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重磅!北大年度荣誉讲座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 2022-11-09

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以“涵育学术,激活思想”为宗旨,六年以来坚持汇聚学人,探求学理。循世界学术机构之通例,2021年起,文研院设立了“年度荣誉讲座”,希望能够在全球范围内邀请人文社科领域的一流学者,依托北大的平台举办学术讲座,展现杰出学者的前沿成就,与北大校内外师生形成积极互动,并且通过系列演讲与出版相结合的方式,推出原创性的独有思考成果。2022年度荣誉讲座由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文研院学术委员李零担任本年的主讲人李零先生治学涉猎广泛,是当代少有的能够熟练地将考古资料、古文字资料和传世文献结合起来,在中国古代历史、思想和文化诸领域展开全方位深入研究的学者之一。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邓小南院长为李零老师

颁发“年度荣誉讲座”聘书



2022年度荣誉讲座以

“逝者如斯·百年考古回顾”为主题,共开设四讲

李零教授选择了两位对中国考古

有重要影响的学者

作为前两讲的中心话题

侧重历史回顾,侧重学术背后的政治解读

另外两讲则是对王国维讨论过的问题做再讨论

一个与王国维关注的三代之学有关

一个与王国维对古礼器的研究有关

侧重新材料、新问题的拓展研究

四个话题彼此相关,逐渐深入

铺展开一张考古、历史与中文交相辉映之画卷

引人思考

“逝者如斯·百年考古回顾讲座”的四讲分别为以下主题:


一. 冷战之殇 柴尔德考古学的反战思考

此讲从柴尔德考古学与中国考古学的关系说起,探讨其考古学背后的历史背景,特别是他对20世纪三战(一战、二战、冷战)的深刻思考。

二. 重读王国维 从五大发现到中国考古

古物学和铭刻学到处都是考古学的预备阶段。20世纪,中国有“五大发现”,“五大发现”开出五门学问。“罗王之学”就是研究“五大发现”。王国维受惠于罗振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在甲骨铜器、兩周金文、战国文字、汉晋简牍、敦煌遗书、三代古史、四裔研究等诸多领域多所发明,不仅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启示,也留下了很多问题。

此讲对其人其学试作讨论,并总结其历史遗产。


三. 三代考古杂谈 地理、种姓及其他

此讲简要回顾三代考古研究中存在的若干问题,结合地理和族姓,对有关发现试作探讨,分析夏、商、周如何“三分归一统”,形成后世中华帝国的基本特点。最后用三句话总结:唐、虞、夏归于夏(“中”的形成),夏、商、周归于周(“域”的形成),周、秦、汉归于汉(制度定型)。

四. 商周酒器略说 以“觚”“觯”“爵”“角”为例

此讲以商周酒器中的觚、觯、爵、角为例,介绍考古发现和研究的最新进展,并以此为基础,对商周酒器的分类试作总结。


今天,让我们走进其中一讲

“重读王国维 从五大发现到中国考古”

开启一场古今中西的精神漫游

主讲人李零老师


01

学贯中西之路

王国维先生既有深厚的西学养分,又对中国国学颇有见地,而这与他学贯中西的人生经历分不开。李零教授最先从王国维的人生经历入手,揭示其政治见地与学术倾向的关系。

王国维出生于浙江海宁盐官镇双仁巷,这是个观潮的著名地点。世界潮流浩浩汤汤,是西方政治思想流行于世间,亦或是东方道德政治大行于天下,这样的问题在少年王国维的心里生根发芽。二十岁前的王国维考取功名利禄,奈何久试不售。随后十年,他赴上海、在《时务报》从事议介与教育,还习得日文、英文、德文等。他热衷于西学,喜欢读洋书,希冀在其中解决自己的人生苦恼。

1911年,王国维随罗振玉东渡日本,这是他人生最重要的转折点。从此,他尽弃前学,改治国学。当时的辛亥革命与欧战,以及以此引起的俄国革命,影响着王国维学术上的转向。王国维认为,欧战是国家主义与社会主义之争,并预言“观中国近状,恐以共和始而以共产终”。中国帝制结束和欧洲四大帝国解体,从根本上改变了王国维的世界观。从此,他对西方绝望,认为只有东方固有的道德、政治可以救中国、救世界。

王国维先生

在王国维所有的著书立说中李零教授强调,王国维最负盛名的、也是他的经世之作的便是《殷周制度论》。而想要透彻的理解此篇,需参看王氏当“南书房行走”时给溥仪写的奏折《论政学疏稿》。李零教授认为,我们应该了解、理解王国维的政治立场,不然读不懂他寄托在学术背后的情结与关怀。王国维有诗云:“百年知遇君无负,惭愧同为侍从臣。”王国维是罗振玉一手栽培的人,也是儿女亲家,世称“罗王之学”。李零教授总结了王国维和罗振玉的异同,并从六个方面评述了王国维的学术贡献。王国维关心中国历史的大问题,一生贫穷但始终坚守学术之路,其志可嘉。

王国维致罗振玉书札


02

斯人已逝,丰碑不朽

1925年,王国维总结出“五大发现”:

其一,“殷墟甲骨文字”(1899年,即殷墟甲骨)

其二,“敦煌塞上及西域各地之简牍”(1901年,即汉晋简牍)

其三,“敦煌千佛洞之六朝唐人所书卷轴”(1900年,即敦煌遗书)

其四,“内阁之书籍档案”(1909年,即大库档案)

其五,“中国境内之古外族之遗文”(1901年,即中国民族古文字和中国境内的外国古文字)



这五大发现之于20世纪中国,具有划时代的深刻影响,不仅催生了考古学、现代艺术史学等学问,而且为边疆研究开辟了新路径。李零教授结合王国维所归纳的“五大发现”,从以下六个方面展开了对王国维学术成就的评述:甲骨研究、铜器和金文研究、战国文字研究、汉简研究、三代研究、四裔研究

甲骨研究

殷墟甲骨是“五大发现”的第一项。王国维治甲骨是从帮罗振玉抄写和整理《殷虚书契考释》开始。曾有谣传说此书是罗振玉花钱雇王国维代写,王氏死后又有“逼债说”。对此,李零教授援引材料做出澄清,并评价道:“罗王失和”确有其事,当时“抑罗扬王”也有多方面的原因,但“罗王之学”就是“罗王之学”,没有罗就没有王,“逼债说”“剽窃说”是无稽之谈。这启发我们,应当秉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态度。

王国维《殷虚书契菁华、后编、考释》

民国影印本

王国维从材料切入却不止步于此,他视野开阔,擅于把握问题关键。他所作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续考》(1917年)据卜辞称谓系统证实了《史记·殷本纪》所见殷世系的可靠性,也订正了传世文献记载的错误,具有重大意义。

铜器和金文研究

王国维对于铜器也有所研究,且不仅限于铭文,而是有全面的考察。他治金文是从著录入手,作《宋代金文著录表》《国朝金文著录表》(1914年);治铜器则从定名分类入手,始于《古礼器略说》(1915年)。

李零教授指出,王氏对觯、觚等酒器的研究过去学界少有注意,但其实很重要。在金文考释方面,王氏也多有贡献,其中《生霸死霸考》名气极大,倡“四分月相”说,但在今天看来,其说多有可商之处。

战国文字研究

论及战国文字研究,不得不提王国维《秦用籀文六国用古文考》一文。王氏把战国文字分为古籀东西二系,仅以寥寥数百字便把事情点明说透,不但对破汉代今古文学之争和考镜字书源流有凿空之功,也是战国文字研究的开山之作,堪称其作品中最精彩的一篇。尤为难得的是,王国维写作此文时,战国文字材料匮乏零碎,但王氏凭借传世文献,耙梳整理汉代古文家说和字书等,作为立说基础,探察隐微、由博返约,体现出不凡的想象力与洞察力。后世大量的出土文献,为王氏的观点增添了新的证据。在20世纪80、90年代之后,战国文字研究成为显学。

王国维等跋陈叔通藏石鼓拓本(局部)

汉简研究

“五大发现”中,汉晋简牍是第二项。系统考证简牍形制与使用,以王国维《简牍检署考》(1912)为最早,王氏在专治国学的第一年中就已有如此杰作,实在令人叹服。李零教授认为,此文是罗王合撰的《流沙坠简》的提升,在简牍研究上,王氏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王国维、罗振玉所著《流沙坠简》

陈梦家《由实物所见汉代简册制度》进一步发展了王氏之说。如今,重视简牍材质、编联方式、简背划痕等,已成为研究者的共识。

三代研究

在三代研究方面,《殷周制度论》(1917)是王国维的学术总结,亦是其政治宣言。李零教授指出,王国维讨论商周异同,突出被忽视的“异”的一面,是为了强调周制是中华帝制的本源,推崇周制的背后有为中国帝制辩护的动机。王氏本人也坦承“此文于考据之中,寓经世之意”,其学术研究中蕴含了强烈的现实关怀。《古史新证》(1925—1927)是王国维为清华国学研究院编写的讲义,从中可以窥见王氏在生命最后时刻如何总结自己的学术研究。其中第一篇《古史新证》用甲骨讲商史,用金文讲周史,王氏在此篇首次讨论夏,回应了当时的疑古思潮。许多人认为,“二重史证”由王国维发明,是考古学和历史学最重要的理论。然而,李零教授则不太认同这种看法,原因有三:首先,宋以来的金石学就已强调“证经补史”;其次,王氏“二重史证”局限于地上地下文字互证,不足以完全概括历史学和考古学范围的互证;最后,考古和文献性质有别,有各自的读法,不尽是互证关系。关于疑古与信古,李零教授的分析一针见血:传统辨伪学的疑古有两种:一种卫道统,如崔东壁;一种破道统,如顾颉刚。疑、信是同一枚钱币的正反两面,疑古终究是为考信,正确态度当是“疑其所当疑,信其所当信”。

王国维等跋陈叔通藏石鼓拓本(局部)

四裔研究

王国维主张“学无古今中外”,他的目光,追溯上古三代,亦投向广阔四海。他所关注的“四裔”,内可指四大边疆,外可指五大洲、四大洋。清代学术不光是经史、小学,还有晚清“实学”。此前所述“五大发现”多与西北史地相关,是古今学术的结合点,也是中外学术的结合点。

王国维治四裔之学,以《鬼方昆夷猃狁考》(1915)为最早。此文是最早的“胡姓考”,而族姓研究是人类学的重要资源,这正是其国际视野的彰显。他与日本京都学派和法国汉学家也均有来往,学术思想互通有无。

王国维严谨的治学方法与卓越的学术贡献,至今仍引人深思、给人启迪。李零教授详尽清晰的梳理,充分体现了王国维的学术智慧和宏阔境界,指明了对待学术、对待历史的应有态度。


03

考古明今,继往开来

讲座最后,李零教授概括了王国维的学术遗产对中国考古学的影响。她指出,“五大发现”开出五门新学问:甲骨学、简牍学、敦煌学、明清档案学、中国民族古文字学和外来文字研究。虽然“五大发现”全是文字史料,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器物学和铭刻学都是考古学的先声;“罗王之学”代表了20世纪中国器物学和铭刻学发展的最高水平,为中国考古学的闪亮登场做了必要的铺垫。王国维身后,殷墟甲骨引起殷墟发掘,催生三代考古,而三代考古又塑造了中国考古的“史学取向”。西北汉简、敦煌文书、明清档案,引起西北考察,催生边疆考古。中国民族古文字学和外来文字研究,不仅影响到中国的边疆考古,还影响到邻国的海外考古。此外,“罗王之学”,特别是王国维的研究,还影响到郭沫若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王氏开创的战国文字研究,更是拓展为当今古文字研究的新潮流。

正如王国维所言,“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叩问厚土以寻中华之脉,探索古事以知今日之形。在李零教授深入浅出的讲述中,我们可以窥见历史洪流中一代大师的学术之路、感受纯粹学问中一颗赤子心的真挚坦诚。而李零教授以其扎实的学问、专业的态度带来一场场精彩的讲座,亦体现北大人的学者风骨。



人物介绍


 

李 零

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1977-1983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参与金文资料的整理。1979-1982年就读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师从张政烺先生做殷周铜器研究,获历史学硕士学位。1982-1983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队从事考古发掘。1983-1985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从事先秦土地制度史的研究。1985年至今任教于北京大学中文系。

主要研究领域有考古学、古文字学、古文献学、艺术史、军事史、方术史、思想史、历史地理等。代表作有《〈孙子〉古本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李零自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郭店楚简校读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三联书店2004年)、《中国方术(正)考》(东方出版社2000年,中华书局2006年)、《中国方术续考》(东方出版社2000年,中华书局2006年)、《我们的经典》(三联书店2014年)、《我们的中国》(三联书店2016年)、《万变》(三联书店2016年)、《子弹库帛书》(文物出版社2017年)、《波斯笔记》(三联书店2019年)等。


来源: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

图片: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刘学红

编辑:闫羽曼、吴雨睿、刘亚凡

排版:杜金莹

责编:李霁

北大学生捣鼓出这个,“大佬”们坐不住了......

        

北大“男神”教授,无限可能正在开启!

        

北大大设施,竣工!

        

北大原创,版权所有

若需转载,敬请联络

期待投稿,欢迎合作

邮箱:gbdgw@pku.edu.cn

考古明今,继往开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