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本周•面孔丨火星新访客“天问一号”

长江新闻号 长江新闻号 2021-04-07

2月28日,《长江新闻号》推出特别策划“本周·面孔”。不过,今天的面孔很特殊,它不是寻常意义上的人,而是中国发射的第一个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从上世纪60年代以来,人类已组织了45次火星探测项目,但成功率只有43%。目前,“天问一号”已成功进入火星停泊轨道。在它抵达火星之前的7个多月里,“天问一号”到底经历了怎样的太空之旅?未来一段时间,“天问一号”将在火星上开展怎样的科学探测?接下来,有请特约评论员刘杨带来他的观察。


刘杨特约评论员

2021224日,这是一个被载入中国太空探索史册的日子,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就是在这一天,成功实施第三次近火制动,进入火星停泊轨道。大约三个月后,“天问一号”将开启他的登陆火星探测之旅。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个特殊的“面孔”——重达5吨的“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



“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进入火星停泊轨道


20年圣诞节前夕,面对德国进一步失控的疫情形势,欧洲“铁娘子”默克尔在议会演讲中带着哭腔恳请德国人,自觉遵守隔离规定的视频传遍了全球网络。



根据国家航天局发布的消息,北京时间2月24日6时29分,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实施第三次近火制动,进入预定火星停泊轨道。这标志着“天问一号”已完成火星探测任务的关键一步,成为中国第一颗人造火星卫星,实现了“环绕、着陆、巡视”第一步“绕”的目标。预计探测器将在停泊轨道上运行约3个月,7台载荷将全部开机,寻找最佳的降落点,为择机着陆火星做好准备。



刘杨特约评论员

“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进入火星停泊轨道,大家可以说是松了口气。但咱提起的这颗心,还远远没到放下来的时候。因为“天问一号”的火星探测之旅,才刚刚完成不到三分之一。


我们知道“天问一号”它的任务是“绕、落、巡”,看似顺利的“绕”这个过程,恐怕是“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中技术风险最高的环节。2011年,俄罗斯的“萤火一号”探测器,就是因为在变轨转向地火转移轨道时点火失败,没能顺利完成轨道转移,最终导致坠毁的。


要知道在探测器在即将进入火星轨道的时候,距离地球将近2亿公里,通信延迟有11秒之久,制动进入环火轨道的过程地面无法监控,只能靠探测器自主执行,而且机会只有一次。


为了被火星引力捕获,进入火星轨道,天问一号”要谨慎地调整飞行姿态和发动机喷管方向,精准地掌握好这次踩“刹车”的时机,一旦刹车不及时,探测器速度太快就会打水漂一样飞离火星。反过来则可能一头撞上火星表面,只有时机分秒不差,才能顺利进入环火轨道,开始绕火停泊。所以说“天问一号”探测器能够成功进入火星停泊轨道,意味着闯过了第一道难关,对后续的绕火探测和巡视器登陆环节做好了相应准备。第二阶段的着陆器进入、减速软着陆的过程,包括着陆火星的“恐怖7分钟”,难度都是相当大的。而且都是要靠“天问一号”自主完成,我们祝福它好运。



中国火星探测之路历经5年风雨



中国火星探测任务历时5年的风雨,最早于2016年1月11日获得国家批准正式立项。之后,经过我国3年多的自主研发,克服了种种困难,于2019年10月11日火星探测器研制成功,公开亮相。2020年4月24日,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命名为“天问一号”,他的名称源于屈原长诗,寓意探求征途漫漫,从此“天问一号”,这个响亮的名字闻名于世!

20207231241分,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托举着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开启了他长达7个多月、4.75亿公里的太空之旅。



刘杨特约评论员

过去的2020年可以说是火星探测大年,为什么这么说呢?主要是机会难得。火星和地球最远的时候相隔将近4亿公里,每隔两年才会靠近一次,这个时候火星与地球和太阳形成一条直线,对探测活动是非常有利的。所以火星探测是有所谓的窗口期的,也就是说每隔26个月才有一次启动探测任务的机会。探测窗口期又只有大约二三十天左右,而运载火箭每天又只有半个小时左右的发射机会,这么一看,机会确实是间不容发。


所以我们才会看到,像美国、俄罗斯、欧洲、印度、阿联酋等国的火星探测任务,都会选择扎堆在这一窗口期探访火星。对于中国来说,通过“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对火星进行全面研究,对火星表面有科研价值的局部地区,开展高精度、高分辨率的详细调查,有利于我们建立起对火星全面而基础的认识。对于我们国家深空探测水平也将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天问一号“搭载了哪些黑科技?



飞出地球、走向深空的壮举,离不开自主创新的推动。“天问一号”探测器总重约5吨,是全球所有国家行星探测器中重量最大的一个。“天问一号”探测器由环绕器和着陆巡视器组成,着陆巡视器又主要包括进入舱和火星车,是世界最先进的探测器之一。共配置13台有效载荷和2台载荷数据处理器,使用了我国独立自主研发的像纳米气凝胶、太阳能电池、特种航天材料等多项“黑科技”。其搭载的13台科学仪器,在多个领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刘杨特约评论员

我们知道,这次的“天问一号”是中国首次执行完全独立自主的火星探测任务。这么大的难度系数,没点真本事是不行的。既然是去探访火星,首先咱的眼睛要擦亮,“天问一号”搭载了高分辨率相机,在分辨率等级相当的条件下,成像幅宽是要优于美国NASAHiRISE高分相机。“天问一号”配备的探测雷达,它的穿透探测深度和分辨率,也比美国同类装备指标更高。再从动力系统上看,“天问一号”上安装的地外天体软着陆主减速发动机,推力世界最大,达到了美国毅力号的两倍。此外,“天问一号”还采用了比传统金属材料更轻的先进全复合材料,使环绕器整体结构相比传统方案减重30%以上,将探测器整体重量控制在了5吨。还有一点意义是非常值得一提的,美国NASA的火星探测计划是和欧洲空间局合作的,这里面的利益划分、协调沟通、合作步调都存在着极大的不确定因素,而我们的“天问一号”完全是采用自主研发技术和自主工程实施,效率更高,更不受制于人。从这一点意义上来说,“天问一号”的身上,不仅凝结了大量世界领先的黑科技,也体现出了中国航天成果的含金量。更深刻诠释了中国航天的发展加速度。



中国跻身于火星探测国家第一梯队



中国在火星探测领域是一个后来者,但起点却相当高,已跻身于火星探测国家第一梯队。“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的最大亮点是通过一次发射实现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三项任务,即一次完成“绕着巡”。这在人类火星探测史上是前所未有的。目前只有美国成功实现过“落”,以及随后的“巡”。其他国家尝试过好几次登陆火星,但都失败了。中国计划在2030年左右进行第二次火星探测任务,采集火星土壤返回地球。日本与法国、德国、美国合作,计划于2024年开展“火星卫星探测任务”;美国宇航局宣布计划在2037年派宇航员登上火星。



刘杨特约评论员

中国在火星探测工程方面,起步确实比别的国家要晚,但是目前所展现出来的科技实力与水平,是要比绝大多数国家高许多的。毫无疑问是处于第一梯队的位置。为什么这么说,我们看除了美国和中国之外,尽管其他国家也发射过火星探测器,比方说像2013年的印度火星环绕探测器,以及近期的阿联酋“希望号”探测器,这些都最多只能完成环绕火星的探测。而中国的“天问一号”的火星探测任务,是一次性要完成三个目标,也就是“绕、落、巡”。这在人类火星探测历史上也是罕见的。“天问一号”一旦任务成功,我们在深空探测能力上实现的将是跨越式发展,相当于一步跨过美国NASA几十年的发展历程,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探测器在火星巡视的国家。这不仅仅是第一梯队的意义,更是意味着迈进了火星探测国际顶级俱乐部的行列。目前国际上学术界、科学界和不少主流媒体都认为,人类首次登陆火星的创举,将在中国和美国两国之间产生。


推荐阅读


本周•面孔丨WTO新任总干事奥孔乔-伊韦阿拉

变局中的世界面孔

佩洛西:加剧美国撕裂的“女斗士”

变局中的世界面孔

默克尔的艰难抉择

监制:郭小容

编审:解炜  曾春锋

责编:刘业峰

编辑:李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