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举行表彰大会!
近日,北京大学先后举办两场表彰大会,对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医疗保障工作和志愿者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进行隆重表彰,以“胸怀大局、自信开放、迎难而上、追求卓越、共创未来”的冬奥精神激励北大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踔厉奋发、笃行不怠!
4月15日,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
北京大学总结表彰大会现场
↓点击视频↓
回顾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
北京大学总结表彰大会现场
隆重嘉奖
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期间,北京大学八家在京医院、累计近1000人次参与到医疗保障工作中,6家附属医院成为冬奥保障定点医院。作为“中国冰雪医疗卫生保障定点医院”,北大医学各附属医院全力以赴、配合流畅,用实际行动为冬奥医疗保障交上了满意答卷。同时,北京大学共有630名志愿者、57名赛时实习生、15名开幕式演出人员参与服务保障工作。全体北大师生用实际行动完成了党和国家交给北大的这项重大政治任务。
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邱水平在表彰大会上指出,各条战线上的北大冬奥人团结一心、通力合作,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出色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冬奥会北京大学成绩单。
他勉励师生珍惜荣誉、再接再厉,并代表学校党委提出殷切希望:
要以此次受到党中央国务院表彰为新的起点,为守护人民健康、增进人类共同福祉作出更多北大贡献,下大力气培养更多党和人民信赖的好医生和医学科研工作者;持续推进校本部与医学部全方位深度融合、整体发展;
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给中国冰雪健儿的重要回信精神,将北京冬奥会宝贵精神财富转化为爱党报国的实际行动;要大力弘扬北京冬奥精神,讲好北京冬奥故事、青年故事和北大故事;要将“小我”成长融入“大我”奋斗,努力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北京大学校长郝平在表彰大会上宣读表彰决定,对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医疗保障工作和志愿者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予以表彰。
他号召全校师生向受表彰同志学习,勉励师生再创佳绩:
发扬北京大学“敢为天下先”的优良传统,坚守北大医学“厚道”品德,为北京大学“双一流”建设、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贡献力量;
以实际行动传承“鸟巢一代”的精神荣光,汇聚 “冰新一代”的青春力量,坚守北大人与家国同频共振的优良传统,弘扬忠诚、担当、奉献的品质,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点击视频,感受表彰大会现场↓
共享冬奥荣光
北京大学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
医疗保障人员表彰大会
4月9日上午,北京大学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医疗保障人员表彰大会在百周年纪念讲堂举行。学校决定对在2022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医疗保障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医疗保障队员予以表彰和奖励,授予胡跃林等351名医疗保障队员“北京大学2022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医疗保障先进个人”称号,授予王艳华等206名医疗保障队员“北京大学2022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医疗保障优秀个人”称号。
北大党委书记邱水平,校长郝平,国家卫健委卫生应急办公室二级巡视员李珣,北京冬奥组委运动会服务部部长于德斌、运动会服务部医疗服务处处长齐士明为获“北京大学2022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医疗保障先进个人”称号的代表颁奖。
北大常务副校长龚旗煌,常务副校长、医学部主任乔杰,党委常务副书记、副校长、医学部党委书记陈宝剑,党委副书记安钰峰,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叶静漪,副校长王博、张平文、孙庆伟,校长助理董志勇,为获“北京大学2022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医疗保障优秀个人”称号的代表颁奖。
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医学部主任乔杰在表彰大会上回顾了北大参与的冬奥会、冬残奥会医疗保障工作。
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
北京大学总结表彰大会
4月15日下午,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北京大学总结表彰大会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乒乓球比赛场馆——北京大学邱德拔体育馆举行。北京市委常委、教育工委书记夏林茂,国家游泳中心场馆运行团队主任张杰,北京冬奥组委志愿者部副部长张秀峰,兴奋剂检测中心场馆运行团队副主任詹晖,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办公室主任王建辉,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宣教处处长寇红江;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邱水平,校长郝平,常务副校长龚旗煌,常务副校长、医学部主任乔杰,校党委常务副书记、副校长、医学部党委书记陈宝剑,校党委副书记安钰峰,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叶静漪,校长助理、总务长董志勇等领导嘉宾出席大会。
与会嘉宾先后为获表彰的集体代表和个人代表颁奖。
与会领导嘉宾为获表彰的个人代表颁奖
北京大学校团委书记户国栋在表彰大会上介绍了本次北京大学志愿者服务保障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的工作情况。
全体北大师生用实际行动完成了党和国家交给北大的重大政治任务,收到了来自北京冬奥组委、北京冰立方场馆、共青团北京市委、奥林匹克大家庭等23个单位发来的感谢信。北大是党中央国务院表彰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先进集体中荣膺奖项最多的高校,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北大冬奥、冬残奥志愿服务工作的高度认可和肯定。
难忘冬奥记忆
北大红与冬奥蓝的相遇
↓点击视频,回顾北大师生的冬奥记忆↓
科技竭诚助力冬奥
——北大科研团队的冬奥记忆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2022年的北京冬奥会,也是科技闪耀的盛会。陈宝权教授和他的团队带来了一项支持交互式自由视点观赛的技术,让观众实现了从运动场周边360度任意视点观赛的效果,革命性地提升了观赛体验。在这背后,是近百位科研人员的辛勤付出,是项目单位与北京冬奥组委相关部门的密切协作。这项技术出色的表现赢得了OBS的认可,获邀参与对冬残奥冰球比赛的全球转播服务。在冬残奥会期间,交互式自由视点观赛技术现场制作比赛精彩瞬间的“子弹时间”回放视频共200多条。由3人组成的精干团队,从复杂系统搭建,到投入赛事转播使用,只用了短短两天,中国速度和技术能力得到了OBS技术总监伊西多罗·莫瑞诺先生的高度认可,他称赞道:“中国的这项技术渲染时间太快了,只需要几秒钟,呈现的效果质量非常好,确实是个大惊喜。”
陈宝权教授说:“很荣幸带领团队在‘科技冬奥’中留下一抹属于北大的颜色,我们也期待以冬奥会的应用为契机,传播奥运精神,展现中国科技力量。”
用专业守护冬奥赛场
让世界记住友善中国
守护首体,迎来首金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2月5日,开赛的第一天,在短道速滑2000米混合接力决赛中,中国队夺得本届冬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首金。张梦杰守在比裁判席都要近的FOP医疗站,见证了这枚来之不易的首金。
张梦杰说,医疗保障团队队员们的动力,来自出发时大家高喊“冬奥有我,请党放心”的铿锵誓言,也来自亲人的理解与支持。大年三十那天,4岁的女儿打电话告诉张梦杰:“妈妈,我们幼儿园老师表扬你了,我也觉得你很棒,你和叔叔阿姨们都要保护好自己呦!”在她稚嫩的童声里,张梦杰感受到的是期待、信任和祝福。
救治的有条不紊,来自无数次场地演练,有过摔倒、有过疼痛,但从没有抱怨与退缩,我们用专业守护冬奥赛场。从寒冬到初春,从破晓到深夜,每日平均保障时长16小时,其中单日最长达到19小时。医疗保障涵盖了场馆所有运行领域,接待国际官员20余次的现场医疗和防疫考察。我们的动力来自医者仁心的善良与责任!作为北大医院一名90后党员,我曾经参加过武汉抗疫救援医疗队,那种万众一心的精神深深印刻在我年轻的心里!在冬奥的冰场上,同样闪耀着青春的光芒!
2月6日大年初六,花样滑冰训练馆内,正在进行赛前训练的加拿大女选手摔倒在地,一度无法站起。正在赛场待命的四位队员立即携带急救包上冰救治。我们协助运动员离开冰面,在队医的陪同下到达运动员医疗站。经过现场诊断和进一步检查,运动员并无大碍,顺利参加了第二天的比赛。当时正在拍摄采访的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记者目睹了这一幕,并以突发新闻的方式拍下了医疗队员救治的全过程。中国医生的快速反应,得到了加拿大运动员和教练的赞赏与感谢。
无影灯下的考验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2月10日,一名外籍高山滑雪运动员在比赛中受伤。现场来自北医三院的滑雪医生经过简单的判断,认为可能存在多发的骨折,建议直接通过直升机转运。短短12分钟,直升机就将患者从海坨山顶转运至冬保中心。
吕扬作为创伤专家,经过细致检查得出诊断:患者如果不在六小时内恢复动脉血运,就存在截肢的可能。情况异常危急,冬保中心首席医疗官、著名创伤专家周方教授,在闭环外通过北医三院自主研发的远程督导系统,全程指导患者的急救,并为患者制定了详细且周密的手术计划。在得到患者的同意后,整个团队就像一台机器快速且有条不紊的发动起来,从患者确诊到手术开始不到两个小时。
手术过程中,每块骨头、每条血管、每根神经,医生团队都力求精益求精。手术结束的时候已近凌晨一点,披着厚重的防护服,整个团队,十六个小时没吃东西,九个小时没喝水,没去洗手间,每个人的衣服都被汗水浸透。
雪山上的生死时速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2月7日,冬奥会第三天,张家口赛区的云顶雪场传来有运动员受伤出现昏迷的消息。云顶雪场立刻启动直升机转运。由杨渝平担任副院长的三院崇礼院区接到指令后,立刻组织抢救人员,经过电梯直接到达创伤楼顶停机坪开展救援。整个转运过程从雪场到院区用了20分钟。运动员被送到急诊室后,专家组立刻启动多学科会诊机制,及时给出个性化治疗方案。这是冬奥会开赛以来第一例直升机救援,也是整个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两次航空救援中的首次。这不是演练,是实战!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经验,解决了之前多次演练、查阅资料和线上咨询都没有彻底落地的航空救援流程。
我们的冬奥村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作为延庆冬奥村综合诊所的医疗官,胡跃林发现最初采取的“全员预约”不适应冬奥村的就医需求。国际奥委会委员和医疗服务处也提出增加现场预约的要求,后来更要求在运动员到诊所后立刻安排就医。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管理痛点,必须立即解决。胡跃林带领的团队迅速调整了排班,优化了就诊程序,制定了符合实际的诊疗流程,患者由专项医护人员引领采集个人信息、病史和生命体征,安排化验和其他辅助检查,待检查结果回报后,再由专科医生完成最后诊疗。陪同人员则在休息区等候。这种变化既减少了接诊区域人员的聚集,又减少了患者的等候时间,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患者的就医体验。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要想做出一副好护齿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国际奥委会的专家要求根据不同的竞赛项目和性别、体重确定护齿的厚度,根据运动员竞赛时的体位精准确定上下颌的咬合关系。
在首席牙医官杨亚东老师的带领下,北大医疗保障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即便是在大年三十都在探究运动护齿的制作流程。终于,我们制作的运动护齿,无需调整,运动员直接戴上就非常舒适。国际奥委会的口腔医学专家Tony ,这位年近七十的专家对制作运动护齿非常重视,经验丰富极具权威,在看到我们最终制作的护齿后,都给我们竖起了大拇指。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2月2日晚,一名中国短道速滑队的女运动员来就诊。她牙疼已经几个月了,为了备战一直没时间去医院,直到牙齿肿痛影响到了正常的训练和生活。经检查发现患者是急性根尖周炎。邹晓英等医生及时为她进行了显微镜下的开髓引流和消炎止痛的治疗。当大量脓血从髓腔引流后,患者立刻觉得牙齿疼痛明显减轻,欣喜地拿起手机给自己的牙齿拍了照。术后两天我们对患者进行了随访,她笑着说牙已经完全不疼了。三天后,这位运动员出现在了短道速滑混合接力决赛的赛场上,她和队员们一起为中国队夺得本届冬奥会的首枚金牌。
点亮我,温暖你,冰雪中的青年色彩
——学生志愿者的冬奥记忆
点一盏灯,建一座桥,圆一场梦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自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向志愿者致敬成为奥运会闭幕式的传统。本次闭幕式上,来自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2018级的本科生李嘉馨作为六名志愿者代表之一,上台接受了献花。
来自中国香港的李嘉馨是冰立方礼宾和语言服务领域志愿者,主要负责国际奥委会成员、各国奥委会成员等嘉宾接待工作。作为最繁忙的比赛场馆,冰立方从开幕前到闭幕当天都有比赛。李嘉馨在志愿工作中总接待来宾上千人次。因为不知道来宾的准确到达时间,所以从场馆开放的那一秒开始,她就要做好十足的准备。过程虽然辛苦,但来宾们在签名本上写下的一句句“Thank you China”,用中文说出每一句“谢谢”,都令李嘉馨备受鼓舞。回忆起闭幕式上点亮灯笼的一幕,李嘉馨说:“这盏灯笼就像是我们每一位志愿者,用自己的光亮,点亮我,照亮你,组成对中国,对冬奥,对世界的爱。”
一次冬奥,两个生日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00后志愿者延景彧在冰立方度过了两个生日,一个是蓝色的,一个是红色的。2月12日“蓝色生日”当天,延景彧与伙伴们一起坚守在志愿者岗位上,工作结束时已是深夜,深蓝色的冰立方令人仿佛置身幽蓝梦境。延景彧说:“蓝色是冬奥志愿者的颜色。我的‘蓝色生日’愿望是成为一朵燃烧的雪花,去架起桥梁温暖世界!”
3月6日是延景彧服务冬残奥比赛的第一天,也是他的“红色生日”——期待了许久,延景彧终于在那一天佩戴上党徽,面对鲜红的党旗宣誓,要“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那天,中国轮椅冰壶队迎来冬残奥会期间的首场胜利。望着升起的国旗,延景彧意识到自己的工作不仅是履行志愿者的职责,还是作为一名党员参与为人民服务的光荣事业。那冉冉升起的旗帜,见证着20岁的延景彧和志愿服务、和奥林匹克、和祖国之间最美丽的交集。
永远做党和人民的志愿者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秩序维护、引导测温、检票验票是来自哈萨克族青年热合木哈力·哈加依在冬奥期间每天的工作。从1月23日到3月12日,50多天的迎着星星去,顶着星星走。热合木哈力在冰立方和伙伴们一同见证了中国队从首胜到卫冕冠军。3月12日晚,是冬残奥会闭幕前的最后一天,也是中国轮椅冰壶队争夺冠军的最后一战,中国队成功卫冕冠军。如今再提起冰立方,热合木哈力回忆起的,就是那一晚的金色冰立方。这金色是冠军、是友谊、更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
今年毕业后,热合木哈力将随第24届研究生支教团奔赴祖国边疆。他说:“我想听小朋友们说:‘热合老师,我也想当志愿者’,‘热合老师,我也想去北京上学!’我想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默默守护纯洁冰雪的十二时辰
来自生命科学学院的王祎洁是兴奋剂检测志愿者。冬奥期间,兴奋剂检测实验室24小时运行,志愿者团队三班倒,高强度、连轴转。往返于昌平驻地和奥体中心,坚守在实验台前,没有聚光灯,没有欢呼声。像王祎洁一样的兴奋剂检测志愿者们守护冬奥的故事不为人知,但每一块纯洁的奖牌都与他们密不可分。王祎洁说:“收样分样、检测上报,3000余份样品的‘零失误’‘零差错’,是我们为守护冰雪洁白交出的冬奥答卷。”
来自公共卫生学院的曹梦奇是反兴奋剂陪护志愿者。反兴奋剂工作,事关体育公平、冰雪纯洁,更是一项政治任务。服务期间,5点到岗、换装消杀、准备物资……大家还在睡梦中,曹梦奇的工作已经开始。作为运动员的陪护员,无论是疲累困倦,还是误解委屈,曹梦奇始终展现最温暖的笑容。4月8日,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现场聆听了总书记对志愿者的褒奖。曹梦奇觉得:“这是属于我们的高光,那一刻,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成为“更团结”的一分子,讲好中国故事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陈晓蓓是一对一陪同服务国际、国家奥委会等核心外宾的OFA志愿者。从北京,到延庆、张家口,她早出晚归、日行千里;面对极强的随机性与突发性,她全天候待命、时刻准备着。OFA志愿者的工作收到了数不清的感谢与赞誉。有位外宾曾向他们赞叹道“Woooow! The young generation of China!”这令陈晓蓓备受鼓舞。
张庭颢是OFA张家口小分队的一员。自制路线全指南视频、准备详实的工作经验材料,让OFA的张家口工作基站从无到有,张庭颢和他的小伙伴被称为“开拓疆土”小分队。2月15日,张家口颁奖广场将进行中国选手徐梦桃的颁奖仪式,此时张庭颢正要前往下个目的地。也许是看出了他的留念,外宾主动提出多停留一会儿。就这样,张庭颢站向国旗的方向,直到国歌唱完。回过头才发现外宾结满冰晶的眉毛和冻得发红的脸颊。他动容地对张庭颢说:“John, I like you very much, because you support your country.”回忆起这一幕,张庭颢动情地说道:“我们本身就是世界望向中国的窗口。成为‘更团结’的一分子,讲好中国故事有我们!”
我的全部冬奥记忆,与你们有关
——校内保障志愿者“飞虎队”的冬奥记忆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在北京大学冬奥会、冬残奥会志愿者们奔赴各个场馆服务之时,200多名校内保障志愿者“飞虎队”成员的征程也同时开始。他们服务在燕园,在志愿者的大后方。
他们是家书传送员,在这个志愿者们共同留守的春节,“飞虎队”成员提前为每名志愿者拍摄、冲印了个人专属冬奥主题写真,和来自北京大学的一封奥运家书逐一分装,寄往天南海北的700多个家庭,把爱和思念传递;他们是荧幕放映员,从除夕观看春晚开始,在新太阳B101集体观看仪式、晚会,是每名在校志愿者彼此陪伴的共同记忆,也是“飞虎队”的温暖守候;他们是志愿者永远的守护者,随着志愿者们陆续结束服务期,“飞虎队”成员一次次迎接志愿者的凯旋。于进洋举着“冰新一代,一起向未来”的标语牌出现在了每一张迎接志愿者的合照里。
于进洋说,虽然没能奋战在冬奥场馆一线,亲眼见证这场冰雪盛会,但他依然满足。“作为志愿者的志愿者,2022北京冬奥,仍是我们生命中熠熠生辉的片段。而它之所以珍贵,是因为,我们的记忆,都与你们有关。”
你们守护冬奥,我们守护你
——餐饮和保卫人员的冬奥记忆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保安员崔雪剑在本次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带领安保团队,负责昌平新校区国家游泳中心驻地的日常巡逻、消防应急、闭环维护等安全保卫工作,捍卫志愿者们的“安全感”。从1月14日入驻,到4月3日结束任务,近80天,驻地中的安保人员就像沉默的“守夜人”。安保队伍的24小时不断电,为的就是让辛勤服务的志愿者们能安稳进入睡眠。
3月4日,昌平校区刮起了大风,驻地周围的围挡出现了多处损坏,对志愿者的安全和驻地环境构成了威胁。在如刀的寒风中,安保团队在损坏部位安排专人值守,因地制宜设置起警戒区,引导志愿者们安全去往食堂和返回宿舍。在人手短缺的情况下,保安员们撸起袖子,化身维修工,配合维修人员加固外墙,把意外情况扼杀在了萌芽状态。崔雪剑说:“志愿者们在场馆为冬奥会站岗,我们在驻地为志愿者站岗,你们守护冬奥,我们守护你!”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味戍队”队长文斌和他的团队负责为北京大学昌平校区冬奥驻地志愿者提供餐饮保障服务。整个冬奥驻地分为4号楼和6号楼两个大闭环,冬奥餐厅前厅分为东西区两个小闭环,厨房则是一个闭环套外环,互相隔绝不能往来。队员们都戏称冬奥保障餐厅为“六环餐厅”,比奥运五环还多一环。一个“包子”从厨房到餐台,需要乘坐一次电梯、推开八道门、经过三次紫外线消毒、一次食品留样、再从传菜间入缓冲区,远程呼叫前厅人员接餐,前厅人员翻过凸形梯子,包子才能到达餐台,整个过程需接力走200步。
“味戍队”克服寒假春节菜品品种少、采买难、价格高等困难,早早设计好42套菜单总计300余道菜,并实时配合志愿者们的工作节奏进行动态调整。风雪夜,热腾腾的豆浆、姜丝可乐等待着星夜晚归的志愿者们;生日会,“味戍队”发挥所长就地取材,面粉做奶油,火龙果调色,面团裱花,“冬奥版专属蛋糕”成为志愿者们的独家记忆;年夜饭,营养丰富、口感Q弹的浓汁鲍鱼,让志愿者们大呼惊喜,团圆的味道悠长细腻。
冬奥80天的陪伴,5万人次就餐,收获了太多的记忆和感动。“味戍队”回校,有志愿者同学专程赶来迎接。文斌说:“那一刻,我们的心与同学们贴得更近了。不过,也还有一点遗憾:没能完成大家想吃火锅的心愿。但我们在冬奥结缘,我们在燕园继续陪伴。”
在红旗下,在冰雪中,向阳生长
从每一个驻地鲜艳飘扬的党旗,到每一层宿舍楼的党员先锋示范岗,北大冬奥人在党旗下集结,在支部中汇聚。冬奥会、冬残奥会期间,临时党总支共收到入党申请书上百份,党员和积极分子思想汇报500余份。《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这些有温度的书籍,成为大家赛后在主题读书会上的精读书目。
在场馆、在驻地、校园内外、线上线下,北大冬奥人从未断电,也从未掉线,更从未缺席,以立德树人为圆心的同心圆越画越实,冬奥赛场内外的形势政策教育,我们越学越笃定。冬奥不仅是一场赛事,也是一场立体生动的大思政课,精彩的故事、难忘的瞬间、厚重的回忆、真挚的情感,贯穿于筹备始终,贯穿于奉献始终,越是时间久远,我们越是感同身受、感触愈深。
冬奥会志愿服务向世界传递了中国温度、中国善意,加深了世界对中国的情感认同。值此契机,北京大学决定成立北京大学冬奥志愿者宣讲团,在“后冬奥时代”继续讲述冬奥故事,弘扬冬奥精神,充分发挥北京冬奥的热量,激发“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巨大能量。表彰大会上,北京冬残奥会轮椅冰壶冠军陈建新和闫卓与北大师生共同见证了北京大学冬奥志愿者宣讲团的成立,并与北大冬奥志愿者一起点亮了舞台中央的雪花装置。
整个冬奥会、冬残奥会期间,北京大学各类微博话题、主题视频浏览阅读量累计接近3亿,“冰新一代”成为北京冬奥网红词,上千万人次的阅读让北大志愿者的冬奥个体的记忆变成了这个冬季最暖的集体回忆。此外,北京大学还有115篇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社关于“冰新一代”的新闻专题报道,12余次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北大冬奥志愿者专题节目。在这些报道、画面、文字中,北大圆梦新一代、“冰新一代”展现出坚定的信念和昂扬向上的风采。
冬奥盛会圆满落幕
回头看
志愿服务者们很少出现在舞台中央
但他们却无处不在
他们永远微笑,永远精神饱满
他们是一片片雪花
凝聚在一起成为温暖世界的力量
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瞩目成就
荣誉的“大红花”
属于每一个倾情投入的北大冬奥人!
来源: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北京大学医学部、共青团北京大学委员会
视频:共青团北京大学委员会
图片:北京大学医学部、共青团北京大学委员会
编辑:王嗖嗖、郭雅颂
排版:徐萌
责编:戴璐瑶
月球起源:困扰人类千百年,且听北大学者说
三获国奖的北大博士生,希望把热爱变成事业!
谁是北大最爱读书的人?
北大原创,版权所有若需转载,敬请联络期待投稿,欢迎合作邮箱:gbdgw@pku.edu.cn
回顾北大师生的冬奥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