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9.15】敦刻尔克撤退之后,英国人干什么去了?

2017-09-15 馒头大师 馒头说

今天是2017年9月15日


这是馒头说第 181 篇文章


今天的这篇文章,可以看作是之前写的


【9.1】有一种撤退,叫敦刻尔克 的一个后续


可能诺兰自己都没想到


一部《敦刻尔克》,会在中国引起这样的争论


其实只要看过他电影的人,


应该能理解他其实只是想展现各种人性


表现在一场大溃败之后的人性


然后也有人问:敦刻尔克之后呢?


其实很多法国士兵从敦刻尔克撤退后,随即在一周内又返回了欧洲战场


而英国人呢?他们可能连重返欧洲的机会都没有


因为,他们立刻就陷入了一场炼狱般的苦战


这一次,他们没有任何所谓“坑队友”的理由了


因为这一次,他们保卫的是他们自己的祖国


昔日的“日不落帝国”,已经无路可退




【今日主打】

1940年9月15日

“不列颠空战日”


1


1940年6月4日,代号“发电机行动”的“敦刻尔克大撤退”落下帷幕。


英法联军在那片沙滩上奇迹般地撤走近34万士兵,这固然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但是,他们也狼狈地把几乎所有的重武器都留在了沙滩上。


6月4日之后,摊在英国首相丘吉尔面前的,是这样一本账:


整个英伦三岛,只剩下500门火炮和200辆坦克,而空军只剩下700多架战斗机和500多架轰炸机。


敦刻尔克海滩上留下的英法联军遗弃的物资(来自德国人拍摄的彩色照片)


骄傲的英国人,终于被逼到了悬崖边,而这一切都是他们为自己当初的退让付出代价:


因为当初和法国一起施行“绥靖政策”,几个月之内,西欧大陆就已经插编了纳粹旗,英伦三岛瞬间成为了风雨飘摇下的最后堡垒——而他们现在必须依靠这份惨淡的家底,迎来士气正旺的纳粹德国的最后一击。


但希特勒还在犹豫。


一方面,他知道尽管德军在陆地上已经占据了绝对优势,但面对海军立国的英国,他绝对没有把握在不付出重大伤亡的前提下,越过风高浪急的英吉利海峡,强行登陆英伦三岛。


另一方面,他自始至终的主要目标,是东方的共产主义苏联——尽管双方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还墨迹未干。


在这样的情况下,希特勒迫切地希望能诱降英国政府。


英国会投降吗?从当时的情况来看,真的不是没有可能。


当时英国的外交大臣哈利法克斯勋爵(Lord Halifax)毫不掩饰自己的观点:“英国已经输了。”而负责外交事务的副国务大臣理查德·巴特勒(Richard·Butler)对当时在伦敦的瑞典外交官说的话更赤裸裸:


倘若“条件合适”的话,那么“任何能够达成妥协和平的机会都不会被忽视”。


旁观者也不看好英国人。


时任美国驻英大使的约瑟夫·帕特里克·肯尼迪(Joseph P. Kennedy)在1940年7月31日向美国国务院报告:纳粹德国空军拥有把英国皇家空军打得“无法再执行任务”的战斗力。


而在法国投降之前一直担任法国军队总司令的马克西姆·魏刚将军(Gen. Maxime Weygand)的话更不给面子:


“在三个星期之内,英格兰的脖子就会被拧断,就像只小鸡仔一样。”


一切的迹象似乎都在表明,英国人不想,或没法再打下去了。但让希特勒头疼的是,他们碰到的不是英国前首相张伯伦,而是现任首相丘吉尔。


丘吉尔的一生无疑也有不少的争议,但有一个特点,无论他的敌人和朋友都认同:


这个家伙,是个彻头彻尾的硬骨头。


丘吉尔最著名的一张照片


“永远,永远,永远不要投降!”这是丘吉尔反复强调的话——他把英国国内可能导致投降的因素全都一一掐灭,甚至做好了成立流亡政府的准备,反正坚决不投降。


于是,希特勒只能选择动手。


1940年7月6日,希特勒向德国空军元帅戈林签发了进攻英伦三岛的作战计划。


那就是著名的“海狮计划”。


2


至少在最初,“海狮计划”和“海”一点关系也没有。


为什么呢?因为德国的空军元帅戈林继敦刻尔克之后,再次向希特勒拍了胸脯:


只需要动用德国空军的力量,就足以摧毁英国的所有抵抗能力和意志。


戈林的保证确实很对希特勒的胃口:要实施在英伦三岛的登陆,必须要先摧毁英国皇家空军,夺取登陆时的绝对制空权——如果顺带能直接摧垮英国人的斗志,那是再好不过的事了。


尔戈林之所以有这样的信心,也是因为他确实对比过双方的空军实力:


当时德国可以调用的进攻英国的空中打击力量,为三个航空队共2669架作战飞机(战斗机和轰炸机各占一半),而英国皇家空军所有的飞机的数量,还不到德国的一半。


德国空军元帅戈林,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倒确实是德国空军的皇牌飞行员


1940年7月10日,英国和德国的第一场空中较量其实已经开始了:


那一天,围绕一支英国的船队,英国皇家空军和德国纳粹空军在英吉利海峡上空开始了第一场缠斗,结果是英国飞机被击落10架,德国被击落13架。


这个战果其实应该已经可以敲醒戈林了:英国皇家空军,绝没有想象中那么好对付。


但戈林其实也没有退路了,他下令手下的德国空军倾巢而出。


从1940年7月10日起,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最大的空战——“不列颠空战”,就此拉开帷幕。


3


空战的第一阶段,德国空军就没有讨到便宜。


在这个阶段,德国计划利用优势的空军力量,大量袭击英国的护航船队和南部港口,诱出英国皇家空军的主力一举歼灭。


但英国皇家空军歼击航空兵司令部的休·道丁将军却完全不上当。他精打细算地调控着手底下为数不多的战斗机机群和高炮部队,把每一架战斗机的战斗能力都发挥到极致,并且坚持维持着大约250架作战飞机的后备队一直不用。


英国空军上将休·道丁。他深知己方在飞机数量上处于劣势,所以他反复强调:“对那些德国飞行员而言,我们的小伙子们必须一个打下他们五个。”


这时候,英国的第一个优势开始显示出来了:


他们的飞机性能绝不损色于德国飞机。


经过“闪电战”的一系列战果,德国的“斯特卡”俯冲式轰炸机让很多对手都胆颤心惊,他们还拥有BF 110战斗轰炸机以及公认的一流战斗机BF 109。


BF 109是德国在二战中赫赫有名的一流战斗机,但在“不列颠空战”中,受限于航程,它飞临伦敦上空后,航空燃油只够战斗10分钟就必须撤退。


但德国人碰到的对手,是英国皇家空军的“飓风”式战斗机,以及更为牛叉的“喷火”式战斗机。尤其是当时同样处于世界一流水平的“喷火”式战斗机,毫无疑问已经成为了“不列颠空战”中的标志。


喷火式战斗机


8月15日,发现在空战中丝毫占不到便宜的的戈林宣布当天为“鹰日”,那一天,德国空军出动2000多架次,为整个“不列颠空战”最多的一次——整个英伦三岛上空,到处都是密密麻麻的纳粹作战飞机机群。


但是,那天的战果是:英国皇家空军以损失34架飞机的代价,击落了德国75架飞机。


1940年8月23日,“不列颠空战”第一阶段宣告结束,德国人几乎每天都出动1000架次以上的作战飞机,却换来了这样一个结果:


德国损失290架飞机,而英国人只损失了114架。


按照希特勒下达的指示,1940年9月15日,德国的登陆部队应该就开始发动进攻了。


但英国的空军根本没被打垮。


德国准备登陆英伦三岛的驳船在法国布洛涅港等待


3


1940年8月24日,“不列颠空战”的第二个阶段开始了。


英国人发现自己明显开始吃力起来——德国人改变战术了。


在经过第一阶段的激烈绞杀之后,德国人发现了一个问题:英国飞机越打越多。


这就是英国人的第二个优势:工业制造能力。


一场战争,只要没有打成速战速决,说到底,就是拼双方的国家制造能力和动员能力。这也是后来山本五十六即便偷袭珍珠港成功之后,却依旧如履薄冰的原因——美国的制造能力实在太强了。


而英国虽然在一战后元气大伤,但毕竟还是老牌帝国主义强国,工业制造能力的基础仍在。一个最明显的例子是:1940年7月,整个英国皇家空军只有1300架作战飞机,而到了8月,一个月之内,工厂就生产交付了1600架作战飞机(其中包括470架“飓风”和“喷火”战斗机)


英国人在“不列颠空战”中的另一大主力:“飓风式”战斗机


面对这样一个情况,德国空军决定转移轰炸目标——轰炸英国空军的基地和所有飞机制造厂。


这真正戳到了英国人的痛处——英国皇家空军开始为了保护飞机制造厂疲于奔命。后来很多人分析,如果不是英国人有一个秘密武器,“不列颠空战”可能打到第二阶段,英国空军就完全被摧垮了。


这个“秘密武器”,就是英国人关键的第三个优势:雷达。


英国从1930年代就着手开始了能够在24小时监控本土空域的计划。1935年,英国无线电工程师沃森·瓦特利用无线电波在传播途中遇到金属物体就会“反弹”的原理,把无线电探测原理变为一门实用技术——虽然这门技术对“不列颠空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直到1943年,它才获得了正式称号:“雷达”。


“雷达”对英国皇家空军的最大帮助就在于,它能准确地预判和监测到德国纳粹空军何时飞临英伦三岛的空中警戒线,从而让皇家空军的飞机能在正确的地点和正确的时刻起飞迎敌。


英国当时的雷达天线铁塔


但即便有“雷达”的帮助,英国人在第二阶段也开始有点撑不住了。


在第二阶段,德军每天出动飞机都在1000架次以上,英国皇家空军飞行员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有时一天就要出动几次,精疲力尽。而地面的维修人员日夜抢修,很多人直接晕倒在工作现场。


更要紧的是,开战以来,英军已有103名飞行员阵亡,128名重伤,伤亡总数占全部飞行员的四分之一。在富有经验的飞行骨干大量伤亡的情况下,一些年仅20岁左右的青年就已经算是老牌飞行员了。


在第二阶段,尽管德军损失了352架飞机,但英国皇家空军也有195架飞机被击落,171架被重创——同一时间里,由于飞机制造厂被持续轰炸,英国生产出的新飞机加上修复的飞机总数只有269架。


更新的飞机数量已经抵不上损耗的飞机数量了。


更致命的是,英国南部5个最重要的机场都被严重破坏,7个空军指挥中心被摧毁了6个。


连丘吉尔后来都不得不承认:在那段时间,胜利似乎在离我们远去。


虽然德国空军的损失数量更大,但他们的整体数量优势开始发挥出来,再这样耗下去,英国人肯定会被拖垮。


谁也没有想到,8月24日,12架德国轰炸机,阴差阳错地改变了战局。


4


1940年8月24日这一天,12架执行轰炸任务的德国轰炸机在英伦三岛上空迷航了。


虽然迷失了方向,但敬业的德国人坚持要把飞机携带的炸弹扔完才肯返航。于是,他们就找了一座大城市的市中心,把炸弹倾泻而下。


那座城市,就是伦敦。


丘吉尔震怒了。就好比两个人打架,说好不打脸的,其中一个人先抽了对方一个耳光。


8月25日,按照丘吉尔的指示,81架英国皇家空军的飞机飞临柏林上空,丢下了报复性的炸弹。


虽然对柏林造成的伤害微乎其微,但就像日本当初本土被中国飞机撒传单一样,对德国人造成的心灵上的震撼是巨大的——元首向我们保证过的家园,居然遭到了别国的轰炸。


而且,丘吉尔还不肯罢休,在8月28日和8月31日又两次空袭柏林。


这回轮到希特勒震怒了。


9月3日,戈林召开参谋长会议,传达了元首的指示:从9月7日开始,德国空袭的轰炸重点转为伦敦——希特勒已经放出话来:“如果英国人投下1000千克炸弹,德国空军就要10倍、百倍乃至千倍回报!”


戈林向德国空军解释更改轰炸目标的命令


但这道命令这和希特勒在敦刻尔克下令停止追击一样,又成了一个战略失误。


从9月7日开始,连续一周,德国空军开始不分昼夜地向伦敦发动空袭,整个伦敦陷入一片火海之中。


这个时候,英国人的第四个优势就显示了出来——这个优势,其实全世界被侵略国家的人民都有——保家卫国的意志。


整个二战期间,在英伦三岛之外,英国人的作战意志实在是有待商榷,但一旦战火烧到了本土,作为被侵略的一方,所有英国人保卫自己家园的斗志被瞬时点燃——尽管希特勒原本以为轰炸伦敦是能让英国人屈服。


在伦敦被轰炸过的废墟上,英国人为了表示自己没有被吓倒,很多店铺白天照常营业。一家裁缝店在空袭中照样挂出了“今日照常营业”的招牌,经过一夜轰炸,人们在第二天看到了裁缝店的招牌换成了:“今日更加要照常营业”。


伦敦大轰炸中被搜寻到的幸存者



轰炸过后投入灭火的伦敦市消防员


但英国皇家空军也因此迎来了转机:


由于德国空军转移了轰炸目标,英国南部的空军基地和飞机制造厂得到了可贵的喘息之机。整整一周,虽然伦敦承受了狂轰滥炸,但英国皇家空军出产的新飞机,终于又能超过损耗的飞机数量了。


9月15日,德军派出了200架轰炸机和600架战斗机组成庞大的机群直扑伦敦。海峡对岸,经过8天休养的英国人也亮出了全部家底:把能飞上天的飞机全都派了出来,300多架战机分波次升空迎敌。


德国HE-111轰炸机飞越英吉利海峡


英国皇家空军第601战斗机中队的飞行员们拼命奔向他们的“飓风”式战斗机,升空作战后,没有人知道自己是否能够归来


这场空战持续了整整一天,英军损失了33架飞机(其中7架是因为伤重而报废),而德军损失了68架飞机(其中12架在返航或着陆途中坠毁)


这场战斗,成为了不列颠空战的转折点,亲自坐镇指挥的丘吉尔,把这一天定为“不列颠空战日”。


希特勒和戈林终于认识到:空战根本不可能征服英国人。


英国和德国的战机鏖战伦敦上空



5


等到“不列颠空战”进行到第四个阶段的时候,德国人已经力不从心了。


一方面,德国人在战后才知道,除了雷达之外,英国人还有另外一个制胜的法宝:破译密码。以图灵为首的专家小组,成功破译了德国人以为万无一失的“恩格玛”(Enigma)密码机,这使得德国每一次空袭行动的时间、地点和相关部署,英国人都提前获悉。


艾伦·麦席森·图灵,他为英国人在二战中扛住德国人的攻击做出了卓越贡献,却在战后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


另一方面,如果说飞机的损失还能接受的话,优秀飞行员的锐减让德国人感觉撑不下去了。


在之后的几个月,德国人的轰炸基本上都是像走过场一样,因为1940年12月,希特勒已经开始着手筹备全面进攻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到了1941年5月10日,德国发动了对伦敦最后一次空袭,然后就偃旗息鼓。


1941年6月22日,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全线进军东线,再也不可能顾及对英国的空袭了。


换句话说,希特勒的“海狮计划”其实等于宣告失败了。


那么,这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空战,结果如何?


整个“不列颠空战”,德国一共派出了超过4000架作战飞机,英国大约是2000架左右,最后德国损失了超过一半的飞机,而英国损失了995架。


最让德国人受不了的是,超过5000名经验丰富的德国飞行员在这场空战中殒命、被俘或失踪(英国阵亡了1956名),这为他们后来的空军的衰落也埋下了一个伏笔。


这是第二次大战爆发以后,德军的首次受挫。


而无论如何,英国成为了二战中西欧大陆坚守下来的一个重要堡垒。


后来,在一次对加拿大议会所做的讲话中,丘吉尔引用了法国魏刚将军在不列颠空战爆发前的那句预言──“英格兰的脖子会被拧断,就像只小鸡仔一样”。


“但我们有很多只小鸡仔”,丘吉尔说,“很多脖子”。



【馒头说】


相信很多读者和我一样,对“不列颠空战”的最初印象,都来自于小时候看的电影:《伦敦上空的鹰》。


不过长大后再回过头来看这场空战的各种史料,发现英国人最终能笑到最后,科技,或者说国防工业的整体能力,其实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正如文中所提到的那样,英国皇家空军之所以能在数量劣势的情况下死死咬住德国纳粹空军乃至最后获得胜利,有好几个因素和科技息息相关:“飓风”式和“喷火”式战斗机,雷达,密码破译……对了,还有值得一提的是,在整个不列颠空战中,英国人使用的是辛烷值为100的高辛烷值航空汽油,这种汽油可以使得他们战斗机发动机的输出功率从1000马力直接提升到1300马力。


在现代化战争中,科技的力量往往是决定生死的力量,这种技术上的差别,在空战中表现得尤其明显。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人的主观力量。记得在《伦敦上空的鹰》这部电影中有一幕让我印象深刻的镜头:一位英国皇家空军的将军,在危急时刻自己跳进了战斗机机舱升空迎敌,最终战死沙场。


尽管在整个二战期间,英国军队在全世界各个角落的表现基本上都是乏善可陈,甚至被人鄙视(比如与中国远征军协同作战的缅甸战场),但在保卫自己国土的战斗中,我完全相信他们能迸发出这样的血性和能量——其实换做任何一个被侵略的国家,都是这样。


这也不得不让我想起抗战期间的中国空军。


比起英国空军,当时中国的空军无论从数量还是科技研发能力(中国自己根本不能造飞机),都远远落后于日本。但即便如此,当时在中国属于凤毛菱角的精英飞行员,还是驾驶着战机,义无反顾地起飞作战,血洒长空。


最后,放上一篇曾经写过的关于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空军的文章,以此纪念所有在反法西斯战场上献出自己生命的飞行员们。


【11.21】抗战期间的中国空中精英




感谢关注出差中的微信公众号 馒头说 (mantoutalk),大家周末愉快!


明天到北京,周日的签售会见——我们一起来聊聊9月17日“历史上的今天”。


时间:9月17日(周日)下午14:00


地点:北京 爱琴海单向空间(北京市朝阳区七圣中街12号院爱琴海3层)



长按下面二维码报名,便于统计人数和安排座位。




新书《历史的温度》,当当、京东、亚马逊、淘宝等各大平台和各线下书店均有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