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关注后,她考上了北大!他们呢?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 2023-12-29

时光匆匆,十年如梭

回首往昔

数百万份喜爱与关注

是北大官微成长的印迹

在官微十周岁生日即将到来之际

小北发起了一个“寻人计划”

寻找与官微一路相伴的粉丝们

聊聊我们之间难忘的故事

他是来自河南警察学院的本科生

关注官微5年

通过图书“漂流”活动

与北大学生交换一段阅读人生

她是来自湖南平江的语文老师

关注官微3年

带领全班孩子实现

获得曹文轩老师签名赠书的心愿

她是来自北师大文学院的学生

关注官微2年

考上北大并从读者变成笔者

她是第一批关注北大官微的读者

关注官微10年

参与官微从零到百万的突破

用陪伴书写最长情的“告白”

······

与6位官微粉丝的小故事

是你我之间关系的缩影

无数个你和我的故事,还在继续书写

让我先将这6个小故事讲予你听

 ❤ 文末互动有礼,不要错过哦~



廉怡凡:与北大学生交换一段阅读人生

 河南警察学院刑事科学技术系本科生 

 关注官微5年 

2018年与官微初遇

2022年有了一次更近的“相遇”

他通过参与图书“漂流”活动

与北大学生交换了一段阅读人生

 廉怡凡 

从高中生到预备人民警察,在十周年的二分之一里,廉怡凡在变,官微也在变。但他们在一篇篇推送的文本宇宙中,频繁地遇见。

2018年,廉怡凡与官微初遇。高中时期的他通过阅读推文,了解北大新鲜事,汲取有趣新知识。四年后,廉怡凡与官微有了一次更近的“相遇”。

2022年4月20日早,廉怡凡像往常一样打开公众号推送页面。“北京大学”是他的星标关注,一篇名为《你,愿意和北大学生交换一本书吗?》的推文出现在首页第一条的位置。

标题深深吸引了廉怡凡,他立马点开并仔细阅读。根据活动规则,他在评论区留下了自己的读书感悟。经过一天的努力集赞,廉怡凡的留言排进点赞前十五名,成功获得换书机会。

▽点击图片,查看推送详情▽

 廉怡凡参与活动的留言

换书活动推送的最后一句话写到,“你与北大的缘分,就此开启。”而廉怡凡与官微的缘分,就此延续。

廉怡凡选择了刑侦专家李昌钰的自传——《让不可能成为可能:李昌钰的成功之道》进行邮寄交换,并在扉页写下“每一个细微的结果......很高兴认识你,离我700公里的朋友,这里是河南警察学院刑事科学技术系。”几天后,他收到了交换的书。令他没想到的是,他与700公里外的朋友竟有着相似的阅读爱好,一本《一个刑警的日子》送到了他的手上。

 廉怡凡寄出的书

阅读完收到的书后,廉怡凡发现他不仅与图书的原主人共享相近品味,还与书中的主人公共有类似经历。

《一个刑警的日子》的作者是从业了二十三年的资深刑警,作者将自身经历整理成文,以主人公刘子承的视角,向读者讲述刑警平凡年月里不凡的点滴故事,让读者走近刑警的工作生活。作为刑事科学技术系的一名学生,廉怡凡不仅在阅读中走近刘子承的工作生活,更在自己的实习回忆中走进刘子承的喜怒哀乐。

 廉怡凡收到《一个刑警的日子》

廉怡凡曾到基层派出所实习。一线实践的日子里,他有了很多“第一次”,第一次抓捕、第一次出警、第一次送押。在从大学生到人民警察的转变之中,“第一次”尝试的欣喜也伴随着很多困惑与烦恼的产生,但在阅读中、在刘子承的工作里,他看到自己很多个“第一次”的影子。他在与刘子承的一次次“对话”中,感受灵魂的共通,体验共鸣的碰撞,不断解惑、不断排忧。“我明白,我不是一个人在努力,我不是一个人在奋斗,有这本书里的主人公陪着我,还有万千战友陪着我。”

 实习时期的廉怡凡 

五年来,廉怡凡读过千余个官微的故事。在故事里,他遇见不同的人,也遇见自己。因为官微,他结识了700公里外品味相似的朋友,在小说时空里找到“另一个自己”,在同频共振里,遇见千万个守护人民、服务人民的藏蓝青春。

祝福语:

恭喜北大官微,也感谢北大官微!在一个新时代,北大官微用新的方式讲好北大的新故事,把北大的美从北京传递到郑州,传递到河南,传递到每个角落。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北大官微将带来更多的惊喜和感动。祝愿北大官微越办越好,越来越受大家的喜爱和欢迎!



郑老师:北大真的帮你实现心愿

 湖南省平江县三墩乡 

 戴市小学19班语文老师 

 关注官微3年 

她带领全班孩子实现

获得曹文轩老师签名赠书的心愿

 郑老师 

一次偶然的契机,郑老师听到了北大官微的直播课,从此便将北大官微加入自己的公众号关注列表。“每当书荒或者无聊的时候,我就会看看小北的推荐书单,选择一些和自己职业有关的书籍去翻一翻。”

郑老师任教的学校使用的人教版语文课本里收录了北京大学曹文轩先生的文章《冰项链》,其选段就是出自他的小说《青铜葵花》。“曹文轩先生的文字是有力量的,是唯美的,他的表达方法也非常多样,他对大爱和美的歌颂,可以丰富孩子们的成长道路。这样的好的作品可以和孩子们一起静下心来读一读,品一品,也能够学到一些蕴藏在文字当中的东西” 。于是,看到官微发出了读者留言邀请的时候,郑老师便在北大官微《和北大的7.7亿次见面之后……》送中留言,希望得到曹先生的赠书。

▽点击图片,查看推送详情▽

官微在收到读者们的许愿后,随机抽取10位,帮助他们达成心愿。

▽点击图片,看看他们都实现了哪些心愿

“收到赠书和视频,超级开心啊!!!现在想起来,还是会很激动!快递中间还发生了一点小插曲,当时赠书是寄到学校去的,因为天气恶劣,交通不太方便,所以只能叫当地老师帮忙拿了放在学校,过了一个寒假我才真正拿到手里。”

新学期,收到赠书的全班同学们都特别开心,“我们一起看了很多遍曹文轩先生的视频,这就是给他们最好的打气了。有些同学还用曹文轩附在赠书扉页上的话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同学们用曹文轩的赠言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班级合照 

祝福语:

小北生日快乐,十周年真是很不容易了,也辛苦你们一届又一届的责编了。愿小北新元肇启,一路生花。祝责编们身体健康,事业有成。



钟润文:从读者变成笔者

 中国语言文学系2022级硕士生 

 关注官微2年 

一些巧合与缘分

成为她的精神支柱

引领她考上北大,并从读者变成笔者

现担任北大官微新闻组主编、融媒体中心记者

 钟润文 

大三时,钟润文开始关注北京大学官方微博。2021年9月10日,那天#早安 北大#的话题图片的诗句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微博的今日关键字是“润”,这恰好是钟润文名字中的一个字。

“我看到后非常欣喜,下意识地把这张图片保存下来,用作手机壁纸。这一天,也是我弟弟的生日,北大研究生招生简章也是这天发布的。我就觉得这一天和这张图片于我而言意义不同,它叠加了太多的巧合和缘分。”

考研成功后,钟润文从北师大文学院来到北大中文系。在开学北大社团招新时,她毫不犹豫地加入了官微。后来,她和这张照片的摄影师聊起这件事:“他告诉我,这张照片拍的是李兆基人文学院,恰好是我所进入的中文系。在这张照片被用作手机壁纸的那段时间里,一打开便能看到它,红墙黛瓦、润物无声,默默地给我力量,让我在书桌前遥望未来的样子。”

 2021年9月10日,#早安 北大#的话题图片

担任北大官微新闻组主编后,钟润文收获了很多鼓励、提升和快乐。今年11月初的北京论坛聚集了世界各地的学者教授,是一场知识的盛会,钟润文作为官微的文字记者在现场见证了开幕式的全过程。“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官微的老师、文字记者、摄影师各司其职,努力完成自己部分的同时也在相互帮助:摄影师记录下我们的工作样子、老师在赶车时的反复叮咛、工作组结束后的聚餐,这些都是令我难以忘怀的。”

 钟润文参加北京论坛

 获得优秀记者标兵

 本科生迎新 

一学年内,钟润文已参与撰写40余篇稿子并在北大官方微信、新闻网上发布,阅读量累计超过300万,获评北京大学“优秀记者标兵”、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优秀记者”,作品获评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年度优秀稿件”。

于她而言,身份转换之间,怎样讲好北大故事、如何展现北大风貌,需要自己对脚下这片土地有深深的认同和期待:“我永远信仰‘相信’的力量,它能带给我们真诚和纯净。”

祝福语:

非常有幸能亲临官微十周岁生日,在这一重要时刻到来之际,我希望我们能永远怀揣热情,用文字和镜头发现“常为新”的北大更多故事和风景,将每一条消息发送到世界各地,散作满天星辰,映照未名博雅。祝愿北大官微越办越好!



吕成敏:北大是我第一个关注的公众号

 历史学系2017级本科、2021级直博生 

 关注官微6年 

刷北大官博前一天的博文

成为彼时高三的她每天的惯例

并激励着她考上北大

2018年成为北大官微“背后的人”

曾先后担任微博小编、微博组主编

副总编和总编

 吕成敏 

作为经历浙江高考改革的第一届考生,2016年11月,三门选考科目和英语高考成绩公布后,吕成敏才“斗胆”关注了北京大学官方微博。她最喜欢做的事情是每天早上醒来后刷北大官博前一天的所有微博。

“我经常在‘#晚安,北大#’或‘#早安,北大#’下回复‘晚安’或‘早安’。每次看到相关博文,都仿佛收到了北大对我说的一句问候,而非看到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这可能是对我最大的触动和激励。”对高中时期的吕成敏而言,微博上每一条“鸡汤”博文和对文学作品、名著的引介,都成为了她摘抄本上的内容,也激励着她不断向自己的梦想迈进。

2017年高考结束后,吕成敏有了自己的手机号和微信,并且从招生组老师处得知自己被北大录取。“我第一个关注的公众号应该就是北京大学。因为当时非常期待看到‘录取通知书正在寄出’的消息。”

在进入官微前,吕成敏每天的关注重点只在于今天上什么课、吃什么饭。2018年3月,在新闻与传播学院地下一层的会议室内,她通过了微博组的面试,正式成为北大官微“背后的人”。在这之后,她开始逐渐有意识地关注燕园事和身边人,“每每看到朋友圈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美丽震撼的校园景色、颇具特色的课程,我都会在心中问自己,这有没有可能成为官微的选题。”

令吕成敏印象最深刻的工作,是她第一次作为推送文章的编辑,参与采写。2018年4月,在值班过程中,吕成敏获得了一次“跨界”采写的机会。尽管提前查阅了受访者资料、草拟了采访提纲,可当见到采访对象时,她还是无法避免地紧张起来。“在生科金光楼实验室内,施学姐独挑大梁,而我则紧张成了角落里沉默的鹌鹑。最后,杨老师提议,让我再提一个感兴趣的问题。现在,我已忘却当时大脑一片空白的自己究竟提了什么幼稚问题,但仍记得杨老师充满温度的回应和善意的笑容。”

采访当晚,她便将采访初稿发给了学姐。

“一个多小时后,我收到了充满批注和修订的文稿。现在想起来,这似乎是我本科期间接受的第一份指导,甚至先于我所接受的专业论文训练。”

 吕成敏(左一)参与2019年9月迎新工作 

 2020年开学典礼官微图文直播团队 

2018年9月,她成为了官微学生团队微博组的主编。“我见证着‘@北京大学’粉丝数量的不断增长和关注度的不断提升,也在‘@北京大学’的陪伴下对新媒体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开学典礼、十佳歌手和毕业典礼等大型活动,是最受读者关注的校园事件,吕成敏则成为了重大活动直播工作的参与者。办公室内,为争取第一时间发布推送,吕成敏和小伙伴们不敢有万分松懈。大家自然采取了“轮休制”,以保证一直有编辑随时在线修改或调整推送内容。

从2018年3月加入北大官微学生团队至今,从本科到研究生,北大官微见证了吕成敏的成长,而吕成敏也用自己的爱陪伴北大官微不断创新和成长。

祝福语:

在我眼中,官微既是包容我们学生团队奇思妙想的一个大家庭,也是北大的一扇窗、一个招牌和一个扩音器。都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十年,既见证了官微这棵树的茁壮成长、枝繁叶茂;也见证了一届届北大学子昂扬奋发、勇毅前行的身姿。我想对官微说,忆往昔栉风沐雨,读者能见微知著;向前路踔厉奋发,北大是常为新的。



黎潇逸:再见,再相见

 中国语言文学系2010级本科、2014级博士 

 中国语言文学系博雅博士后 

 关注官微10年 

2013年加入官微,先后担任运营编辑

读书栏目组组长、摄影师

陪伴官微团队从个位数发展至两位数

 黎潇逸 

十年前的夏天,黎潇逸接替学姐的位置,在北京大学新闻中心做起了学生助理。对她来说,接手这份工作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微博栏目规划、文案编辑、配图拍摄和制作、视频直播等,一切都由几个小编自力更生。

工作一段时间后,黎潇逸和伙伴们渐渐熟悉了流程方法,也对进一步提高工作质量、提升影响力有了新的想法——改名、建框架、打基底、增实效。

 2013年官微开学迎新直播活动 

 黎潇逸(前排右一)与官微初期团队合影 

怀着一腔“做好做强”的热血,黎潇逸和同伴们认为“北京大学新闻中心”这一微博名称受众辐射范围受限,影响力有限,指导老师也认同她们的观点。于是,在2013年11月1日,北京大学官方微博名称正式由“北京大学新闻中心”更改为“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发布的官微更名一周年的纪念微博 

改名完成后,黎潇逸和同伴们着手推进组织框架的搭建。她们一起发布招新公告、组织招新面试,正式成立官微学生记者团,让官微的学生团队从五个人扩大至十几人。2013年11月26日,官微招新重组后的第一次大会召开。会上提出了建立微信公众号的构想,并对微博及微信公众号栏目设置、人员分工、运营流程进行了进一步的明确细化。由此,官微的运营逐步走向体系化。

黎潇逸是官微的第一批学生记者,她陪伴了官微的早期发展。而陪伴是相互的,黎潇逸与官微在相伴中实现了“双向奔赴”。

在北大官微,黎潇逸既是编辑,也是摄影师。一次次活动现场,她蹲在最前排录像、拍照、发微博。对她来说,这样的经历是独特的,官微给了她近距离接触丁宁、李晓霞、马龙等国乒手的机会;这样的经历又是“普遍”的,是她对待官微工作的态度的缩影——尽力、用心、认真。在一次又一次的团队合作中,黎潇逸同工作伙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时至今日,她们仍是会欢聚畅谈的好友。


 北京大学官方微博账号发布多条“国球北大行”活动资讯 

 黎潇逸摄影作品 

2021年,黎潇逸从北大博士后流动站出站。她正式告别了燕园、告别了官微的工作。但从某种意义上说,似乎她又从未“告别”。

北京大学官方微博的名字、官微组织框架的架构、部分栏目的设置仍然有她参与过的影子;在北大官微的摄影展中,仍可以看到她的作品......她在“再见”中,不断再见官微。

祝福语:

新年从一个十年,迈向下一个十年,官微走过的每一个足印、取得的每一项成就,都离不开团队老师和同学的辛勤付出。很荣幸我在其中扮演了一个渺小的角色,做了一点微不足道的贡献。祝愿官微继续蓬勃发展,日胜一日。



张夏妍:共同走过的十年

 中国语言文学系2012级本科、2016级硕士 

 关注官微10年 

2013年加入官微,先后担任官方微博编辑

官方微信负责人

文首的引语、文尾的署名......

都是她在官微平台留下的有迹可循的青春

 张夏妍 

“中文系大二妹纸一枚。略微博控......曾经当过十个月的主页菌,对于主页菌的工作很爱~”

时间回到2013年,彼时的张夏妍是多年使用微博的“重度用户”,也曾运营过其他的官方微博账号。看到北大官微的招募公告后,对微博运营满怀热情的她写下应聘邮件,发送至官微邮箱。

    张夏妍的申请邮件 

面试通过后,张夏妍如愿加入官微。最初,她主要承担的是整合编辑和文字攥写的“编辑”工作,让她真正体验到“记者”的意义和价值,还是一次关于老楼的采访。

2019年时,学校计划将伫立了60余年的29楼、30楼、31楼拆除。张夏妍在刚入学时,就曾住在燕园校区29楼。因此,在官微计划开展有关老楼往事的采写时,张夏妍带着怀念和感慨的心情,以学生记者身份前往楼前的纪念活动处,作为官微记者为这次的特别稿件进行采访。

 老楼纪念活动处(张夏妍摄)

在采访中,张夏妍遇到了许多特意返校与老楼拍照留念的校友,她聆听他们的青春回忆,捡拾遗落的记忆片段,又将其拼凑于笔尖,以三篇稿件的形式向读者讲述这些独属于老楼的、光阴里的故事,记录那些北大人在燕园里生活和学习的、难以忘怀的生命记忆。

 学生记者对返校校友进行采访(张夏妍摄)

“敲错门,敲对爱情”的戏剧化情节在老楼中真实上演,一段段良缘佳话、挚友深情在老楼群中结下,“会玩微信的‘老北大’”“窗户边的姐妹情”......张夏妍遇见、感知,在一次次交谈中感受到直抵心灵的触动,并把这份触动留在北京大学官方微信的那一个个字符中。

 校友聚在老楼前拍照留念(张夏妍摄)

 待拆的老楼(张夏妍摄)

回看在官微的日子,或许是因为爱好与工作“撞了个满怀”,张夏妍总是有满满的动力与兴趣。她积极参与微信公众号版面设计、栏目策划、特稿撰写,和工作伙伴一起设计了北大官方微信沿用六年的引语——“未名博雅 日月盈昃 我们不曾离开”,在这样一句引语之下,她和团队伙伴们在官微平台发布了许多或生动鲜活、或干货满满的稿件。在排版条件受限的当时,她总是想尽各种办法,变着法儿地创新有限的排版形式。在北大官微的平台,总能找到张夏妍留下的痕迹——文首的引语、文尾的署名、封面的设计、栏目的名称,循着这些细节,她与官微相关的青春有了具象的形状。这也让她在离开官微之后,会因为某个不经意的细节,漾起淡淡的暖意与回味。

 张夏妍参与北大官微招新 

 张夏妍与工作伙伴一起设计的引语 

祝福语:

和官微的相遇是我青春里抹不去的回忆,老师的悉心指导、伙伴的并肩协作、同学的踊跃供稿,许多人的努力一起为官微搭建起了最初的模样。而在离开官微、离开燕园后的日子里,我看到官微的内容更加丰富、内容与版面更加成熟专业,心中会涌起莫名的自豪——这是我曾工作过的地方、而它如今越来越好了。祝贺官微走过十周年,也祝愿官微的未来更加灿烂,成为北大一扇明亮的窗。


“北京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号

正式开通的10年间

我们收到了许多

师生、校友、家长

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和喜爱

我们相遇、相伴

一路上彼此成就


你的每一次点赞和转发

都让我们备受鼓励

你的每一条留言和私信

都是我们值得记录的确幸

谢谢你们参与了

北大官微的成长和变化


每一个你,汇成今日的官微

谢谢你们一直都在

愿未来的每个十年

还有无数个你





小北给你送礼啦!

你和北大官微之间有什么有趣的小故事

或者有什么想对

近十周岁的官微说的话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截至2023年12月8日12:00

留言点赞前50名

小北将为你送上

北大官微定制热转印贴纸一份

官微十年,感谢有你!





使用方法




步骤一:将喜欢的图案沿边框剪下

步骤二:用熨斗将图案烫印在所需物品上

步骤三:撕下透明膜,图案晾凉后即可

(T恤、卫衣、帽子、箱包、帆布袋等物品均可印制,具体效果视不同面料而定。快来创造一件属于你的独一无二的北大文创吧~)



策划: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

采访 | 文字:孙小婕、张祺祺

图片:受访者提供

文创拍摄:戴璐瑶、李霁

排版:杨映锴

责编:戴璐瑶

北大这门课,上课地点在______?

   

北大,在这里,新未来!

        


北大原创,版权所有

若需转载,敬请联络

期待投稿,欢迎合作

邮箱:gbdgw@pku.edu.cn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