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开北大大门,去看另一方天地
你知道,在北大
有多少间不一样的实验室吗?
各式各样的精密数据、高端仪器
实验室是通向万物奥秘的窗口
也是知识的摇篮,智慧的沃土
观察、记录、推测、验证......
科学家们埋头于各项实验中
拓展人类认知的边界
大到寰宇,小到原子
不同领域的科学研究
有着各具特色的实验室
科学家本人的兴趣、性格、魅力
将这方天地雕刻得别有洞天
在5·30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之际
一起推开一间间燕园里的实验室
探访这些科学家们的秘密王国
↓点进视频,走进北大科学家的实验室↓
【讲一个关于地球的浪漫故事
沈冰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博雅特聘教授
研究领域:地球生物学,天体生物学,沉积地球化学,早期生命演化。
在北大,有这样一位老师
主动提出办公室要与学生们相邻
却不曾给孩子们带来压力
不喜欢被称为“老板”
会一句句地帮学生修改论文
让每个人都在自己课上当主角
他就是北大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博雅特聘教授沈冰
“好像生来就该学地质”的他
对一切自然研究都抱有最大热情
从地球生物学,到沉积地球化学
植物登陆、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都记录着他探索的足迹
甚至带动了学术界对“雪球地球”的关注
在他看来,做学术就像一个圆
探索的过程正需要不断支出尖角
深度与广度并存,方为上策
知识渊博,是“一个流动的文献库”
永怀热忱,是“一个太有趣的老师”
沈冰既有科学般的科研追求
又有着艺术般的生活想象
在地质学的研究中洞鉴古今
书写着一封又一封赠予寰宇的情书
独属于他和地球的浪漫故事
永远未完待续
△幕天席地,这是沈冰教授的实验室
描摹智慧的影像
高家红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讲席教授
研究方向:前沿脑成像技术及其在脑科学和临床医学的应用。
人的大脑仿佛一台
精密而又复杂的仪器
在这片被称为
“生命科学最后的疆域”中
高家红带领团队
尽力描摹这台仪器的珍贵影像
突破传统超导脑磁图技术瓶颈
探索更加灵敏便捷的
原子磁计脑磁图技术
长年的持之以恒
换来的是国际先进水平
耶鲁大学博士、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后
曾经担任的
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和国际人类脑图谱学会主席
现在担任的
北大磁共振成像研究中心主任和昌平国家实验室领衔科学家
这些title都不是高家红最引以为傲的
独一无二的学习和科研经历
让他上了珍贵的一课
在一次次关于自身故事的讲述中
他把这门课带入自己的实验室
带领团队学会独立解决问题
△描摹智慧之美,这是高家红教授的实验室
做一个追光的人
周欢萍
北京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博雅特聘教授
研究方向:光电功能材料与能源器件。
面对气候变化、能源紧缺的局势
一位坚韧乐观的青年女科学家
远赴大洋彼岸
进军钙钛矿型太阳能电池领域
这是周欢萍追光的一步
却不会是全部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效率高、质量轻、成本低
为了让更多太阳光被“追捕”到
周欢萍及其团队积极开拓电池制备方法
大幅提高了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效率和寿命
为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带来了可能
在新光伏技术研究上的突破
也让这条追光的路越发开阔
她关于半导体等其他新型材料的研究
更助力点亮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
追光不是一个始起止落的动作
而是一种心向往之的状态
提高了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寿命
荣获了第十七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
重返北大担任教授……
虽然已经捕捉到阳光
但对于这位青年女科学家而言
让新型太阳能电池材料走出实验室
参与商业发电
走进更多百姓家
才是周欢萍想追求的真正的光亮
△心之所往追逐光,这是周欢萍教授的实验室
一路奔跑的“炼金师”
马丁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博雅特聘教授
研究方向为:氢碳资源转化。
走到马丁的实验室门口
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巨大画报
绘就一个骑行者的背影
正向着夕阳染红的山路前行
半圆拱形的英文字体写着
Let’s run away!(一路奔跑)
这位高大健硕、幽默风趣科学家
在探秘催化“碳循环”和“氢循环”时
同样一路run away!
在化学家马丁心中
自己所研究的催化过程
“有点像炼丹术士点石成金”
拥有着无限的魅力
自本科做毕业设计时起
他与能源催化和非贵金属催化的缘分
一直延续至今
多篇文章发表在Nature、Science上
荣获第一届“科学探索奖”
入选第一届“新基石研究员”
马丁是一位“非典型”科学家
朋友圈最常见的文案是“走一圈”
配上遛弯而得的九图美景
还爱分享读“闲书”的体悟
被称为“有艺术感的老师”
他的课堂通俗幽默又慷慨激昂
曾获“北京大学十佳导师”荣誉
他喜欢带课题组师生一同旅游、骑行
是学生眼里“接地气”的老师
又如一位潇洒的剑客
在“玩”中,收获灵感,一往无前
△“点石成金”,这是马丁教授的实验室
缝补记忆的碎片
张研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雅特聘教授
研究方向:老年性痴呆症的发病机制。
当身体机能衰退
完整的记忆破碎
有人拿起科技的针线
尽力缝合“遗忘”与现实间的撕裂
这就是张研教授的选择
也是她带领团队锲而不舍努力的方向
作为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神经科学教授
第十四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
张研教授从事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
研究阿尔茨海默氏症发病的分子机制
筛选可以对抗细胞内淀粉样沉积毒性的物质
寻找相关异常蛋白与药物设计的靶点
是她和团队试图缝补患者记忆时
扎下的密密针脚
她喜欢“设计精巧的实验”
精妙的实验设计与缜密的思维方式
能成为一台纺织机
无需耗费更多的人力
就能得出同样具有影响力的科学结论
用更高效的方式
更扎实的脚步
帮助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群体
走出记忆的迷雾
拥有完整的生活画布
△用科技的针线缝合遗忘与现实,这是张研教授的实验室
不同的实验室里
每一件精密仪器各居其位
诉说着科学家们的创新求真
每一项准确数据真实可信
记录着勇攀高峰的坚韧力量
每一份报告紧跟前沿
探索着山水万程的智慧星火
每一项成果紧贴实际
铭刻着步履不停的科学征途
实验室的主人——科技工作者们
无论世间纷纭
始终心怀信仰踏实前行
崇尚科学,热爱科研
敬畏自然,尊重生命
今天,是5·30全国科技工作者日
一起致敬科技工作者
祝愿他们在小小的实验室
耕耘出开创性成果
大步迈向“星辰大海”
联合策划: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北京大学科学研究部
视频: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重离子物理研究所
视频导演:于衍斌
文字:唐儒雅、李筱畅、钟润文、钟淋、王睿里
GIF制图 | 排版:唐儒雅
编辑 | 责编:郭雅颂
他画了个北大井盖,还有……
文理之间,北大学生聊专业与就业
庆祝北大建校125周年|北大地理学科70年
北大原创,版权所有
若需转载,敬请联络
期待投稿,欢迎合作
邮箱:gbdgw@pku.edu.cn今天,一起致敬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