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一个卡车司机的梦想
今天是2017年1月4日
这是“馒头说”新年的第一篇文章
也是总共的第 96 篇文章
先向读者们说一声新年好!
2016年的最后一天,在杭州的西溪和家人一起跨年
结果后台不少读者以为我是杭州人
那天,后台收到了太多的祝福留言
到后来实在无法一一回复,在这里说声抱歉
在留言里,很多人也提到了自己的新年愿望
所以,“馒头说”新年的第一篇
就来说说一个卡车司机愿望达成的故事
【今日主打】
2010年1月4日
《阿凡达》在中国上映
1
七年前的今天,在中国各大影院门前,排起了购票的长队。
队伍旁有人问:“都已经卖完了,你们还在排什么队?”
有人回答:“买后天的啊!不排队,后天的票都没了!”
从来没有一部好莱坞电影,能在中国掀起如此大的波澜:凌晨首映当天,全国票房就破了400万元,第一天票房破了一个亿。
很多地方的电影院,早晨7点30分和凌晨1点30分的场次,也全部爆满。
当然,这部电影大家都知道了,叫《阿凡达》。
到目前为止,这部电影保持了人类发明“电影”这个事物以来的票房冠军位置:全球票房27.823亿美元。
这部电影,也打破了另一部电影的票房纪录——那部叫《泰坦尼克》的电影创造的21.854亿美元的全球票房纪录,曾被认为是不可打破的。
好吧,你们也都知道了,这两部电影,都是一个导演执导的。
这个导演就是詹姆斯·卡梅隆。
2
如果以2010年为一个时间分界点,往前倒推33年,23岁的卡梅隆还是一个卡车司机。
1954年在加拿大安大略省出生的卡梅隆,父亲是一个电气工程师,母亲是一个艺术家——这对父母的职业组合,似乎注定对他未来的职业产生重大影响。
但至少在卡梅隆在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富勒顿学院(一家社区大学)主修物理的时候,这种影响还没显现出来:他中途辍学了。
那毕竟还是一个要看文凭的时代,没有大学文凭的卡梅隆,即便在美帝,也只能做一个卡车司机。
卡梅隆在那段时间过得有点消极,酗酒,甚至吸食大麻,和一个名叫莎伦的酒吧女招待结了婚。但他始终没有放弃一件事:去南加州大学的电影资料馆(南加大是科幻电影圣地)自学电影特效技术。
按照卡梅隆自己的回忆:“我就那样坐着看书,如果允许复印我就复印;否则我就记笔记。”
然后就到了1977年,卡梅隆看了一部电影,那部电影,改变了包括他在内的很多人的命运选择。
乔治·卢卡斯导演的《星球大战》。
1977年的《星球大战》海报
当时,全世界无数人都在电影院里看得兴奋异常,但卡梅隆却觉得有点沮丧——他觉得,他自己所幻想的所有故事和场景和《星球大战》很相似,但卢卡斯已经把一切都拍出来了。
于是,卡梅隆决定辞去卡车司机的工作,去做一个真正的电影人。作为一个12岁就开始写科幻小说的年轻人,卡梅隆决定一定要拍出自己的科幻电影。
不知是他的梦想动人,还是技术过硬,反正卡梅隆说服了一群当地牙医,投资2万美元,制作了一个12分钟长的科幻电影片段——外星机器人和一个操纵大量骷髅的女人之间的打斗场景。
按照卡梅隆的如意算盘:凭着这个片段,肯定会有投资方感兴趣,进而投资他拍出整部电影。但是,在好莱坞叫卖了几个月,没有人对这个片段感兴趣。
怎么办?日子总得过下去啊,所以他只能去一个叫罗杰·科曼的人手下去打工,负责制作科幻特效。
罗杰·科曼
卡梅隆无疑是幸运的。因为科曼是鼎鼎大名的“B级片之王”(B级片指投入低廉的电影),“科曼工作室”成了后来“黄埔军校”一般的工作室,包括弗朗西斯·科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 和马丁·斯科塞斯(Martin Scorsese)等一批名导演都在这个工作室工作过:前者后来导演了《教父》系列和《现代启示录》,后者后来导演了《愤怒的公牛》、《下班后》和《无间行者》。
当然,科曼那时候不会知道,他的工作室还会在日后出一个“票房吸金之王”。当时的卡梅隆,在科曼工作室负责特效部门,因为科曼曾评价卡梅隆:““他画的草稿棒极了,是我见过最好的。”
3
1981年,卡梅隆等来了他导演生涯的第一个机会——监制恐怖片《食人鱼2》。
这并不是一段愉快的经历。
影片完全在意大利拍摄,执着的卡梅隆和一口意大利语的工作人员相处得很糟糕,以至于拍摄完毕后,制片方出于对他的蔑视,居然不让他参与影片的最终剪辑。
所以,这部电影留下的一个传奇故事是:卡梅隆一气之下,每天晚上用信用卡撬开剪辑室的门,自学使用意大利的剪辑机,并自己剪完了这部片子。
后来翻拍的3D版《恐怖食人鱼》第一集
但这段糟糕的导演经历,却给了卡梅隆一个终身受益的创意。
在每天晚上溜进工作室剪辑的日子里,卡梅隆每天只睡3个小时,面临着贫困、饥饿和困倦的多重压力,然后有一天,他终于在罗马的一家小旅馆里昏睡了过去,然后做了一个梦:
一个近乎无敌的机器人被从未来派回来,目的就是杀死他!
他醒来后万分激动:这样的故事是电影史上没有的!
卡梅隆很快完成了剧本:
故事的背景是2014年,经过和机器人的一场大规模核战争,现代文明已经被完全摧毁,人类成了最终的赢家。但机器人使用了“时间机器”,派出一个不可摧毁的机器勇士回到1984年的洛杉矶,他的任务就是杀死当时还是一个孩子的未来的人类领袖,以及他的母亲。
剧本有了,钱在哪里?
这时候,一个名叫赫德的女制片人看中了卡梅隆的剧本,卡梅隆以1美元的价格把剧本卖给了赫德,条件只有一个:必须由我来导演。但后来事情的发展是:赫德不仅仅要了卡梅隆的剧本,还要了卡梅隆的人。
卡梅隆当时花了1200美元(好吧,当时对卡梅隆来说也算是一笔巨款),和自己的发妻莎伦离了婚,和赫德结婚。
卡梅隆和赫德拿着《异形》的海报
现在钱有了,但演员在哪?
在卡梅隆的心目中,饰演这个机器人的演员,必须表现得非常冷酷,要压抑人类的一切情感。于是,最终他找到了一个奥地利移民,当时还在跑龙套的36岁健美冠军,他的名字叫阿诺德·施瓦辛格。
据说两人的会面是在一家餐馆里发生的,卡梅隆给施瓦辛格看了剧本,而后者为那顿饭买了单——当时的卡梅隆看上去似乎无力支付那顿饭钱。
好了,其实你们都知道了,那部电影,就是划时代的《终结者》。
在这部电影的拍摄中,施瓦辛格简直被追求完美的卡梅隆骂得想去自杀。但事实上,这部电影成就了卡梅隆,也成就了施瓦辛格。
耗资650万美元的《终结者》,在美国取得了3600万美元的票房,全球票房更是达到了7800万美元。
从这个时候开始,卡梅隆终于开始可以导演他自己想拍的剧本了。
4
意气风发的卡梅隆充分发挥了自己在科幻和特效方面的特长,在1986年自编自导了《异形2》。
但是,相对于这部1987年获得7项奥斯卡提名的电影而言(最终斩获“最佳音响剪辑”和“最佳视觉效果”两项大奖),卡梅隆在1989年拍的电影《深渊》,才是
对后世影响很大的一部电影,包括对他自己。
还记得前面说到卡梅隆12岁写过一篇科幻小说吗?题目就是《深渊》——能把自己年少时写的小说拍成电影,也是一种幸福的经历吧。
《深渊》这部电影耗资6950万美元,在当时也是巨大的投入,但带来的票房其实远不如卡梅隆的其他电影,然而却是我最喜欢的一部卡梅隆的电影(读大学时候买到了VCD版本,现在很多人已经不知道那是啥玩意儿了)。
《深渊》当年的海报
当时卡梅隆正和自己的第二任妻子赫德(就是那个女制片人)闹情感危机,所以他把自己的经历也带进了电影剧本:
当男主角巴德最后潜入深海去拆除核弹头引信,因为使用液态氧气时间无多,知道自己无法返回时,他用字符传送给妻子的一段话:
“Knew this was one-way ticket,But you know I had to come(知道这是单程的车票,但是你知道我不得不来)。
当时这段话感动了无数的影迷。
除了情感线,《深渊》这部电影对后世的真正影响体现在它在世界电影特技的发展史上成为了一座里程碑。之后的《猎杀红色十月》、《红潮风暴》以至于《U-571》都受到了这部影片的直接影响。
在《深渊》这部电影中,卡梅隆首次在电影中使用了大量的电脑生成影像。当时让所有人叹为观止的“会变形的水柱人脸”,直接影响了后面《终结者2》中大反派液态机器人的造型。
在1989年引起巨大轰动的“水柱人脸”特效
5
接下来卡梅隆执导的三部电影,中国人可谓是家喻户晓。
第一部在1991年问世,让无数中国男性癫狂的《终结者2》(我应该当时用家里的录像机看过不下50遍吧)。这部电影的电脑特技,配乐,剧情都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I ’ll be back” 在这一集伴随着施瓦辛格慢慢沉入熔炉的大拇指,正式成为经典台词。
《终结者2》当时的全球票房是5.19亿美元
施瓦辛格在这部电影中的片酬是1500万美元,当时有人计算过,他一共说了700个字的台词,每一个字价值21429美元。
第二部电影,是1994年的《真实的谎言》。这部电影其实是典型的商业片,但因为切入角度巧妙(老公是特工而老婆不知道),打斗场面火爆,电脑特技炫目,再加上是当年第一批引进中国的好莱坞大片,所以给国人印象深刻。
《真实的谎言》当年的全球票房是3.78亿美元,排在它前面的是《阿甘正传》和《狮子王》。
第三部,那就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泰坦尼克号》了。
关于《泰坦尼克号》的幕后故事,大家肯定已经知道很多了,这里不再赘述。只是想讲一个最打动我的点:
为了拍好这部电影,卡梅隆聚集了一支名叫“蓝色潜水”的探险队,队里有两艘可以下潜到“泰坦尼克号”残骸深度的潜水艇(这种潜水艇全世界只有5艘)。卡梅隆下潜后回到岸上时,情绪一度失控,他回忆当初来到海底泰坦尼克号沉船甲板时的感受:
“我仿佛可以听见1500人在颠簸的船上哭喊,可以看见巨浪般的海水倾泻至栏杆前,史密斯船长向船员说别了的画面。我为死在那里的无辜者流泪。”
后来,据说卡梅隆养成了一个很酷的习惯:一个人默默地潜到泰坦尼克残骸旁,发呆(梁朝伟升级版?)。
这部当初预算定为惊人的1.1亿美元的电影,在开机几周内就超出预算几千万美元,最后可能要达到2.5亿美元。所有人都认为卡梅隆疯了——一部投资2.5亿美元,最后男主角死掉的爱情片!
为此,卡梅隆放弃了自己800万美元的导演费和之后的分成,一定要把这部电影拍完,甚至扬言如果制片人改动剧本,他就立刻自杀!但投资方20世纪福克斯公司还是认为卡梅隆在自寻死路,他们要求撘上卡梅隆下一部电影的分成。
结果大家都知道了,《泰坦尼克号》获得了空前的成功,不仅摘走了第70届奥斯卡奖的11个奖项,当时全球票房还超过了18亿美元——尽管卡梅隆放弃了分成,但制片方实在是不好意思了,还是给卡梅隆分了7500万美元(怕他下次不要自己投资了?)。
6
轮到2009年的《阿凡达》了。
这部电影,据说也是来自卡梅隆的一个梦(他是不是该去看看医生?)。
关于这部电影创造的纪录,文章开篇已经说了。坦率地说,我并不是很喜欢这部电影。与《深渊》、《终结者2》甚至《泰坦尼克号》相比,《阿凡达》在视觉效果上做到了惊艳,但在内容思想性上却有所退步,整部电影让人看了缺少一种共鸣——有多少人现在还能复述得出《阿凡达》的整体故事?(当时有人用了两个字总结:强拆)
所以,这一段重点想说的,其实是卡梅隆拍完《阿凡达》之后的故事。
从拍完《泰坦尼克号》后开始,卡梅隆就投身到了一项自己最喜欢的事业中去了,那就是潜水。
这不是一般的潜水,是一个从小就写出《深渊》这部小说的人期待的潜水。
在之后的那些年,卡梅隆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据说巅峰时每天工作16小时)和大量的金钱(每天花费近4万美元),打造了一艘名叫“深海挑战者号”的单人潜艇。
2012年3月26日,经历了多年的准备,卡梅隆一个人钻进了“深海挑战者号”,下潜,不断下潜,然后,抵达了马里亚纳海沟的底部。
马里亚纳海沟,位于菲律宾东北、马里亚纳群岛附近的太平洋底。这条海沟大部分水深在8000米以上。最深处为11095米,是地球的最深点。
11095米是什么概念?
就是把珠穆朗玛峰整个填进去,上面再垒一个黄山,山顶依然露不出水面。在那个深度,人类会死得毫无感觉——瞬间被压力挤爆只需要2微秒的时间。
这就是卡梅隆期待探索的“深渊”。
他做到了。
“深海挑战者”号的下潜深度达到了11000米,而我国的“蛟龙号”下潜深度是7000米——当然,载人科考潜艇和载人探险潜艇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全世界的人类中,有12个人曾经抵达过月球,而到达过马里亚纳海沟的人,只有3个,包括卡梅隆。
当年12岁的孩子,写了一部科幻小说,叫《深渊》。
然后在他58岁的时候,他驾驶着自己投资研造的潜艇,达到了人类所能抵达的最深渊。
还有什么比这更美妙的事吗?
【馒头说】
并不是想写什么鸡汤文。
尽管卡梅隆作为一个辍学的卡车司机,一路逆袭的故事确实可以成为绝佳的鸡汤素材。
但其实,成功哪有那么简单?
你首先要有天赋。有人说,卡梅隆的天赋其实远不如克里斯托弗·诺兰,但相对于完成正规教育的诺兰,你能说卡车司机出身的卡梅隆没有天赋?
然后还要有机遇。如果没有制片人赫德,可能世界上也就没有了卡梅隆。
然后还要有变态一般的执念。卡梅隆的多任妻子最终都离开了他,因为羡慕他的才华而结婚,因为他的专制而离开。不少好莱坞演员也都咒骂卡梅隆变态一般的严格。
那么不说这个,我又想说什么呢?
其实我自己也在问自己这个问题。
长久以来,不少读者在后台留言,说每篇文末的“馒头说”总能给他们一些启发和思考,但这一次,我真的说不出什么大道理来。
之所以今天想写卡梅隆,并不是因为我看过他那么多电影,拉拉杂杂说那么多,就是因为最后一段——是的,就是因为他最终实现了自己童年的梦想,潜入了深深的海底。
说实话,就是纯粹的羡慕。
据说,在“深海挑战者”抵达马里亚纳海沟的那一刹那,在海上科考船的队员们都以为,卡梅隆会说些什么。
但那个时候,他一句话也没说。
就那样静静地呆着。
那可能是我能想象到的最美画面了吧。
感谢关注拔了一颗智齿托着腮帮子写文章的微信公众号 馒头说 mantoutalk。在人类的科技文明已经能让潜艇抵达1万多米深的海底时,我却感到深深的沮丧——拔颗牙还是那么疼!
但是,疼管疼!2016那篇《2016,给你印象最深的一本书是?》中奖名单还是要公布的!
按照当初的约定个,我取“点赞”前20名(截止时间:2017年1月3日晚上23:50):
按照当初的约定:
第一名推荐的书我来买了送给第二名,第二名送给第三名,第三名送给第四名……第20名送给第一名。
请20位入选读者,发送“2016读书第X名”(你所在的名次,千万别错)+“你的快递地址”到后台,我会给你们买好书籍送上门。
第六名“特立独行的猫”,恭喜你获得了本次活动最厚的一套书(你们很体恤我,没推荐《资治通鉴》和“二十四史”)。
=好啦,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