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离开北大,他选择到黄河边播种梦想

北京大学 2019-10-29


编者按

“我愿把自己小小的梦想种在黄河边,任它饱经风雨洗礼,相信就在不远的某一天,它一定能像塞上江南的万亩稻田一般碧浪接天,茁壮绵远。”


这句话,出自一位北大人之口。


毕业后,他没有选择留在北京,也没有选择回到家乡青岛,而是选择了宁夏农村,选择到“贺兰山下晒脊梁,黄河岸边种梦想”


他是北大中文系2013届毕业生,宗立冬


他选择了“一个充满诗意、惊险刺激又大有可为的新世界”


系列纪录片《新时代新青年》今天带我们走近北大人宗立冬的青春。


《新时代新青年》宗立冬篇


胡子也有了放肆生长的西北风味


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利通东塔寺白寺滩,宗立冬在这里带领村民一起搭建葡萄立体种植温室大棚。



那串长长的地名,印刻着宗立冬扎根基层的深度,也凸显着他扎根基层的决心。


六年前,宗立冬从北大中文系毕业以后,没有回到红瓦碧树、碧海蓝天的家乡青岛,离开了繁荣热闹、待遇优渥的北京,毅然决然来到贺兰巍峨、黄河奔涌的宁夏,成为宁夏第一批定向选调生。


如今宗立冬的职务是东塔寺乡的党委书记,此前的五年里,他先后担任了文书、秘书、团委书记、妇联主席、办公室副主任、驻村第一书记、副镇长、乡长、党委书记等一系列职务,基层任职几乎轮岗一遍。


他笑谈自己“鸡毛蒜皮件件不拉、村务民情样样经历。”这句笑谈的背后,印刻着宗立冬心怀家国天下的理想抱负与坚守付出。



从北大毕业后选择扎根基层,宗立冬的这个选择起初并没有得到理解和支持。家人朋友觉得基层太苦太累,他的选择很不明智;也有人觉得他是为了升官发财的投机分子,而对他另眼看待……


宗立冬怀着扎根基层的满腔热血来到了宁夏乡村。初来乍到,严苛的自然坏境,匮乏的物质条件,举目无亲的孤独都考验着他。在工作开展中,宗立冬也遭遇了不少尴尬,甚至被群众冷眼相待。


种种阻碍更加激发了宗立冬的实干热情。从学说当地方言开始,宗立冬走烂泥路受日头晒,吃本地饭知百家事。秋季农建时,拖着皮尺丈量土地、挥着铁锹挖坑种树;环境整治时,操着火钳捡拾垃圾,拿着角铲刮洗广告;征地拆迁时,帮残疾户抬房梁、扛粮食、拉板车、推危墙。读了二十年书的白嫩面皮,被晒得黝黑透亮,胡子也有了放肆生长的西北风味。




在接受央视采访时,宗立冬说马克思写过的一段话时时在耳边环绕,背后的精神也在时刻激励着他。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任何重担都不能将我们压垮。因为这是为了千万人而献身。到那时,我们感受到的就不再是可怜的、自私的、有限的乐趣。


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而我们的事业将会默默地但却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会洒下热泪。”


不能辜负他们的信任和期望


在六年的基层工作中,宗立冬扮演了太多种角色——


“项目经理”——乡里的大青葡萄甜度高、香味足,但价格却上不来,宗立冬带领大家申请专项资金兴建温室大棚,这样水果会提前一到两个月上市,主打错季销售,能让百姓多赚一倍。


三年来,宗立冬还全程主持并参与二十余项重点项目,其中健康产业园中医药研创基地项目作为利通区首个公私合营项目,被评为国家级PPP(公私合营)示范项目。



“征拆组长”——宗立冬所在的东塔寺乡是吴忠市扩建的主战场。他配合有关部门,协调处理重点项目的拆迁征地与安置工作。


寒来暑往、风来雨去,涉及5个村庄、1348家农户、6700亩土地的征拆任务已接近全部完成,而占地500余亩、建筑面积45万平米的两个大型安置区也拔地而起、即将竣工



“规划专家”——三年来,宗立冬花了很多时间在一片菜田的拆迁现场,谈安置补偿,催施工进度,在破败的田地上建起了一座现代纺织园。


入住的服装加工企业里针线穿梭,曾闲散的农村劳动力每个月有2000到5000元的工资,给当地老百姓生活也带来巨大转变



“治污能手”——东塔寺乡过境的苦水河是致富河,百姓的瓜菜产业、牛羊养殖都受惠于此。


以前部分群众强占滩地开荒种田,建筑和农业垃圾不停倾倒,曾让这条河流奄奄一息。


2016年国家推行河长制,宗立冬成为了苦水河的“河长”,他带领大家开始对水污染重拳出击,收回那些被侵占的或者强占的河滩地。


整治措施一开始引发了个别群众的不满,但宗立冬不为所动



“少数群众不满意,他会怨你,甚至会抓你、挠你。但是要秉承一颗公心,一条河的生态是千年大计,不能因为一时的蝇头小利而坏掉了整个的大计。


在他的努力之下,曾经又臭又脏的河道水沟,如今变成每人受益的生态廊道,河流两岸又充满着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希望。



曾在中秋佳节,挥着杨树枝条,在四边皆是熊熊烈火的玉米田里扑火。烈焰灼汗,浓烟惹泪,胶鞋烧漏,满面尘灰。宗立冬抬头一望,有朗朗苍穹中孤悬的一轮皎洁明月作陪。


也曾在大寒子夜,踏着皑皑白雪,暗访私自生产的小散乱污企业,挨家挨户走访再生资源市场里的外地住户。宗立冬嘱咐他们早日搬离,为他们送去无烟清洁煤。


基层的工作虽然辛苦,但宗立冬坦言收获更多,“应该做点实实在在的工作,不辜负他们的信任,不辜负他们的期望,让他们的生活更好一点。



青春最正确的打开方式


宗立冬在北大读书时,师从韩毓海老师。韩老师一直教导他要做一个知行合一的人。


在宗立冬看来,选择到宁夏,选择做一名选调生,选择扎根基层正是力行“知行合一”的开始。


“身在基层,只有彻底抛弃身上的书生气,扑进泥土里,坐在田埂上,融进百姓中,才能真正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


只有实事求是地明辨是非,切合实际地探求答案,才能真正地投身实践、以知引行、以行促知、知行合一。”



六年前,在宗立冬毕业之时,韩毓海老师召集师门一起吃饭,为宗立冬送行。


席间,一向坚强如山的韩老师竟突然流下了热泪。在宗立冬看来,这滴眼泪是意味深长的嘱托。


“我觉得那滴眼泪在长久的岁月里会照亮我前行的道路,感谢母校,感谢我的恩师。”


前些天,宗立冬应邀再次回到北大,向在校的师弟师妹分享他基层工作的经历与心得,“选择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是我们青春最正确的打开方式。




“为国戍边,为民解难,这是我选择扎根祖国基层的初心,这点从来未曾改变。


人要知道自己为谁而活,为何而活,该往哪儿走。”宗立冬的这首青春之歌献给了祖国基层。


他说,自己就要做好两件事,一是吃世上磨练的苦,二是尽为民服务的心。


正所谓有志者奋斗无悔,宗立冬和很多像他一样的北大青年,正在国家最需要他们的土地上书写别样精彩的人生。



  新时代新青年  

系列纪录片



新时代下的新青年是什么样?

6位北大青年

可以给我们答案——


新时代新青年

有远大的理想抱负

有深厚的家国情怀

有伟大的创造力

他们是走在时代前列的

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


青年兴则国家兴

青年强则国家强

新时代召唤新青年


值此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之际

北京大学隆重推出系列纪录片

《新时代新青年》


让我们一同领略

新时代的北大青年是如何

从历史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让五四精神焕发新的时代光芒




更多精彩内容

打得了海盗,当得了主唱 | 五四纪念大会直播后,这位北大女生第一个亮相央视!


这位获得北大学生最高荣誉的博士生,为啥与动物粪便“打交道”?


嗨!我们是真正的北大青年!


震撼大片来袭!121岁的北大正青春!四代人同唱这首歌


来来来,了解一下!北大放歌未名湖那天你不知道的幕后……


今天,一起穿越百年,重回五四!


响应时代的号召!北大师生学习、热议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奔跑吧!今天,我们都是北大青年!






视频出品:北京大学电视台

参考资料:央视新闻、受访者提供

图片:《新时代新青年》视频截图、央视新闻报道截图、受访者提供

编辑:陈晓雪、慕鲁

排版:燕唯一

责编:以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