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们读书吧】鞭辟入里的人性反光华


所有神的属性中,我最同情的是:“神不能自杀”。

—芥川龙之介




。。。










《罗生门》是芥川龙之介脱胎于佛教禅经的短篇小说,是他在生活中淬炼之后,凝结的人性反光华。这世上不缺乏剖析家,缺乏的是像芥川龙之介这样剖析后的精彩流露家。芥川龙之介生于东京,本姓新原,生后九个月母亲精神失常,把他送给舅父芥川家收养,而芥川家族是封建旧式家族。这样的经历或许正是造就龙之介先生日后心灵导向的原因。







无论是从选材、叙述还是蕴藏的本质内涵,《罗生门》都能让读者为之惊叹。它从一开始就是顺叙,在结构的布局上,龙之介先生并没有倾注太多精力。因为它的亮点在于情节的戏剧性,在于对人物的刻画,在于细节处理上的精益求精。从家将在罗生门发现老妪拔年轻女子的死尸上的头发,到家将焕然大悟意识到为了生存“也许仁慈只是一种伪装”的时候,果断扒了老妪衣服逃走,整个情节如水银泻地般的流畅,没有丝毫拖滞。


《罗生门》的背景很符合龙之介先生的写作定位,越是天灾人祸、饿殍千里,就越有思想的“光辉”闪烁。就如文中写到“较之希望得到什么,我们更多的是同‘能够’得到什么达成妥协”。就像战争年代,一个被赶出来的仆人在做强盗与饿死之间挣扎的时候,能够得到的就很明了。读《罗生门》,我们看到的是龙之介先生眼中未处在绝境中的人身上的所拥有义愤填膺,所具备的普遍认知的善意;看到是身处绝境的人,有着真实到人人厌恶的样子,是赤裸裸的禽兽。但还好,我们经历的大多不是绝境,因此便难有龙之介先生这般地透彻。



人们似乎永远只认同顺境下的自己。“我才是那个应该感到羞耻的人,我不理解自己的灵魂”。罗生门下,藤暮时分,一个家奴正在等候着雨停,当他茫然不知所措,仿佛与生死未决时,偶遇以拔死人头发为生的一老妪,此时的家奴也会义愤填膺。会与不会放在我们身上难以预测,每个人都想成为善良的人,善良的标签在很多时候给我们的满足感,成就感,善良意味着你不是一个格格不入的人,你和大家拥有同样的认知,大家能够互相信任,就像书中所说“如果人们互相不信任,这个世界跟地狱又有什么分别呢?”我们认同的往往是这样的自己。








认真抉择利弊后你才发现你的善良好天真。我想如果东京太平,一切井然有序,家奴再遇到老妪,即使老妪再怎么解释说她只是想用这些头发做个头套谋生罢了,家奴也会冲上去大骂她是个没人性的,连死人也不放过。可事实却并非如此,家奴对老妪解释的反应是大悟。武器本身不足为惧,恐惧的是武将的武艺;正义本身不足为惧,恐惧的是煽动家的雄辩。在生与死的抉择面前,但凡有一点可以谋生的希望,谁会放弃呢?这个抉择的过程使你不顾善良,使你忘记了不要与人格格不入的戒告。难以想象,这个时候的你,恐怕连自己都不认识,就像家奴,何曾意识到自己会妥协!





你最终的选择与当初的自己好像渐行渐远。“既然是为了生存,还有什么是不可以的?于是,家奴抢了老妪的衣服逃走了,并且从那以后再也没人见过他”。我很喜欢这个结局。诚然,谁会想到刚才还义愤填膺的家奴,此刻的嘴脸竟是这样的不敢让人苟同呢?或许是我们没有走到那一步,我们也不知道在绝境中活下去是多么的本质的渴望,“撒谎是人之本性,在大多数时间里我们甚至都不能对自己诚实。那是因为人们太脆弱了所以才撒谎,甚至是对自己撒谎。”从自定义的善良开始就是一个谎言,从始至终家奴就没有对自己诚实过,最后没人再见过他可能就是最好的选择。或许是在生死面前圆谎太困难了。不过,正如芥川龙之介所说:“我才不在乎那是不是个谎话,只要那是有趣的就行了。



纵观整本书,龙之介先生从下笔到停笔就没有停止过对人性的拷问。他讽刺,他怒而敢言,让我们一遍遍思考,一遍遍自省,简简单单的一个家奴和一个老妪便把人隐藏的、真实的一面活跃纸上,让我们警醒、防备,这是自杀后龙之介先生想留给我们的东西,也是《罗生门》吸引我的地方。




💛


“我们必须在同人生的抗争中学习对付人生。如果有人对这种荒诞的比赛愤愤不平,最好尽快退出场去。自杀也确乎不失为一条捷径。但决心留在场内的,便只有奋力拼搏。”龙之介先生笔下鞭辟入里的人性反光华折射出的是平凡世界下的美好,是人们生来编造的最美的谎言。



往期精选

1.【我和我的祖国】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爱国人

2.那些年,老师的“套路”全曝光!感觉我全都听过

-完-


文案|曹家谦

编辑|王新伟

责任编辑|潘祖颂 高佳宇 李雅婧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