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余光中病逝 | 鄉愁詩人與香港的十一年情緣

2017-12-14 商眼聚晋(HK)

據台媒《聯合新聞網》報道,台灣中山大學外國語文系榮譽退休教授、著名文學家、詩人余光中病逝,享年89歲。



自稱「茱萸的孩子」的余光中和香港甚有淵源,童年居住南京。抗日戰開始後,流亡於江蘇、安徽淪陷區。1938年隨母親逃往上海,居住半年,後經由船隻經過香港抵達安南,又經過昆明、貴陽,抵達重慶與父親相聚。


今年10月,余光中(右三)最後一次公開露面。


「香港是情人」


1974年,余光中曾任教中文大學中文系教授,兼任中文大學聯合書院中文系系主任,直至1985年離港。在香港定居的十一年間,余光中有不少詩歌及散文作品問世,如詩集《白玉苦瓜》和散文集《沙田山居》等。


余光中於香港中文大學任教時,在宿舍寫作的舊照。


余光中曾在接受訪問時稱,中大校園是「理想的寫詩地方」:


宿舍面對大埔公路,右邊一點就是八仙嶺,遠處是船灣淡水湖,這邊還有馬鞍山,太好了。我在山上寫了很多詩,很多散文,《沙田山居》、《吐露港上》這些文章就是在這兒寫的。我也寫了很多論文,還翻譯了兩本書,收穫很豐富。



1988年余光中在《從母親到外遇》中,他曾不無幽默寫道「大陸是母親,台灣是妻小,香港是情人,歐洲是外遇」:


「香港是情人,因為我和她曾有十二年的緣分,最後雖然分了手,卻不是為了爭端。初見她時,我才二十一歲,北顧茫茫,是大陸出來的流亡學生,一年後便東渡 台灣。再見她時,我早已中年,成了中文大學的教授。」


他又提到當初對香港不是一見鍾情,「例如她的粵腔九音詰屈,已經難解,有時還愛寫簡體字來考我,而冒犯了她,更會在左報上對我冷嘲熱諷,所以開頭的幾年頗吃了她一點苦頭。後來認識漸深,發現了她的真性情,終於轉而相悅。不但粵語可解,簡體字能讀,連自己的美式英語也改了口,換成了矜持的不列顛腔。同時我對英語世界的興趣也從美國移向英國,香港更成為我去歐洲的跳板。」


余光中教授於2003年獲頒香港中文大學榮譽文學博士,出席領獎。


台教授嘆余光中向歷史交卷


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主任須文蔚,在余光中八十大壽研討會上,發表《余光中在七○年代台港文學跨區域傳播影響論》。


余光中和香港文壇的互動始於六○年代初期,他的新詩集《鐘乳石》由香港「中外畫報」出版。同一時期,他與宋淇、張愛玲譯的《美國詩選》,也對台港的現代文學產生影響。余光中在六○年代轉化中國古典詩的意象和境界的詩學主張,曾藉由學生溫健騮,影響香港詩壇。而真正展現余光中在台灣與香港的跨區域傳播能量,莫過於七○年代初應邀《詩風》周年紀念朗誦會演說,並於1974年在香港中文大學任教十年的特殊機緣,使他和香港結下不解之緣,也為台灣文壇引進了許多香港文學風華。


余先生說過:「潮流起落,理論消長,派別分合,時而現代姿態,時而古典花招,時而普羅口號,都只是西征途中東歸道上的虛影幻象,徒令弱者迷路,卻阻不了勇者的馬蹄。」 余先生是文學研究的勇者,詩人在文學上真正的影響力,還要時間才能印證。


余老師已經向歷史交出豐盛的成績,願好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