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十佳!29个学生,来自21个国家,北大这个班集体厉害了!
编者按
2018年12月,北京高校学生工作学会主办了2018年北京高校“我的班级我的家”优秀班集体创建评选活动。
本次活动,市内各高校共推荐了200多个班集体参选,最终,北京大学燕京学堂2017级硕士生一班(后文简称“一班”)获得“十佳示范班集体”荣誉称号。
2017年秋,来自21个国家的29名同学从世界各地来到北大燕园,组成了燕京学堂2017级硕士生一班。
一班共有4名中国学生和25名国际学生,是北大校园里学生国别构成最为多元化的班级之一。
在一班,每逢同学生日,微信群里从中文的“生日快乐!”刷起,其后便是英语、法语、土耳其语、哈萨克语、越南语……
此外,同学送上的卡片、相册里,密密麻麻是各个国家地区的语言文字和特色的表达。
2018年6月,班级一同体验团扇扇面绘制
还记得开学伊始,极其多元化的环境甚至让在中国长大的杨仲舒产生了“文化休克”的感觉,“学堂的国际化与之前的学习环境十分不同”。
但后来,同学中热情开放的交流氛围感染并改变了她,“最开始觉得自己英语不够好,但我的室友,一个巴基斯坦的妹子,一直鼓励和称赞我,后来就慢慢建立起了信心”。
每一个人都在这里对中国有了更深的了解。
2017年秋天,班级同学一起前往古都西安,通过讲座、小组研讨、参观等多种形式,对中国的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2018年春天,围绕核心课程“转型中的中国”,同学们加入十个实践团队,从香港特区到雄安新区都留下了大家调研的足迹。
同学们还曾一起参观中华民族园,中国图书馆、学习团扇扇面绘制、参与端午节文化沙龙……
2017年11月,北京大学燕京学堂2017级121位学子前往陕西省西安市进行实地调研。实地调研是燕京学堂中国学硕士研究生的一门必修课,旨在让同学们通过讲座、参观访问、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对中国的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产生更加生动和深刻的理解。
这些活动的举办亦有赖于燕京学堂“走心”的班级建设。
招生以来,燕京学堂便根据学生多元化和国际化的特点对班级建设模式进行了多次调整与改进——由于让国际学生了解班级这一概念不那么容易,最初班主任的角色主要是联络人,关心同学们的学业进度和处理日常事务;
后来,为了让同学们融入和适应得更快,便有了班级活动、班会和班主任一对一辅导;
再后来,班级成为了一个具有凝聚力的跨文化交流平台。
可以说,在燕京学堂,班级是留学生了解学堂和北大的起点,班主任是学生和学堂关系的纽带。
学堂中的中国学生虽然比例只占20%左右,但是他们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介绍北大、介绍中国的核心力量。
一班班主任党珂回忆道:“曾经有同学在假期回国特别到我的办公室来,问我可以跟她拍一张合影吗。
她想带回去跟父母说,她在中国很开心,有一个班主任很关心和照顾她。也曾在中秋节收到了往届学生的问候短信,真的觉得很开心。”
在班级活动中,同学们的交流跨越了不同的国籍和文化背景,情谊愈发深厚。
而在日常学习中,面对跨文化和跨学科带来的复杂挑战,本科毕业于哈佛、耶鲁、普林斯顿和北大等国内外知名高校的同学们时刻你追我赶,在课堂内外碰撞出一个个思想火花。
2017年11月,前往陕西西安进行实地调研的一班合影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曾有人评价燕京学堂的学生有一个特点——都是国内外同龄人中的佼佼者。燕京学堂的生源处于顶尖水平。
本科就读于荷兰莱顿大学的俄罗斯男孩高侠(Oskar Galeev)对地区和语言研究十分热爱,来中国前便精通俄语、鞑靼语、英语及法语。
到了燕京学堂以后,短短一年,他便可以听懂身边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对话。
他说:“来中国学习的外国学生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通常是有明确研究目的的人,他们对中国、对中国是什么样的、对中国将来可以是什么样的都很感兴趣。
所以在燕京学堂,最能鼓舞人心的事情就是你可以遇到志同道合的伙伴。”
燕京学堂2017级学生报到日合影
在他身旁,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的Asmod Karki补充道:“燕京学堂作为教育机构很独特的一点是,你几乎可以在任何中国问题上进行研究。
它不仅是纯粹的理论研究,而且包括了特定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是关于中国和中国在现代世界的更广阔的图景。
而且燕京学堂提供了一个平台,让学生发挥创造力,追求自己的激情所在。”
去年,Asmod邀请了尼泊尔大使到燕京学堂来,进行学术活动的讨论和交流,这个活动的成功让他感受到在燕京学堂进行中国和国际研究的便捷性和无限可能性。
Asmod在尼泊尔长大,来燕京学堂以前,他觉得中国就像神秘的黑箱(black box),远观而不知所以然。
经过这一年多的学习,Asmod切身感受到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与近年来的高速发展,正如他在西安所见的一般——路的左边是古朴钟鼓,右边是繁华商厦。
本科分别就读于北京大学的刘新宇和浙江大学的杨仲舒则不约而同地谈及,作为中国人,他们正是从外国同学的好奇和追问中,进一步加深这个国家的了解,也得到了更广阔的国际视野与人生追求。
入学时,同学们在燕京学堂自拍留念
不仅是一班的同学,在燕京学堂2017级学生中,还有毕业于耶鲁大学的Travis Jamaal Gidado。
他曾是奥巴马总统任内的白宫实习生,在燕京学堂期间,他学习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分析中国在非洲投资背后的原因。
Miryam Amsili在普林斯顿就读期间曾前往中国吉首任暑期英语教师,并由此对该地区产生浓厚兴趣。
在燕京学堂期间,学习政治学与国际关系,期待探寻不断增强的技术氛围及其与中国政府和非营利性组织的关系。
来自乌鲁木齐的维吾尔族学生穆则帕尔·穆铁礼甫,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他曾三次参加考古发掘,曾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实习,决心成为中国唯一的塔吉克自治县、也是国家级贫困县的塔什库尔干的普通话教师。
在燕京学堂期间,他学习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关注中亚国家的反应,并在未来致力于消除国际上对于中国民族问题的成见与误解。
许多国内外优秀的年轻人才聚集在燕京学堂,聚焦中国,关怀世界。
2018年12月,十佳示范班集体现场展示评比现场
在优秀班集体创建评选活动的答辩环节,来自燕京学堂2017级硕士一班的中国、俄罗斯、乌干达、美国的同学们一起走上舞台,用中文深情地朗诵了杜甫的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首诗词其实挺能代表燕京学堂的发展历程。”班长刘新宇感慨道。
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润物无声,在全球化浪潮中砥砺前行的中国是同学们绝佳的学习课堂和实践舞台,愿燕京学堂的学子们都能学有所成!
燕京学堂
北京大学燕京学堂于2014年5月5日成立。燕京学堂以“跨文化交流:聚焦中国,关怀世界”为基本定位,依托北京大学人文、社科领域雄厚的历史积淀和师资力量,围绕中国问题,开展人文、社科领域跨学科交叉学术研究;开设中国学硕士研究生项目,以顶尖的师资和国际化的教学方式,为世界各类组织培养沟通中国和世界的人才。
经过四年的发展,燕京学堂共培养了来自73个国家和地区222所学校的440名学生,包括344名国际学生,96名大陆及港台学生。
想了解更多关于燕京学堂的信息,欢迎点击文末阅读原文,登录燕京学堂官方网站。
受访者:
燕京学堂2017级硕士一班学生 Oskar Galeev(俄罗斯)、Asmod Karki(尼泊尔) 、刘新宇(中国)、杨仲舒(中国)
燕京学堂2017级硕士一班班主任 党珂
文字:谭诗颖
视频:燕京学堂
图片:燕京学堂、受访者提供
排版:杨晓
责编:园中葵、以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