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同学30天挑战,成功了吗?
挑战用30天坚持做同一件事
会有哪些意想不到的改变?
北大同学用镜头
记录下了各自独一无二的30天
在这个过程中
他们超越了自己,遇见了世界
他们用亲身实践告诉你
坚持本身就是力量
准备好了吗?我们邀请你
一起走进北大同学的30天挑战!
魏家朋
外国语学院2021级本科生
从冰雪东北到椰香海南,从中国传统到西方特色,北京大学十余家食堂囊括四海美食。30天,魏家朋挑战吃遍北大所有食堂。
在一个月的食堂之旅中,他的味蕾搭载“燕园味道”的列车去往各地,感受不同美食文化在燕园的碰撞交融。
唐雨婷
新闻与传播学院2021级本科生
从零基础开始,到一幅生动明快的画作,30天,唐雨婷坚持用油画构建自己心中的美好世界。油画中的笔触与线条,让她沉浸在艺术的世界,提升自己的技巧,享受无尽的美感。
挑战结束,唐雨婷还将继续探索不同的风格,在绘画的旅途上坚持走下去。
杨宁捷
新闻与传播学院2020级本科生
为了更好掌握一门新语言,30天,杨宁捷坚持西班牙语口语练习。
挑战前,杨宁捷仅学习过简单的西语单词,无法成句与人沟通交流。通过坚持朗读句子与文章,挑战结束时,她已经可以流利朗读大段文本。30天的坚持,给杨宁捷带来学习的成就感与信心。
佟晨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交换生
以一个远观者的态度去凝视世界。30天,佟晨坚持观察身边平凡事物。
等一轮日升日落,走遍大路与小街,看来来往往行人,她将自己的灵魂融入世界的一草一木,用30天去切身体会这个平凡的世界。佟晨在平凡中找到了舒适感,拉近了自己与世界的距离。
中原文佳
日本交换生
“World is a Kaleidoscope(世界是个万花筒)。”30天,中原文佳挑战改变内向,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北大人进行对话。通过了解大家对中国与日本的印象,中原文佳感受文化差异,探索万花筒世界。
30天,她感受到拥有不同文化背景人相同的友好与热情,突破了社交舒适圈,拥抱全新自我。
坚持30天做同一件事,是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名记者专题》的课程作业。
从2014年起,何姝老师开始为北京大学本科生开设《名记者专题》这一课程,邀请来自英语媒体一线的媒体人给学生们全英文传授一线的新闻报道、案例分析,传递对国际新闻和国际传播中重要问题的思考。
今年春天,China Daily视觉中心设计副总监田驰、CGTN Travelogue节目主持人何天然、CGTN科技与企业评论员、CCG高级研究员莫天安、CGTN文化节目部制片人钟秋、CGTN英语频道资深主持人刘欣、环球时报英文版编委姜竹青、新华社高级记者刘丽娜七位业界嘉宾受邀走进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课堂开展英语讲座。
《名记者专题》课程的7场嘉宾讲座
刘欣老师在《名记者专题》课上
何天然老师(第一排中间)与同学合影
本次挑战,就是何天然老师在讲座后布置的作业:连续30天做同一件事。何老师要求同学们每天记录1分钟以内的视频素材,最后剪辑成3分钟左右的视频,呈现自己的改变或发现。
什么样的选题适合坚持30天,每天重复拍摄,又能够吸引观众观看?何姝老师带领同学们在课堂上一起头脑风暴,观看爆款短视频。作业布置后,何老师与助教常爱德(新闻与传播学院2022级硕士生)每晚查看视频提交记录,担心有学生放弃,但最终,全部同学都坚持完成了30天挑战,抵达了全新的自己。
这些短小有趣的视频,让许多老师同学眼前一亮。选课的同学并不全是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学生,有些同学甚至没有新闻实务实操经验,但大家的选题、加工剪辑技术以及作品完成度都大大超出了预期。
环球时报英文版编委姜竹青老师(第一排左起第四)
在《名记者专题》课上
新华社高级记者刘丽娜老师(第一排左起第四)
在《名记者专题》课上
30天的故事讲完了,但在这30天里做的事,同学们或许还会继续坚持300天、3000天。这些北大学子在未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也许会永远记得在这门课程上的收获——从完善自我到探索世界,以讲自己的故事为起点,去发现在广袤中国大地上发生的生动故事,用一生将中国故事娓娓道来。
看了北大同学的30天挑战
你心动了吗?
如果让你每天拍1分钟以内的视频
坚持30天,最后合成为3分钟短视频
你会选择拍什么呢?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写下你的想法
期待你的创意!
来源: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文字:田云墨筱
混剪视频:杨宁捷
编辑:李美璇、郭雅颂、陈蕾、郑思茉
封面制图:陈蕾
GIF | 排版 | 责编:郭雅颂
有趣且酷的北大教授,他的译著再版122次!
北大这门课,上课地点在______?
北大原创,版权所有
若需转载,敬请联络
期待投稿,欢迎合作
邮箱:gbdgw@pk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