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砖 X CAFA | 讲座回顾】如果你错过了埃利亚松的讲座现场,这份完整回顾请收好!
在埃利亚松此次到访中国的短短几天时间里,从北京到香港,整个艺术圈都为之沸腾。展览开幕期间,埃利亚松在中国高校首次开讲《意识参与的能量》更是盛况空前。如果你错过了埃利亚松的讲座现场,这份完整回顾将带你走进埃利亚松的艺术!
3月25日,艺术家奥拉维尔·埃利亚松讲座《意识参与的能量》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报告厅举行,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邱志杰教授抱恙出席并担任主持。埃利亚松深入解析了其艺术创作中的互动性、沉浸式体验及空间创造等重要理念和代表作品,并拓展至和我们切身相关的能源、气候、权利和公民社会等议题,及公众参与、分享行动所创造的社会能量。
讲座现场
主持人邱志杰首先表示,奥拉维尔·埃利亚松融合了对形式和自身的深入挖掘以及对社会、人生等普世议题的外向关注,这对中国当代艺术和美院学生可以带来巨大的启发。他对几何、数学的美有非常深入的研究,也深入研究了材质和结构,并把人和环境的关系、环保的议题,乃至于人类心理的议题非常好地结合起来,是非常少见的能把深入课题化的思索和人性的关怀融合在一起的艺术家。他还把个人感性的深入关注和团队协作完美的融合起来,他的工作室由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组成,除个人项目,还有非常多的公众性的社会项目。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u0614r642p7&width=500&height=375&auto=0
讲座全程视频
以下为讲座内容精选节录。
艺术作品与观看,两场旅途和宏大网络
艺术的创作是一段旅程,你的一个想法,变成了一种行动,穿越时间、走过空间,最终变成了一个物理的存在,最终变成一件作品。
从观众的角度,他们也走过了一段旅程;他可能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预期,有自己的政治观念,也许生活可能非常困顿,也可能非常富裕。无论如何,观众和艺术作者一同走过了一段旅程。
讲座现场
作为艺术家,我们能看到观者在走向我们的艺术作品,和我们的艺术产生了一次相逢,我们希望观展的体验是非常良好的。我希望观众能够找到这样一种体验,在他观看艺术作品时,感到心中无法诉诸语言的感受,被这件作品给予了语言、时间和颜色。实际上,有的时候是我们在观看艺术品,有的时候我们感觉艺术品也在回头观看着我们,它在帮助我说出来内心深处的感觉,某种程度它赋予了我权利和力量,让我的感情得以宣泄。
如果一件艺术作品真正地倾听一个观者的声音,观者就会感觉到他没有被教授、被控制去说什么、去做什么,而是被倾听,展示内心真实的感受。因此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当走进一场艺术展的时候,观者能够感觉到被邀请去共同创作一件艺术品,你也成为了艺术家,你也成为了艺术的一部分。
实际上,这样的旅途不止两场。比如,艺术机构也是经历了很多的变迁和变革的。同样,艺术品产生的社区也在不断的改变,小而言之周围的小区,也可能是城市、国家,乃至全球的气候这些都在不断演变。所以,这一切都是一个由不同旅程交织起来的网络,实际上,我们并不是创作一件原地不动的艺术品,而是一个宏大的网络,我们所有人都不是在这个网络以外的,我们所有人都是局内人。我们所有人做的一切都是宏大网络一部分,去影响、去改变世界,哪怕我们一句话没有说,我们也是在说一些东西。
去物质化的互动“建筑”:《聚合彩虹》和《彩虹全景》
《聚合彩虹》Rainbow assembly,2016,红砖美术馆展览现场,摄影:邢宇
《聚合彩虹》现在正在红砖美术馆展示,如果走在一个合适的位置或者角度,你会发现空中出现了彩虹。当我们真正看这个作品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我们不断的移动,这个彩虹会跟着我们移动,我们把眼睛闭上,彩虹就消失了。
某种程度,我们的眼睛就是这件作品的合作生产者,几个人在不同的地方看《聚合彩虹》,每个人看到的是他们独有的彩虹,是不一样的彩虹。这件作品能够让人们动起来,让人们产生身体动作,去体验艺术不同的效果,这样的空间就是所有人参与共同建构的。
我想探讨的是一种建筑的去物质化,每个人走入其中,由灯、光、颜色和水产生了一个只在那个瞬间存在的建筑物。也许在未来,不是建筑去命令我们,而是建筑让我们可以和它商量,建筑是可以柔软的,有的时候柔软反而就是强大。
《彩虹全景》Your Rainbow Panorama,2011,丹麦阿罗斯奥胡斯美术馆
这是另外一件作品《彩虹全景》,这是一个你可以走进去的雕塑作品,位于丹麦的阿罗斯奥胡斯美术馆屋顶。这件作品想尽量创造流动的体验,所以没有使用任何梁柱结构。我们看到这是一个光带,有不同的颜色,如果你站在一个看到外面都是红色的地方,说明你在一个红色的光带;要看到不同的颜色,你必须要走动。
沉浸式空间作品、观者移动与空间创造
《气候项目》The weather project,2003,英国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
这个作品名叫《气候项目》,是一个沉浸式的空间作品。天气是我们所有人都分享的,没有人真正控制或者拥有天气,这是2003年在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进行的展览。我想提供的是一个舒适的、人们愿意待的友好空间。
在这个空间里,人们可以重新考量自己与自己、自己与博物馆之间的社会契约。我们一般去美术馆和博物馆观展的时候,有一些不言而喻的规则,我们要站着,我们和作品有距离,我们说话要小声。当我们以为没有规则的时候,实际上规则是一直存在的,我们想做的事情是去重新思考是不是可以改变一些方式。
《气候项目》The weather project,2003,英国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
这些观众在这个空间里很自然地躺下和坐下,作品究竟满足了他们怎样的情感需求呢?每个人不一样,有的开始冥思、沉静,有的开始练瑜珈,有的人很恐慌,像看到原子弹爆炸以后的末日景象。但是这些人安静的共处在一个空间里,尽管他们的想法不一样,但是可以和而不同。他们可以在一个社区里成为其中的一员,同时保持各自的性格和观点。
《河床》Riverbed,2014,丹麦哥本哈根路易斯安那现代艺术博物馆
这是丹麦的路易斯安那美术馆展出的作品《河床》。红砖美术馆的馆长闫士杰先生创建红砖美术馆也受到了这个美术馆的灵感和影响。这个作品通过集装箱把我的家乡冰岛的河床、石头还有水整个空运到了丹麦。
它看起来像是一幅山水画。我想表现的是干枯的河床,在雨季过后,所有的水都干涸了,所有的鸟儿都飞走了,所有的植物都枯萎了,这个时候好像留下了一片空白的空间,这个空间意味着什么呢?这就是我要展示的东西,我把石块、河床从冰岛运到了丹麦,重新把水放置进去,让人们重新思考和想象。6个月之前水在我头顶这个高度,现在在脚下,中间经历了什么,这是我想表达和表现的东西。
《未思之思图志》Map for unthought thoughts,2014,红砖美术馆展览现场,摄影:邢宇
这件作品叫做《未思之思图志》,现在正在红砖美术馆展出。当人们一开始看见我这个玻璃幕墙上面自己影子的时候,人们会动一动看自己在玻璃幕墙上是什么样子的。你会发现很多时候你并不是是观者,你所看到的是你的影子,是玻璃幕墙中的你自己,实际上你成了一件雕塑品,实际你的影子和这个墙变成了那个积极运动的部分,而你自己反而成为了消极的不动的部分。
《声音银河》Your sound galaxy,2012,红砖美术馆展览现场,摄影:邢宇
《声音银河》这件作品也阐释了我创作的核心理念,关于观者的运动参与空间的创造。我们看到,好像这一面有很多玻璃球组成的银河。所有这一切关于我们参与的意义,当我们仰望星辰的时候,有的人认为星星和我毫无关系,有的人觉得我在星座上面看到了我的未来。
《盲亭》The blind pavilion,2003,红砖美术馆展览现场,摄影:邢宇
这件作品叫做《盲亭》,现在放置于红砖美术馆的庭院中,它是一件由玻璃、水晶和钢铁结构构成的装置作品。我们会运用光和太阳进行共同的艺术创作。有的玻璃是黑色的,有的玻璃是透明的,你越走向整个装置的中心点,黑色的玻璃就越多。你站在最中心点的时候,你周围全是黑的,这就是为什么叫《盲亭》,因为你什么都看不见。这也意味着从一个哲学的抽象意义上,我们人的一生努力走向世界的中心,走向中心的时候,我们忘记了我们要做什么,这就是作品诗意的含义。
在镜子被发明之前,文艺复兴之前,欧洲人照镜子的时候不是照镜子,他们照自己是黑白两色的容貌,他们用的是黑曜石玻璃。我们朝着黑曜石玻璃走向庭院的时候,其实是走向了自己的未来,而这个黑曜石走向我们的过去,我们的未来和过去通过黑曜石相逢了。
走向公共空间
《绿河》Green river,瑞典斯德哥尔摩,2000
这是我的一件作品公共空间的作品《绿河》,有时候我会做这样的作品,为不同组织伸张他们的声音。把一些对环境无害的环保的颜料倾倒在河流当中,河流自己的流向会携带这个颜料,自然而然绘制成这样一件作品。
《纽约瀑布》The New York City Waterfalls,2008
这是我在纽约市创作的作品《纽约瀑布》。我通过一个泵把水抽到脚手架上去,像一个瀑布倾倒下来。瀑布是整个西方艺术里面很常见的主题。无论任何的瀑布他向下落的时候速度是一样,但如果是一个很小的瀑布,我们感觉水落下的速度很快;如果大瀑布与我们离得很远,我们会感觉这个水落的很慢。某种程度我个人的大小、体积和高度和这个空间的大小产生了一个关系,我实际上成为了这个空间的一部分。这个作品是关于水、时间和空间,关于我们在这个世界中的角色,关于我们如何去影响我们周围的环境,或者我们是否做选择不去影响周围的环境。
《冰钟》Ice Watch,2015,法国巴黎先贤祠
我们现在生活在大的气候危机当中,地球变暖问题变得非常严重。我想通过一件艺术作品在公共空间里面提出这个问题。我从北极格陵兰岛上面挖取12块大的冰川,这些冰川每一块超过2万年的历史,把它们放到巴黎的中心广场上,街上的行人可以触摸、感知冰川。其实气候变暖、冰川融化在电视上、网络上、科学论文里面被人们无数次探讨过,在这里人们可以用自己的手、眼睛、鼻子感知什么是气侯变暖。
这个作品的题目《Ice Watch(冰钟)》有双重意义,一方面我们好像观看这些冰,同时也是一个块手表,因为有12块冰,代表12个时针的指向。当我们从远处看的时候感觉很简单,这是冰,你真正摸它的时候感觉好凉,我们把自己的大脑和手,或者我们自己的感知和行动的一个器官连接在了一起。
我们看到一些孩子,实际上很可能在未来,他们会受到影响。我们这一代对于气候不作为、对气侯的伤害,会使他们的生活非常艰难。我思考的是我的作品怎么样和年轻一代产生联系,怎么样教授他们一些知识,如何倾听他们的声音。
这是我们另外一个教育的体验的实践,这是我在德国柏林的工作室。我带着我的学生们走向德国柏林街头,我们希望能够通过一些行动进行一种教育实践。我们让所有人举着一面镜子在头顶上,看着头顶通过镜子的折射给自己导向,脚底下去走,还要走对地方,这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同时也非常有意义。
我们也会随机地以一种现场临时发挥的形式把人们组织起来,我们想去尝试通过这种临时自发的现场对于群体的组织能不能产生艺术性的东西,产生艺术创造,我想的想法就是,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一群人都可以创造艺术。
这也是一个公共项目,在街头,我们用大量乐高积木,让这些孩子们自己去构建自己的城市。这个作品实际上非常难完成,这些彼此不认识的街头行人,他们如何一起去构建一个城市呢?一开始他们产生了一些矛盾,我想要这样,你想要那样,逐渐的他们现场生发了一些规则和原则,这个地方应该放一个学校,这地方应该有一个街道等等。最终我们发现这个世界存在一种空间和公民社会的可能性,我们通过这样在一个公共空间里面,所有不认识的人一起合作,我们可以彼此学习。
接下来我讲讲我在威尼斯双年展上做的一件作品。气侯变暖可能是我们共同面对最大的危机,也许有一个几乎跟这个一样大的危机,就是我们现在难民问题。在欧洲,过去两三年间有史无前例的数量的难民涌入,而欧洲作为一个整体,我觉得完全没有成功的应对。
“小太阳 Little Sun”公益计划,2012年至今
我们当时做了这样一个实验,我们希望在这个城市的不同角落去布置一些教育的空间,我希望我的艺术团队可以和科学家、社会科学家和城市设计师一起去合作,把这种空间变成教育的空间,能够让难民和我们当地的居民产生更好的融合。
我想问自己一个问题,我们作为艺术家是不是应该走出我们自己的舒适空间,走出美术馆、博物馆、画廊,走向街头,走向公共空间,走向真正存在的文化之中进行创作。我想也许这些软文化比一切更加强大,在这一切中间才是公民社会的精髓所在。
我有解决难民问题和气侯问题的想法,于是制作了这钟小太阳。我所做的就是,电池板伸出来的时候好像收割太阳能,收割能源。我在德国柏林收割了一些阳光,把它点亮,这就是我们在北京能够看到的德国柏林的阳光。
这就是一种关于气候的公平,因为在这个世界上现在还有七分之一的人是没有电能的,无法使用电,生活完全要靠烧汽油、木炭和柴来解决生活问题,这些会造成进一步的气候污染。
小太阳项目是一个社会企业项目,我们在埃塞俄比亚当地的一个城市,让当地人制作小太阳。我们能够通过这种方式让没有电能的地区使用太阳能的小太阳。我想做的就是要从文化中进行学习,让所有照片里面的孩子都能够有电能,能够接受教育,在未来更加不可能化身为难民走入世界其他的地方。一切让气侯问题、能源问题变得触手可及,变得具体。什么是能源问题,当你握着小太阳的时候是非常具体的。
“小太阳 Little Sun”公益计划,2012年至今
现在非洲在投放使用的小太阳已经有40万个,我们经过统计,每一个使用小太阳的家庭一周少花1美元在汽油上,我们如果把它乘以整个非洲总人口,实际上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数字。这些关于如何让权利变得去中心化,如果把40万个小太阳使用5年,在非洲更多的地方进行推广,可能我们所减少的在汽油上的花费,就是现在正在由中东驶往非洲巨大油轮上的汽油。
艺术界、文艺界、文化界的人实际是有很大的能量和能力,我们有很多技能,我们可以做一些改变。我今天讲了很多关于我的艺术作品,从一些比较普通的、世俗意义的艺术作品到了我行动。我提醒大家,我们去红砖美术馆会看到我很多的作品,也不要孤立看待它们。这些作品仍然是关于这个大的世界的,关于我们的能源、气候、权利和公民社会。在未来,所有人一定要彼此合作,所有人一定要知道,我们只有携起手来共同去应对我们共同分享世界的问题,我们才是强大的。
作为红砖美术馆“道隐无名”展览的一项学术研究项目,“埃利亚松文献区”已经启动,并将于5月18日对外开放。在埃利亚松此次到访中国的短短几天时间里,从北京到香港,整个艺术圈都为之沸腾,相信埃利亚松和他的大展所引爆的艺术热潮将会燃烧整个夏天!
3月25日,埃利亚松在红砖为文献区做准备
正在展出
奥拉维尔·埃利亚松:道隐无名
2018.3.25 - 8.12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直达展览购票链接
➕🌈关注红砖美术馆微博,参与红砖粉丝活动,即有机会获得“道隐无名”展览门票,更多福利🌞🕶️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