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内】江苏南通努力建设上海“北大门”

2017-05-27 上海转型发布

古语有言:“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历经几百年后,“北通州”已于2015年成为北京市行政副中心,而如今“南通州(即南通)”正着手建设成上海的“北大门”。

近日,江苏省政府正式批复《南通建设上海大都市北翼门户城市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

江苏省南通市市长韩立明近日表示,经过3~5年的努力,南通将基本建成一个集“生态屏障、产业腹地、创新之都、文化名城”于一体的上海“北大门”。

华东师范大学环境资源学院徐长乐教授表示,南通建设上海“北大门”是在新形势下,在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到新阶段提出的新战略举措,“通过与上海接轨,上海很多经济要素、产业要素、城市要素等都可以有效、有序地向南通转移,实现与南通的互补,共同发展。”

 

打造三港三城三基地

 

去年11月,江苏省委书记李强在江苏省党代会期间明确指出,要努力把南通建设成为上海“北大门”。

此后南通市制定了上述《总体方案》,并于今年516日获得江苏省政府正式批复。在522日开幕的南通2017年度江海国际博览会上,韩立明对外公布了《总体方案》的多个细节,重点阐述了《总体方案》中提及的“三港三城三基地”。

首先,“三港”主要是从基础设施支撑考虑,重点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江海组合强港、长三角北翼重要航空港、华东地区重要信息港。“三港实际上就是口岸功能的优化发展问题,就是要跟上海打造国际航运中心、国际物流中心、国际商贸中心这样的城市定位相匹配。”徐长乐表示。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通过三港的建设,能更好促进南通的对外开放。”徐长乐认为,“在国际贸易、国际经济一体化等背景下,通过三港的建设,可以实现更多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要素的流动。”

在产业和空间上,则形成“三城”和“三基地”,即创新创业生态城、通州湾临港产业城、启东生命健康科技城,以及现代先进产业协同发展基地、文化旅游休闲度假基地和优质农副产品市场服务保障基地,全面对接服务上海。

对于“三城”和“三基地”的内涵,徐长乐表示,“三城主要讲新型城镇化建设,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通过合理的布局和规划发展,实现跟上海整个城市总体规划的互动。”

“三基地主要是产业发展的问题,一方面南通要发挥原有的传统制造业以及在现代先进制造业等方面的优势。”徐长乐认为,“另一方面则是承接上海、苏南等产业的转移,同时加强与上海的产业分工与合作。”

韩立明在讲话中表示,从现有沪通产业合作的实践看,“研发在上海,生产在南通;孵化在上海,转化在南通;前台在上海,后台在南通”三种沪通产业合作模式已初见端倪,未来或将成为主流。

 

欲深度接轨上海

 

实际上,“靠江靠海靠上海”的南通,近年正持续推进对接服务上海的工作,其与上海的“接轨”程度也在日益加深。

据统计,目前南通50%的企业与上海合作,60%的货物通过上海口岸,作为上海的“菜篮子”,南通全市40%的农副产品供给上海等等。

在去年上海向社会公布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以下简称《规划》)中,南通则进一步融入上海大都市圈。

《规划》提出,构建上海与苏州、无锡、南通、宁波、嘉兴、舟山等地区协同发展的上海大都市圈,形成90分钟交通出行圈,突出同城效应。

此外,《规划》中还提到,到2040年将上海建设成为卓越的全球城市,让上海成为一个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文化大都市。

韩立明表示,南通将在上海迈向卓越全球城市的进程中建设上海“北大门”,抢抓上海“1+6”大都市圈同城化发展机遇,有序承接上海功能疏解,追求外部形象和内在水平向上海看齐,打造与上海全球城市核心功能相配套的大城市。

对此,徐长乐认为,南通跟上海隔江相望,过去最主要的障碍是江河,“而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跨江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发展(包括苏通大桥、崇启大桥等),南通独特的区位优势将不断显现。”

值得一提的是,在交通方面,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未来南通与上海将实现40分钟左右高铁通达、城市轨道交通无缝换乘。

徐长乐还认为,南通地域辽阔,这为南通未来的发展,特别是跟上海的分工合作奠定了非常好的自然资源方面的基础,另外就是产业和城镇发展的基础,“南通是江苏的人口大市,产业规模在苏中苏北都居于领先地位,未来与上海接轨过程中"近水楼台",依靠中心城市可以实现自我发展的机遇。”

上海社科院应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李伟表示,上海总体规划是到2040年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这就面临疏解非核心功能、控制人口规模、缓解压力环境、实现内涵发展等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不少资源有外溢需求,其中一些正是南通所缺少的优质资源,两城应实现优势叠加、合作共赢。

(摘自每日经济新闻20170524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