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贺!7位北大校友获“诺奖风向标”斯隆研究奖
编者按
日前,美国艾尔弗·斯隆基金会公布了2020年斯隆研究奖(Sloan Research Fellowships)获奖名单,共有126位杰出青年科学家获奖。
其中,共有16位华人学者获奖,北大校友占7人,数量领跑国内其他高校。
被誉为“诺奖风向标”的科技大奖
斯隆研究奖素有“诺奖风向标”的美誉,旨在奖励职业生涯早期的杰出青年学者。
本届奖项获得者分属化学、计算和进化分子生物学、计算机科学、经济学、数学、神经科学、海洋科学和物理学等8个领域。
此次斯隆研究奖获奖的126名青年学者,代表目前最有前途的一批青年科学研究员。此次评审专家委员会根据他们独立研究的质量、创造力、潜力选出各研究领域的明日之星,希望通过斯隆基金会资助这些职业生涯早期的青年学者成为未来的学术领袖。
作为“诺奖风向标”,斯隆研究奖自1955年设立每年颁发一次。迄今为止,已有47位该奖项获奖人获得了“诺贝尔奖”,17位获奖人获得了“数学菲尔兹奖”,69位获奖人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奖章”,18位获得“约翰·贝茨·克拉克奖”。
7位北大校友获奖
同去年一样,今年华人青年科学家中来自北大的本科校友最多,共有7人,领先其他高校。特别是在数学领域,北大共有4名本科校友获奖,又一次体现了北大数学全球一流的研究水平和卓有成效的培养方案。来自北大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等其他学科的科学家也表现出了巨大和持续的发展潜力和研究能力。
这7位青年科学家的个人简历如下:(按上文表格顺序)
熊伟 Wei Xiong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
现任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助理教授。2006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2011年博士毕业于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
2011年在科罗拉多大学波尔得分校攻读博士后,2014年至今任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助理教授。目前从事强光子物质耦合(strong light-matter coupling)条件下的分子动力学研究,及其发展基于和频光谱(sum frequency generation)的成像技术,和光电材料的超快电子动力学的研究。
曾获得2019 NSF CAREER Award,2017 DARPA Director's Fellowship,2016 AFOSR Young Investigator Program Award (YIP),2015 DARPA Young Faculty Award (YFA)等。
许晓汲 Xiaoji Xu
美国理海大学
2018年获得贝克曼青年研究者奖(Beckman Young Investigator Award),2019年获得美国自然科学基金NSF CAREER奖。主要研究分析分子、材料和纳米结构的组成和相互作用的扫描探针显微镜的方法。目前正在研究两种类型的纳米光谱成像技术:散射型扫描近场光学显微镜(s-SNOM)和峰值力红外显微镜(PFIR)。
黄皓(Hao Huang)
埃默里大学
现任埃默里大学助理教授。2007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2012年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数学系获得博士学位。2019年用简洁巧妙的方法证明了“敏感度猜想”。
马临全(Linquan Ma)
普渡大学
现任普渡大学助理教授。2008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2014年在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获得博士学位。
苏炜杰(Weijie Su)
宾夕法尼亚大学
曾获得2016年Theodore Anderson数理统计博士论文奖和2019年美国自然科学基金颁发的CAREER Award。研究兴趣包括机器学习特别是深度学习的理论基础、隐私数据分析、高维统计,以及优化理论。
姚珧(Yao Yao)
佐治亚理工学院
现任佐治亚理工学院助理教授。2007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2012年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获得博士学位。
董若冰(Ruobing Dong)
维多利亚大学
现任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助理教授 。2008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学院,2013年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取得博士学位。2013-2018年受NASA Hubble Fellowshp和Bok Fellowship资助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和亚利桑那大学从事博士后工作。2018年起执教于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
研究领域为天体物理。目前研究方向为太阳系外行星系统以及它们的形成机制。
来源:“青塔”微信公众号、北京大学校友会、招生办
名单参考:美国艾尔弗·斯隆基金会、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排版:筱羽
责编:谭诗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