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大,办第一流的学术刊物
编者按
如果说自由碰撞的思想如遍野繁花
那么将之托起的书卷便是一方沃土
是播种神奇的田原
在北大,我们习惯于
倾听针锋相对、各自精彩的声音
阅读词严义密、行云流水的文章
或是惊叹于别出心裁的视角
或是折服于枝叶扶疏的思辨
而为我们呈现这满纸云霞的
则是一本本优质的学术刊物
有这样一群人
以匠心侍弄,经年如是
精雕细琢,千锤百炼
但求交付读者的
每一个字都可堪推敲,具备价值
一份好的期刊,是学者交流的平台,是学术进步的土壤,更是学科建设发展的重要载体。自征稿至发行,每本学术期刊的面世无不倾注着背后编辑团队的庞大心力,流淌着孕育其编辑团队的学术环境所赋予的基因印迹,簿里簿外,皆是故事。截至当前,北京大学期刊网显示由北大发行的期刊共115家,收录文献56570篇,产生下载量高达1008748次。今天,小北就带你走近部分北大主办的期刊,翻一翻学术期刊编辑部里的寒来暑往。
(以下期刊排名不分先后)
01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主管单位:教育部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编辑出版:北京大学学报编辑部
刊号:
ISSN 1000-5919
CN 11-1561/C
”几间明亮的办公室,几方落地书架安静地陈列着各期学刊,忙碌严谨的编辑部承担着《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的审核、编辑与出版工作。
1918年9月30日,蔡元培提议编辑出版《北京大学月刊》。次年1月,《月刊》正式出版发行,蔡元培亲题发刊词:“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
1955年7月,与《月刊》一脉相承的《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正式创办。
作为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权威期刊,《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始终紧跟学术发展脉络,发展出了哲学研究、文史新证、中外文化交流等特色栏目。马寅初先生的“人口论”,费孝通先生的《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厉以宁先生的《论城乡二元体制改革》都曾借由《北京大学学报》发表,在学术界影响深远。
编委会与编辑部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三审三校,力图把《北京大学学报》建成和北大学术地位相称的哲学社会科学名刊,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服务,为国家的发展战略服务,为北大的双一流建设服务。
学刊编辑老师们寄语广大的作者与读者:“在广阔的天地里沉静下心来,应对这个浮躁的时代,更需多多打磨。”
02
《大学图书馆学报》
主管单位:教育部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编辑出版: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图工委)北京大学图书馆《大学图书馆学报》编辑部
刊号:
ISSN 1002-1027
CN 11-2952/G2
”1981年11月,全国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成立,次月,《大学图书馆学报》的前身《大学图书馆动态》创刊,刊物的编辑工作由挂靠在北大图书馆的图工委秘书处负责。这本刊物发展至今,一直服务于图书情报学相关专业的师生学者和对文献学及阅读文化兴致浓厚的大众读者,如一泓甘泉滋润着流淌过的每一处角落。
近四十年来,《大学图书馆学报》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办刊态度,舍弃了容易产生更大影响力的泛泛研究各类型图书馆的办刊路线,精耕于“大学图书馆”的细分口径。陈建龙主编要求“学报要和北大图书馆一样,站在引领全国高校图书馆工作的大格局上,肩负排头兵使命,秉承为图书馆行业改革发展导夫先路的初心。”
刊物副主编王波老师认为,图书馆事业是创新的、面向未来的事业,“我们反对以精致的过程论证不高明的假设,希望研究者抓住事业发展中最现实的问题,直击读者需求,解决问题。”
背靠信息管理学科,《大学图书馆学报》是国内相关专业领域首个研发并上线app、实现期刊新媒体化的学术刊物。纸质版刊物每期会遴选出一所高校图书馆登上封面,至今登载已近百所——刊物不仅提供丰盈的学术内容,还记录着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变迁。
03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主管单位:教育部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编辑出版: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北京大学教育评论》编辑部
刊号:
ISSN 1671-9468
CN 11-4848/G4
”2003年,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正式成立后的第三年,《北京大学教育评论》在这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壤上诞生了。著名教育学家,我国高等教育学科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原北京大学教务长汪永铨先生任创刊主编。从最初依托北京大学的学科资源,扩大北大教育学研究在学界的声量,到如今勉力搭建学术共同体,聚集海内外关注教育问题研究的同道中人,《北京大学教育评论》与北大教育学科同生共息,砥砺偕行。
“在遵循严格的双向匿名审稿制度的同时,期刊编辑部坚持要求审稿人为稿件提供深度反馈意见,以期架起文章作者与审稿老师之间的桥梁”,刊物副主编李春萍老师介绍,“《北京大学教育评论》从来都不只是发表文章的平台,更是教育学者们以文会友、在交流碰撞中孕育新思潮的雅集。”《北京大学教育评论》一直坚持“有所为”和“有所不为”。在大多同类期刊逐渐改版为月刊时,拥有着稳定优质稿源的《北京大学教育评论》不骄不躁,坚持一季一刊,力求做精做美;在篇幅较长、观点犀利的文稿易为主流期刊所拒的大环境下,《北京大学教育评论》于2004年发表的数万字的《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一文,迅速引爆学界业界激辩,成为现象级作品。
《经济科学》
主管单位:教育部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编辑出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经济科学》编辑部
刊号:
ISSN 1002-5839
CN 11-1564/F
”《经济科学》是改革开放初期最早创立的国内高校经济学理论期刊之一。由北大经济系以陈岱孙为代表的一批老先生创办于1979年11月,围绕拨乱反正中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理论问题展开讨论,并较早引入了对西方经济学的介绍。
生长在北大,《经济科学》的办刊理念也深受北大精神的影响。长期以来,编委们怀着对老一辈经济学家发自内心的尊重和景仰,坚持将文章的思想性、创新性放在首位,努力为中国现实经济问题提供理论支撑。《经济科学》以文章的质量而非作者本身的名气或声望为出发点,不仅营造了平等宽松的学术氛围,也在国内学术界赢得了良好口碑,一批又一批的中青年学者在《经济科学》的帮助下迈出了走向学术高峰的第一步。
编委们在例会上讨论稿件(2007年)
厉以宁教授为《经济科学》创刊40周年题词
“理论自信、学术自信源于高水平的研究积累,希望更多的优秀成果能够通过《经济科学》这一平台得到展示、关注和交流,为推动中国经济学的发展尽自己的绵薄之力。”这是《经济科学》创刊的初心,也是一直坚持的原则和努力的方向。
《国外文学》
主管单位:教育部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编辑出版: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国外文学》编辑部
刊号:
ISSN 1002-5014
CN 11-1562/I
”《国外文学》创刊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季羡林先生曾长期担任主编,杨周翰、李赋宁先生等老一辈学者也对刊物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该刊主要偏重于外国文学学科内部的基础性研究,其中不乏大家之作。如杨周翰先生《新批评派的启示》、钱钟书先生《汉译的第一首英语诗〈人生颂〉》,就刊登在《国外文学》上,在学界曾产生广泛的影响。
这本刊物浸润了北大的人文精神,自创办至今,一直延续着扎实、朴素的传统风格,以推动我国人文学术的发展为己任,为外国文学学科的不断壮大贡献了力量。现任主编刘锋老师认为,《国外文学》上刊登文章的整体学术水平在不断提升,这一方面归因于学者整体素质的提升,也与编辑部遵循严格的审稿程序、追求优质的作风密不可分。任凭时代变迁,刊物的内核与初心始终未变:拂去浮躁,立足学术;专注经典,不赶时髦。
《国外文学》编辑部一隅
《中外法学》
主管单位:教育部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编辑:北京大学法学院《中外法学》编辑部
刊号:
ISSN 1002-4875
CN 11-2447/D
”《中外法学》的前身为《国外法学》,创刊于1978年,1989年《国外法学》更名为《中外法学》。法学院陈明楼的东侧,相隔一方桃李静林,坐落着著名历史学家、燕大教授顾颉刚的故居(1929年至1936年)。在这里,北大法律人承继的不只是一方院落,更是以顾颉刚先生为代表的中国学者严谨创新的学术态度。《中外法学》刊物编辑部便位于庭院中的202室。
1978年,《国外法学》在康树华教授的带领下发行,在中国法治事业百废待兴之时,致力于从英、美、德、苏、日等国期刊、书报中选译相关法学文章为中国法律教学、院系科研、部门业务提供参考、批判的资料。40多年来,《中外法学》历经数位主编的领导,始终坚持严谨、求是的原则,反映中外法学研究、法学教育的新面貌。
《中外法学》坚持重点发表立足于法理探寻的法学学术论文,在关注法学理论研究的同时,不忘现实的法律问题。在北大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传统精神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熏陶下,《中外法学》秉承着北大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学术精神,崇尚真理、追求卓越,不仅刊载和见证了法学研究的硕果,也寄托了代代法学人对法治理想的追寻。“夫学术者,天下之公器也。”《中外法学》一直坚持恪守学术的办刊宗旨与注重学理的办刊方向,实行园地开放、内外平等。
创刊四十多年来,《中外法学》作为法学界同仁表达交流的平台,原道古今,无问西东,坚守“学术为公”之理想。主编王锡锌老师寄语未来:“坚守,不忘来处;前行,方得始终。在连接过去和未来的当下,我们希望,一直见证中国法治现代化求索历程的《中外法学》,继续陪伴中国法律人不停歇的精神之旅;我们希望,一直给予《中外法学》支持的中国法律共同体同仁,继续在这里,与我们一起分享共有的坚守和前行。”
《国际政治研究》
主管单位:教育部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编辑出版: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全国高校国际政治研究会
刊号:
ISSN 1671-4709
CN 11-4782/D
”《国际政治研究》(双月刊)系北京大学主办、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国际政治研究专业委员会编辑出版的国际政治类学术刊物。1980年创刊,原名为《世界政治资料》(刊名题字为赵朴初先生),1984年改名为《政治研究》(刊名题字为李志敏教授),1989年改为现名,2002年起正式公开出版发行(刊名题字为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钱其琛),2014年由季刊改为双月刊。该刊现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政治学类的中文核心期刊、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国际政治研究》自创刊迄今已有40年历史,一代代编辑工作者秉承着“爱国关天下”的宗旨,承担起“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引领学科创新发展”的责任、使命和担当,呕心沥血、不辞辛劳,只为将其打造成“有风骨、有风格、有北大底色”的政治学类核心期刊。
一篇文章从接收到发表,要经历十多项复杂的流程,正是编辑工作者们勤恳的付出和严谨的态度,让每一期《国际政治研究》顺利发行,为过往的研究做总结,为今后的研究做贡献。
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国际政治研究》主编王逸舟谈到,《国际政治研究》立足于北大人文沃土和国际关系学院“爱国关天下”传统,将始终坚守学术底线,在不断拓展的国际国内交往过程中,取长补短、守正创新。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主管单位:教育部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和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
编辑出版:北京大学医学部《中国疼痛医学杂志》编辑部
刊号:
ISSN 1006-9852
CN 11-3741/R
”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直到2007年,内地才逐渐有医院开设疼痛专科,而《中国疼痛医学杂志》的创刊主编韩济生院士,是中国疼痛学科的创始人。
年逾九旬的韩济生院士精神矍铄,谈起杂志坎坷的创办历程来滔滔不绝:“1979年6月我到美国交流,才发现原来在海外,疼痛也是有专门的学会来做研究的。意识到国内在这一领域的滞后,回国后便着手创办了‘国际疼痛学会中国分会’,也就是后来的‘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而一个专业的交流平台与发声窗口是必需——1995年,《中国疼痛医学杂志》应运而生。
“杂志创办的初心就是为了中国能够更好地发展疼痛医学,储备相关人才。”韩院士回忆,最初几年由于撰稿人多非疼痛专科出身,杂志收到的稿件难免粗浅,他便与编辑部的老师们一起,逐字逐句地修改,逐图逐表地优化。课务繁忙,就加夜班通宵改稿,绝不容一丝懈怠。手写稿上布满了红色的批注。直到去年,年逾九旬的韩济生院士依然坚持参与每一篇用稿的审核。正是基于严谨负责的审核制度与视刊物如孩子的情感倾注,《中国疼痛医学杂志》与投稿人之间的联系格外密切,编辑队伍亲如一家,产出的每一期杂志都透着真诚与温度。
《大学化学》
主管单位:教育部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和中国化学会
编辑出版: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大学化学》编辑部
刊号:
ISSN 1000-8438
CN 11-1815/O6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的化学学科踏入蓬勃发展的崭新阶段,知识暴增的同时,办学理念与师资队伍也亟待更新。在这一关键节点上,原国家教委理工处处长陈祖福识微见远,积极推动建立了“高等学校化学教育研究中心”,委托北京大学筹建,而作为高校化学教育研究交流园地的《大学化学》杂志也在1986年应运而生,刊名由卢嘉锡先生题词,办刊宗旨是为促进高等学校的教育改革和教学改革服务。
创刊号封面、戴安邦先生题词、徐光宪先生的题词
“刊物刚起步那会儿,条件真的是特别艰苦。有校系领导的重视和关心,有化学系教职工的支持,中心和编辑部工作人员的选聘还比较顺利。几经协商,咱们分到了八斋实验室北墙的一个旧自行车棚,请师傅改建成了3间明亮的办公室,很好,冬暖夏凉!又请师傅利用旧木料翻新制作了办公桌和椅子,整旧如新,既经济又实用,”《大学化学》的创刊主编华彤文教授笑着回忆,“教委给的经费买了一台复印机和一台计算机,在当年也算有了先进设备。”
1989年发行的第1期《大学化学》杂志刊登了戴安邦先生亲自撰写的《全面的化学教育和实验室教学》一文,阐明实验课是实施全面的化学教育最有效的教学方式,有利于训练培养科学思维、科学品德。该文后来成为许多化学专业研究生开始实验工作之前的必学材料,并被诸多高校采用为新任实验课教师的培训读物。
创刊30多年来,编委会把握办刊方向,与时俱进,在扩容基础上,严把质量关,坚持“稿件质量和数量的统一”,坚持“新而精和针对性”,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有新意,为优化我国高等化学教育,推动化学学科的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地学前缘》
主管单位:教育部
主办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大学
编辑出版:《地学前缘》编辑部
刊号:
ISSN 1005-2321
CN 11-3370/P
”《地学前缘》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与北京大学于2005年共同打造的地学期刊,先后9次荣获“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称号,连续5次荣获“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称号。2018年,《地学前缘》影响力指数在中国108种地质学期刊中居第一位,次年,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梯队项目”。
北大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和严谨的科学精神,为办好学术刊物提供了良好的氛围,也奠定了《地学前缘》发表“前缘”性科技论文的基础。北大的“引领”精神和学界号召力,是刊物的质量保证——《地学前缘》“澄江生物群与寒武纪大爆发”项目成果,被国际称为“20世纪最惊人的科学发现之一”。
北大校友舒德干院士在《地学前缘》组织的学术会议上发言
著名地质学家、北大校友涂光炽院士向读者的推荐信
文化自信是弘扬中华文化的精神动力。《地学前缘》面向“双一流”建设,致力于加强组织出版优秀科研成果,并依靠最新的Trend MD技术向Science等国际顶尖刊物链接推送,实现了中国优秀科研成果的国际传播,有利于加强中华民族的科技自信、文化自信。
《景观设计学》
主管单位:教育部
主办单位: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
编辑: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出版:高等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
刊号:
ISSN 2096-336X
CN 10-1467/TU
”创刊于2013年的《景观设计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 Frontiers)由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高等教育出版社联合主办,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俞孔坚教授任主编。
《景观设计学》定位于景观设计的学术研究与设计实践的交叉领域,试图以景观设计学为途径,探索解决中国和世界生态与环境问题的新观念、新理论和新方法,通过介绍和推广前沿景观设计实践,倡导有助于实现美丽中国与美丽地球的新美学和新文化。《景观设计学》致力于架设研究与社会需求之间的桥梁、科学与艺术之间的桥梁,引领当代景观设计学科的发展。
该刊读者群广阔,无论是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院校师生,还是决策者和广大城乡环境的建设者,都将《景观设计学》作为重要的专业读物。
从高端大气的封面设计到中英双语的内容呈现,《景观设计学》始终坚持与世界一流标准接轨。2015年,期刊荣获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ASLA)年度交流类荣誉奖,评委会表示:“这是一本在中国景观设计语境下走得更前沿、看得更高远的期刊(A publication that is far and above what we have seen in discussions of Chinese landscape design — 2015 Awards Jury)。”作为首个获此殊荣的中国期刊,《景观设计学》将中国的景观设计学领进了国际平台。
主编俞孔坚教授
世界景观设计师与风景园林联合会(IFLA)于今年10月将景观设计师最高荣誉,有“景观学与风景园林界的诺贝尔奖”之称的杰弗里·杰里科爵士奖授予期刊创刊主编俞孔坚教授。IFLA主席在颁奖词中强调“俞孔坚教授是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景观设计师之一,设计作品、巡讲与教育活动极大影响了专业人士、学生以及广大民众,积极改变了人们对景观设计行业的认知。”
一本刊物,几代学人
一方天地,一生耕耘
在北大,有这样一群人
兢兢业业,静水流深
认真做着
中国最好、世界一流的学术期刊
还想了解哪些北大刊物或编辑部的故事?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告诉我们!
更多精彩
巡天遥看一千河!中国空间站工程巡天望远镜北京大学科学中心揭牌!
鸣谢: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学科建设办公室、人文学部、社会科学学部、理学部、医学部、图书馆
文字:浦海蕊、隋雪纯、张静、张子璇、杨婉婷、黄时恩、曾良恩
统筹:浦海蕊编辑:张一夫,周君柔、任程、曹子慕图片:徐浩伦、朱成轩、杨婉婷、康美玲制图:唐蔚然排版:覃雨蓉责编:以栖、昭花花、沐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