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最美的北大毕业生,有一个共同的名字……

北京大学 2020-02-08

编者按

难忘且有意义的青春

一定关乎国家和民族


从未名湖畔转徙于城镇乡野

近2000名北大人

在广袤的祖国土地上

同人民群众一道书写新时代的“创业史”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

北大选调生



 中央宣传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组织评选的“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已于近日正式揭晓北京大学中文系2013届毕业生宗立冬成为10位获此荣誉者之一我们一起走近宗立冬的故事走近北大选调生的故事





埋头苦干,诗情昂扬






2013年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毕业后,宗立冬毅然奔赴贺兰巍峨、黄河奔涌的宁夏,成为宁夏回族自治区首批定向选调生。


“放弃城市优渥的生活条件、丰厚的薪酬待遇,有时候大家都觉得我疯了。他苦笑着自嘲道。


临毕业时,导师韩毓海召集师门聚餐,特意为他送行。一向坚强如山的韩老师在席间留下了热泪。那滴眼泪,既是一声不可会意的惜别,更是一个意味深长的嘱托。



去宁夏工作,是他自己自觉选择的“大道”。在他看来,为己谋利,是小道,利愈大,道愈小,为百姓做一件小事,也属大道。


他也说过,自己当不了官,更发不了财,未来唯求良知,做自己安心的事。为普通百姓办事,方才遂了平生意气。

——北大中文系教授、宗立冬导师 韩毓海





“改造世界的原点,就是要认识当下的中国;而认识中国最好的切入点,就是深入到基层。”宗立冬一直记得导师的教诲——要做一个知行合一的人。他想去基层,和现实的人打交道,发现真正的问题,找到切实起作用的办法。


带着导师的教诲,他离开未名湖畔,到贺兰山下,扑进泥土里,坐在田埂上。扎根基层,迎面扑来的是真实且复杂的中国。


“从学说兰银方言开始,走烂泥路受日头晒,吃本地饭知百家事,学习当地民风习俗,逮着空子与群众聊天,全力以赴解决群众困难。” 宗立冬始终相信,最好的融入是埋头苦干,最好的方法是将心比心。





一次,他深入农户进行低保摸排工作,宁夏春天风正盛,风沙迷了他的眼。


路上一位老大娘见状,喊他俯下身子,用手翻开他的眼睑,然后用舌头轻轻一舔,把沙子舔了出来。


那一瞬间,宗立冬猛然感觉,老大娘没有把他当成外人。就是在那个瞬间,宗立冬深切的意识到自己真切的融入了基层。





六年的时光,他被狗咬过,被大雨淋过冰雹砸过,被个别群众骂过围过,但再多委屈只要咽下去,便能忍出一个“新自我”。


他放弃了无数节假日,繁重的工作有时也会让他筋疲力尽,但每每想到这个瞬间,想到当初选择基层的初心,便又坚定了信念。


他常说:“我始终坚信作为基层干部,只有我们甘为人梯,才能托举他人,只有我们甘做础石,才能造福后世。”





春秋更替,寒暑交迭,宗立冬原本白净的面庞被这西北的烈日晒得黝黑发亮,曾经象牙塔里的青涩书生,变成了一身尘土的西北汉子。


困难面前不退缩,选择过后不后悔。时时锤击,事事磨练,反而让他更加执着坚定:“吃世上磨练之苦,尽为民服务之心。”


跑在第一现场、化解基层矛盾,让一座现代纺织园拔地而起,农村闲散劳动力成为月薪几千元的产业工人;他作为河长,整治被农村垃圾包围的河流,让臭水沟变成村民受益的生态廊道……







六年岁月,将宗立冬打磨成一位合格的基层干部。


参加工作6年来,宗立冬一直扎根吴忠市利通区基层乡镇,历任镇党委秘书、文书、党政办副主任、政府副镇长、政府乡长、乡党委书记、区委常委等职位。


工作千头万绪,任务繁杂琐碎——他主持并参与银西高铁、国道344线、清水沟水系改造、现代纺织园、健康产业园等二十几项重点项目的招商引资、规划设计、现场施工监管与跟踪服务工作。


治理河道、拆除违建、兴建展馆、搭设温棚、安置分配、调处矛盾、应急维稳、扫黑除恶,宗立冬明白,在多重矛盾下谋求最优解,要将人民利益始终放在首位。


 “我是一名北大人,北大人就该做些北大人该做的事。只有把自己融入到时代的洪流里面,和全社会,整个国家民族息息相关地连接起来,才能把自己的人生价值最大程度地体现出来、彰显出来。






赤诚的翩翩少年已成沉稳坚韧的糙汉,宗立冬用双脚丈量着黄河岸边的热土,用青春浇灌着贺兰山下的沃野。




扎根泥土,长成栋梁




在北大

与宗立冬一样的北大学子

成百上千

他们以最纯粹的家国情怀为锄

在祖国大地上精细深耕


“我就是雄安新区最平凡的一员”




2019年6月25日,在北京举行的第九届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和“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表彰大会上,雄安新区管委会改革发展局二级业务主办逯向明当选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





逯向明是北京大学工学院2015届博士毕业生,从北京大学定向选调到河北工作。


“我就是雄安新区最平凡的一员,能够有幸参与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倍感荣幸。”逯向明说到。


两年多时间,经手公文过万,其中亲自办理一千多件,组织和参与了几百场各类会议,他从职场萌新快速成长为一个熟手。


他在应接不暇的对接座谈中不断碰撞出新思维的火花,在密如牛毛的请示汇报和公文办理润物细无声地锻打自己。





作为京雄城际铁路开工仪式现场总指挥,他连续工作40多个小时筹备、协调。面对急难险重他从不退缩,关键时刻敢于担当。他参与起草的《雄安新区产业准入目录(暂行)》,为新区发展高端高新产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拂过雄安建设的蓝图,行走在新区的示范街道。无人驾驶的摆渡车,全速运作的扫地机器人,还有已经入驻的名牌企业,高速建设中的京雄高铁——一个凝聚了科技智慧绿色的理想城市正在茁壮萌芽。


逯向明知道,祖国需要他,雄安新区的发展需要他。


祖国疆域很广,总得有人去守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2016届硕士毕业生、新疆库车县干部郑明凤2019年入选了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主办的第二届“闪亮的日子——青春该有的模样”大学生就业创业人物事迹人物名单。





“我走出大山,不是为了摆脱贫困地区,而应该是去帮助贫困地区摆脱贫困。”


那个夏天,郑明凤拒绝了十几份令人生羡的工作机会,毅然决定只身奔赴南疆,到了距离未名湖畔近4000公里的天山脚下,深入南疆腹地,成为新疆阿克苏地区库车县的一名乡镇公务员。


在库车县三年多的时间里,他跑遍了乡里的每一个村、每一个小组,主动承担,真抓实干;他自创一五一十”学习法学习维吾尔语,坚持进村入户用维吾尔语交流。


他与一个没有孩子的63岁大娘阿依先·莫明结成亲戚,听到他喊“妈妈”时,阿依先大娘激动得热泪盈眶;他主动寻找资源,为困难群众解决了10万余元过冬衣物,温暖了整个冬天。


他坚持落实“日周月季年”工作机制,不断夯实辖区基层基础,做到全镇50岁以下村民学习国语全覆盖,让“你好,吃了吗”成了最流行的问候。





郑明凤已然把南疆当成自己的家,把群众当作自己的亲人,“基层工作很难,但总得有人去干;祖国疆域很广,总得有人去守。”



同心北大人,筑梦新时代




这群奋战在祖国大地的北大学子也是母校的深深牵挂他们作为纽带将北大与祖国各地连接起来
2010年,北京大学启动定向选调工作 十年来,响应党和国家号召近2000名北大毕业生加入选调生队伍服务范围覆盖了全国29个省份
值此十年之际
北大选调生集体再次喊响“团结起来、振兴中华”向祖国深情告白初心不改,薪火相传使命在肩,永远奋斗


选调生专题片《初心和使命》


过去的一年里576名北大毕业生选择基层、远赴西部330名在校生跟随“知行计划” 走出学校用热情踏上远途  以脚步丈量黄土
学校领导赴9个省份10次看望选调生带去了学校的关怀也带去了导师们的嘱托“北大选调生”系统上线陪伴扎根基层的北大人度过朝夕四季


2019年11月9日,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邱水平赴山东看望选调生并举行座谈会


2019年11月30日,北京大学校长郝平赴湖北看望选调生并举行座谈会


2019年10月

北大举办了我国高校历史上

第一次大规模、成系统的选调生返校培训

西部地区72名选调生

作为“薪火班”一期学员回到学校

重现了“博雅塔下好读书”的时光


薪火班开班仪式


牢记使命,薪火相传

选调生校友们深入院系,走上课堂

用50余场“我在祖国基层”报告会

和一场场别开生面的思政课

引领更多的北大学子走向祖国大地


我在祖国基层报告会


从红楼飞雪

到海角天涯

梦里总有声音在召唤

胸中总有激情在涌动


从未名博雅

走向家国天下

那是青年人的使命与担当

是北大人不变的情怀



近期精彩







来源:北京大学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

视频:央视新闻、北京大学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

动图:北大电视台、北京大学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

图片:央视新闻、北京大学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

编辑:潘宇涵

排版:文婧

责编:以栖、昭花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