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国的2020 | 上天入海 中国科技成果闪耀全球

长江新闻号 长江新闻号 2021-02-10


2020年最后一天,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新年贺词中历数过去一年的我国科技创新的重大成就。累计飞行3.7亿公里的“天问一号”,在38万公里外实现月球轨道交会对接的“嫦娥五号”,创造10909米的载人深潜新纪录的“奋斗者”号,都名列其中。回望2020,这组数字标注着我国科技发展的新高度;展望2021,中国科技也必将在新征程上创造更多新成就。


“嫦娥”归来 

中国跻身世界探月工程前列


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着1.731千克的月球样品重返地球。23天的时间,近77万公里的形成,中国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这意味着,中国成为继美国和苏联之后,第三个实现月球采样返回的国家,在世界探月工程中走在了最前列!



中国探月工程三步走发展规划

圆满收官


探月工程从无到有,凝聚着中国航天人数十年的心血与汗水。2004年,中国正式开展月球探测工程,并将其命名为“嫦娥工程”。从那一刻起,中国人“奔月”的梦想开始一点一点照进现实:2007年,“嫦娥一号”完成绕月飞行任务后受控撞月,让我们与月球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2013年,“嫦娥三号”将月球车送上月球表面,在月壤上留下了中国印迹。如今,“嫦娥五号”则为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发展规划画上了圆满句号。



中国探月工程四期和行星探测工程

接续实施


然而,中国探索宇宙星空的壮举远未止步。在完成月球采土任务后,“嫦娥五号”轨道器启程飞往距离地球约150万公里的日地拉格朗日L1点,开展拓展任务。“嫦娥”六号、七号、八号,小行星探测,火星取样返回,木星系探测等工程任务也将按计划陆续实施。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飞行已在轨飞行160余天,距离地球超过1亿公里,距离火星约1200万公里,预计将在今年2月接近火星后“刹车”,实施制动进入环火轨道。



北斗三号开通 

核心器部件国产化率达到100%

2020年7月31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中国再添“大国重器”。北斗系统的卫星寿命大于10年,定位精度优于10米,授时精度优于20纳秒,各项性能指标均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更重要的是 ,在北斗系统的研发过程中,中国成功攻克了星间链路、高精度原子钟等160多项关键核心技术,北斗系统的核心器部件国产化率达到100%。

目前,北斗系统已经开始全面服务于交通运输、公共安全、救灾减灾、农林牧渔、城市治理,电力、金融、通信等国家核心基础设施建设,相关产品出口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基于北斗系统的国土测绘、精准农业、数字施工、智慧港口等已在东盟、南亚、东欧、西亚、非洲成功应用。北斗,成为我国第一个面向全球提供公共服务的重大空间基础设施。



中国跻身深潜世界“排行榜”前列


回首刚刚过去的一年,中国让世界震惊的科技创新成果不只是闪耀在星空。去年11月10日8时12分,“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创造了10909米的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并成功带回了矿物、沉积层、深海生物及深海水样等珍贵样本。这标志着我国在大深度载人深潜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已经跻身深潜世界“排行榜”前列。“奋斗者”号是我国自主设计、集成的万米载人潜水器,在设计、抗压、操控、通信、浮力、锂电池等方面的多项“国创”技术打破世界记录。它的研制及海试的成功,体现了我国在海洋高技术领域的综合实力,也让中国在一年之内完成了“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的壮举。



中国科技领域频传捷报  

创新成果举世瞩目


2020年,中国科技领域传来的捷报还有很多。中国科学家在世界率先实现500公里级光纤量子通信传输;长征四号丙遥三十五运载火箭发射成功;我国自主研制的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长征八号首次飞行试验圆满成功;500米直径的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在贵州开始运行;比世界最快的超级计算机速度还要快一百万亿倍的中国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问世;中国三代核电技术“国和一号”研发完成;时速600公里的高速磁悬浮列车成功试跑。过去这一年里,中国在科技领域取得的丰硕成果,令国人振奋,令全球瞩目。



推荐阅读


大国的2020| 疫情肆虐 

中国担当传递温暖和希望

苏晓晖:抗击新冠疫情

中国展现大国应有的样子

迎接2021年 各国领导人许下这些愿望

监制:郭小容

编审:解炜 张六超

责编:刘业峰

编辑:李海 郑琼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