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想看看口罩背后的你
编者按
口罩之下
生活中的她们
是母亲,是妻子,是女儿,是姐妹
有无尽的温柔与美丽
疫情前的她们
戴上口罩,身着防护服
有无限的坚毅和勇气
值此三八国际妇女节之际
记录下她们,在抗击疫情时的点滴故事
致敬她们的专业与敬业
致敬她们的坚毅与奉献
分享她们的美丽,憧憬疫情散退的时节
一起守候她们平安归来
一起期待笑容不再被口罩遮掩
(以下图片故事排名不分先后)
被压得凹陷的脸庞,泡得发胀的皮肤,是她们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与病毒奋力抗争的痕迹,亦是属于她们独有的、无限光荣的勋章。
她们让我们看见:女性的美不仅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柔美与娇美,更有勇担重任、不辱使命的坚韧之美。
摘下口罩的赵秀莉
1990年参加工作的赵秀莉,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呼吸科监护室从事护理工作十年;2000年转从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整整二十年,伴随着中国感染管理发展日趋成熟壮大;2017年作为援藏医疗队员奔赴高原,帮助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建立了专业的医院感染管理体系。
2020年,赵秀莉依然选择上前线。“与院感作斗争,就像没有硝烟的战役,院感管理人员就像背后的无名英雄,默默奉献,静静守候”。
此次,赵秀莉主要负责前线医务人员、病房环境的感染管理工作。队员们每一次进入隔离病房,赵秀莉都要"现场监督”。大家穿好防护服,带好隔离用具,稍有一丝不到位,她都要亲自上手为大家整理,上下打量之后才允许大家离开。而每一次目送队员们进入病房时,都会送给大家一个铿锵有力的"加油!”
摘下口罩的王芳
作为北大医院第一批援鄂抗疫医疗队队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主管护师王芳表现出了身先士卒、不畏不惧、顾全大局、勇于担当的优秀品质。
在抗疫前线,她昼夜奋战,跑出疫情防控加速度;她心系患者,用爱心浇灌生命之花;她团结同事,汇聚起援鄂抗疫的强大合力。在这个以生命守护生命的特殊战场上,传达着坚持到底、必赢必胜的信念和勇气。2月25日,王芳在抗疫前线成了一名中共预备党员。
摘下口罩的尤亚静
救死扶伤守初心,担当逆行践使命。疫情来临,在祖国需要的时候,作为第一医院援鄂抗疫医疗队第一批队员的尤亚静毫不犹豫,挺身而出,全力以赴。
隔离病房里,她胆大心细,不畏辛苦,脏活累活抢着干;回到休息区,她乐观向上,团结同事,凝聚起共同抗疫的强大动力。她高尚的情怀和青春担当,成为疫情防控前线的重要力量。2月25日,尤亚静在疫情前线成为了中共预备党员。
摘下口罩的崔晓博
2020年春节,本计划今年春节回家团聚的崔晓博,作为国家援鄂医疗队员来到了武汉前线。
启程来武汉的那天早晨,崔晓博给家里发了一个信息,请家长放心。母亲在回复她的微信中说,“我相信你会照顾好自己的,调整好心态,迎接挑战。祝你在这无硝烟的战场上与同事团结一心,共同抗战。也祝你们平安顺利返回。我相信你和你的同事,我为你和你的同事们加油!!!”
家人给予的鼓励增添了她前往前线奋战的信心。“我也相信我和我的战友们,能够在这战场中,发扬北大医院人的精神,不辱使命,胜利凯旋!”
摘下口罩的王颖
1月30日,对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援鄂队员王颖来说是个特别的日子一一她的28岁生日。
在繁忙紧张的工作之余,战友把费尽周折才买到的鲜花、蛋糕送到了她的手中,温馨的仪式虽然简单,但由于在前线,显得尤为特别。在领导前辈和同事的生日歌中,王颖许下了生日愿望:“尽自己所能,为病人提供所需,希望疫情消除,我们早点回家!”
口罩将病毒隔离在外,却无法掩盖住她们温暖的笑容,以及背后所蕴含的乐观、坚强、勇敢、平和的巨大力量。
她们深知:今日的蒙面,是为了明日这片土地上更多人、更灿烂的笑颜。尽管脸上的压痕久久不褪,在我们心中,这些坚毅的面孔比春日里的花更要明媚灿烂。
摘下口罩的党晓曦
1月30日晚十点,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援鄂医疗队队员党晓曦终于忙完了隔离病房救治工作,开完工作总结例会,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房间,党晓曦就接到闺蜜的电话。
“晓曦,生日快乐!”
“啊?我生日?”
党晓曦看了看手机上的日期,才发现自己把生日这件事忘得干干净。
作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进驻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的第二批医护人员,她在隔离病房里度过了这难忘的一天。“想起同样工作在抗击新冠状病毒肺炎防疫一线的老公,他是军人,应该更加忙碌吧?能和他并肩为祖国发挥着自己的能量,让我觉得如此骄傲!相信我们的孩子也一定会理解爸爸妈妈的选择。”
“我姓‘党’,自带使命感,‘晓曦’就是拂晓晨曦,代表着希望与未来。在党领导下,我们迎着朝阳前进,更加充满斗志,一定战胜疫情!”
摘下口罩的王泠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王泠出现在隔离病房中,给所有的护理姐妹们吃下了一颗定心丸。“年轻孩子们多,第一次进隔离病房容易紧张不适应。”护理部王泠主任笑着说,“我一定要跟他们一起。我在,他们就都觉得踏实了。”
在工作中,她还肩负着感控管理员的重任,协助感控专家在每组上岗时每一位医护人员的穿脱隔离服等感控细节把关,逐一检查,甚至包括物品放置、垃圾清理,无一不操心。
她说:“规范的诊疗与护理,不仅体现的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医护人员的职业素质与精神面貌,更重要的是给患者信心、支持和力量!这让我们更意识到了身上的责任!我们在前线的护理质量绝不打折扣!”
摘下口罩的王雪连
重症监护护士王雪连在日记中写道:“一早出发去同济中法院区医院时还未升起的太阳,在返程的路上正一点点照耀着我们。回想三个小时前在病房的一幕,还是感慨很多。”
“工作七天里,我见到的是一位位被病痛折磨的病人,他们艰难地呼吸着,焦虑的眼神,时刻牵动着我和战友们的心。除了治疗以外,我们希望尽可能多地在言语上帮助他们恢复信心和战胜疾病的决心。”
“今天我身在武汉,我愿意做武汉人民的儿女,与他们站在一起,攻克难关。一袭白衣,尽己所力,为武汉增添温暖与阳光。”
摘下口罩的高燕
感染科高燕主任同时兼任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主任,从疫情发生以来,就几乎没有睡过一个完整的觉。医院感控安排、全员培训、重点区域布防、感染患者筛查会诊、包括发热门诊每一位医护人员的健康与安全全都系挂在心上。
2月7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派出第三批援鄂医疗队出发驰援武汉,作为资深感染及感控专家高燕主任毅然前往。临行前,高主任就与科室核心组开会交接,从流程到规范、从人员到物资、从预案到防控……点点滴滴种种细节强调再强调,叮嘱再叮嘱,确保防疫工作顺利开展。“工作上有任何问题,请一定和我沟通,我想办法和大家一起解决。”感染科主任高燕坚定地说。
摘下口罩的赵礼婷
爱人特意发来语音不停叮嘱,“礼婷老太婆,这是我们第2次这么长久的分离,上一次是17年前。时间好快,岁月不饶人,你的身体素质、体力都大不如从前了。但我相信,你和你的队友一定能齐心合力圆满完成这次任务。你带好你的队友、团队。放心,家里一切安好。”
赵礼婷表示:17年过去了,不一样的时间,一样的初心:使命所在,职责所系,为了人民健康,我们始终勇往直前。
她们说:暂时的别离是为了长久的团聚,小家的分别是为了大家的安康。她们冲锋在前,昼夜奋战,顾不上心疼自己,舍小家为大家,用生命捍卫生命!
戴上口罩,穿上防护服,全副武装的她们是勇猛的战士,用自己的生命守住脚下的领土,不让病毒侵占一分一毫;
卸下武装,湿透的防护服、深深的勒痕与泡胀的皮肤都在告诉我们:她们也只是普通人。
摘下口罩的乔杰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院长乔杰在2月初便奔赴战场,驻守武汉。她是北京大学援鄂抗疫医疗队领导组组长,北医三院医疗队的大家长,是队员们的主心骨。创建传染病危重症救治新单元,连续两次开辟新战场,医疗质量要求高,工作风险大。
工作时,作为乔院长,从熟练掌握防护服穿脱开始,严格要求;生活中,她是乔妈妈,为降低感染风险,她亲自为队员们修剪头发。进病房前,她一笔一划在防护服上为每位队员写下名字,饱含着叮嘱和牵挂。
摘下口罩的沈宁
2月1日,就疫情期间民众应该如何做好防护的问题,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副院长、呼吸与危重症专家沈宁教授接受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专访。采访间隙收到信息,北京大学三家综合性附属医院接紧急通知,再次召集医务人员驰援武汉。其中,就包括正在接受采访的沈宁教授。
来不及与家人告别,她匆匆结束采访,直接从医院出征武汉。
17年前,非典疫情爆发,31岁的沈宁奋战一线,是呼吸科的先锋人员;17年后,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救援中,已经成为呼吸与危重症专家的沈宁驰援武汉,使命必达。
摘下口罩的袁晓宁
17年前袁晓宁参加了抗击非典,10年前,参加医疗队赴云南玉树参加地震伤员医疗救治工作。今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袁晓宁再次冲在了一线,担任第一批援鄂医疗队临时党支部书记,于1月26日抵达武汉。
40多天来,袁晓宁一直坚守在一线,成为了医疗队员们预防感染最坚实的屏障。她说:“只有看着大家好好地进去,平平安安地出来,我才对得住队员们叫我的一声‘袁妈妈’。”袁晓宁一直坚信,举全国之力驰援武汉,武汉的春暖花开没有理由迟到太久。
摘下口罩的李少云
李少云是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危重医学科护士长、主管护师,在这场疫情中,成为第三医院援鄂抗疫医疗队第一批队员奔赴武汉,承担医疗队总护士长任务。
作为总护士长,李少云勇挑重担,在初创隔离病房时,最先进入病房护理病患;同时兼负整个医疗队护理人员的统筹管理,包括病区护士人力资源调配、隔离病房护理质量控制管理、各种流程的梳理制定等。
哪个人没有牵挂的人,出行前少云老师没有告诉家里的老人,出来这几天她给领导发信息汇报工作,给队员们发消息询问身体,却没有时间回复家里人的信息,看到闺女的照片她终于忍不住了…少云老师的爱人是一名退伍军人,她说:“等宝贝长大一定告诉她,爸爸妈妈都是战士,给她讲讲妈妈的故事。”北医三院援鄂队员的前线日记里写道。
摘下口罩的马骏
2003年,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肿瘤放疗科护士马骏的丈夫陈森加入了一线抗击非典的队伍。也是这一年,马骏参加高考,因为对抗击非典医务工作者的敬佩报考了护理专业。
当年的小姑娘如今已成坚强战士,成为国家第一批援鄂抗疫医疗队的队员,奔赴前线丝毫没有犹豫。
她们是某个平凡家庭中的女儿、姐妹,是母亲、妻子,她们何等平凡、渺小,而又何等伟大。
面对严重的疫情,她们毅然决然签下请战书,坚定地宣读誓言而后冷静地与家人告别。
因为在普通人之外,她们更是以血肉之躯挡在病毒与无数个普通人之间的最坚实的屏障,是医生,是战士,是英雄。
摘下口罩的杨燕君
医疗队匆匆出发了,到了鄂州市进驻驻地,对医院环境实地考察后,大家才发现准备接管的CCU病房从物理环境到设备、流程等各方面比预期的还要低。穿起三层防护服,杨燕君带领着队员们一头扎进病房。短短几天,病房环境改观了,护理工作高标准顺畅地开展起来了。连续高压高强度的紧张工作,把杨燕君累坏了——她出现频繁的早搏。她却说再坚持一下,把护理工作梳理得再顺畅些。
每天的上午班是最辛苦的,查房和调整治疗方案都在上午,转接新病人也在上午,工作量非常大。基本上一刻不停一直干到下午一点交班,脱防护服出来基本上就下午两点了。杨燕君却总是冲在一线。她不停地做治疗、翻身扣背吸痰、各种护理、清洁卫生、搬运液体、搬运巨大的氧气罐……她拿湿巾和温水在为几个插管的患者逐个地擦洗清洁,认真专注地照顾患者,这就是最美的画面。
摘下口罩的郭淼
即将上前线,难以割舍的是亲情。
医疗队成员ICU护士郭淼说,家人虽然也担心她的平安但是都很支持,她很早就报名了医院的应急储备医疗队,这次能够前往武汉很激动,终于能亲自到前线为抗击疫情作贡献。
郭淼的儿子特意来到医院给妈妈送行,10岁的他很舍不得妈妈,但他还是大声地说:“妈妈加油!”
摘下口罩的付雪莹
2月7日凌晨抵达鄂州后,身为准新娘的付雪莹剪去了心爱的长发,为接下来的战役做好准备。
“我是个惜发的人,十几年了,以前说过,婚礼之前绝不考虑剪短发。为了能更好的穿戴帽子和隔离服,尽量减少交叉感染的可能,我知道我必须剪。可是一万分的不舍又淹没了我的勇气,就这样,我在房间和理发处之间跑了好几个来回。我恳请理发师把我剪掉的头发留下,陪伴了我十几年,我爱的长发,这个时候又为我作出牺牲,我不能把它丢弃。”
她们是母亲,是妻子是女儿,是姐妹更是防控疫情的英雄是挺身而出的白衣女战士
危难见担当她们始终与湖北人民站在一起尽己所能,攻克难关
大自然的冬天已经结束我们的春天也就要到来
等到摘下口罩的那一天我们一起迎接新鲜自由的空气走进温暖明媚的春天里为你们拍下最美的笑容!
今天,北大医疗队第334人出征!北大医学超强医护阵容赴鄂抗疫一线!
来源:北大新闻中心、医学部宣传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大学国际医院
统筹:陈平、武骁飞、邵晓凤、仰东萍、续言、谭诗颖、王颜欣
图片提供:北大医学援鄂抗疫医疗队
整理:詹延苇、童袆璐、徐治荃
编辑:高翘楚、詹延苇、孙可心
制图:汐仔
排版:筱羽
责编:以栖、谭诗颖、昭花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