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1193万考生的选择题:选学校还是选城市哪个更事关未来?

以下文章来源于城市进化论 ,作者淡忠奎


想了解城市更新相关动态、政策、信息、案例和方法吗?请关注上海城市更新”公众号!👇



——正文共 3500字,预计阅读时间 5分钟

随着高考成绩出炉,各地陆续进入志愿填报时间。

今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达到创纪录的1193万人,按照去年本专科录取率92.89%测算,即将有千万考生跨越高考门槛,开启人生新的阶段。选择哪一所大学、去往哪个城市,成为摆在他们面前的“最后一关”。

为此,本文试图从高教资源、毕业生流向、以及城市发展潜力等维度,来说明考生选择学校与城市的重要性。


1. 城市的高教资源聚集度

先来看高教资源聚集度情况。据教育部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5月底,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759所,其中本科院校1270所、高职(专科)院校1489所



地域分布上,北京以92所高校名列榜首,武汉和广州紧随其后,高校数量均为83所,是全国高等教育资源最富集的地方。此外,重庆、郑州、上海、西安、成都、天津、长沙分列全国第4-10位,高教资源实力也不容小觑。



单看本科院校,北京(67所)、武汉(46所)、西安(44所)位列全国前三,上海(40所)、广州(37所)、南京(34所)、天津(31所)、成都(29所)、杭州(28所)、哈尔滨(27所)、南昌(27所)及长春(27所)同样位居前列。

当然,高等教育资源不仅要看数量,还要看质量。

今年初,全国第二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公布,共147所高校入围。其中,北京独占34所,上海和南京分别为15所、13所,西安、武汉、成都及广州则各有7所。


上述格局,基本呈现出全国高等教育的“高原”和“高峰”。从中可以看到,高教强市无一例外均是直辖市或省会城市

这也不难理解,省会城市作为省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不仅在高等教育布局早期尽享红利,其各种资源的聚集也为高校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过去多年,高校与城市共生共荣的关系已经深入人心,但整体而言,高等教育资源的分布跟城市的实力并不完全匹配。

作为一线城市中的“特例”,深圳目前共有8所本、专科层次高校,其中本科院校5所,相比另外三个一线城市差距依然明显。即便与大连、青岛、厦门及宁波等同类型城市相比,也毫无优势可言。不过,凭借雄厚的财力和产业基础,深圳近年来“疯狂建大学”,不仅成为“双一流”高校异地机构设立最多的城市,也凭借南方科技大学实现“双一流”建设高校零的突破。

不只是深圳,苏州、宁波、无锡三座经济强市也各仅有1所高校入围“双一流”,而佛山、南通、东莞、泉州等GDP万亿城市依然挂零。

另外,除大学数量及层次外,在校大学生数量也是衡量城市教育水平的重要指标


不计港澳台,内地大学生(本专科+研究生)最多的10个城市分别是:广州、郑州、武汉、成都、重庆、北京、西安、南京、长沙、石家庄。其中,广州、郑州、武汉的本专科学生总量超百万,位居前三。

图片来源:国民经略


相比本专科生,在校研究生规模,更能衡量相关城市的大学实力。

2021年,全国(不含港澳台)在校研究生数量超过10万人的城市共有7个,分别是北京(41.3万)、上海(19.1万)、武汉(18.27万)、南京(17.79万)、西安(16.44万)、广州(14.57万)及成都(12.0万)。

城市高教资源的富集,显然意味着有更多选择机会,能够获得更多的学习资源,甚至升学、就业等方面的便利。

2. 毕业生居留率与就业去向

都说人才是城市发展的第一资源,高教强市们,无疑有吸引潜在高素质人才的先天优势。不过,“为他人做嫁衣”的城市也不在少数。从毕业生流动的角度来说,哪些城市更有竞争力?

不妨先来看看,哪些城市更能留住自己的大学生。

中国联通旗下智慧足迹发布的《202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报告》显示,分区域看,2021年东、中、西、东北地区毕业生规模占全国毕业生规模比重约为39%、27%、26%和8%。其中,东部区域毕业生规模达365万人,东北区域毕业生为72万人。

具体看城市,深圳是典型的“毕业生收割机”。报告显示,36个重点城市中,深圳重点院校、非重点院校居留率(毕业后留在本市工作/在本市读书)均排名居前,平均高达75%。虽然深圳当年毕业生仅有4万人,但同样反映出其对于本地毕业生强大的吸引力。


2021年36个重点城市居留情况 图片来源:《202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报告》


与之相比,上海、北京、广州的毕业生居留率分别为62.7%、61.3%、60.7%,分别排在第六、八、十位。作为高教大市,广州的很多毕业生被深圳“虹吸”。


值得注意的是,重庆和成都的毕业生居留率分别为76.7%、63.9%,分别排在第一、第四位。但是,两地面临的共同问题是重点院校居留率表现不佳,分别仅为57.7%、59.1%,都在十名开外。


除此之外,沈阳(66.6%)、西安(62.8%)、郑州(61.7%)和南京(61.1%)的毕业生本市居留率也排在前十位,毕业生居留本市的意愿较高。


2021年36主要城市应届毕业生吸引力四象限图 图片来源:《202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报告》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哪些地方更能吸引大学生流入?


上述报告显示,在全国31个省份中,毕业生净流入地区仅有12个,其中流入人数超过5万人的地区仅有5个,毕业生向少数地区聚集效应越发明显。


 2021年31个省份流入人数及占比 图片来源:《202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报告》


从数据来看,广东(30.2万)、浙江(21.4万)、江苏(18.9万)、北京(16.5万)和上海(14.1万)承包了47%的流动毕业生,构成第一梯队;山东(9.4万)、河北(8.1万)、四川(7.8万)是第二梯队,同样吸引了大量毕业生流入。


如果进一步将时间维度拉长,报告显示,2019年至2021年,广东、浙江和江苏的毕业生流入规模和增长速度均居于全国前列,分别增长6.2万、5.8万和2.3万人。而湖南、湖北两省近三年毕业生流入规模逐年下降。以长沙为例,在2021年未居留在本市的7.9万毕业生中,2.4万人前往广东省就业,比例达到30%。


3. 城市未来发展的潜力情况


大学毕业生的聚集,将为城市发展注入更多活力;城市的快速发展,亦将反过来吸引更多大学生流入。那么,哪些城市有望成为“潜力股”?

目前,我国城市正呈现南北差距取代东西差距、一省一城强省会、中小城市鹤岗化、内陆赶超沿海等趋势。这种背景下,选择收缩型城市还是竞争力强的赶超之城,影响开始显著起来。
同时,经济强市、强省会也可以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就业资源。这是2021年全国内地24个万亿GDP城市:
图片来源:国民经略


去年,万亿GDP城市已经扩容到24个,其中南方18个, 北方6个。在万亿城市之外,还有一些经济强市,正在破局。

目前,8000亿量级共有4个城市:江苏常州、山东烟台、河北唐山、江苏徐州这些城市快则未来2年、慢则2025年之前,都有望跻身万亿城市之列。

而在7000亿量级,则有大连、温州、昆明、沈阳、潍坊等众多城市。这些地方未来5年左右也大概率会有万亿城市诞生,而东北地区也有望实现零万亿城市的突破。

过去几年,进步最大的当属强省会。合肥、福州、济南、太原为代表的省会城市,GDP排名不断跃升,未来还有望继续抬升。


此外,上市公司作为城市经济活力的晴雨表,也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观察窗口。据城市进化论统计,截至2021年末,全国A股上市公司共有4685家,其中46%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苏州、广州、宁波、南京、无锡、成都十座城市,而这10座城市都在2021年实现上市公司总量“破百”。

其中,北京、上海上市公司数量已经跨过400家。2021年,上海、深圳、北京、杭州新增A股上市公司数量分别为48家、41家、40家和37家,成为资本市场上最活跃的领跑者。

这背后,显然离不开城市在新兴产业、热门赛道上的谋划,这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城市的“城运”。

一个典型例子是合肥。近年来,头顶“最牛风投城市”名号,合肥接连押中新能源、集成电路等新兴产业,也使得其成为过去十年GDP增幅最大的城市。城市的快速发展,也吸引人才不断聚集。

除了关乎未来的产业布局,随着城市群、都市圈一体化推进,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城市前景。

比如,根据智联招聘2021中国年度最佳雇主评选,京津冀、长三角及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中国经济最为活跃的三大城市群,依然是高校人才首选流入地。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发展潜力和生活方式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吸引力排名第四,成为新晋“黑马”。

归根结底,选择城市就是选择未来,而一座有吸引力的城市,它的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生活环境、收入水平、商业条件、文化氛围及城市规划等,对每个追求美好生活的人来说太至关重要了。

来源:城市进化论
编辑:詹晓东
审核:夏 雨


  

“上海城市更新”诚觅合作伙伴
“上海城市更新”作为本市城市更新领域权威性、专业性和综合性公众号平台,由上海产业转型发展研究院主办,旨在交流传播国内外城市更新理念、政策、案例和动态;为社会各界提供城市更新信息、咨询、规划、培训、考察、指数和资源对接等服务;为推动上海、长三角乃至全国的城市更新发挥交流平台、供需纽带和政企桥梁作用。现根据业务发展需要,拟全方位加强与相关企业、基金和运营团队的合作。
一、业务合作(一)合作对象1. 具有城市更新业务以及资源的各类企业集团;2. 从事城市更新的各类空间投资运营企业;3. 具有城市更新方向投资的相关基金、投资机构;4. 参与城市更新的相关地方政府、开发区、社会组织、高校、机构等。(二)合作内容包括且不限于:1. 承接城市更新方面的经验总结、案例推广、项目推介等,包括文字、短视频、专访等形式;2. 承接城市更新方面的培训、考察、交流、论坛、沙龙等活动;3. 承接城市更新相关项目的调研论证、政策研究、产业定位、操作路径选择、资源对接、产业导入等;4. 合作方提出的其它定制化需求。
二、运营合作(一)对象要求1. 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职业准则和媒体规则,具有较强的宏观思维、大局观念和政策理解能力;2. 团队具有运作新媒体经验及业绩,有较强的文字采编、短视频拍摄剪辑等综合能力;3. 关注和熟悉城市更新领域相关情况、政策、案例和动态,具有较强的产业经济研究能力;4. 具有丰富的线下活动经验,以及策划、推广、协调和组织能力。(二)合作方式包括且不限于:1. 整体合作。采取合伙人方式,由团队领衔人与研究院形成具体合作方案及协议;2. 项目合作。根据业务需求及合作方专业特长,对某一方面进行专项合作;3. 团队、个人不限;专职、兼职均可。

三、联系方式

傅老师,电话:15821900331,邮箱:fujiaqing@siitd.org

孙老师,电话:18121385594,座机:021-64676547


上海产业转型发展研究院


推荐阅读

今年大学生择业“稳”为主基调:什么专业最“吃香”、哪个城市薪酬最“诱人”?

6-20

大学生最“退避三舍”的职业:却是大浪淘沙的人生平台

6-13

在“稳住经济大盘”背景下,工业再度成为衡量城市竞争力的“核心指标”

6-4


上海转型发布

欢迎扫码关注

业务合作:fujiaqing@siitd.org

读者投稿:hushanyu@siitd.org

申请转载:zhanxiaodong@siitd.org

人才招聘:sunxiudi@siitd.org

联系电话:021-64676547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上海转型发布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