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块“石头”的北大奇遇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 2021-04-21



/  编者按  /

诉一段木石前盟听一曲红楼悲歌《红楼梦》又称《石头记》曹公批阅十载血泪而书将风流往事录诸人世引得后世多少叹息
而今在燕园也有一群人放不下红楼一梦纸卷踏秋,赌书泼茶连句吟诗,射覆飞花于词句中回味菊花诗对在春风秋雨里遥想落红悲歌
未名红学社是众多热爱红楼的学生在燕园构筑的一方别苑在北大叙写的半壁闲庭红楼之梦在这里落地生根一同走进一块“石头”的北大奇遇(文末有福利哦)



作为百年来新红学的发源地、百年来不断涌现出红学研究专家的摇篮,北大早已与《红楼梦》结缘。

《清·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从上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末,在北大聚集着一批与红学有关的专家学者。蔡元培是中国百年红学史上旧红学的集大成者,是索隐派的代表人物,继承清代脂砚斋等的小说评点与本事考证,并著有《石头记索隐》。胡适则是百年红学史上新红学与考证派的代表人物,著有《红楼梦考证》。在浓厚的红学氛围中,北大更是孕育出王利器、吴恩裕、吴组缃等红学研究专家。北大馆藏《红楼梦》(庚辰本)影印版


此外,北大在《红楼梦》的传播和对外交流当中也作出了杰出贡献。王良志作为早期美国红学翻译者中的一位,毕业于北大外文系,受到以胡适、俞平伯为代表的新红学派观点的影响,后赴美留学,曾在纽约大学讲授中国古典文学。1927年,王良志节译本《红楼梦》在纽约出版;美国红学研究者中,夏志清曾为北大外文系教师。到了80年代以后,国外有许多学者来到北大留学、访学,其中有不少世界有名的汉学家,如余国藩、浦安迪。余国藩在80年代结束北大的客座讲学后,回到美国开设了《红楼梦》课程,并写就《重读石头记:红楼梦里的情欲与虚构》这一著作1989年普林斯顿大学浦安迪教授也曾在北大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讲学,其代表作《〈红楼梦〉的原型和寓意》在海内外有重要影响。

北京大学图书馆馆藏

北大里有《红楼梦》最完备的版本(庚辰本)和众多红学珍贵资料,又有着深厚的红学研究基础。在这种优越的条件下,集天时地利人和,1999年,北大红楼梦研究会(后更名易为“未名红学社”)正式成立。在此后的二十余年里,于未名湖畔一梦红楼。

《红楼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是一本包罗万象的、永远都读不完的巨作,人人都能读出自己用的着的学问,每次读都能读出很多新的东西。所以数百年来我们一遍一遍地读《红楼梦》,一次一次地研究探讨《红楼梦》,一本书成就了一门学问”,红学社成员杜思钰这样评价《红楼梦》。《清·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它不是一部可以用大纲归纳概括,可以速食的东西,草灰蛇线的结构,如雪花般细密轻盈的细节,带领着读者体验脱离喧嚣和浮躁的真正的阅读”,另一成员谭影子这样说道。87版《红楼梦》编剧周岭讲座

《红楼梦》无疑是美的,读《红楼梦》也是对美的追寻,它又把文化和生活完美融合在一起,告诉大家什么样的生活是美的。而与此同时,它也揭示了美的另一面,展示了人世间无可避免的悲剧,将理想与现实融合。

正如“一千个读者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红楼梦》这本永远读不完的巨作,需要每一个人亲自品读,慢慢琢磨。

《清·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加入红学社是因为从初中到现在一直很喜欢红学,但是身边真正热爱红学的并不多。在浏览北大社团目录的时候惊喜地发现了红学社。”

回忆起与红学社的相遇因缘,社员们都谈到自己对《红楼梦》的喜爱,也在苦于无人交流。遇见红学社,像是找到了归宿一般,终于有了一片净土,觅得一群志趣相投之人,享受这份纯粹的热爱。

红学社曾组织宝玉卧室DIY活动

社员作品:宝玉卧室DIY

在加入社团之前,大多数人热爱红楼梦,却情不知所起。通过和大家一起探讨与反复的品读,才加深了对《红楼梦》的理解,获得了更为深切的个人体悟。

读《红楼梦》不是猜谜语,而是品味文、体会美、感受情。因此,红学社不索隐,不牵强附会,而是通过阅读与交流,共同寻找与激活蕴藏其中的文化和情感力量。


“红学社是我的世外桃源,就像大观园是宝玉的世外桃源。”许阳同学这样说,“骨干们有着相似的观念与爱好,经历了共同的故事,面对着同样的压力和成长,也就非常容易成为朋友。这种友谊甚至并不因为离开社团和离开园子而渐渐褪色,我和同期的四位骨干已经毕业多年,仍然保持着联系,我们最近在为红学社开发一款红楼梦主题桌游。”

社团举办的曹氏风筝沙龙

在红学社,既有读书会、线上沙龙、名家讲座等一系列学术类活动陶冶精神,也有诗社、出游等活动放松身心社团和睦融洽的氛围能极大程度缓解学业生活上的压力,和朋友们一起品味《红楼梦》的美,仿佛让人置身于现实之外的一个梦境,放下其他的一切事情。红学社也常常和其他学校的红学社联合组织去大观园、香山曹雪芹故居,还有京郊的蟒山、凤凰岭等趁天气晴好,与一群知交同游,沿途玩一些红楼、诗词相关的游戏,再惬意不过。

“三校四社”游大观园


红学社也和烹饪与美食协会共同举办过“红楼食遗”的活动,一共四期,大家自己动手做了奶油松瓤卷酥、藕粉桂花糖糕、虾丸鸡皮汤等书中的菜肴,还原《红楼梦》中的精致生活。


红楼食遗活动:手作藕粉桂花糖糕红楼食遗活动:奶油松穰卷酥或严肃或轻松,这些活动,都成为社团生活中的难忘色彩。

在网络小说、碎片化阅读流行的时代,《红楼梦》这样的长篇巨著似乎落在了时代后头,愿意静心品读的人越来越少。但在红学社同学们心里,这本书已经是一本不能再精简的书了,拆掉任何一个零件都不妥当,精简后便只剩下一架毫无灵气的骷髅了”。

《清·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在坚持阅读原著的基础上,谭影子同学也努力让红学与时代热点相结合,“我会有意地会在BBS版面上发表一些新鲜的话题,比如说把红楼中的古代风俗和现在对比起来,把红楼的故事和发生在身边的事情联系起来。当时的人是怎么看待贞洁、阶级等敏感问题的等等。

赵莹钰也坚持,每个读者都应真正打开书读过整本《红楼梦》,才能谈论喜或不喜

红楼趣味游戏《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审美的集大成者,是中华民族的优雅的盛宴,其中的文化意义与精神价值不言而喻。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叶朗曾表示,北大学生一定要读《红楼梦》,这是因为北京大学扎根于中国的土壤,立足于中国的文化,承担着文化的使命、精神的使命

《清·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北大在推动《红楼梦》的普及,推进《红楼梦》研究的深入,促进国际红学交流等方面都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叶朗教授曾发起并主持“美学散步文化沙龙”,其中一期的沙龙主题便是“北大与红楼”。北大开设《伟大的〈红楼梦〉》网络共享课程,引导全国大学生重读经典《红楼梦》,并介绍红学研究的最新成果。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王博在《入世与离尘:一块石头的游记》中,借助于金陵十二钗不同的生活,追问永恒的生存意义。“玉面石底”的石头贾宝玉,经由在三个世界中游历穿梭,完成了“迷失—觉悟”的入世和离尘的过程。金陵十二钗,乃至整个红楼世界,都是宝玉因烦恼而求解脱、由情欲而得觉悟的道场

《清·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未名红学社同样致力于给每一个热爱《红楼梦》的北大人一个心灵安栖之地。在曹雪芹学会和北大曹雪芹美学艺术研究中心的支持下,社员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形式的创新、活动内容的丰富等方面不断努力,在校园内外积极推广《红楼梦》,吸引更多人打开这本巨作。

未名红学社公众号中的部分内容展示

社团招新时精心设计的各种小游戏吸引同学们驻足了解,读书会和科普系列文章、沙龙、讲座中循循善诱的讲解帮助《红楼梦》小白增长知识,“红楼梦文化月”更是成为大家接触红楼、了解红楼、品味红楼的独特平台。

红学社社员作品:宋锦荷包、曹氏风筝



丰富多彩的活动背后

是不曾改变的

让《红楼梦》渐渐走入

更多人的心里的初心


未名红学社

一直守护在这里

大观园这片心灵安栖之地

静候每一位

热爱《红楼梦》的人



/ 互 / 动 / 有 / 礼 /


传承文化经典,这份福利送给热爱《红楼梦》的你!


截止3月29日23:59,在评论区留言,写下你与《红楼梦》的情缘,点赞前10名的读者,即可获得北京大学哲学系王博教授撰写的《入世与离尘:一块石头的游记》一本。



从入世到离尘,一块石头的旅行是生命和世界之间的终极对话。与王博老师一起品读《红楼梦》!


更多精彩




定格 | 他们最珍爱的北大风光

一篇10万+微信的诞生

独家!北大考古权威专家带你解密三星堆最大祭祀坑

独家放送!北大教授曹文轩给孩子推荐的十本书






鸣谢受访者:许阳、谭影子、赵莹钰、朱子昂、杜思钰、李宜幸

采写:唐儒雅、沈鋆

图片来源:未名红学社、北京大学图书馆、《清·孙温绘全本红楼梦》、87版红楼梦剧照

资料来源:未名红学社公众号、中国艺术报、红楼梦学刊

制图:徐浩伦

排版:南瓜酱

责编:谭诗颖、昭花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