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经典之魅,震撼绽放!“世界文学名著思辨阅读”丛书发售在即!

2017-05-28 读者参考丛书

★您只需点击上方蓝色字体↑,即可关注读者参考微信刊号


学林出版社不日将隆重发售“世界文学名著思辨阅读”丛书,第一批推出5种,该丛书的主编余党绪对丛书的出版有其独特的思考......


出版说明


2016年9月14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发布,确立了学生应具备的六大素养,科学精神和人文底蕴是其中重要的两点。“世界文学名著思辨阅读”丛书最初的策划构想,便是在这种背景下自然萌生的。而这一构想也得到了众多中学语文界名师的鼎力支持。

本丛书由上海市特级教师余党绪老师担任主编,在外国文学经典名著中挑选出一批较具开放性的文本,邀请若干教育界一线名师参与撰写。结合各位教师本人对文本的理解与思考,以“思辨阅读”为核心理念,通过篇首导读、文内点评、章节结束处的启发性问题等多种形式的辅助文字,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提供手把手的引导,将思辨融于阅读,使阅读激发思辨。正如余党绪老师在总序中所说,令“经典的魅力,在思辨中绽放”。 


作者简介

余党绪

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

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中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及思辨读写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组长。

出版有《人文探究》《议论文写作新战略》《公民表达与写作教学》《祛魅与祛蔽》等专著。

近十年来,致力于将“批判性思维”引入语文教学,提出并实践“思辨读写”,出版有“中学生思辨读本”四种。


经典的魅力

思辨中绽放

“世界文学名著思辨阅读”丛书总序

余党绪

经典的价值无可争辩,套用一句流行语,你读或者不读,它都在那里。但具体到每一个阅读者,经典价值的实现,却要靠自己去争取。


我羡慕博览群书的人,却不敢鼓吹博览群书。生命有限,阅读无边,贪婪让人窒息,阅读也不例外。顺便说,关于读书的许多箴言,都有可疑之处。“书中自有黄金屋”之类的说辞形同诱骗,“读书让人高贵”的论调,其实也有些莫名其妙。没有什么东西能让人高贵,读书也不能。读书能让人高贵,也能让人遍身俗气。高贵是什么?一旦它成了某种诉求的对象,先就俗了。


高贵不可言说,言说也不在当下。它是时间沉淀出的某个维度。

当然,博览也好,约取也罢,都是个人的自由。就我个人而言,我从不隐瞒自己是个“一本书主义者”,主张精选精读,免得浪费时光。这或许与我的阅读经历相关,小时候没什么书可读,却幸运地得到了一本《红与黑》,结果把它读到了“五马分尸”的地步。无书可读的好处,就在于逼着你去反复阅读一本书,琢磨一本书。我一直不太明白,为什么于连死的那天,阳光是那么明媚,我甚至听到了鸟语,闻到了花香。这个疑问一直陪伴着我,直到多年后的某一天,我突然明白,于连该死,于连必死,他因野心与尊严的交战而死,因对生命的挥霍而死,也因时代荒谬的恩赐和加倍无情的剥夺而死。

读书不在多,也不怕少。许多书不值得一瞥,有些书却值得用一生来陪伴,关键在于,你能有这个缘分与幸运。当然,这也需要一点崇敬经典的信念。其实,相信经典,就是相信历史与时间,是历史和时间将这些经典推送到我们手里。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经典亦如是。


一部伟大的经典所能提供的精神与心理空间,大到足够让每个读者从中找到自己的镜像,这是我们对经典的信赖。其实,在经典面前,我们也应该有足够的自信——我说的这种自信与学识无关——因为人性相通,所以每个人都有自信的理由。相信自己的理解力与批判力,也就是信任人性,坚信另一个时空的人,也和我们流着一样的泪。每个人都有可能用自己的人生诠释一部经典,这种自信是理解力与批判力的源泉。如此,才能让经典造福我们的人生,充实我们的生命。

在经典阅读上,我主张一要读,二要想,三要用。

一要读。如果有一本值得你拥有的经典,那么,拥有它的唯一途径就是读,而且是细读。有些人希望通过影视剧、缩略本甚至百度百科来接近经典,就像找个中间商来盘剥自己一样,结果注定是南辕北辙;有些人读虽读了,却是囫囵吞枣,走马观花,则几近焚琴煮鹤。


二是想。读经典光“用心”还不够,还必须“用脑”。梳理作品的逻辑,理清自己的逻辑,更要厘清两种逻辑之间的异同。这种理解与对话就是思辨。不要总是沉溺在“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自我玄想之中,重要的是,在这一千个哈姆雷特之中,寻找“最哈姆雷特”的那一个。所谓思辨性理解,就是要克服自以为是的偏见,战胜习以为常的成见,既不人云亦云,也不自说自话,在理解与对话中发现作品的个性,同时也树立起属于自己的真知灼见。


三要写。读写结合,以写作来反思阅读,反哺阅读。写作,是思想与思维的自我清理和整合。对于学习者来说,这个过程的价值怎么高估都不为过。聪明的阅读者,一定善于将经典转化为自己的资源:思想的资源、文化的资源、方法的资源。这些资源,恰恰是写作者所最需要的。

这套书的编写宗旨,是经典的“思辨性阅读”。

这里,有必要再解释一下“思辨”。《中庸》讲“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所谓“思辨”,也就是“慎思明辨”。有人将西方的批判性思维译为“明辨思维”,这是很有意思的。所谓思辨,也就是不盲从,不盲信,一切信念和结论都来自独立的思考与选择,来自质疑之后的分析与论证。


在经典的阅读中,提倡“思辨”更有意义。经典看起来高不可攀,读者往往处在从属的、被动的位置,作为体悟者和模仿者而存在。一般而言,阅读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与作品达成共鸣,对于那些有碍共鸣的因素,都须“反躬自问”,而反思也多局限在“自我检讨”的层面。“思辨性阅读”则强调读者以主体的姿态切入文本,不以“共鸣”为目标,而以平等对话为桥梁,追求个人理解的完善与提升。这必然是一个不断质疑、论证、反思和评估的过程,也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螺旋式推进的过程。

经典有无穷而多样的魅力,走进经典,路径无数,但无论怎样,都离不开内心的体验与理性的思考。这套“思辨性阅读”丛书,就是希望为读者提供一些基础性的理解框架和分析路径。


但愿这样的努力能给经典阅读增添一点新的活力。


上文选自“世界文学名著思辨阅读”丛书


著名语文教育家 孙绍振

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顾之川

鼎力推荐


世界文学名著思辨阅读丛书

《鲁滨逊漂流记》

《老人与海》

《哈姆莱特》

《野性的呼唤》

《审判》


主编:余党绪

出版日期:2017年5月

出版社:学林出版社






数十位中学语文特级教师联袂编写。

集多年一线教学经验,

辟文学经典阅读蹊径。



学林出版社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