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位登上珠峰的北大博士今天毕业啦!| 毕业生代表庄方东在北京大学2019年研究生毕业典礼上的发言
编者按
2019年7月3日,北京大学2019年研究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隆重举行。会上,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2014级博士研究生庄方东作为毕业生代表发言。官微特刊发全文,以飨读者。
亲爱的老师、同学、校友、家长们:
大家好!
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在坐的各位,有谁跑不下来400米?请举手。
不是吧,一个都没有?
那这里有一个。
9年前我刚到北大时还是个运动“小白”,400米的跑步比赛勉强撑到了300米,吐了很久才起来。
吐完之后就觉得,我也太弱了!
于是,我拼命锻炼,现在我可以站在这里自豪地说:我登上了“世界屋脊”珠穆朗玛峰。
登顶后,我哭了好几分钟,不是因为见证了队友在世界最高处的浪漫求婚而感动流泪,而是感慨向上爬真是比向前跑要难太多了。
今天,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我的北大9年,那就是“攀登”,登有形之山,亦登无形之山。
你们知道微信运动的步数上限吗?
一次有同学跟我开玩笑说:“你要是再每天霸占微信运动榜首,我可能要删你好友了!”
不过他并不知道,由于微信运动的限制,98800只是我半天的步数。
可能有同学在“北大最高楼”王克桢楼碰到过我们,一群大汗淋漓的人在顶层冲进电梯,到一楼又疯了一般朝楼梯跑过去。
20公斤负重,4小时爬42趟,一次训练,差不多抵得上住在6楼的同学三个月所爬的楼梯量。
珠峰训练期间,我们攀升的高度接近十万米,超过了十个珠峰的高度。
我们消耗了26万千卡的能量,大概相当于食堂2000多碗米饭或者1200瓶“快乐水”所能提供的卡路里。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去年5月15日,我们终于站在世界最高峰上高声喊出:“北大精神,永在巅峰,团结起来,振兴中华”。
和我一起攀登珠峰的,还有几本文献——下山后,我得回去开组会。
作为一名北大博士生,我同时攀登着另一座无形的山,那就是科研。
它和登山一样,都是对未知的挑战,都需要坚韧的意志、不懈的努力和向上的力量。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我的专业是有机化学,需要倾注大量的时间做实验,而我最缺的就是时间。
为了节约那坐下和站起来的几秒钟,在实验室的一整天我都站着,往返实验室我都跑着;一个化学反应好几个小时,那就再开一个反应,实验台上的五个搅拌器从来都没有停过。
尽管如此,读博的前两年,我在科研这座高山上的攀登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成果。
当时我很沮丧,甚至有点绝望,那种感觉像极了攀登卓木拉日康时面对不稳定的雪层,明知道成功就在前方,却无法抵达时的焦灼无力。
可我不想认输,我重新一遍遍阅读文献、一遍遍反思实验过程、一遍遍尝试新的反应条件,又迎接着一遍遍新的失败……
登山的经历告诉我:没有竭尽全力,就没有资格放弃。
后来,我的实验逐渐步入正轨,攀登科研之峰的脚步越发坚定从容。
你们看,今天我也顺利毕业了。
珠峰的征途和研究生的学习都已落下帷幕,可8844米不会是我们到达的最高处,对北大人来说,攀登不是完成时,更不是过去式,而是正在进行时。
博士期间我的课题围绕有机半导体材料展开,这是一种在国防、民用等领域都体现出巨大研究和应用价值的材料。
然而研究得越深、了解得越多,就越能感受到一些国家的专利封锁导致我们的研究出现“卡脖子”的被动局面,我切身体会过缺氧的感受,我不想我的祖国在这一领域上承受缺氧的痛苦。
我申请了北大博雅博士后,继续攀登科研之峰,进一步优化我们已有的材料;我和志同道合的同伴一起创业,希望发展出具有中国标识的有机半导体材料,在这个领域为祖国做出一点微薄的贡献。
我知道未来的路或许坎坷,但我会始终保持向上攀登的姿态,同即将前往大江南北各自奋斗的大家一起,为我们站立的这片土地播撒希望的种子。
毕业季期间,我一直在想,以后和别人谈起北大时,到底什么最值得骄傲。
是未名湖畔的朱漆灰瓦,是图书馆的古籍特藏,还是9年都没涨价的鸡腿饭?
于我而言,大概还是她给予我的追求卓越、勇攀高峰的勇气,是她教会我的不畏艰险、愈挫愈勇的坚韧。
她让我明白,“攀登”是个人永不松懈的姿态、是集体持之以恒的信念,也是国家砥砺奋进的壮志。
每个来到北大的同学,都是心怀理想的雏鹰,雏鹰欲要高飞,需苦训练、克艰辛、经磨难。
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我们北大人要让世界看到中国强是因为少年强!
今日一别,未来可期,祝愿大家都能攀登上自己人生的高峰。
谢谢大家。
庄方东,男,汉族,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2010级本科生,2014级博士生,现已申请了北大博雅博士后。
他热爱运动,喜欢登山,目前已经攀登了7座5千米以上的高海拔雪山,包括世界第六高峰卓奥峰和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目前是国家一级运动员和国家运动健将。
来源:北大新闻中心
摄影:郭鑫星、黎潇逸、小爱
排版:筱羽
责编:以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