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北大邀你看场戏!
今日立春
新绿渐露,万物复苏
中国著名昆曲剧目《牡丹亭》
用婉转的音律
唱出“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
为春之到来平添温柔
钟爱昆曲的北大学生也为之深深着迷
北京大学汉语推广办公室
联合
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昆曲)传承
北京大学基地
将昆曲与古建融合
在圆明园、正乙祠戏楼和法海寺
拍摄《视野中国:昆曲》系列视频
使婉转的传统戏曲萦绕在雕梁画柱之间以多维视角
承载传统建筑与昆曲艺术的细腻相融
展现北大人对昆曲艺术的至深热爱
圆明园
圆明园号称“万园之园”是汇集中西的园林艺术的休憩之地
既有让人叹为观止的三层大戏台“清音阁”
也有各种样式的中小型戏台
但现在都已是遗痕点击视频欣赏北大人在圆明园演绎的《牡丹亭·惊梦》
这里是“万方安和”
一片湖泊里的一个卍字形的小岛
象征着天下
这是雍正皇帝最喜爱的居所
卍字的后端是一个水上戏台
皇帝经常坐在对面的房间隔水赏戏
在“万方安和”遗留下来的台基上
演出《牡丹亭·惊梦》
恍如和二百余年前的笛声互相应和
翩翩起舞正乙祠戏楼
在北京前门大栅栏
正乙祠戏楼已于此伫立了三百余年
这座“中国戏楼的活化石”
《西厢记·长亭送别》
张生——程思煜(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生)
崔莺莺——魏菀(北京大学附中教师)头戴珠钗,身着长衫
衣袂飘飞,云手翻转
正乙祠戏台上的一招一式
贯通了历史与当下
模糊了戏剧和现实
由北大人演绎的
《宝剑记·夜奔》《西厢记·长亭送别》等昆曲经典曲目将温婉儒雅的昆曲艺术表现得如泣如诉令现场的北大外教和留学生们大为赞叹几曲终了他们纷纷上台迫不及待地将自己化作戏中人
《视野中国:昆曲》拍摄团队合影
法海寺
精美的明代壁画著称
点击视频
欣赏北大学子在法海寺演绎的《玉簪记.琴挑》
演员和角色恍若一人
表演之余
北大艺术学院陈均老师
将法海寺的历史
连同两出剧目的精妙之处
为我们娓娓道来
点击视频
听陈均老师为我们讲解剧目精华作为汉推办传统文化系列宣传片的重要部分
《视野中国:昆曲》将古老传统文化融入全新视听语言为国际友人讲述引人入胜的中国故事北京大学与昆曲缘起于百年之前1918年蔡元培推行美育之实验下设“昆曲组”聘请吴梅等戏曲家教授曲目两年后昆曲组成员便达到32名
远超西乐部的提琴组和歌唱组
20世纪三四十年代
时局动荡,战乱频仍
但北大校内昆曲文化依旧薪火相传
师生和校友中
涌现出俞平伯、陆宗达、任中敏等学者
他们在昆曲领域造诣颇深陆宗达与学生
任中敏
1991年,北大历史最悠久的社团之一
京昆社
于未名湖南岸的第一教学楼成立
曲调动听,文辞隽永
昆曲骨子里的优美
让无数青年学子为之倾心
2005年
白先勇先生制作的 “青春版《牡丹亭》”
与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合作
在百周年纪念讲堂相继举办了三轮九场演出
数九寒冬,热情如火
排队者络绎不绝
拉动了面向全国的“昆曲热”
北大京昆社社员参演校园传承版《牡丹亭》
2009年
北大开设“经典昆曲欣赏”课程
由艺术名家、学界泰斗亲自讲授
丝竹管弦,唱念做打
吸引了众多昆曲爱好者
教室中常常座无虚席
2018年
北京大学被教育部确定为昆曲传承基地
课程发起人之一、著名作家白先勇先生在 “经典昆曲欣赏”课堂上
昆曲艺术家刘巍老师在“经典昆曲欣赏”课堂上示范昆曲娃娃生
600多年昆曲艺术
100余载北大传承
青春为戏曲明珠增添光辉
创意给中国故事全新表达
昆曲艺术
将在北京大学焕发新的生机
值此春绿,静赏昆曲,沉淀思绪
来源:北京大学汉语推广办公室、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昆曲)传承北京大学基地、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
视频:北京大学汉语推广办公室、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昆曲)传承北京大学基地
视频导演:于衍斌
文字:吕可欣
排版:杨映锴
责编:李霁
因为热爱,她在北大直博!
地球内核重大发现:专访北大宋晓东教授
北大谢涛:追风少年燕归来
北大原创,版权所有
若需转载,敬请联络
期待投稿,欢迎合作
邮箱:gbdgw@pku.edu.cn共赏传统文化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