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6日,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彭练矛教授、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严纯华院士、人民医院黄晓军教授荣获2018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快随小编一起看看吧。
2018年11月6日,2018年度何梁何利基金颁奖大会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隆重举行。
北京大学3人荣获2018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分别是: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彭练矛教授、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严纯华院士(现兰州大学校长)、人民医院黄晓军教授。
截至目前,北京大学共有52人次获得何梁何利基金奖励,是全国高校中获奖人数最多的单位。
彭练矛,男,北京大学信息技术学院教授,2000年当选为英国物理学会Fellow。
彭练矛教授从事碳基电子学研究,在碳基电子器件相关材料和制备工艺的研究中做出了基础和开拓性的贡献。
发展了一整套碳纳米管CMOS集成电路和光电器件的无掺杂制备新技术,制备出中等规模的高性能碳基CMOS集成电路;
首次实现了5纳米栅长的碳纳米管晶体管,性能接近由测不准原理决定的电子器件理论极限;
采用狄拉克半金属(石墨烯)作为源端,实现了超越常规金属和半导体的“冷”电子源,大幅降低了传统晶体管工作所需驱动电压,为超低功耗纳米电子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极大推进了碳纳米管集成电路的竞争力和实用化发展。
严纯华,男,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现任兰州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严纯华院士主要从事稀土分离理论、应用及稀土功能材料研究。
发展了“串级萃取理论”,实现了中重稀土串级萃取工艺参数的准确设计,实现了高纯重稀土的大规模工业生产;提出了“联动萃取工艺”的设计和控制方法。
建立了稀土纳米晶的可控制备方法,系统研究了“镧系收缩”效应对稀土纳米晶的结构影响规律;发现稀土晶发光主要受到表面晶格对称性破损控制,实验上率先证实了CeO2对CO的催化活性与其外露晶面有关的理论预测,实现了不同结构与组成的稀土氟化物纳米晶的多色上转换发光。
黄晓军,男,教授、主任医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科主任,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所长,长期从事血液病的临床和科研工作。
创建全球首个非体外去T细胞单倍型相合移植体系——“北京方案”,基本解决造血干细胞移植供者来源匮乏问题,让全球迎来“人人都有供者”的新时代;
创建移植后复发、移植物抗宿主病防治原创体系,为移植后合并症提供中国解决方案;
发现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移植后植入不良新机制,并发现针对微环境改善的内皮修复药物阿伐他汀治疗有效;
在前人基础上,证实口服砷剂联合口服维甲酸可治愈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全球首次实现急性白血病的“口服药物家庭式治愈”。
部分成果排名第一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
何梁何利基金于1994年设立,由香港爱国金融实业家何善衡、梁琚、何添、利国伟先生共同捐资创建,旨在奖励取得杰出成就和重大创新的中国科技工作者,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民间科技奖励基金。该基金每年评奖一次,由专业评审组初评、评选委员会终评,最终以无记名投票方式产生获奖人选。
来源:科研部
图片:科研部
编辑:慕鲁、王子元、张铭益
责编:园中葵、以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