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2】《芳华》背后,那场惨烈的中越战争……
今天是2017年12月22日
这是馒头说第 214 篇文章
最近,电影《芳华》热映
“馒头说”后台,有一类留言忽然多了起来:
电影里那场战争是怎么回事?怎么从来不知道?
说实话,我有点意外
40年不到,那场战争已经有那么多人不知道了
所以,就有了今天这篇文章
这场战争,仅仅以一篇的文字,肯定是无法说全的
如果能让大家引起一点兴趣,自己去查阅一下这场战争
可能就算不白写吧
【今日主打】
1978年12月
中国决定发起“对越自卫反击战”
1
要说这场战争,必须要说说战争发生前的背景——读懂了背景,其实就读懂了这场战争。
1978年,不仅仅只是中国有位姓邓的老人将在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用“暗流涌动”来形容当时的国际形势,并不过分。
先说说越南。
在此之前,越南一直是中国的“同志加兄弟”。因为无论是越南抗法还是抗美,背后都有中国作为坚强的后盾。
从1950年胡志明开始向中国求援开始,直到1978年,说中国对越南“掏心掏肺”是绝不夸张的。
数据统计显示,中国在28年的时间里,援助越南粮食500万吨、石油200万吨、汽车3.5万辆、船只600多艘;在军事武器方面,援助越南枪支213.8万支(挺),炮7万余门,枪弹12.4亿发,炮弹1807万发,舰艇176艘,中型和水陆坦克552辆,装甲输送车320艘,飞机170余架,炸药1.824万吨,有线电机6.5万部,无线电机3.5万部,军服1117万套……
加上其他各种成套项目、资源、基建、人力(包括派军队直接入越抗美)等等,中国总共援助越南的金额达到了200亿美元,如果按照当时的价格兑换成黄金,现在价值5万多亿元人民币——考虑到中国当时自身的经济情况,可谓是砸锅卖铁了。
中越“蜜月期”时,越南官兵在广西中越边境的友谊关下合影留念
但是,中国和越南“同志加兄弟”一般的情谊,却随着“越南战争”的结束,慢慢走到了破裂的边缘。
现在回过头看,当初的中越交恶,固然有越南“忘恩负义”的原因,但中国也并非没有值得检讨的地方。
首先,越南一直是一个自尊心很强的国家,对于历史上成为中国的附属一直比较敏感,在接受中国援助的同时,对中国势力进入越南有很强的戒心,甚至有反感。在这样的背景下,虽然北京再三强调“要尊重越南同志的想法”,但在整个援助过程中,不少中国同志还是表现出一种“家长式”的作风,让越南方面的负面情绪不断酝酿发酵。
其次,在共同对待苏联的问题上,中国当时表现得有些“一厢情愿”。因为中苏交恶,中国就反复要求越南和自己肩并肩站在一个战壕里,旗帜鲜明地反对“苏修”。在有些公开宴请场合,有些中国同志甚至直接拉住越南的官员:“共同反对苏修,我们就干了这一杯!”
这就让越南感到非常尴尬——在整个越战中,中国对越南援助固然很大,但苏联对越南的援助也不小。尤其是在各种军事装备和重武器方面,苏联是越南能和美国人打下去的重要支撑。
第三,虽然无需检讨,但却是最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国与美国关系的“破冰”乃至建交。
中美破冰和建交,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但是,在当时的社会主义阵营中还是掀起了很大的波澜。尤其是对于和美国苦战20年,失去数百万人性命的越南而言,虽然中国方面通过各种秘密渠道再三解释,但越南当时还是有一种“被出卖”的感觉。
在这样的背景下,越南原本就亲苏的领导人黎笋做出了自己的抉择——全面向苏联靠拢。
按照当时中苏两国的国力对比,越南选择交一个“富朋友”而放弃一个“穷朋友”,也是无可厚非。但是,越南之后在苏联的怂恿下,不仅在舆论上开始攻击中国,并且在边境上不断挑起争端。
黎笋,统治越南(包括北越时期)长达17年。
这在中国人眼里看起来就很不地道了:君子绝交,不出恶言——你不仅有恶言,还有“恶行”。
这就惹怒了那位姓邓的中国老人,邓小平。
2
邓小平其实早就想敲打一下越南了。
但1979年的中国,形势并不乐观:虽然1978年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总方针,但十年文革给中国带来的创痛实在过于巨大,用“百废待兴”来形容当时的中国,并不过分。
而文革对中国的军队系统也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与1950年代“朝鲜战争”和1960年代的“对印自卫反击战”时相比,经历了文革各种“运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其实已经大大下降:部队取消了军衔制,指挥官的军事思想理念已经落后,部队的单兵素质已经大不如前……
但是,越南的行为却越来越得寸进尺。
对内,越南在1975年统一后,开始出现明显的“排华”势头。在越南的“排华”浪潮中,华裔政府官员被解职、华人学校被关闭,华人的商店被迫停业,华人学校被关闭。在越南所谓的战略要地,华人都要接受“忠诚测试”,不通过的直接驱逐。在越南南部,大约3万家华人商店被迫关闭。在越南政府的纵容下,在越南属于富裕阶层的华人被敲诈勒索,强行缴税,然后一批一批地被驱逐出境。
很多越南华人被迫背井离乡
对外,经历了越战后的越南又在1975年独立完成了统一(也因此更轻视当初劝告“时机未到”的中国),信心爆棚,自称为“世界第三军事强国”。在苏联的支持下,黎笋着手推行“印度支那联邦”计划,试图在整个中南半岛建立越南主导的秩序,凭借越战的经验和当时中苏支援的武器和军事力量,越南开始震慑甚至出兵邻国。
越南在中南半岛算是一个大国,但在亚洲只能算一个小国,但它却有当初日本的野心——取代中国,成为亚洲的老大。为此,越南撕毁了1958年越南政府承认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属于中国的声明,侵占我国南沙群岛96%以上的岛屿。
毫无疑问,在苏联“南下”道路被中国堵死的情况下,越南成了苏联在东南亚的“跳板”,如果越南一旦形成气候,和苏联“南北夹击”中国的格局就很难撼动了。
这是中国决不允许出现的情况。
而就在这个时候,越南又做出了一件最危险的事:武力入侵柬埔寨。
1978年12月25日,越南出动25万人民军,大举入侵柬埔寨,并在1979年1月攻克柬埔寨首都金边。柬埔寨一直是中国在亚洲的重要盟友(这里还牵涉到一个“红色高棉”的问题,此篇文章不展开),越南的这一行为无疑是等于在挑战中国的底线。
被越军俘获的柬埔寨士兵
新加坡总统李光耀在1978年11月曾在新加坡接待了邓小平的来访,两人曾就“越南如果入侵柬埔寨怎么办”这个问题进行过讨论,李光耀回忆邓小平当时的表现:
“他一脸严肃地说,越南如果侵犯柬埔寨,中国必会惩罚越南。中国势必要他们为此付出代价!”
3
1979年的年初,发生了两件大事。
一件事,是1月1日,中国和美国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另一件事,是1月29日,邓小平闪电般地访问美国。
如果当时苏联和越南的领导人足够聪明和理智,其实可以从这两件事中嗅到一丝特别的味道。
邓小平访美,当然有一系列的重要事情要和美国谈,但其中有一件重要的事,就是向时任美国总统的卡特透露“中国准备教训一下越南”的信息。
邓小平当初旋风一般的访美,让外界猜测纷纷
美国在越战中吃了很大的亏,当时不太相信中国能在这个像牛皮糖一般有韧性的国家手里讨到便宜。但中国需要的,只是美国的一个承诺:不要插手这件事——如果可以,届时让苏联也不要插手这件事。
其他的事情,中国自己来解决。
因为出兵柬埔寨,是越南当时自己主动给中国送上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越南出兵柬埔寨这一场战争,从战术上讲可以说是成功的,但从战略上讲简直糟糕透顶。从兵力上讲,他们举全国精锐之兵侵入他国,完全就不顾及中国的存在。从时间上讲,中南半岛一般在3~4月会进入雨季,不适合大规模兵团作战,他们完全可以等到2月的时候进攻柬埔寨,但他们选择在前一年的12月进攻,这等于给中国留下了3个月极佳的出兵机会。
就好比一头狼眼里只有一只兔子,奋不顾身地扑向了自己的猎物,却把自己的后背完全开放给了在一旁虎视眈眈的狮子。
又好比在牌桌上,邓小平忽然意外地瞄到了对手的底牌,面对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邓小平作为一名久经沙场的老牌手,只能做出一个选择——拍上所有筹码,一定要让对手输个倾家荡产。
1978年12月8日,邓小平任命广州军区司令员许世友上将为东线广西边防部队总指挥;1979年1月1日,再调1967年曾率友好代表团进入越南北方考察的武汉军区司令员杨得志担任西线云南边防部队总指挥。
许世友
杨得志
东、西线两大兵团全部组成完毕。
到了1979年2月中旬,从广西到云南的中越边境上,已经集结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批参战部队共7个军22个师36万人,配有参战民兵、民工70余万人,坦克、自行火炮、装甲车800余辆,各种火炮9000余门,各种车辆3万余辆。
1979年2月17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是《是可忍,孰不可忍——来自中越边境的报告》
在这个时候,哪怕越南和苏联觉察到一丝不详,也来不及了——当天凌晨,集结在广西和云南1000多公里边境线上的20多万中国人民解放军,向越南6个省11个县发动了全面进攻。
邓小平在之前接受日本媒体采访越南问题时,说过一句话:
“中国人是说话算话的。”
4
在邓小平访美期间,越南的北方防线就已经开始实施一级戒备。
但在2月17日,真的面对突然潮水一般扑来的中国军队时,越南人还是懵了。
在东线,中国军队分14路杀入越南境内,但当时越南判断中国最多打一场类似“中印边境战争”的小仗,可能只有两个师参战,所以一度发出“将入境敌人打退并杀入敌境”的荒唐指令。
但面对中国军队的强大火力,越南人渐渐慌乱起来。在此之前,越南人比当年印度人的底气还足,久经沙场的他们做出的判断是:“一个越南士兵能打30个中国士兵”。但真的打起来,他们才意识到:敢自称“世界第三军事强国”,可能是梁静茹给他们的勇气。
中国军队攻入越南境内的路线图
第一波和中国军队“刚正面”的,是越南的四个主力师。
在东线,越南的“高北师”346师和“金星师”第三师,都是战功卓著的王牌主力部队,但在中国军队的优势兵力围攻下,虽然确实做出了顽强抵抗,但基本上都被全歼,346师师长黄扁山战场失踪。
在西线,越南的345师一溃千里,除师长带小部分部队逃走外,全师崩盘。镇守越西北重镇沙巴的越军316A师,是越南最早成立的六大主力步兵师之一,但在中国149师的拼死攻击下,也几乎被打残,只能撤出阵地。
越南当时其实是准备了一批二线部队随时增援的,但看到中国军队潮水一般的攻势,二线部队愣是不敢派上去,眼睁睁地看着一线部队被一一围歼——他们也熟悉中国军队,最熟悉的就是中国人的“围点打援”。
打到1979年3月4日,在东线,中国军队突入越南境内纵深50至100公里,相继攻占高平、谅山2个省会城市,以及河广、茶灵、广和、河安、通农、石安、重庆、长定、脱浪、高禄、禄平等11座县城和同登镇。共计歼敌40671人;
3月4日,中国军队攻克谅山省委大楼
在西线,中国军队突入越南境内纵深30至80公里,攻占了黄连山省省会老街市和重镇柑塘市,以及孟康、沙巴、坝洒、封土和保胜5座县城,前出到郭参、铺楼、外波河、黄连山垭口、封土地区。共计歼敌16481人。
一个越军上士在废墟中爬出来向中国军队投降
事实上,在拿下了重镇谅山之后,红河平原已经一马平川地暴露在中国军队眼前,越南的首都河内已经无险可守。为此,河内的越南政府已经做好了搬迁准备,同时,黎笋发布了“全国总动员”,集结一切可以集结的军队,誓死保卫首都,准备拼死与中国一战。
而就在此时,中国又做了一个似乎已经成为习惯的举动——
1979年3月5日,攻入越南境内的中国军队,单方面主动撤军。
5
中国为什么要撤军?
这是必须要写的一段。因为中国当年的撤军,固然有政治舆论和国际形势方面的考虑,但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这场战争在狠狠敲打了越南的同时,也给了我们自己深刻的教训。
换句话说,我们的解放军当年在这场战争中,绝非如天兵天将一般战无不胜。
首先在装备上。
因为受到苏联援助,越军士兵当时普遍装备的是AK冲锋枪,而中国军队不少士兵还在使用56式半自动步枪。空军方面,苏联援助的米格21和米格23歼击机已是越军制式装备,而同时期中国还在使用歼6,即米格19。所以在对越战场上,中国基本上没有出动空军,因为当时的中国空军还没有全天候作战的能力。此外,受文革影响,当时中国军队的装备质量明显不高,很多坦克一打就坏,而很多炮弹干脆就是打不响。
被越军摧毁的解放军坦克
其次在军事素养上。
虽然越南说的“一个越南士兵抵得上30个中国士兵”完全是吹牛,但当时饱经战火洗礼的越南士兵,刚刚进入和平时期,战斗素养确实很高。
而反观中国军队,已经近20年没有参加过大规模战役,再加上文革十年重运动而轻训练,实事求是地说,中国士兵的战斗素养完全不能和朝鲜战争或对印边境战争时期相比。
还有一点关键的是,1965年中国军队开始取消“军衔制”,由于在军队的军服上没有军衔识别符号,指挥官都是从本单位挑选出来的,士兵只能靠脸来辨认自己的指挥官。一旦作战中指挥官阵亡,作战单位也随之解体,士兵不承认新来的陌生人是他们的军事行政长官,由此产生的混乱状态。这一点在对越战争中教训深刻。
倒在水源旁的中国士兵……
第三在军事战术上。
中国军队的高级参谋人员面临年龄老化的问题,他们虽然战功卓著,但对打一场现代战争还是准备不足。在越南战争战场上,中国军队仍然依赖队形密集的步兵,用“人海战术”冲击敌人的阵地,以精神上的勇敢作为第一要素,结果付出了巨大代价。
试图保护受伤的战友,两人均牺牲
此外,在长期的援越过程中,越南军队吸收了很多中国军队的长处,包括灵活的游击战术,“敌进我退,敌驻我扰”,频繁攻击敌人的运输线(这点在《芳华》中就有所体现,当时刘峰连队惊慌失措的状态,其实也是一种客观反映),这些战术令攻入越南境内的中国军队非常头疼,曾有人总结:“中国军队其实是在和自己的影子作战”。
试图唤醒牺牲的战友,但一切都已是徒劳……
在这样的背景下,尽管越南军队伤亡惨重,但中国军队一样付出了沉痛的代价,尤其是在战争初期,越军的顽强抵抗,造成了中国军队的重大伤——头两天中国军队的伤亡人数就达到了4000,震惊中央军委。
按照战后官方公布的数字,越南方面报军队伤亡6万人左右,平民伤亡5万人(其实其中有很多都是越南的民兵组织,这些半武装的平民在战争后期给中国军队造成很大的麻烦),而中国自报的部队伤亡人数也达到了3万(其中阵亡1万不到)。
这也是一张著名照片:我军一名侦察兵被越军俘获,在被枪杀前的瞬间
面对这样的一个情况,邓小平必须要考虑1979年3月初的越南战场形态:
在河内的周边,越南最精锐的304师、308师、312师已经完成集结,筑成了一道新的防线,而侵入柬埔寨的越南主力部队也基本回援到位。
而中国如果集结主力硬上,应该也能攻克河内,但经过综合考量,这样做的战略价值已经不大。考虑到这一战解放军也暴露出的种种问题,邓小平还是下达了撤军令。
至于黎笋立刻宣布是“越南军民经过不屈的斗争,赶走了侵略者,获得了战争的胜利”——全世界都看得明白,就随便他们怎么说了。
6
还是要说说这场战争造成的后果。
付出最惨痛代价的,无疑就是越南——这种代价,远不止战场上的损失那么简单。
在抗法和抗美战争期间,出于安全考虑,当时越南的北方政权,从胡志明到黎笋,一直都把全国战略物资储备基地大部分都建设在中越边境。即使在1978年中越分裂和敌对已经彻底公开化后,也没来得及转运多少物资——这导致中越一开战,这批基地都落在了中国人的手里。
此外,中国军队的撤军,绝不是简单地撤退。因为掌握着战场的绝对主动权,中国军队是“边撤边收”和“边撤边毁”。“收”,就是把当初中国援助越南的可以拿走的物资全部拿走,从工厂设备到农业机器,最后连铁轨都扒走了。“毁”,就是带不走的东西,统统爆破,那些公路,铁路,矿山设施,全被毁灭性破坏。
中国军队贴在越南民房墙上的告示
越南军队尾随着中国军队,追不敢追,打不敢打,最后“收复失地”,留给他们的只是一片荒废的土地。
越南的噩梦还远没有结束。
中国军队虽然撤走了,但在中越边境的战斗却没有停止。由于越南再一次在中越边境的罗家坪大山、法卡山、扣林山、老山、者阴山等地挑起事端,中越在之后的11年时间里不断爆发小规模边境冲突(其中其实也不乏中国军队主动占领争议地区的案例)。
中国方面干脆就把中越边境当成了一个“练兵场”,在各个军区先后抽调了10个集团军上中越边境“轮战”,一方面锻炼队伍,一方面实验武器。而从政治意义上来说,也是对越南保持压力,将它拖入战争的漩涡不能自拔,同时震慑苏联。
这也是一张著名的照片。这张照片摄于1984年4月28日,是我军在老山主攻阵地被拍下的。照片中的旗手叫何天华,他当时已经牺牲,但依旧死死握住手中的红旗,用冰冷之躯支撑着战旗不倒。身旁的战友在继续冲锋。
这十一年的轮战搞得越南苦不堪言。越南与中国不同,中国可以一边在边境投入少部分力量练兵,把主要精力投入国内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但越南要举全国之力防御中国再一次的“突然入侵”——邓小平一直宣称要给越南“第二次教训”,迫使越南常年在北部边境维持一支近百万人的大军。
大量的军费开支将越南国内财政预算拖得步履维艰,经济发展明显迟滞。随着苏联国力的迅速衰退,来自苏联的援助也开始杯水车薪。
时间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以中国和“四小龙”为代表,亚洲的不少国家经济开始腾飞,但越南却始终止步不前。1990年2月13日,越南以一个排的兵力突袭我老山前线阵地被击退后,就再也没有主动发起过战斗——他们实在打不动了。
1991年11月,越共zong书记(三字连一起为敏感词)杜梅和部长会议主席武文杰正式访华,两国领导人发表联合公报,宣布中越关系实现正常化。
兜兜转转,越南最终只能选择回到起点。
7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越战争的最大输家未必是越南,而是苏联。
苏联一手扶植了越南,却也给自己和小弟都挖了一个大坑。面对中国军队大举攻入自己的盟友境内,苏联除了抗议之外,无法做出任何实质性的举动。
不是苏联不想救越南,而是中国实在太剽悍:一方面,邓小平命令中苏边境的中国军队进入高度戒备,时刻警戒;另一方面,中国可以随意出动全国1/10的兵力教训越南,但苏联却做不到可以随意出兵教训中国——事实上,苏联拿出全国1/2的兵力去进攻中国都没有把握,而且完全得不偿失。
苏联“畏缩”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自己在社会主义阵营中的威信全失。因为“小弟”们都会想:噢!原来说好的要罩着我们的话,全是假的啊!
首先“叛逃”的就是埃及。就在中国从越南全面撤军之后10天,埃及总统萨达特就宣布和以色列全面和解,开始接受美国的经济援助,彻底脱离了苏联(当然也脱离了阿拉伯世界)。
埃及强人萨达特,后来在国内的阅兵仪式上被枪杀于主席台
然后效仿的就是阿富汗。1979年9月,阿富汗政府内亲美的阿明推翻了亲苏掌权的塔拉基。苏联随即悍然出动10万大军入侵阿富汗——这被不少人认为是对于“中越战争”中丢失脸面的一种补偿。但由此,苏联也开始陷入了阿富汗战争的泥潭。
除了阿富汗,越南在之后的十年也不断地在消耗苏联的财力。
由于越南北部的基础设施被中国军队撤退时摧毁殆尽,不得不需要大量的苏联援助。在高峰时期,苏联对越南的援助折算金额高达每天200万美元——从某种意义上说,在中越战争后的十年时间里,中国一直通过和越南“轮战”,在给苏联“放血”。
大量的财政负担造成了苏联国力的迅速衰退,在西亚,在非洲,尤其在东欧,苏联阵营中的国家开始越来越动荡,直到最后东欧巨变,苏联解体。
曾有一种观点:苏联解体的原因如果要追根溯源的话,1979年的中越战争可以成为一个伏笔。
8
最后再来说说中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一共有过四次战争,分别是朝鲜战争,对印自卫反击战,中苏珍宝岛冲突,以及对越自卫反击战。这四场战争中,前三场可以说都是被迫还击,唯有对越自卫反击战,虽然有一个“自卫反击”的名头,却是中国军队第一次一上来主动越过两国公认边境线,攻入对方国境(对印度一开始还只是在争议地区打)。
黎笋与邓小平
这一场战争虽然是以中国的胜利而告终,但也让中国军队得到了惨痛的教训。在这场战争后,中国军队开始了包括恢复“军衔制”在内的从上而下的大整顿,军队开始正式迈向现代化——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越南军队已经完全在中国军队面前讨不到任何便宜了。
当然,这场战争在当时中国的国内政治较量中还有一些特殊的意义,这里就不展开了。
总而言之,1979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如果从战争本身来讲,未必会在世界战争史上留下一席之地。
但是,它对迄今为止的世界格局影响,可能比当初人们认为的要大得多。
【馒头说】
我是上周去电影院看的《芳华》。
在看的过程中,我后面一排的一对中年夫妇,一直在“咯咯咯”笑个不停——大概是因为他们觉得是冯小刚导演的电影,所以应该配合地笑一下吧。
但是,电影进入后半段后,他们一直还在笑,我就有点搞不明白了。尤其是刘峰、何小萍去对越自卫反击战的烈士陵园,何小萍说带了果丹皮给那个当年被烧伤的16岁小战士,说“他说他从来不知道什么是果丹皮”——后面的两位嗤笑出声。
我实在搞不明白,笑点究竟在哪里。
这场中国对越南发起的自卫反击战,可以说是一场完胜,但我们在背后也付出了沉痛的代价——尤其是,那些在战争中付出自己生命的中国军人。
上世纪的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其实我们都可以想一想,那是什么样的时代——那是开始改革开放的时代,那是恢复高考的时代,那是可以凭借勤劳致富的时代,那是可以按劳分配的时代,那是可以改变一代人命运的时代。
而那些芳华正茂,正是大有可为的子弟兵们,把自己最美好的年华,乃至生命,奉献在了边疆,奉献给了国家。
等到他们退伍——尽管他们可能比已经魂归沙场的战友幸运——中国第一次可以改变阶层和命运的时机已经过去了。
他们可能只能重温一遍《高山下的花环》,或者吟唱一首《血染的风采》。
《芳华》中刘峰后来的遭遇,很残酷,但也折射了一部分的现实。
对越自卫反击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至今的最后一次战争。
但愿将永远是最后一次。
感谢关注微信公众号 馒头说 mantoutalk,今天是冬至,愿他们的英灵安息,愿世界和平。
我的新书《历史的温度》,在当当、京东、亚马逊和淘宝各大平台有售,点击文末左下角“阅读原文”可以直达。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