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改只有“大拆大建”一条路?从深圳实践案例看有机更新将成为“城中村”改造的主流
以下文章来源于凯辉高德 ,作者Jane
联系人:张珺
电话:18918000119
邮箱:zhangjun@siitd.org
本文来源:凯辉高德
从“中国第一爆”在深圳渔农村炸响、大规模城中村改造的序幕由此拉开后,深圳的城中村改造已走过十四个年头,从“推倒重来”、“局部改造”到如今的“综合整治”,诞生了岗厦村、皇岗村、大冲村、蔡屋围、水围村等经典旧改案例,也见证了极具中国特色的城市更新与发展。
据统计,历史上深圳全市共有“城中村”约 437 个,总用地面积约 93 平方公里。截至2017年,深圳市住宅总量约 4亿平方米,其中城中村占了约 1/3,约 500 万人住在城中村。庞大的城中村人口为深圳这座城市源源不断地输送着生长与发展的血液。
图片来源:建筑学院网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中村的改造事宜不容忽视。然而,深圳存在着上百个大大小小的城中村,有的大同小异,有的特色鲜明;有的规模甚大,有的涉及到历史文化遗迹。
如何在“不大拆大建”的基础上,能够因地制宜地进行保护和有机更新?如何在推动现代化的进程下延续历史脉络、挖掘其独特价值?
图片来源:建筑学院网
这显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课题,从深圳目前备受好评的几个城中村改造案例来看,“微改造”或许是未来城中村改造的重要方式。
深圳水围柠盟人才公寓
从Shelter到Residence的“蜕变”
“微改造”模式的主要思路就是对城中村内外部环境和设施进行综合整治与更新,达到提升物质空间品质的目的,水围村的柠盟人才公寓便是“微改造”的突出例子。
柠盟人才公寓位于深圳中心区的水围村,规划面积约8000平方米,共35栋统建农民楼,其中的29栋改造为504间人才公寓。
图片来源:城市更新蓝图
改造设计保持了原有的城市肌理、建筑结构及城中村特色的空间尺度;并通过提升消防、市政配套设施及电梯,成为符合现代标准的宜居空间。
1
优化交通流线 告别“握手楼”的压迫感
改造者将楼宇间的街巷分为商业街和小横街,并将所有住户入口归纳为9个庭院,形成商业及住户流线互不干扰的格局。整个社区没有围墙,与村里的商业街、古井遗迹、市集脉脉相连,是完全开放的社区。
图片来源:城市更新蓝图
在楼宇间选择合适位置架设电梯和钢结构连廊。电梯共7座,每座入口处均设置电梯庭院,形成公寓入口。空中连廊和室内连廊相互串联,形成三维立体交通,连接电梯庭院、住户、青年之家和屋顶花园,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由于整栋楼交通流线较复杂,且存在不参与改造的单元,为避免流线交叉,将7部电梯、电梯院子及相关联的楼栋赋予不同颜色,为住户提供视觉引导。
图片来源:城市更新蓝图
2
营造公共空间 打造青年立体式生活社区
除了将农民房进行内部升级装修成为504间人才公寓,如何将住在这504间公寓里的900名青年联系在一起?
水围村柠盟人才公寓建立了空中连廊、屋顶花园、青年之家这3类公共空间,打造了一个活跃的高价值社区,从而提升了租户之间的互动性。
深圳南头古城
以“城市策展”的方式介入城市更新
城中村是深圳草根文化的生长地,它体现了城市生活和景观的多样性,更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历史变迁。改造如若一味抛弃传统,则少了许多历史沉淀和文化气息。
位于深圳中心区域的南头古城,距今已有1700余年历史。它既是一座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记忆的老城,又是拥有3万多常住人口的城中村。如何在保留原有大部分建筑的基础上、重划定功能分区,并再现当年的社会风俗和繁华市景?
图片来源:建筑学院网
2016年初,都市实践的设计和研究团队介入南头保护与更新项目,旨在塑造一个本土文化历久弥新、永远鲜活的城市地标。基于前期的城市研究,设计者将2017双年展选址在了南头。
2017深圳/香港双城双年展以“城市共生”(Cities,Grow In Difference)为主题,这与南头古城的保护与更新高度吻合,秉承南头古城的城市设计思路,结合双年展展场空间遴选,设计者重建了南头十分匮乏的公共开放空间系统。
图片来源:建筑学院网
在主展场的改造中,设计团队选择多样的空间类型作为展览现场,既有城中村的厂房,也有街道、广场、居民楼、历史建筑和公园。
设计者希望通过一系列展览空间的改造以及建筑、艺术作品与活动的介入为南头古城再生和城中村改造提供一次另类实验的契机,以“城市策展”的方式介入城市更新,成为渐进改善城市空间和提升城市生活品质的一项长期计划。
结语
一个城市只有多元才有活力、富有人情味才能进一步创新。
城中村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物质空间,如若只是像以往那样不闻不问,或者拆除重建,不进行空间改造和文化价值的重塑,终将会被时代抛弃。
城中村改造是一个极度复杂、独立、封闭、完整的生态系统,我们在改变这种系统的时候,就有必要在事前进行认真而充分的论证。无论是改造过程中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或是矛盾和冲突的爆发,亦或是改造思路的创新,我们都要更谨慎的去处理。
责任编辑:晓东,更多交流与合作,欢迎添加微信号:Z1025983286(请注明来意)
—
上海产业转型发展研究院培训中心
联系人:周女士
电话:18901916846
邮箱:zhouxiuling@siitd.org
更多相关资讯,欢迎点击!
关于我们
上海产业转型发展研究院(简称SIITD)是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管,上海市社会团体管理局注册的综合性研究咨询机构。专注产业转型、城市更新的探索与实践,围绕空间调整推动转型、技术创新带动转型、资本助力撬动转型、产业政策引导转型、人才培养支撑转型五大重点,旨在为上海、长三角乃至全国的产业转型发展提供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案例,协助地方政府、产业园区和各类企业,突破发展瓶颈,探求转型路径,实现项目落地,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是集政策理论研究、规划方案编制、项目咨询服务、新型产业导入、空间运营管理、论坛培训考察、信息指数发布,以及汇集各类优质资源的综合性、开放式、实操型、互动化的共创共享共赢产业服务平台。
上海产业转型发展研究院与各级政府、各类企业、研究机构、行业协会、国际组织有着广泛的合作关系,汇聚来自政界、学界、商界的研究、策划、规划、投资、运营等领域专家资源,拥有规划编制、项目策划、产业导入、资源对接、企业服务、指数研究、运营管理等多方面高水平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