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陈宇:我想请你看这样的电影
“青春许国,英魂回家,总有人再穿铠甲。”
英雄守护山河,爱国精魂永在
冷枪冷炮无惧强敌,忠心铁骨只为奉献
由张艺谋、张末导演执导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陈宇担任原著·编剧的电影《狙击手》1月28日在北大首映,大年初一全国上映
《狙击手》是目前春节档豆瓣评分第一
口碑领跑的电影佳作
这部电影以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的冷枪冷炮运动为切入背景
聚焦战场中的激扬热血青年
展现团结自强的民族精神底色
谱写了一部震撼人心
又余韵悠长的青春之歌
在此,我们邀请全国200位粉丝走进电影院 (微信100位,微博100位) 万家灯火,致敬英雄 文末获取赠票方式哦 电影《狙击手》上映后,在春节档电影中口碑领跑
电影《狙击手》在北大首映的活动现场
电影《狙击手》由张艺谋、张末共同执导,与导演之前的作品相比,这部影片显得尤为返璞归真,以最朴素的叙事讲述最动人的故事,展现了澎湃的革命情感与诚挚的人文关怀,而这部影片的编剧,正是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的陈宇教授。“第一,要讲述抗美援朝;第二,不要宏大叙事;第三,发挥你的长处,强化叙事的魅力。”去年年初,陈宇教授接到了张艺谋导演的电话,这简短的三句话顺利敲定了影片的合作,也奠定了《狙击手》剧本的创作基调。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后期,人民志愿军发起了冷枪冷炮运动,集中了许多狙击手和神炮手,游动在美军阵地周围进行猎杀偷袭,这样的狙击战往往是局部的、高密度的、小团体间的相互狙击。
陈宇注意到这样的历史背景很适合讲一个好故事、表达中国人的精神。
“用自己的智慧、专业素质乃至生命完成对抗,达到了我方战略目的,青年战士的性格千姿百态,但为国家信念奉献青春的中国人的精神,是他们共同的精神底色。
”
陈宇研究了大量的史料与事迹,同时他也采访了很多亲历战争的老战士们,摸索着那个时代下真实的战争、人物经历与行为思想。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陈宇构建了一个体现典型人物与典型行动的新故事,这正是电影中八连五班的热血青春。面对武装到牙齿的敌军,最可爱的青年战士们以弱胜强、以智取胜,正是在最赤诚的爱国精神与民族精神的激励下,青年们干到底,干到赢,以最冷的枪与最热的血捍卫了壮阔山河,这不仅是国家主义的表达,也是对青春的礼赞。
影片《狙击手》的创作极好地融合了个人情感与家国大义,这与陈宇一直以来对青年与人文的关怀密不可分,也展现了他对集体主义下的个人情怀的尝试抒写,而这样的故事也使影片回归到电影艺术自身的意义上来——对人性、对人的心灵、对个人命运的探索与呈现。峥嵘岁月,我们从未忘记;万家灯火,盛世迎您回家;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部致敬英魂之作,了解陈宇的创作故事。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狙击手》编剧 陈宇
电影《狙击手》的创作缘起于纪念抗美援朝战争七十周年,这已经是陈宇和张艺谋的第三次合作。在谈起陈宇时,张艺谋导演说到,“他经常能想出一些好的故事,把故事也讲得很顺畅”。两位自合作起就明确了创作的核心概念——叙事第一性。对此,陈宇总结了三个要点:第一,一部影片的最高目标是讲故事;第二,电影值得拍摄的基础在于有好故事;第三,影片的各种要素和演员的表现都要以叙事原则角度来评判。
剧本自定稿后经历了大大小小数十次修改,有时只为一句台词,陈宇会与张艺谋电话交流几个小时。不断的剧本讨论会和策划会,不断的沟通、争执与认同,随之而来的也是不断的创意爆发和推陈出新,陈宇说:“我从来都不留恋自己想出的招子,我能想出来下一个更好的。”而与张艺谋导演的合作给他带来的深切触动是,在导演这里只有创作是最重要、最根本的问题,这次创作也是一次当代电影工业中少有的纯粹体验。
在早期作品中,张艺谋以形式创作见长,画面创作追求极致;而陈宇在年轻时也曾是一个“形式至上主义者”,不太认同形式相比于内容、叙事和观众感受的位置在后,求学时期,他曾为致敬默片时代的形式主义,把毕业作品拍成了半小时的默片。博士毕业后,陈宇进入北大艺术学院任教,兼顾教学与创作,随着年龄的增长与创作经历的丰富,他更深入地认识到理解人本身、理解人类共同体与世界对创作者的重要性,也愈发体会到叙事对创作的重要性。
为了讲好《狙击手》的故事,在创作准备阶段,陈宇搜寻了大量战争电影以及所有能找到的狙击手题材的电影来鉴赏研究。狙击手题材的影片是战争片的一种类型,极具戏剧性和紧张感,陈宇发现西方的狙击手电影中往往以个体行动为主线,最后反映的也是主角的个人精神与英雄主义,而中国军人向来是最团结坚毅的集体,有着保卫山河的集体主义使命感,陈宇与张艺谋希望在拍摄出一部精彩的类型片的同时,也能展现出根植于中华民族心中的行为趋向和价值观念。
谈及创作观念的制定和贯彻,陈宇说:
“在与艺谋导演最初的沟通中,我们就达成共识,顺应战争片的发展态势,避免用宏大叙事去全面地、整体地、综合地、自上而下地反映战争,进而选择切片式的、聚焦个体的、举重若轻的方式,反映战争年代的人的情感和精神。
”
随着近年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世界交流愈发密切,战争片的价值表达也发生了明显改变:围绕人本身进行创作,更加关注个人的情感、思考与命运,对战争行为进行反思,而这在中国战争片中展现得尤为明显,《狙击手》中八连五班用薄弱的军事装备击败了美军的飞机大炮,最本质的原因还在于人的因素、在于中国军人本身。影片尾声部分尤为冲击人心,大永说五班的战友都牺牲了,但连长说五班还在,点名时八连的其他战士替五班答“到”,血肉之躯或许是脆弱的,但精神是宽广永恒的,五班以弱胜强、保护战友、舍生取义的精神永远流淌在志愿军的热血之中。
影片中五班的热血青年们均采用了新人演员。谈到选角策略,陈宇指出这体现了两方面的考量,一方面,抗美援朝志愿军中确实有很多十八九岁的年轻人,剧组非常希望还原历史真实;另一方面,影片坚持叙事第一性原则,选用著名演员可能会影响到观众进入叙事本身,新人出演对故事的讲述更有帮助。
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北京市电影局局长 王杰群
《狙击手》是一部兼具思想性和情感张力的优秀新主流电影,研讨会中,数位专家学者谈到了这部影片之于新主流电影的意义,其中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北京市电影局局长王杰群女士谈到了《狙击手》中的青春元素。她指出,导演和编剧的主创团队成功捕捉运用了年轻人的青涩感,与抗美援朝战场上青年志愿军的气质完美吻合,真实展现了青年志愿军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这部电影的故事与影像相互成就,呈现出青春气息的战斗美学”。
北大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北大艺术学院教授 陈旭光
北大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北大艺术学院陈旭光教授指出,这部影片不仅是狙击手类型片的精彩突破,也为当下新主流电影创作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案例。陈宇指出新主流电影的较大意义是打破了传统“思想性”(主旋律)、“艺术性”和“商业性”的粗暴三分,而《狙击手》正是当下新主流电影的创作的典型样态,它较好地融合了上述三者,展现了一群中国年轻人在特定历史时期下的青春故事。
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王一川教授也提到《狙击手》生动而精细地刻画了志愿军与强大对手斗智斗勇的过程,“斗勇,咱们志愿军不缺,但是如此深入、严谨、精准地斗智在刻画志愿军的影片中是少有的。”为了深耕细节的可考证性与影片的真实性,陈宇向父亲的军迷朋友请教枪支型号,剧组也请了专业的军事专家作为顾问,突出了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将士调动和战术选择。
作为音乐“发烧友”,陈宇十分注重音乐之于电影创作的价值意义,音乐对观众情感有着深切的影响,电影本身的内在结构也具备一些音乐的特点。影片《狙击手》中,年轻的志愿军担心战友,齐唱《跨过鸭绿江》为他鼓劲儿,也激起了观众的心理认同,研讨会中,北大艺术学院副院长李道新教授也谈到了片尾曲的意义。
“电影结尾处的歌曲非常动人,画面上的黑白影像素材有上甘岭的部分,补足了这部影片封闭式的时空特点;而它与中国人的精神、中华民族传统,以及影片当中没有来得及呈现的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特别是对战争与死亡的反思、对生命的歌咏和尊重,都形成了补充。
”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 李洋
在《狙击手》影片专家研讨会中,北大艺术学院副院长李洋教授指出中美两方在军事装备上的强弱差异和影片中的战术演练是非常重要的编剧要素。美军有着精良的堡垒和通信、军事设备,而五班的小将们在雪战中身披白布,以壕沟为掩护,用吼声来交流,枪支上没有瞄准镜,就靠炒菜铁勺的背面偷瞄美军。陈宇认为剧本不应只是某种情绪和情感的呈现和表达,更应当是带有科学性的详细而精确的蓝图,对于我方志愿军的军备与战术也是如此,影片中不仅限于展现志愿军的英雄气概与情怀,对遭遇战中几人小队的战术调度也有着精彩而惊心动魄的阐释。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常务副会长、研究员 张卫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常务副会长、研究院张卫认为《狙击手》生死叙事、闭环叙事和悲剧叙事三种叙事交织,引导观众进入一种互动博弈的状态,展现了集体英雄主义和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对抗,塑造出真实、老练和智慧的中国英雄形象,是一次长足的进步。
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北京电影学院学报》主编 吴冠平
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北京电影学院学报》主编吴冠平称赞影片对狙击手专业精神和素质的刻画避免了空洞教条的理念,展现了狙击手的职业精神与国家精神。片中点名的情节让观众记住了抗美援朝战争中付出牺牲的普通人。情报这个元素也为影片带来了主题升华和价值观的表达。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 唐金楠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唐金楠认为这是一个以剧本驱动的好电影,展现了几乎完美的编剧技巧,达到了商业和艺术的平衡,是新主流大片的一次发展和推进,凸显了今天的主流创作者的强大自信,更是对正确党史观的一次生动充分的弘扬。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当代电影》社长、主编 皇甫宜川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当代电影》社长、主编皇甫宜川认为《狙击手》在张艺谋导演个人创作的历史上独具特色,为如何讲好故事以及故事中的情感,凸显战争中人的元素,以及春节期间的别样历史回味都提供了很好的文本。影片在真实战争环境和实力的悬殊,战争与身体的关系探讨,艺术语言的表达等方面都有独到的呈现。
战争片之外,陈宇也将青春片的元素融入到电影《狙击手》中。在他的创作体系中,青春片的重要位置是一以贯之的,从处女作《蛋炒饭》、北京大学自制微电影《星空日记》等作品到电影《狙击手》,陈宇始终关怀青年人与青春议题,他对这个类型的影片有着持续的创作热情。青年是时代的脉搏,青年的人性选择也体现了时代的本质特征,在北大的教学工作中,陈宇不断地同年轻人打交道,他谈到不同时代的年轻人都会有自己的理想,同时也面临着种种困难与未知方向。
当今社会的人们有着多样的道路选择,与此同时,陷入虚无的可能性也不可避免地增加了,成长中的青年何以拥有坚定的信仰,形成稳定的价值观,陈宇希望在电影中回应这些青春层面的问题,为年轻人带来选择与信念的启发。他认为中国电影的观众主体是年轻人,先进优秀的思想、时下有趣的风潮、甚至一些亚文化表达,往往都能通过电影推广演进,成为青年中的流行文化和主体文化,而创作人应当为青年观众提供精神食粮。
影片中,年轻的战士在鲜血、炮火与牺牲的洗礼下成长,陈宇不愿塑造飘渺而遥远的“战斗英雄”形象,而是希望立足真正动人的情感,描绘立体而不同的青年形象,在陈宇与张艺谋的创作过程中,“热血青春”这样的个体情感概念自然而然地浮现出来。为了更好地讲述血与火的青春故事,影片的人物设定非常年轻,五班的小战士们未满二十岁,班长也不到三十岁,作为编剧,陈宇要从剧本的角度着重思考青年人物的特征,为这群年轻的小战士设计准确的语言和行为,同时也要展现七十年前中国青年的精神风貌,面对残酷的战争与生死时刻,他们有着怎样的反应与思考。
青年总挥斥方遒,如今的年轻人挥洒个性,而那时的青年志愿军在战场上挥洒对国家的情感,在《狙击手》中,陈宇把抗美援朝战争还原到年轻人的生命与情感之内,试图建构起志愿军与当代青年之间的情感联结,为抗美援朝的战斗故事探寻更本真的、跨时代的青春片意义。在强烈的爱国精神与民族精神的支持下,青年战士们赢得了这场几乎不可能胜利的战斗,这不仅是国家主义的表达,更是一种对青春的礼赞。
2002年,31岁的陈宇选择进入北京大学艺术学院任教,对创作者来说,校园相对愉悦的工作节奏与创作环境十分有益,在当时的他看来这是人生命题的最优解。兼顾教学科研与影视产业的创作实践,陈宇保持着两者的互相促进,任教至今,北大与陈宇的生活早已密不可分,他也带领学生们一起创作了很多与北大校园息息相关的宣传片、微电影等。
2005年放映的《北大光影交响曲》中有一个难忘的镜头,夜景下,许多只小船中的烛光在未名湖上星星点点,拍摄时大家很想用实拍场景,但由于资金和技术都十分受限,就发动了艺术学院和一些其他院系的同学们共同参与到手工叠纸船的行动中,最后叠了五千多艘,在夜里划着船把它们放在湖面上,这样共同努力的珍贵创作经历让陈宇非常感动。而后,他继续创作了《女生日记》、《男生日记》、《星空日记》等,这些纯粹的作品满载着燕园风物与青年情感,也展现了北大的精神态度,在校园与社会中均有很大反响。
“创作既源于生活,又是必须要脱离于生活”,如果创作没有现实生活的扭结与情感的基础,它会变得干涸而空洞;另一方面,陈宇认为创作者对生活要退后一步,站在更高的维度认知事物的全景全貌,不能被裹挟在其中。作为学者与创作者,陈宇需要研究人文领域与人性的根本问题,每当遇到现实生活中的浮躁与一叶障目时,北大总能为他提供象牙塔式的保护与内心灵魂的支撑,这里的“象牙塔”不是与生活保持距离,而是帮助陈宇脱离眼前局部的、阶段性的纷扰,打破一叶障目的迷惑,从而认清事物的本质与内在结构,对他来说极具意义。
“北大是优秀的年轻人聚集的地方,我愿意时刻地把握住一个时代的年轻人的脉搏”,陈宇经常与学生们交流平日的烦恼与最新的流行词汇,在互相的对话中,他也不断地理解和认知青年人,保持着年轻而自由的心态。在生活中他亦师亦友,而在教学中,陈宇与学生们相处的关键词是“平等”,他很少以导师的身份要求学生,更多的是沟通与讲道理,陈宇把自己视作创作者——用影像讲故事的人,他对学生的身份认同也是如此培养。
在教学交流时,陈宇经常会碰见这样的问题:学生认为自己的问题在于拍摄能力不足,应该更多地去片场实践,但他认为相比于技术能力,学会讲好故事更加重要,电影创作者必须是懂剧本的人。而讲故事是一门有理论有方法的手艺活,在创作中要尊重它的专业性,通过不断地创作积累与理论研究获得科学的认知,形成规律性的感受。
当下,“内卷”与“躺平”这两个词在青年生活中的提及率越来越高。陈宇谈到不同时代的青年都会面临成长与安身立命的问题,在当前激烈的社会竞争背景下,内卷的种种压力确实是严峻的,但倘若青年把它放置在更广阔的时空尺度中,不断寻找可开拓的生存空间和新的道路,它并没有想象中的无解。
“无论是从同学们自身,还是社会中的其他人,都应该帮助年轻人找到、甚至创造其他的路。
”
激烈的内卷更催生了躺平倾向,在陈宇求学的年代,躺平还是罕见的生活选择,而如今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流行趋势,但陈宇认为青年的开拓精神是无法阻挡的,青年的生命力永远会打破阻碍、开辟新天地,他也非常尊重这样原始而珍贵的力量。
“对于未来发展的期待,我还是会执着于以大学学者和创作者的角度去观察时代,讲述时代故事,同时也侧重描摹青年人的精神面貌和信念感。
”
在创作中,陈宇一直尝试让青年看到各种可能性,在艰苦的路途旁给予他们表达、理解和抚慰,他期待着自己的作品能够启发、推动年轻人的成长,“这样就非常的幸运了”。
北京大学联合电影出品方,邀请粉丝走进全国各地影院免费观影!
评论本条微信,写下你对影片的期待,截止2022年2月2日20:00,留言点赞前50名的读者,每人将获得电影兑换券1张。(领票方式我们将私信通知中奖读者)
小北已在此前的微信推送中送出50张电影兑换券。同时,北京大学官方微博还将送100张,欢迎关注!
联合策划: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北京大学艺术学院
来源: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狙击手》剧组
视频:共青团北京大学委员会
采写:陈天一
排版:白雨琪
责编:戴璐瑶
您的“北大福”虎年屏保,收!
一封特别的北大家书
北大楼长们手绘黑板报,网友:有才!
今天小年,送北大专属春联啦!
北大原创,版权所有
若需转载,敬请联络期待投稿,欢迎合作邮箱:gbdgw@pk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