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登顶!
北京时间8月10日上午8时8分,北京大学山鹰社(学生登山协会)2021年勒多曼因登山队6名队员成功登顶海拔6112米的勒多曼因峰,成为第一个踏上勒多曼因顶峰的国内高校团队!
疫情之下,心向高山的北大学子们克服重重困难,延续自主攀登的传统,圆满完成了勒多曼因这一六千米级高难度技术性山峰的雪山训练任务。晨曦之中,群山仰望,雪山上那飘扬的鲜红旗帜,正是一代代北大人追求卓越的精神信条,正是北大精神永在巅峰的生动写照。
北京大学登山队登顶勒多曼因峰
风雪呼啸,仿佛群山在鼓掌
勒多曼因是一座有一定难度的技术性山峰,具有较大的挑战性,一直是国内外登山好手所追逐的山峰。北京大学勒多曼因登山队由14名老队员,10名新队员和1名带队老师组成, 同时外聘4名教练保障安全,登山队的决策由老队员作出,并受指导老师和教练的监督。
登山队伍根据队员能力和意愿分出A、B、C三个行动小组,A组计划主要完成修通C2(即第二营地)到顶峰的路线,并冲顶;B组计划完成冲顶任务;C组则计划完成登高训练任务。
营地分布图
8月9日晚上,傅子鉴、姜森元、罗婷等B组队员们,正在海拔5700米的C2营地(即第二营地)等待天气窗口冲顶。新队员姜森元回忆,当时他有点紧张不安,天气变化、自我状态、队伍情况等,都让他有些许担忧。不过,尽管他对冲顶有着期待、忐忑的心情,但他还感受到平静,因为从冬训到磨线、登山队训练再到最后进山,一路走来经历了很多,而这些也给了他勇敢前进的底气。
从大本营出发走在冰碛垄上
C1营地的云海
C1-C2,走完碎石山脊到雪檐,之后是冰雪路段
8月10日凌晨,正在休息的队员们被哗啦啦响动的帐篷吵醒,原来是暴风雪来了!还在恍惚之间,叫嚣的风声就让营地里的每一位队员都瞬间清醒,在关心能否成功冲顶的同时,他们也都在担心帐篷会不会被暴风掀翻。
来自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的朱泆辰是B组的组长,他穿上厚羽绒走出帐篷,在营地附近探查实际温度等情况。幸运的是,尽管风在耳边肆虐,情况却没有想象中那样可怕。经过慎重考虑,B组决定由朱泆辰、刘博、刘永欣、李兰、姜森元、罗婷6名队员组成冲顶小组,向最后的目的地——勒多曼因峰进发。
C2路上修路
雪山自然环境恶劣,险象环生。一路上,他们也一直在为队友喊加油——大队伍出发时,留守营地的队员为冲顶队员喊加油;越过队友时,前者会为后者加油;抵达节点时,队友互相呐喊加油。一声声朴实却充满力量的“加油”,用爱沸腾这冰天雪地中最大的火热。
尽管过程惊险,队长朱泆辰却因为队友的陪伴而感到温暖,他笑称“一起攀登的队友像是一条绳子上的蚂蚱,共同前进。”在行进的路上,队员们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互相帮助,不断用行动告诉彼此:你不是一个人在奋战,很多兄弟姐妹与你一起奋斗。
营中娱乐,刘博老师带领队员一起观看奥运攀岩选拔赛
经过三个多小时的艰苦攀登,B组6名队员于8时8分成功登顶,站上勒多曼因峰之巅,定格此刻的荣耀,至此,北大山鹰社也成为第一支登上勒多曼因的国内高校队伍。
B组队员在C2营地展示社旗与队旗
当晚8点左右,B组全员安全下撤回到大本营。守在本营的队友们为他们准备了丰盛的饭菜,接过沉重的登山包,互相拥抱,共同庆祝登顶成功。
为人登山,还是为山登山
“每年我们申请登山的时候,都会被问‘你是为了人登山,还是为了山登山?’我想我们是为了人而登山,而不是为了山而登山。”
出于安全考虑,B组的一位老队员傅子鉴和一位新队员留守在C2营地,放弃冲顶。谈及是否遗憾,傅子鉴坦诚地表示自己内心也是很痛苦的,明明顶峰就在眼前,却只能留守在营地。尽管如此,傅子鉴还是选择了留守,因为她心理清楚:对于登山队的大家来说,登山,是为了团队登上顶峰,而不一定是亲自登峰。团队成功了,就是最大的满足。留守的遗憾被队伍成功登顶的喜悦冲散,只留下满腔的感动。
从C2营地远望峰顶
新队员杨洋则表示,虽然留守营地,但是她操控无人机看到,“在浓浓的大雾下面,队友一点一点移动,最终登顶,还是感觉很感动。”
C2营地的云海
行至高峰,与雷电擦肩
B组的登顶成功,离不开A组的先行开路与探索。作为先锋队,A组肩负着修路到顶峰,并完成登顶的重大使命,有着更为惊险的经历。
8月4日当晚,队伍讨论决定分组后,A组8名队员徐子晗、胡晨刚、刘擎、岳师孟、亓宗帅、徐昇、管小东、王崴和2名教练率先于8月6日向皑皑白雪覆盖的山坡进发,并计划修路到顶峰,同时完成登顶任务。
A组冲顶前夜,C2出现了很漂亮的云海,队员从帐篷伸出脑袋看云海
队员与云海
8月7日,A组队员们于凌晨2时30分起床冲顶。海拔五千多米的雪山上,风夹杂着小冰晶、霰雪,从山的一边上吹来。队伍行走在大山脊的一侧,与雪坡、悬崖相邻,半边身子挂了雪,仍斗志昂扬、精神抖擞地在雪中行走,队伍稳步行进。
不料,在距离顶峰还有不到100米路绳距离时,天气突然急速恶化,炸雷从耳边划过,队员们携带的金属冰锥、雪锥和冰镐发出滋滋啦啦的电流声——这预示着骇人的雷暴发生。
情况危急,A组队长徐子晗当机立断,命令队员关闭对讲机,以防遭遇雷击。出于安全的考虑,队伍果断做出了下撤的决定。
冰雹、大雾、雨水……伴随雷暴而来的强对流天气一同袭来,队员们谨慎行进,最终安全回到大本营。营地里留守的队员们也已经准备好了热饭热菜,迎接A组队员安全归来。
在B组队员登顶当天,C组付劲宇、赵兆麒、王彬旭、潘昊然4名队员前往C1营地。由于队员状态和攀登周期长度的限制,C组队员不安排冲顶,仅在次日前往C2以进行岩石、雪坡路段的行走训练。8月11日,C组队员成功到达C2营地,并与本营派出的几名接应队员一起撤除C1营地物资,全队当天晚上安全回到大本营。
C1前往C2路上的碎石山脊
C组雪山训练
长时间高强度的太阳辐射加快了营地附近冰雪融化的速度,增大了落石的隐患,也降低了冰雪路段保护点的安全性,加之持续恶劣的天气情况。队伍讨论后决定,为了队员们的安全,不再安排上山活动。全队休整一天,整理物资后撤营,本次登山训练活动顺利结束。
稳稳扎营,征服雪峰
登山队大部队出发之际,山鹰社社员和体育教研部主任、山鹰社指导老师钱俊伟来到南门送行
7月17日,这次的登山队大部队就从北大南门出发,奔赴四川甘孜州康定市。18日,登山队进入了雅姆峰的攀登周期。在山下藏民村落及高山营地中,队员经过了多天的适应,于7月24日,登山队9名队员成功登顶雅姆峰,其余队员也成功上升到5000米海拔,全员取得了5000米的登高证明,获得了勒多曼因这一六千米级山峰的登山许可。
修路组队员在攀登雅姆峰岩石路段途中
登顶队员在雅姆峰顶展示登山队旗,他们分别是:王彬旭、刘永欣、徐子晗、王崴、康乐、徐昇、管小东、李兰、亓宗帅
7月30日,在康定休整和采购物资后,登山队经过2天的徒步,抵达海拔4600米的勒多曼因大本营。队员们在大雨中平整营地、搭建帐篷等,经过四个小时的努力,本营初步建好,并在次日进行了整理。
背着水桶等物资进山,建设大本营
勒多曼因大本营
2021年8月1日,勒多曼因攀登第一阶段正式开始。根据前期策划的攀登方案,由3名队员和1名教练先行上山,并对C1营地之前的几段危险道路架设路绳。当天晚上,A组队员成功修通到C1的路,并成功建立C1营地。接下来,由运输组的队员从本营往上运输路绳、帐篷、高山食物等物资。
徒步去碎石坡的路上,对面就是勒多曼因冰川
海拔5300米的C1营地
由于天气窗口的允许和先锋队员们对于技术的娴熟掌握,8月4日,修路组完成到达C2营地的修路任务,并下撤回本营,第一阶段顺利结束,为后续的成功登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云雾缭绕中的勒多曼因雪山
荣耀的背后,是努力和付出
山鹰精神,远不仅是关于攀登、关于户外,更是关于爱与自由、关于责任与担当。
从青海昆仑的玉珠峰起,勒多曼因已是山鹰社攀登的第32座山峰。从2021年5月10日登山队正式成立,到活动顺利结束,队员们各司其职,带着满腔热情和认真严谨的态度完成相应的工作。整个5月份,登山队员们通过高强度的训练提高自身硬实力。王克桢楼、五四操场、一体岩壁留下他们的身影,核心力量、上肢力量、心肺功能……艰难繁重的种种训练难免疲惫,也曾有困难,但队员们始终一起面对,也一起成长。
登山队成立,队员在岩壁合照
登山队在周末前往京郊进行拉练
队员在岩壁上进行多段攀登技术训练
五四操场周中训练,队员正在进行变速跑前的拉伸热身
在提升身体素质的同时,队伍也十分注重登山的安全事宜。出发之前的答辩会中,登山队向学校老师和登山专业人士详细介绍了整个攀登的计划与准备情况。在共同探讨之后,队员们发现了筹备工作尚存在的不足,加深了对可能存在风险的认识,并据此对各方面计划做了相应的完善。
登山答辩会现场
事实上,在雪山攀登的过程中,登顶并不是唯一的目标。较之登顶的成就和荣耀,队友之间的相互信任、全队的严明纪律、团队精神和大局意识、对于自然的敬畏,对“生命、自由与爱”的理解,更是此次登山真正给予队员们的宝贵财富。
“存鹰之心,志在高远!北大精神,永在巅峰!”让我们共同期待,在攀登之内与之外,有更多的北大师生,秉持北大之精神,昂扬青春之斗志,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北京大学山鹰社(学生登山协会)
2021年勒多曼因登山队队员名单
徐子晗:2019级本科/城市与环境学院 攀登队长
管小东:2020级博士/生命科学学院 内务文书、出纳
姜森元:2019级本科/法学院 行动食&高山食、财务
徐昇:2020级博士/生命科学学院 本营食、训练
刘永欣:2018级硕士/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后勤、摄影
岳师孟(女):2019级本科/元培学院 摄影
杨洋(女):2020级博士/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总摄像、队医、摄影
罗婷(女):2020级本科/经济学院 个人装备、赞助、文建
王彬旭:2018级博士/工学院 工具装备&托运、总摄影
谭梓炜(女):2020级本科/哲学系 营地装备、队记媒体
亓宗帅:2019级硕士/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 装备、摄像
陈鸿勋:2020级本科/基础医学院 队医、摄像
康乐: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博士后 后勤队长
傅子鉴(女):2019级本科/基础医学院 总队医
赵兆麒(女):2019级本科/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潘昊然(女):2017级本科/医学人文学院 外务文书、队医
王崴:2020级本科/药学院 攀登装备、摄像
付劲宇:2019级本科/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总装备
胡晨刚:2017级本科/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队长
朱泆辰:2014级本科/数学科学学院
柳正:2009级博士/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李建江:2000级硕士/城市与环境学院
李兰(女):1996级本科/应用文理学院
刘擎:2017级硕士/城市与环境学院 随队摄影
刘博:体育教研部 带队老师
登山队亦感谢一路陪伴、保障他们安全的各位教练!
曾山(成都领攀登山学校,北京大学1991年慕士塔格登山队员)、古奇志(成都领攀)、刘峻甫(成都领攀)、周松(成都领攀)、华枫(成都领攀)、格西东作(岩羊探险)
采访:练芷瑄、王静宇、莫筱璇
文字:北京大学山鹰社(学生登山协会)2021年勒多曼因登山队、练芷瑄、王静宇、莫筱璇
视频、图片:受访者提供
排版:杜金莹
责编:王嗖嗖
百年初心
北大学科
北大印象
学者书房
不一样的科学家
北大体验
<<< 滑动查看更多 >>>
北大原创,版权所有若需转载,敬请联络期待投稿,欢迎合作邮箱:gbdgw@pk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