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趣史 | 源于中国,发扬于日本的那些国粹

2017-10-26 读者参考丛书

您只需点击上方蓝色字体↑,即可关注读者参考微信刊号



古有言,墙内开花墙外香。用此语形容中日两国文化的渊源再合适不过了。很多源于中国的文化事项早已难在本土觅得踪迹,然而,其却得以在东海一隅被发扬光大,并由这岛上“嗜中华文化如命”的大和民族推向世界。如今,除了少数技艺(譬如书法),在中国仍被较好延承外,很多优秀文化已在世界范围内被归作日本的专利。也许,我们是时候反省自身,找回文化尊严,毕竟先人曾创造了让世界惊叹拜服的文明奇迹。


榻榻米




榻榻米,是一种起源于汉朝,发展、盛行于隋唐的国风家具。在盛唐时期,传播到了日本.....现在中国家庭里很少看到榻榻米了,而日本几乎每家每户都保留着一张。


△敦煌壁画上的唐朝坐塌,和榻榻米十分相似


△床的发明,取代了榻榻米


小编记得,西安曾经发现一个皇室古墓,里面就出土了不少榻榻米系列的家具。可惜唐朝以后,高脚凳、高脚床盛行,榻榻米就衰落啦。



木屐




木屐,跟和服一样,是最具日本特色的服饰。穿着和服、脚踩木屐参加花火夏日祭,是不是动漫里常有的场景呢?但是......它竟然也是出自中国!


△古代的画作里,常有穿木屐的男子


木屐是隋唐以前(特别是汉朝时期)的最常见的鞋子,适合在南方雨天、泥里行走。若鞋面是帛制成,则称为帛屐,若是牛皮制成,就称为牛皮屐。木制鞋底还会订着四个铁钉,有耐磨、防滑的作用。



和服




木屐是从中国传过去的,相信有不少宝迷都知道,但是万万没想到,和服竟然也是!其实,它又可以称为“吴服”,这个名字源于三国时期,东吴和日本进行商贸活动,将仿制品、衣服的缝制方法传到日本。



在以前,吴服与和服还是有区别的(贵族所穿的衣服源自唐朝,也被称为“唐服”),但现在这两种概念已经同化,很多卖和服的店都挂着“吴服店”的招牌。


△林志玲在《赤壁》里饰演的小乔


和服对日本人来说是一种很正式的着装,小编希望有天我们国家的汉服也能普及,毕竟那么漂亮。



书道


书道是日本书法的综合艺术,它追求意境、情操和艺术美。日本书法分两类,一类是汉字书法,另一类是假名书法。7世纪时,日本引进中国的表意文字,称为“漢字”。


中国书法传入日本后,上层人物首先效仿。中国宋、元高僧和书法名家的墨迹大量传人日本,日本禅宗书法兴盛起来。中国高僧隐元及其弟子东渡日本,传入苏东坡、文徵明等墨迹,并大力推广,日本又掀起“唐样”热。儒家、文人书法进入了繁荣期。


明後,金石学家杨守敬赴日,播扬六朝碑帖,好学的日本人兴起了临摹、学习六朝北魏拓本的热潮。这苍劲、雄浑的六朝书法,对日本传统书法的影响很大。日本书法名家丰道春海以“左琴右书谁识个中趣味,南邻北里哪知物外佳游”来比喻两国书法的同根相连。




剑道


日本剑道发源於中国的剑术,在隋、唐时期传入东瀛,再经日本人的研习修改,取长补短,形成独特的刀法技术,并注入浓烈的禅宗思想,形成用来保家卫国,防御外敌侵犯的武术,至十九世纪因科技发达,改用竹刀、穿著护具的对打演变成为现今的「剑道」运动。


目前,在日本及韩国剑道已是警察的必修训练课程,法国、巴西的警界也极为重视,除此也普及於世界各地约四十余国。剑道所用的袴(Hakama)起源於中国唐朝的服饰——袴褶,前面有五片折叠纹,象徵「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妻之别、长幼之序和朋友之信」五伦道德,亦即仁、义、礼、智、信的代表。後面中央的一片折纹则代表精忠尽孝、决不二心之意。




武士刀


著名的日本武士刀的原型就是中国唐帝国武士的腰刀。现在日本的正藏院还收藏著来自于中国的唐大刀(唐太刀)。当然现在的日本刀与唐刀是有一定区别的。制做工艺不尽相同,日本刀的刀身也比唐刀更加弯曲了一些。但毫无疑问的是,唐刀是日本刀的启蒙者,没有以唐刀为蓝本,也就不存在今天的日本刀。




寿司


在日本,寿司料理又写作汉字「鮨[yì]及鮓[zhǎ]」。这两个在现代中文里不常用到的字,都是指用盐渍可以久藏的鱼类。早在东汉时期,鮨已在中国广为流传了,直到公元700多年时鮨才开始慢慢传入日本,当时的日本商人是为了长途的商旅,即用腌制的饭团加上海鲜或肉类,压成一小块长型的形状,作为沿途食用的粮食。


虽然寿司最早来自中国,但在千余年发展之後,却成为日本文化的代表之一。其实,寿司的名字是因为寿司吃起来有点酸,因此当时日本人一边吃一边喊著“好酸!好酸!”就这样喊著喊著就喊出了寿司的读音。





三味线


三味线是日本主要乐器之一。一般认为起源于中国的三弦,其本土化过程大约于15世纪左右完成。中国的传统乐器三弦经过琉球国(现在的日本冲绳县),产生了早期的冲绳“三线”,之后传到日本本土,逐渐成形。三味线与尺八、筝、琵琶一道,被称为日本的邦乐乐器。





建筑


隋唐以後,中国传统建筑的营造法式伴随佛教东渡朝鲜、日本。早期东传日本的技术多由朝鲜半岛诸国间接传入。公元六世纪(日本飞鸟时代)就有百济(今韩国)工匠依中国建筑式样建造了法兴寺(飞鸟寺)。日本奈良的法隆寺也是在此期间建造的中国式寺院。公元八世纪,中国名僧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佛法,并在平城京创建唐招提寺,对後世日本建筑影响甚大。


到了南宋时期,日本僧人重源从中国福建等地引进了中国式建筑,称「大佛样」。伴随著禅宗传入日本,禅宗寺院也传入。一时间,禅院盛兴,被誉为「禅宗样」。此前中国传统建筑对日本建筑的影响已达千年。日本唐门建筑即是仿唐建筑的深刻代表。





花道



在中华花艺未确认前,大家只知有日本花道和西洋花。及至中华花艺确立後,大家始知还有中国花艺,并提及「日本花道」来自中国,但是此点却引起许多日本花道学者的质疑。因历史上并无明确记载日本花道源自中国,唯在「荣华物语」上说藤原道长作佛像百尊,以莲花插瓶内作为供佛,则为隋代瓶花的延伸;而「圣众来迎图」有天女手捧莲花三朵,亦是我国皿花的一种。


即使有这些的记载,仍不能使日本花道学者承认日本花道是源自中国。但是曾经有一位资深的日本花道老师,却说日本花道的确源自中国。这是约於民国六十三年时,一位日本插花老师在示范时,明确言及日本花道根源,是来自中国的插花艺术。





漫谈茶道


大凡谈到“茶道”,总有人会谈及日本的“茶道”怎么怎么好,但其实,日本的茶道正是来源于中国。

之前,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举办了一场名为“茶之汤——日本茶道文化精髓”的特展,用大量精美的古代文物,讲述了茶道东渡日本的历史源流。

其实在宋代,中国就已拥有完整而独特的茶道文化,只不过随着朝代的更迭,茶道在中国日渐衰微。而在南宋晚期,茶道传至日本后,却在异国他乡得以保留并发扬光大。

茶道起源于中国,不过,中国人最早开始喝茶的时间不可考。

古人说炎帝神农氏发现茶于草木之间,故以“草人木”为字形,这当然是传说。总之,喝茶习俗在西汉就已经很盛行了,到了唐代成了社会上流普遍的社交礼仪,唐人《封氏见闻录》有“茶道大兴,王公朝士无不饮者”的记载,也正是因为有这种文化背景,陆羽才能写出《茶经》一书,记载了完善而规范的唐代茶道。

日本派往中国的遣唐使,曾经将唐代茶道带了回去,但是由于晚唐战乱,遣唐使中断,所以日本没有来得及引进茶树,茶喝完了,茶道也就随之断了。


现代在日本流传的茶道,追其祖源,其实来自于宋代。宋人喝茶极为讲究,对喝茶的环境、礼仪、操作方式等,都有详细的规范,而且分门别类,有宫廷茶宴、寺庙茶宴、文人茶宴等种种风雅集会,是全国上流知识分子共同的爱好。

宋代流行的茶道是点茶法,也就是抹茶。现在流行的抹茶味蛋糕冰激凌之类的,虽说是从日本传来,但其实是宋代文明向中国的回流。

所谓抹茶,有点类似于咖啡,是冲着喝的,就是把茶饼磨成粉末后,用开水冲服。宋人非常讲究冲茶的方法,如果茶冲的不好,茶和水不会完全融合,而且茶杯上会有挂水,如果茶冲的好,茶水交融,银粟翻光,沫波汹涌,形色优美。

在南宋晚期,大量日本僧人入宋学习禅宗,在继承了禅门法脉的同时,也把茶道和茶树一起带了回去。这是一次关键性的文化传递

到了明代,事情起了变化,明太祖朱元璋是穷苦出身,只会喝最简单的泡茶叶,贵族化的茶道奢靡而复杂,这让朱元璋非常厌恶,于是他下诏禁止制造茶饼,全国上下都学农民的泡茶方法。从此,风雅千年的茶道在中国断绝,只留下了日本一脉。

风雅总要伴生于上层社会,茶道在中国因为统治者的禁止而断绝,茶道在日本能留下来,也离不开统治者的支持。

在明朝禁止茶道的时候,日本进入了足利将军统治的室町幕府时代。上流社会总是喜欢用稀罕珍贵的东西,来彰显其权力地位的不同,室町幕府向明朝称臣纳贡,派出大量遣明使,顺便进行勘合贸易,也就是封赐名义下的国际贸易,在这个过程中,日本不惜重金,大量购入在中国已经失去市场的古代建盏及各种书画文物,回来充当足利将军家的收藏,顺便彰显将军的权威。

这批在明代就已经是古董的宝物,在日本被称为“唐物”,由于足利将军家在京都东山,也称为“东山御物”。这批东山御物,是日本可追溯的茶道源头,因为茶道是离不开器具的,就像现在中国喝茶讲究紫砂壶一样,茶道很大的工夫都和各种茶具乃至房间布置相关。

古代的茶会要有专门的茶室,在吃茶之亭里,摆设是南宋风的椅子坐,而不是榻榻米。房间里有各种来自中国的珍贵“唐物”,供客人们品茗时赏玩,最显眼的就是挂在正面墙上的中堂大画。

在那个时候流入日本的,还有建窑最精致的曜变和油滴茶盏。在韩国新安冲发现的1323年元代沉船上面就载有建窑的黑茶盏,而且都是使用过的古物,可见日本人很早就开始有意识的收集宋代建窑茶盏。

室町时代的茶道,继承了宋代茶道的奢华,要求最珍贵的茶具和陈设。但是好景不长,日本于1467年进入战国时代,诸侯纷争混战一百多年,社会经济急剧萎缩,公卿纷纷破产,最惨的时候连天皇驾崩都无钱下葬,甚至还有天皇贩卖亲笔字画的情况。

华贵的茶道离开了政府,大量珍贵的唐物流向市场,被民间的商人所得。商人们不可能像将军家一样,在茗茶时有那么多唐物来赏玩,所以一种新的茶道理念诞生了,那就是珠光(1423年-1502年)开创的“侘茶”。

侘的意思,简而言之,是外表粗糙幽暗,内在圆满充实。这个观点来自于佛教禅门,就是不能把内心的充实建立在外物之上。要真的得到自己内心对的圆满,就要去除对于外物的强烈依赖。

所以,侘茶的根本,就是不再单纯地以珍贵的宋代古物为欣赏标准,而开始欣赏简单、粗糙,但是切合内心的普通茶具。于是,一些不那么精致华贵,但是拙朴而有美感的唐物茶具,开始流行。

侘茶之道,在日本茶圣千利休(1522年-1591年)的时代达到顶峰。唐宋传统的茶道不光是喝茶,还包括了饮食、园艺、建筑、花木、书法、绘画、陶瓷、漆器、礼仪等诸多方面,是社会文化的一个缩影,所以才是“道”。

中国的茶在明代之后,只剩下了茶叶、水和紫砂壶等寥寥数样,不再是成规模的文化体系了,但在日本还是。所以千利休完善了日本侘茶,以和、敬、清、寂四字为根基,其实是奠定了整个日本文化艺术的审美取向。研究者说千利休是日本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人,原因就是如此。日本的茶道跨越数百年延续至今,应该说是中国宋代文化和日本战国文化相结合而成的人类文化结晶。

(摘自《青年文摘》,并节选收录于《读者参考》第107期)



读参君的福利社


读参君送福利啦!现在开始,我们每周将根据留言的点赞数量和留言质量选出一位幸运粉丝,赠送最新一期的《读者参考》纸质书一本,届时我们将通知这位获奖读者,取得联系方式。欢迎大家参与!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读者参考》购买链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