跳。社团是饱满的,鲜活的,丰厚的,饱蘸着泪水与欢笑的。这样的社团润色着你的大学故事,而何其有幸,你的大学也滋养着这样的社团。

多么高兴,在我的大学回忆里,满是春天的风和夏天的星辰。




  杨坤

(2012年起任北京大学康美乐健身房教练,在北大最久的教练之一,北京市健身教练单月授课最多纪录保持者)



2012年4月13号,刚刚大学毕业的我穿着一身黑色运动装,怀揣着一颗对北大无比向往的心来到了康美乐健身房。我至今还记得第一次踏进康美乐,看到几十号人同时在跑步机上飞奔时带给我的视觉冲击。当时就觉得这里的空间好大,能在这上班真是荣幸

我是学体育出身的,从小就佩服成绩优异的同学,也因此我对这里的每一位学生都充满敬意。我喜欢这里人们优雅的谈吐,常年和同学们交谈,我感觉自己的文化气质也得到了提升。我喜欢园子里四季的美景,在我心里这种美是独一无二的。我喜欢这里的伙食,食材优质新鲜,物美价廉,我一日三餐都在艺园,难以置信连吃五年都吃不腻,我想我还会再吃下一个五年。

这些年里,送走了一届又一届毕业生,迎来了一级又一级新生。可以说,我是目前在职的在北大最久的健身教练之一了。我和他们中很多都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们把我当成老大哥,有什么心事训练时都愿意找我聊几句,我也会尽自己最大努力用正能量和热情去影响带动他们。有的同学从大一开始就跟着我训练,一直练到大四,毕业时大家都很不舍。我一方面看着他们前程似锦,越来越有出息,真心为他们感到骄傲;另一方面也会担心他们工作后会不会因为太忙而无暇锻炼。毕竟身体才是一切的根本,运动规律了,饮食,作息也就跟着健康了,反之亦然。

在北大的这几年里我很开心。我觉得很多人没有我这么幸运,可以把兴趣爱好做成职业。很多朋友问我,做健身为什么能在一个地方工作那么久,我都只笑笑不回答。我自己心里知道这是怎样一份感情,这里有我的半个青春,有太多的回忆,太多的不舍。

我不知道我人生的下一个十年是什么样子,我只知道想把一件事做精,单靠一万小时定律是不够的,还需要怀揣匠人之心,做最好的自己。

北大,遇见你从未后悔过!



想和我们分享你的北大故事吗?

欢迎投稿至 beidaweixin@163.com!

投稿要求

1. 邮件题目为:120故事投稿+姓名

2. 文件格式为word文档,文档中包含:

姓名+入学年份或入职年份+其他身份

(可正式/不正式,越多越好,之后可能删改)

3. 文件夹中另附讲述者照片(与北大有关最佳)

4. 字数在300——800范围


如被采用会有专人与您联系~

如果你想了解哪位北大人的故事,也欢迎留言给我们哦●v●





编辑:张静宁、施晨、董文欣、谭诗颖

制图:陈灿

图片:来自受访者和网络

责编:赵雅楠、郑方圆

排版:Carol、张艺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