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建6+5!北大新工科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 2022-11-06

金秋九月

北京大学新校区迎来了新学院、新同学

在这里,他们聚焦

“高精尖缺”的前沿领域

正在探索和创造无限可能

自2020年《北京大学新工科建设规划》

出台以来

北大新工科

以服务国家发展战略迎接未来技术挑战为使命新建6个学院5个实体研究机构走出一条综合性大学发展新工科的特色之路


01承传统,向未来

北京大学是新工科建设的探路者


北京大学的工科教育历史悠久,积淀深厚。上世纪初,北大的前身京师大学堂就开启了工学教育之门;新中国成立后,北大创建了新中国第一个力学学科,建立起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核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等学科;2005年,北大重新组建了工学院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北大在工程科技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国内领先、具有国际影响的重大研究成果,创造了多个“第一”。北京大学工程学科的发展始终与国家共命运,与国计民生相呼应。

1973年,中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大型电子计算机在北大研制成功。

王选院士主持研制的“计算机激光汉字编排系统”被誉为“告别铅与火的一次革命”。



NO.1

第一座大型低速风洞

第一台30兆电子伏特的电子感应加速器

第一台实用原子钟

第一台百万次电子计算机150机

第一个自主设计的多通道操作系统和编译系统

第一块1024位MOS随机存储器的大规模集成电路

第一个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和电子出版系统

第一个全光纤通信实验网

第一个CDMA卫星通信系统

第一个光化学烟雾箱

第一套地理信息系统平台

第一个环境风洞

第一个大型结构分析通用软件SAP84

国际上第一台1%能散、15MeV激光质子加速器与辐照装置


北大工科肩负家国责任一路走来,在今天接过时代赋予的新使命,向未来出发。进入新时代,北大加速推进新工科建设。

2020年8月,中国共产党北京大学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五次全体(扩大)会议正式审议通过《北京大学新工科建设规划》,凝聚起全校对加强新工科建设的共识,确定了依托新校区建设新工科的战略行动、发展定位和建设路径。这是北大历史上首次以党委会全会的形式审议学科发展规划。

北大新校区规划图

北京大学新工科建设的三重内涵——
“以理启工”

以科学促工程(Science-Inspired Engineering)


“以文冶工”

建设蕴含人文精神的工科(Humanities-Infused Engineering)


“以工促多”

加强新工科对人文社科、理科、医科等学科的辐射作用(Engineering-Enhanced Multidiscipline),推动学科交叉融合。

深厚、丰富的多学科研究基础,广泛、浓厚的学科交叉和通识教育氛围,让北大新工科的发展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02拓新局,开新篇

“6+5”,一纵为深,一横为融



2021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强调:

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

进入21世纪以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不断重构全球创新版图。北大新工科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立足已有学科基础,纵向、横向二维布局学科重点发展方向。

两年里,北大新工科成立6个学院

2020年至今,先后成立了未来技术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集成电路学院、计算机学院、电子学院、智能学院等6个学院,深耕生命健康、信息技术、新材料等重点领域。

新工科以多学科交叉融合为重点横向铺开,以问题、目标、任务为导向,鼓励团队跨院系、跨学科联合,围绕需要多学科协同的国家重大战略和任务、未来技术发展趋势开展联合攻关。

北大新工科先后成立了5个实体研究机构——

人工智能研究院

能源研究院

碳中和研究院

国际机器学习研究中心

国家生物医学成像科学中心


发挥“小而精、体制活”的特点,实体研究机构正在成为新工科交叉研究的“学术特区”。

两年时间,布棋落子,新建6个学院和5个实体研究机构,迄今共19个主要建设单位。北京大学正在以大魄力和大格局,将新工科建设送上快车道。


03锚方向,聚合力

优化创新体系,加强有组织科研


近些年来,北大坚持把“四个面向”作为科技创新的根本导向,逐步形成了“以基础研究见长、以国家重大战略为牵引、以学科交叉为主线、持续加强有组织的科研”为特点的科技创新体系。

集成电路学院结合产教融合创新平台、高精尖创新中心、北京实验室等多个国家、省部级创新研究平台,形成技术攻关体系,助推国家集成电路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1年4月,北京大学与新华通讯社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王选计算机研究所挂牌“媒体融合生产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基地”。

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鸟瞰图

未来技术学院程和平院士领衔的“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重大科学设施、物理学院重离子物理研究所颜学庆教授领衔的“北京激光加速创新中心”落地北京怀柔科学城,将于今年全面竣工,为生命科学、医药健康、前沿物理、先进材料等领域重要科学问题的研究提供条件。

近两年,北大在智能媒体、区块链、大气污染防治等领域布局了5个省部级创新平台。随着科技创新体系的优化,北大新工科正在力争解决一批关键核心技术难题,一批突破性创新成果令人振奋——

△计算机学院高文院士团队8K超高清视频多态基元编解码关键技术落地应用,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集成电路学院黄如院士-叶乐副教授团队在高能效智能物联网AIoT芯片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创新成果,荣获ISSCC 2021年度“最佳芯片展示奖”和“2021年度中国半导体十大研究进展”,相关发明专利已取得超千万元的专利转化收益。

世界首个纳米管8位中央处理器(CPU)

△电子学院在碳纳米管集成电路关键材料、电子-生物融合器件、光子芯片技术、大规模光电集成系统等方向取得多项重要进展,相关成果连续在Nature、Science等一流国际期刊发表。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杨槐教授团队创立了高分子分散和高分子稳定液晶共存新体系,开发出系列高性能液晶和调光膜产品,获得了2020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朱彤院士在珠穆朗玛峰展示用于科考的穿戴式血氧及心率测量仪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朱彤院士带领“巅峰使命-2022”珠峰联合科考人类活动分队首次全方位测量珠峰地区大气臭氧浓度,并首次获得科考队员和登山运动员在不同海拔适应期间的健康数据和样本。

△工学院张信荣教授团队实现国家速滑馆制冰技术低碳化、零排放,助力打造出“冬奥历史上最快的冰”。


04强耦合,谋共赢

让学术链、创新链、产业链充分融合


内强校本部、新校区、深圳研究生院“南北联动”,外联高校、政府、研究院、企业“四位一体”,北大新工科让创新要素与区域产业需求密切对接,在产业找问题,到一线找问题,打造“学术链+创新链+产业链”充分融合、创新资源充分汇聚的创新生态。

北京大学与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2021年10月,北京大学与昌平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联合筹建北京大学昌平产教研融合创新中心,重点布局北大应用学科创新平台集群,及相应的成果孵化和转化配套服务平台。

依托新工科领域异地研究院,聚焦“1-N”创新——


电子信息学科群与杭州市共建北京大学信息技术高等研究院;

未来技术学院与南京市江北新区管理委员会共建北京大学分子医学南京转化研究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深圳研究生院新材料学院与深圳市发改委、科创委,联合共建“先进材料与绿色能源实验室(筹)”,南北联动推动科技教育产业金融“四融合”;工学院与南昌市共建北京大学南昌创新研究院;

能源研究院与鄂尔多斯市共建北京大学鄂尔多斯能源研究院;

人工智能研究院与武汉市共建北大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等;

……


同时,持续推动校企合作,积极进行校企联合研发平台建设,促进“N-∞”的技术转化放大。

近两年,新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与北京大学半导体技术联合实验室、中兴通讯-北京大学基础软件联合实验室、北大-万华联合研究中心、北大-阿里妈妈人工智能创新联合实验室、北大-辛巴科技(奇瑞控股)智能机器人与无人驾驶联合实验室等。现有新工科领域校企联合研发平台25个,遍及北京、深圳、广州、浙江等诸多地域。


05蕴理念,育英才

培养引领未来的创新创业领军者


“厚基础、强交叉、宽视野、高品位”是北大新工科坚持的人才培养理念。面向学科前沿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北大新工科多措并举,一批北大学子正在这里茁壮成长。

01厚基础

2021年底,在教育部的指导下,由北大计算机学院和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牵头的计算机领域本科教育教学改革试点工作计划(简称“101计划”)正式启动。以夯实基础为重,该计划将引领带动高校计算机人才培养质量的整体提升。

2021年,北京大学物理学院设立了应用物理学本科专业,为能源、医学和国防等领域培养相关高端应用型人才。

02 强交叉2021年春季学期,北大开设通用人工智能实验班(“通班”)。通班课程设置涵盖视觉、语言、认知、机器人、机器学习、多智能体等核心领域和交叉课程。 ↓点击视频,了解“北大通班”

北京大学智能学院院长、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朱松纯教授说:


通用智能实验班强调了三个关键词:通识、通智、通用。通识是人工智能与传统的人文、社科、哲学、艺术、美学这些领域的交叉;通智是学生必须要学习一个完整的课程;通用就是人工智能应用到各行各业。


2021年1月,北大成立了我国高校环境院系下首个环境健康系,标志着北大环境学科通过多学科交叉形成了“科学-工程-健康-管理”全链条创新机制和人才培养体系。

03融产业

2020年,北大设立“前沿工程博士专业学位”项目,在电子信息领域前期探索实践的基础上,新启动机械、材料与化工、生物与医药等工程类专业学位类别招收非全日制攻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形成了“重基础、强交叉、新范式”的工程博士培养方案。

北京大学2022级前沿工程博士新生见面会

同时,依托集成电路学院首批建设的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软件与微电子学院首批建设的国家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与中国电子、中芯国际、腾讯、阿里巴巴等行业龙头企业开展深度合作,促进产业需求与人才培养的无缝连接。

04宽视野

工学院Globex(Global Education Exchange)是北大国际暑期学院理工类品牌项目。

 ↓点击视频,了解Globex 

自2012年启动以来,项目紧密衔接全球工学重大挑战人才培养计划,平均每年邀请海内外10余所高校教师开设10-15门英文课程,培养跨学科、跨文化、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工学人才,在世界各地赢得广泛关注。

2020年10月,北大与比利时鲁汶大学签署博士联合培养项目协议,入选项目聚焦程序计算、分子电子学、光子集成电路等新工科领域。

2021年,北大和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联合设立“环境政策、技术与健康专业”双硕士学位项目,旨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解决全球和中国重大环境挑战的复合型领军人才。

世界科技强国竞争

比拼的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未来,北大新工科将努力实现

覆盖前沿学术研究、关键技术攻关

国家重大工程的新工科人才培养

学术研究、成果转化的跨越式发展

北大新工科,加油!

来源:北京大学新工科建设办公室

图片:北京大学新工科建设办公室、校史馆、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北大学科”宣传片

视频:工学院、人工智能研究院

编辑:吕思婷、黄昭华、丁洁心

排版:刘涵烨

责编:昭花花

多个国际首次!北大团队运用中国天眼取得最新发现


那个北大入伍的年轻人,去了炊事班

        

北大学生如何优雅地谈论牙疼?

        


北大原创,版权所有若需转载,敬请联络期待投稿,欢迎合作

邮箱:gbdgw@pku.edu.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