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米兰·昆德拉的学生
他是首位进入法兰西道德与政治科学院的华人
是最年轻的外籍终身通讯院士他被称为“双料”骑士先后获得法国政府颁发的教育骑士勋章荣誉军团骑士勋章他是傅雷翻译奖的发起人他与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勒克莱齐奥合作出版《唐诗之路》……
本期北大学者书房
让我们一起走进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法语系教授
董强老师的书房
感受燕园里的“双料”骑士
书房中的微缩世界
董强老师的书房快闪
点击体验
燕园“双料”骑士书房中的微缩世界
文丨杨婉婷
书房中的书,不是简单靠在一起,而是构建个人想象世界的砖瓦,相互作用出一个人的精神世界。董强的书房,是一个由法语和中文讲述的微缩世界。这个世界讲究“一半一半”,中西结合。平衡与交融,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01“书房是一个人的世界”
书房其实体现的是一个人的世界,精神的世界,想象的世界。除却那些永流传的经典书籍,对于我来说,最好的书就是下一本书。
书房里,靠墙的实木书柜格间中,书籍被整齐地归类:一半是法文书,一半则是中文书。书柜的顶上一半是较为巨大的大部头,另一半则堆放着有些年岁的录影带,褪色的包装,给整面书柜平添了几分岁月的厚重感。
书柜前的空间是董强的活动范围。一半现代,一半古典。北面是办公桌,电脑,打印机和一堆书籍,简约清爽,这里是董强开展法语翻译和教学准备工作的工作区;南面则是书法台,毛笔,砚台,宣纸,印章……散而不乱地铺放在台面上,董强擅长书法,工作之余总是要写上两笔。
董老师喜欢在书柜前放置一些小物件。大多是从世界各地带回来的,是董强行走世界的见证。物件的类型很丰富,琳琅满目。有中国古代的女子佩饰,道教的拂尘,也有意大利小雕像,还有与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合作的作品封面。
每前往一个国家,遇到特别能够体现当地文明的东西,董强都会买下一件。久而久之,世界各地的元素浓缩于此,勾勒着一个中国文人行走、体验、感悟的世界模样。书房里挂着或摆放着董强喜欢的艺术作品。“都是在法国待过的艺术家,我给他们写序。”王衍成、江大海、瞿倩梅、范一夫、王刚、陈江洪……“书与艺术是最搭的”。“书房其实体现的是一个人的世界,精神的世界,想象的世界。”董老师解释道,“这里的只是一小部分,我总共的藏书没计算过,但真的不少。”海明威曾说:“假如年轻时你有幸在巴黎生活过,那么你此后一生中不论到哪里,她都与你同在,因为巴黎是一席流动的盛宴。”曾在巴黎生活过的董强,如同这座城市一般,天性热爱新奇,自由,不喜拘束。由于藏书较多,董强特别希望能有一个可以流动的书房,不仅书房本身可以像蜗牛的壳一样跟随人一起移动,里面的书目也可以及时流动更新。最让董强感到震撼的书房,是他在法国求学时的导师米兰·昆德拉的书房。“他有一片巨大的书柜。我很好奇,结果发现里面全是他自己写的书!被译成了全世界的各种语言!”“除却那些永流传的经典书籍,对于我来说,最好的书就是下一本书。”董强补充道。02“专注力是读书人的重要品质”
书最重要的是里面的思想,并非实物本身。
虽然自己的藏书不少,但董强却别有心得:“书非借不能读也”。董强从小学开始就爱读书。小时候家里没什么书,他就经常看姐姐的教材。藏书较多的邻居家,也成了董强儿时的图书馆。上世纪80年代,16岁的董强进入北京大学,被分配到西语系修习法语,从此开始了与美丽的法语毕生的缘分。图书馆是他在校期间最常去的地方,其中法语藏书为他提供了法语学习的第一份养料。由于书籍资源有限,青年董强十分羡慕法国朋友家中丰富的藏书,每每拜访,都有想要全部复印下来的冲动。本科结束后,他以全国统考第一的成绩获得公费留学的机会,赴法深造。此时的董强,对法语乃至法国文化都包含着浓厚的兴趣。初来乍到,他的法语被法国人戏称为“伏尔泰”式的法语。原来是因为在国内学习的书籍陈旧,很多用法还是十八世纪的,早已被舍弃了。为了快速充分融入当地生活,他观看法国的电视、电影,接受法国饮食,尝试用法国人的方式学习,感受这个国家的文化。
在法国,董强大量的时间都在书店度过,经常读到书店打烊。因为不好意思只看不买,董强每次就挑一本不太贵的买,久而久之,积攒了不少书。后来回国,在法国留学时的书籍,董老师一本没有落下地全数带回,还挑了一些比较珍贵的,捐给了学院的图书馆。
由于总是“借”书读,和很多爱书之人不一样,他对书籍并无太强烈的拥有感,“书最重要的是里面的思想,并非实物本身。”此外,董强还练就了随处随时都能读书的本事,无论嘈杂与否,拿起一本书就能很快地沉浸其中,专注阅读。“专注力是读书人的重要品质。”董强说,“不光是读书,做学问也是,要专注。”他经常勉励学生,看一篇文章就要完整地看完,要保持内在的安静,不能因为任何事分心。03“要阅读无形之书,阅读世界”
阅读要广泛。广泛之一,在于要跨学科,广泛学习各个学科的书籍。但只阅读有形之书还不够。阅读的广泛更体现在,要阅读无形之书,阅读世界。
在很多人的眼中,董强是一个法语专家,翻译家,但他更愿意称自己为人文学者。“法国教给我更多是人文社科的东西。”
富有浪漫气息和人文精神的法兰西,对年轻的董强来说,是一片知识的沃土。旅法12年,他将自己深深扎进这片土地,学习一切可以学习的东西,孜孜不倦地汲取着养分。
董强说,阅读要广泛。广泛之一,在于要跨学科,广泛学习各个学科的书籍。他深入阅读了大量关于文学、艺术等涉及人文社科理论的书籍,聆听了各个学科大师的讲座。“我希望自己可以融合人文社科综合领域的知识,其中包括中西方的历史、社会、艺术史、哲学等,甚至心理学、心理分析学等等。”跨界学习带给董强更深的文化理解,同时让他在日后的翻译中,更好更快地理解历史背景,抓住作者想要表达的潜在思想。“读懂一部作品,要沉浸到当时的时代,涉及到艺术家和作家背景的东西。”
但只阅读有形之书还不够。董强认为,阅读的广泛更体现在,要阅读无形之书,阅读世界。
董强回忆在巴黎的时光,平日里除了读书上课,还经常去博物馆看展览,无论是稀有的中国文物展,还是全世界各地的艺术展,他都看得认真。
他信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要和其他的渠道配合着来。”董强坚信,“搞外国研究的人一定要有自己的体验。要不断地丰富自己的体验,丰富自己的想象世界,这是一个知识分子必须具备的东西。”
他回想起最早开始接触外国文学,其实就是通过小时候看的《连环画报》。连环画里的氛围,吸引董强去看原著,激发了他对外国文学的好奇与向往。
在大量书籍积累和观察体验的结合下,董强对法国历史背景、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都了解透彻。翻译对于董强来说,犹如弹琴,一气呵成,快速精准。“我翻译东西,就像是在做快速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就可以完成转化。”董强颇为自豪地说。
04“只有翻译繁荣,才能带来文化繁荣”
翻译是社会文化繁荣的根本。在新的世界环境下,翻译是文化和文明交流的最重要工具,只有翻译的繁荣,才能带来文化繁荣。
董强从小钟情于中国古典文化。从儿时读《水浒传》,被其中人物情节深深吸引开始,中国古典文学是他生命中重要的养分。术业专攻之外,他还是一名优秀的诗人与书法家。平日里,练毛笔字,写古体诗是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法国时,中国文化给董强打开了很多窗户。比如,因为中国茶道,他曾经受邀在一家法国很有名的茶店工作,因而结识了法国出版界的几位大亨。董强又靠自身的谈吐与思想远见,结识了几乎法国所有的重要作家。
除了翻译、校对,他自己也写作,发表诗集。他曾因为自己小说里描绘的中国,结识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勒克莱齐奥,两人一见如故,至今仍是好友。去年疫情期间,二人还共同合作了一本法文书,在法国引起轰动。中文版《唐诗之路》将于今年在中国发布。
十二载的旅法生活,他深刻感受到,国外的中国东西太少,国外对中国的印象也是片面而符号化的。文化国际认知与文化地位不相称,给董强很强烈的刺激。想要改变现状,董强认为,重点就在于翻译。“要知道,翻译是社会文化繁荣的根本。在新的世界环境下,翻译是文化和文明交流的最重要工具,只有翻译的繁荣,才能带来文化繁荣。”董强解释道。
在法国时,他就协助创办“中国蓝”出版社,将沈从文、王蒙、王安忆、苏童等中国作家介绍到法国。并始终以一个中国文人的姿态与意识,希望能够让外国人透过与自己的交往,看到他背后和心里的中国,体会深深滋养着他的中国文化。
归国后,董强更是决心要做中法文化的摆渡人,在他所深爱的两个国家,两种文化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他与法国驻华使馆联合,共同发起了傅雷翻译奖。如今,这一奖项已经成为中国翻译界最具价值的奖项之一。
持续地将中国文化中最精华、最核心的东西输出到国外去,是董强一直在做,并将持续做下去的伟大事业,其中满含着他对中国文化的爱与坚守。
法兰西岁月之后,董强在燕园也度过了二十个春秋。他以师者身份,立德树人,致力于跨学科发展,引导学生构建人文体系,走向文化殿堂。虽有诸多荣誉与光环加身,北大教授始终是他最自豪和满意的身份。虽然有众多事务缠身,但是他始终站在教学第一线,毫不懈怠。
董强说,他很高兴自己曾在北大与法语偶然相遇。当时的懵懂少年像一颗种子,开启在法语世界里的成长之旅。
如今,当初的那颗种子,早已长成参天大树,并将奉献出自己的全部力量,带动更多的树,汇聚一片森林。
个人简介
董强,1967年4月生于浙江杭州。1983-1987年在北京大学西语系法语专业学习,1987年考入武汉大学法语博士预备班,1988年赴法留学,2001年回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法语系任教至今。专著、译著三十余部。在法期间曾师从世界文学大师米兰·昆德拉。2016年入选法兰西道德与政治科学院,成为该学院成立220余年来首位华人通讯院士。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
被书本簇拥时就置身于广阔宇宙点击下方链接
北大学者书房
欢迎你进门落座
一同徜徉
↓↓↓
策划: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海外传播办公室
摄影:吕宸
视频:徐浩伦
采写:杨婉婷
排版:白雨琪
责编:昭花花
点击图片,阅读文章《最强联合PLUS!北大清华通用人工智能实验班开启!》
点击图片,阅读文章《来北大,这样读书》
百年初心
学者书房
定格
北大师说
北大学科
北大体验
<<< 滑动查看更多 >>>
北大原创,版权所有若需转载,敬请联络期待投稿,欢迎合作邮箱:gbdgw@pk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