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英特尔揭示智能边缘重大机遇,助推产业智能变革

英特尔 知IN 2022-09-29

英特尔公司全球副总裁中国区总裁杨旭发表致辞演讲


在2020中关村论坛期间,英特尔中国举办了“未来智能边缘计算论坛”,来自英特尔的多位高管和技术专家、产业界专业人士以及学术界科研大咖共聚一堂,分享了有关智能边缘计算技术的最新研究、技术进展和产业应用,揭示智能边缘重大机遇,助推产业智能变革。


2020年,挑战前所未有,产业新格局也见端倪。疫情加速了整个经济的结构性调整,远程办公在线医疗在线教育等智能应用井喷式发展,对智能的需求前所未有。与此同时,各个行业都在加快数字化转型,把握数字经济的发展大趋势、推动“新基建”,已成为产业界的共识。中国稳步推进5G网络商用部署5G与AI的乘法效应释放,智能边缘计算快速崛起,将迎来大量数据应用的场景。据IDC预测,2025年全球物联网连接数将增长至270亿个,物联网设备数量将达到1000亿台,全球数据总量预计2025年将达到163个ZB,而未来超过70%的数据和应用将在边缘产生和处理


在这一趋势下,各行各业应加快智能边缘技术部署,推进应用落地,释放数据潜能,然而边缘计算需求复杂,应用多样,挑战不可避免。英特尔举办此次“未来智能边缘计算”论坛,就是希望能促进产业交流加速开放合作推动应用落地,共同把握智能边缘带来的重大机遇。


“英特尔为智能边缘发展构建技术基石,通过产学研合作以及坚持探索和实效的平衡,既立足当前又布局未来,以产业前瞻,带动智能边缘技术应用突破,助推产业智能变革,”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院长宋继强表示。“在英特尔看来,智能边缘AI5G是真正实现数据价值的关键技术转折点,它们加速突破和融合,成为智能世界的新型基础设施,驱动各行各业新一轮的智能创新。”


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院长宋继强发表主题演讲


携手产学研,共同推进智能边缘快速发展


边缘计算是巨大的机遇。推动智能边缘快速发展,需要产业界的协同。英特尔一直和中国的产业合作伙伴一起,同时与大学的研究机构一起,以产学研合力共同推进智能边缘的快速发展。


以机器人领域为例,作为智能边缘计算的典型用例,英特尔一直通过产学研合作的方式推动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推进基于5G的云边端一体化部署,机器人更加智能化,自主感知和决策能力增强。


在今天的论坛上,英特尔中国研究院宣布和全球顶尖的学术机构一起,联合举办为期三年的全球机器人学习室内挑战赛,旨在推进服务机器人自学习能力技术的切实突破,推动行业应用落地。同时,为机器人公司搭建技术交流平台、加速市场部署的英特尔“机器人创新生态”也宣布将全面升级,并对15家优质合作伙伴进行表彰。


2020机器人创新生态15家优秀合作伙伴


全面综合的技术实力,为智能边缘开创新未来


英特尔一直致力于构建技术基石,引领计算创新,以先进技术驱动未来创新。面向智能边缘计算,英特尔以制程和封装XPU架构内存和存储互连安全软件六大技术支柱,为智能边缘计算奠定坚实基石,同时也以全尺度的存储和互连技术推进云边端的融合,贯穿数据计算、传输、存储全周期。


在提升算力方面,英特尔XPU异构整合oneAPI实现软硬协同。XPU可包含多种不同架构,包括在CPUGPU加速器FPGA中部署的标量、矢量、矩阵和空间混合架构组合。值得一提的是,英特尔最新发布的Xe GPU架构产品组合可带来计算性能的高效提升。oneAPI则是通过一套软件接口、一套功能库为开发者提供不同架构上编程的便利性,同时已经开发过的程序在架构演进过程中不需要重新开发,从而轻易地迁移到未来的架构上。


传输方面,英特尔提供了以太网硅光子为代表的一系列技术,大幅提升数据传输能力;存储方面,英特尔独具代表性的傲腾技术,突破内存和存储瓶颈,极大地提升了数据、存储和内存的可用性、经济性和灵活性。英特尔为智能边缘提供的软硬融合技术实力,为云边端技术融合打下坚实的基础,引领智能边缘的进一步发展。


与此同时,英特尔也着眼于前沿技术推动智能边缘计算的发展,其中就包括对神经拟态计算等前沿技术的探索。神经拟态计算通过模拟人脑神经元的构造和神经元之间互联的机制,能在低功耗以及少量数据的条件下持续自学习,对于解决目前机器人对环境自学习自适应的挑战,是非常完美的解决方案。目前英特尔在神经拟态计算领域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最新的Loihi芯片已经拥有嗅觉,可以在少量训练数据的条件下识别10种有毒气味。


英特尔将继续践行自己的宏旨:创造改变世界的科技造福地球上每一个人,通过先进的软硬融合的技术,实现探索与实效的平衡,同时和生态合作伙伴一起推动智能边缘计算的发展,为更加智能的边缘计算带来曙光。


①数据来源:2019年由边缘计算产业联盟与绿色计算产业联盟联合发布的《边缘计算IT基础设施白皮书1.0》


©英特尔公司,英特尔、英特尔logo及其它英特尔标识,是英特尔公司或其分支机构的商标。文中涉及的其它名称及品牌属于各自所有者资产。



相关资讯



/转载请注明出处/

点赞还是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