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成就奖获得者阎步克:北大任教三十载不下讲台,他的课一座难求!
编者按
百廿北大,学本延续,薪火传承。正是在师者口传心授,学子求索成长的过程中,北大思想之光闪耀始终。2018年第34个教师节到来之际,北京大学设立教学成就奖、教学卓越奖,表彰鼓励在教学中表现突出的优秀教师。
教学成就奖奖励长期在教学一线特别是本科教学一线工作,教学上具有公认一流水平,同时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取得重大成果,为北京大学人才培养作出重要贡献,在国内同行中有很高声誉和影响力的资深教师。来自历史学系阎步克教授成为首位荣获此奖的教师,让我们来一睹阎师风采吧!
在北大流传的各种版本的好课推荐名单中,总有几门历史课:“中国传统官僚政治制度”、“秦汉官僚政治制度”、“秦汉魏晋南北朝政治历程”。这些课程的任课教师都是阎步克老师。
阎步克自1988年7月在北大获历史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至今,一直致力于魏晋南北朝古代政治史方面的教学和科研。30年来,他从未长期出国或者休教学假,每个学期都承担教学任务,没有一个学期不上讲台。
阎步克先后讲授过中国古代史公共课、魏晋南北朝史、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秦汉官僚政治制度、中国史学史、中国古代史(上)、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中国传统官僚政治制度、中国古代官阶制度、中国古代官僚等级管理制度研究、秦汉魏晋南北朝政治历程、百官志研读等课程。其中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中国传统官僚政治制度被学校列为通识教育核心课程。
阎步克的中国传统官僚政治制度课堂
尽管每学期都开设课程,阎步克老师的课程名额却是一座难求。“从大一开始就想选阎老师的课,大三才终于选上。去晚些就没有坐的地方了。”中文系小石同学如是描述阎老师的课程盛况。
启发式思考,应之若响
阎步克希望通过“思辨性”来吸引学生,在备课和教学过程中他格外注重这点。他采取“准专题”体系,通过若干首尾完备、内容集中的专题,把重大线索和基本知识点贯穿起来,以问题带动知识。穿插讲述专题,让内容富有思辨性,以期引发兴趣、启迪思索,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理解深度。
“准专题”既需要“点”,亦需要“线”。“点”就是在保持一定知识覆盖面的前提下,让每一课的内容适当聚焦在某个特定问题上。比如讲到西汉后期政治,各种叙述都指向“新莽改制”这一事件的前因后果上。所谓“线”,就是各讲间互相照应,提示一个历史现象的来龙去脉。比如讲到曹魏政治,阎步克便提示,西汉创业者多“亡命无赖”,东汉创业集团“功臣多近儒”,而曹魏统治集团多名士,一个时代变迁的脉络便显现出来了。“点”上深化理解,在“线”上宏观把握。
察举制向科举制的演变历程示意
“纷繁歧异、千变万化的历史现象,其实背后都隐含着形形色色的‘问题’。授课者能对所讲的人与事择要评述,哪怕寥寥数语,也能启迪思考。”阎步克说,“你有分析评述,学生就有相应思考,如影随形,应之若响。如此能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妨说,这就是对授课者的最大考验。”
能增加“思辨性”的不同学术观点、乃至不同学科的视角,阎步克都会以适当方式加入到讲课内容之中。讲新莽变法得失,就引用了荷尔德林的“总是使一个国家变成人间地狱的东西,恰恰是人们试图将其变成天堂”,以供理解动机与效果的关系;讲南朝军人势力重振皇权,就引用了罗素的“战争对于王权的加强一定起过很大的作用,因为战争显然需要统一的指挥”,以体察具体史实下所埋藏的一般规律。
“不必灌输,让学生自行评判什么是理性、什么是良知,因为未来是青年人的。”阎步克讲课时会提供各种理念、论点,并尽量平实陈述。比如,他在课上比较了儒家孟子的民本精神与法家的国家主义,又通过爱因斯坦“国家是为人而建立的,而人不是为国家而生存”的名言,介绍了另一种政治理念,供学生思考其间异同。
三十年不断打磨
堂堂座满的课堂效果,独具设计的授课方法,都是不断努力的结果,并非自初而然。阎步克自认为“记忆力差,口才不怎么好,缺乏做教师的天赋”,要讲好课只有多投入、多努力。每一次备课,他都会对内容再度修订剪裁。甚至话怎么说才清晰生动一些,也会花心思推敲。
每次备课都要有所改进,这是阎步克给自己的标准。经一轮一轮的讲授,呈现出来的内容更加精致充实了。
听过阎老师课的人,总对他的PPT印象深刻。2000年左右,出现了PPT教学的新技术。阎步克率先学习采用,通过这种方式,在课上即时提供各种史料、图片、表格、示意图等,以期让抽象内容一看便解,让不大容易听清的古文一目了然。
下面是两幅精心设计的幻灯片:
汉代二十等爵制继承规则及其与周代的比较
唐代考课进阶制
阎步克为各门课程制作了大约二三千张幻灯片。如果做一张花一小时,总计便是二三千小时。他回顾道,实际上总在不断修改,以便更美观简洁,能跟所讲的内容丝丝入扣,有些幻灯片可以说十易其稿。“投入时间、精力太多,但乐在其中,因为讲课时更明快流畅了。”
严谨温和的学术之师
北大每年评选“十佳教师”,获得这一荣誉是学生给教师的直接认可。阎步克曾在1999年和2004年两次获得这一称号。
每次下课,阎步克都被围住提问,他都耐心解答。信科周同学记得,有一次他问了一个法制史问题,阎老师说自己不是这个问题的专门研究者,建议他去参考某学者的著作,其中有详细解释。然而同时,阎老师再次打开已关机的电脑,找出了几份相关资料,提供给他。他感慨:“若是当今中国还有人当的起‘士’的称呼,阎先生当之无愧。”
阎步克在教授茶座上与学生交流
“我的每次课都是在疯狂记笔记中度过的。”小石同学说,“作为一个文史方向的学生,本来以为这类通选课的干货可能不多,但阎老师会完全出乎预料,课上有各种例证、图片、表格和流程图等,旁征博引,甚至还有个人的生活体验,让人不得不聚精会神。”
让学生超越专业局限,超越“井底之蛙”的一隅之见,尽可能多地了解古今中外对真善美的不同看法,辨析其异同之所在、变迁之因果,阎步克认为这就是应当给学生培养的人文素养。
提及此,阎步克感慨有幸在历史系工作近三十年,他喜欢这里的风气。这里有很多他所敬佩的师长同仁,他们远离喧嚣、潜心学术,唯以一个精彩论点、一篇优秀论文为乐。他建议同学不妨选修历史系的课,体会那种感染熏陶。
当被问到近三十年教学生涯,什么事情带来了成就感时,阎步克只字未提奖项荣誉,而是说:“从初上讲台的笨嘴拙舌,到课上开始有了笑声,下课时有了掌声,就感觉很温暖很快乐。”他对听课学生的鼓励怀有感激之情,这便是推动他讲好课的最大动力。
个人简介
阎步克,1954年11月20日生,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文字:王钰琳、谢蝶
图片:来源于受访者
排版:童祎璐
责编:园中葵、以栖、张铭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