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元勋,这位百岁交大人与党同向同行!
他海外深造,心系祖国
毅然回国实践“工业救国”的梦想
他承担中国第一枚探空火箭的研制
主持“长征一号”总体方案的论证和设计
研制出我国首个返回式卫星
他是1999年国家颁授的
23位“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中
年纪最大的一位
他是交大人,三尺讲台任教十载
7月26日,是他100岁生日
他就是王希季院士
母校关怀 诚挚祝福
昨天(7月26日),“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我校校友王希季院士百岁生日。上海交大党委书记杨振斌、 校长林忠钦致贺信祝福,黄震院士赴京参加王希季院士百岁华诞座谈会并代表全体师生医护员工和广大校友为他送上最美好的祝愿。王希季院士因为身体原因不能亲临现场,特意录制了一段视频,他希望早日出院继续与大家并肩奋斗。
王希季院士是“两弹一星”精神的重要孕育者和忠诚践行者。他不懈奋斗的人生历程彰显了矢志不渝的报国之志和对党的无限忠诚,他以“求真务实、努力拼搏、敢为人先、与日俱进”的交大精神为我国的空间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王希季院士1955年至1965年先后任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教授,涡轮机研究室主任和工程力学系副主任。王希季学长始终关心并支持母校发展,担任上海交通大学北京校友会名誉会长,并于2011年获上海交通大学“杰出校友终身成就奖”。
一同回顾王希季院士的峥嵘岁月
铭记和弘扬历久弥新的航天精神
学成归国,肩负重任
1938年,17岁的王希季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西南联大机械系,1942年毕业后,正值挽救民族危亡的抗日战争最艰苦之际,他凭借 “工业救国”的信念于1947年考取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动力及燃料专业。新中国成立后,王希季毅然回到祖国,投身到新中国的建设之中。
1950年王希季从美国乘坐“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轮
返回中国时在船上留影
1958年5月,在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毛泽东主席以中华民族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气魄发出号召: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1958年11月,时任交通大学工程力学系副主任的王希季被任命为中国第一枚探空火箭"T-7M"项目的技术负责人。
1958年至1970年的12年漫长岁月中,作为“长征一号”的研制专家,王希季投身“东方红一号”卫星项目,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王希季对“长征一号”的研制贡献鲜为人知,甚至连妻子、儿女都不知道他在从事什么工作。
攻坚克难,自力更生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没有火箭方面的专业知识,没有技术资料,没有任何国际援助,王希季手下带领的只是一批缺乏技术背景,平均年龄只有21岁的年轻人。
缺乏技术,他找来资料自己先学,再给年轻人讲课,自嘲为“现学现卖”;经费不足,将火箭发动机推进剂供应系统的试验设备安装在厕所隔出来的小天井里,把废碉堡改造成了试车台;用电动和手摇计算器进行弹道计算,算一条就要45天,计算纸摞得半人高。3个月后,王希季和他的团队成功发射了中国第一枚探空火箭 “T-7M”。虽然距离只有短短的8公里,却成为王希季一生中最为重要的一次成功。
卫星飞天,唱响《东方红》
1965年,王希季被任命为七机部第八设计院总工程师,并接受了主持中国第一枚运载火箭“长征一号”的研制工作,承担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型号设计任务。他创造性地提出一个以中程液体推进剂导弹为第一级和第二级,研制一个固体推进剂火箭作为第三级的运载火箭方案。
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长征一号” 在酒泉点火升空把“东方红一号”送入太空时,王希季,这位火箭设计者的心紧张得抨抨直跳,21时50分,国家广播事业局报告收到卫星播送的《东方红》乐曲,举国欢庆,《东方红》乐曲响彻寰宇,当收音机里传出《东方红》那清晰、优美,仿佛来自天国的乐曲声时,王希季痛痛快快哭了一场。
“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宣告了一个东方航天大国的崛起。“东方红一号”卫星也与核弹、导弹一起,被誉为“两弹一星”,成为中华民族科技强国战略的重要标志,载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史册。
由于在“东方红一号”卫星和返回式卫星研制中的突出贡献,王希季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并两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和一次一等奖。
1999年9月18日,屠守锷、杨嘉墀、黄纬禄、
任新民、王希季、孙家栋(从左至右)六位院士
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后,
在人民大会堂外合影留念
航天征程,永不止步
在攀登航天高峰的道路上,王希季的脚步从未停歇。1975年,他研制的我国第一个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使我国成为继美国、苏联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这背后是王希季和他的团队无怨无悔的付出。仅返回式卫星的回收系统,就经过了58次空投试验。为寻找实验火箭的箭头,王希季在荒凉大沙漠中风餐露宿,历尽艰辛,但他从无怨言。
上世纪80年代,我国先后成功发射8颗返回式卫星,其中有6颗是王希季负责研制的;1987年,王希季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并开始了对中国空间技术更加深入的探索和研究,他主编并参加写著的《航天器进入与返回技术》、《载人空间站与空间基地》相继出版。耄耋之年的王希季依旧每天上班,认真研读“十三五规划”,关心“中国制造2025”,积极思考互联网时代航天如何服务国防、服务经济、服务民生。
20世纪90年代,王希季在卫星总装现场
20世纪90年代,王希季与任新民(右)、梁思礼(左)
一起讨论工作
饮水思源,赤子情深
作为校友典范, 2011年,王希季院士被授予 “杰出校友终身成就奖”。获此殊荣,王希季感谢之余,表示自己所取得的成就得益于上海交大深厚的学风。
2011年3月,时任校党委书记马德秀赴京
为王希季院士颁发“杰出校友终身成就奖”
2015年2月,时任校党委书记姜斯宪看望王希季院士
2017年1月,时任校长张杰看望王希季院士
2017年6月,林忠钦校长看望王希季院士
2021年2月,校党委书记杨振斌、校长林忠钦录制了贺岁短视频,向王希季院士致以新春佳节的美好祝愿
王希季院士对学校有着深厚感情,晚年的他,对在交大的工作情况依旧记忆犹新,并时刻关心学校发展。同时,他也对交大寄予着殷切期望。他曾说,希望交大可以“早日实现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宏愿,为祖国的教育和科技发展贡献最大力量”。
202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五十周年,习近平总书记给参与“东方红一号”任务的老科学家回信,抬头写的是“孙家栋、王希季等老同志们:”。祖国没有忘记您,人民更不会忘记您。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官微
由上海交大校友总会办公室整理提供
编辑:王鑫伟 王胜萍 陈方玺 李欣慧
责任编辑:金雪
阅读
1. 上海交通大学2021年录取通知书发放进度表(7月24日)
5. @新交大人,请尽快下载上海交大2021级本科新生入学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