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两会,北京这些中小学名校长都说了啥 | 声音
助力教师专业化发展、全面加强中小学人格教育、推动家校合作专业化进程、提升幼儿教师专业素养、提高特殊教育教师待遇......
今年全国两会上,多位来自北京基础教育领域的全国政协委员带去了他们的提案和建议建言,以及他们对于当前教育发展的专业思考。
“京城教育圈”今天和圈友分享5位北京中小学名校长、名园长在今年全国两会上的精彩观点,一起来了解一下——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四中校长马景林:
教师专业化问题解决了,
很多一线教育问题也将迎刃而解
“我这次上会带来了一个关于教师专业化发展方面的提案,如果能够很好的解决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问题,对于解决很多教育一线出现的问题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四中校长马景林介绍,目前教育界关于教师专业化究竟应该涵盖哪些方面的内容并不清晰,对于教师专业化的未来发展方向更是不太明确,建议应该由相关行政机关和教育研究部门,共同就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涵、实现路径等构建一套专业的体系。
马景林在对提案进行调研时发现,目前教师的专业化程度还不够,“古今中外有很多教育的理念,我们一线的老师对于自己的专业化提升也有意识,但是目前确实没有理论支撑。提这个建议就是希望能有一套专业系统的理念来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马景林认为,比如在这套体系里可以明确教师专业化将包含哪些内容和学科,明确老师应该拥有什么样的知识和技巧等,“这样一个体系,可以让中小学教师明确该去学习什么,掌握什么样的技巧,这个体系的建设,对于基础教育的发展会大有裨益。”
而且,教师专业化的问题解决了,很多一线的教育问题也会随之容易解决。教师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也会令教师职业更有吸引力,让更多优秀人才进入到这个领域。
马景林表示,明确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核心内容实际上是教师教育理论体系的建立,这个过程一定困难重重,不会一蹴而就,更不会尽善尽美。但这件事对于教师职业,对于我们教育工作的发展都是必要的。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十二中校长李有毅:
人格教育应贯穿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十二中校长李有毅今年上会带来了一份关于中小学全面深入施行人格教育的提案,“研究与实践证明,教育可以在发展和改善人格上发挥关键作用。所谓人格教育,是指运用教育的理论与方法,对青少年学生的人格发展施加积极影响,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教育活动及其过程”,在准备提案的相关调研中李有毅发现,我国大量存在着对学生人格教育的忽视和缺失,而学生创造力和创新力正是蕴藏于其独特的人格中,来源于其人格的有效发展,“我们在教育上作出积极的改变已经刻不容缓,应该全面深入地施行人格教育。”
对此,李有毅建议应抓住中小学关键阶段进行人格教育。心理学相关研究表明,人格特征主要发展于童年和青少年时期,可见在中小学阶段实施人格教育在学生人格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要把人格教育素养纳入教师能力框架,采用有效方法进行评估和考核,能够引导教师在人格教育上不断探索和创新,最终把人格教育落到实处。而且,人格教育应贯穿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人格教育要与中小学生的生涯指导密切结合,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力,并在人生发展道路上尽早尝试、确定个人发展和社会需要之间的“均衡点”。
另外,进行人格教育要保护学校的人格教育创新。人格教育在我国虽也有大量研究和实践,但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人格本身具有千差万别的多样性,保护学校人格教育创新,有助于形成创新的教育环境,为实现培养创造性劳动者的新时代目标创造条件。
全国政协委员、史家教育集团总校长王欢:
鼓励中小学创设亲子特色校本课程
今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史家教育集团总校长王欢专门带来了一份以特色亲子教育撬动家校合作专业化进程的提案,“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如何各方联动、多点合力办好教育事业,特别是加强家校共育,是新时代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研究的课题”,当前社会处于转型期,教育处于转型期,家校关系面临多重影响,“家校合育偏离、家校信任危机甚至校闹事件不时见诸报端。”
分析导致家校关系形势严峻的原因,王欢认为,首先家庭与学校在共育观念中存在认知差异,其次家庭与学校在共育实践中存在结构缺失,“当前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大多局限于外在形式的开放日、作业展览等,较少触及深层结构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活动。”而全面开展的家校共育工作应是一种多层面、多渠道、多时态的制度性合作,而不仅仅是简单的在家完成学生学习辅导。“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王欢表示,只有让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两条腿真正协调统一起来,才能让孩子在生命成长中迈开双脚、快乐奔翔。
王欢建议,应鼓励中小学创设亲子特色校本课程,组织力量调研我国中小学亲子特色校本课程实施情况,深入总结相关经验,特别是基于一些学校的“妈妈读书会”“爸爸运动队”等亲子特色校本课程的实践成果,制定并实施中小学创设亲子特色校本课程的鼓励性政策,并积极推动形成以亲子特色校本课程促进家校共育的社会舆论氛围。另外,还应引导中小学构建亲子教育资源平台,由政府部门在调研基础上制定指导意见,汇集不同行业的专家型家长,为丰富亲子课程形式生发智慧,并依托亲子教育资源平台,让家长与教师一起撬动家校合作的专业化进程,为学生健康快乐成长创造良好条件。
全国政协委员、北海幼儿园园长柳茹:
加强幼师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体系建设
“目前,幼儿教师培养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理论与实践脱钩、统筹不够、覆盖面不全、培养出现断层等现象,需要引起我们的深入思考与持续关注。”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北海幼儿园园长柳茹今年的提案,关注的是如何加强幼师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体系建设。
柳茹建议,幼儿教师专业素养的可持续提升,要从三个方面着力:
第一,政府出台政策保障,推进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的落实。一方面,完善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建设,深入贯彻协同育人教育理念,构建“政—校—园”联动机制,通过政策、资金、编制等方面的统筹,有效支持“学习—实践—再学习”的终身培养模式的建立,鼓励大专院校和幼儿园通过双向挂职、互助学习、双导师制等多种举措,实现教师培养的纵向贯通和横向联合。另一方面,在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的基础上,加强对教师培养一体化的督导与评价,把人才培养成效作为考核教育行政部门、高校及园所的重要指标,真正把人才培养落到实处。
第二,构建一体化培养课程体系,实现职前职后教师培养的有机衔接。建构一体化课程体系,把终身发展理念贯穿到整个课程系统中,明确各阶段教师培养目标,完善教师学习内容体系,使课程设置更加科学、合理;创新教师培养模式,科学制定培养方案,整合地区、学校、幼儿园教育资源,切实解决教师培养的实效性问题。同时,课程体系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满足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此外,建议构建幼儿教师一体化培养线上平台,以全方位、多形式、广覆盖的教师培养与培训渠道,构建“专家—教师—学生”三位一体的学习共同体,实现职前职后教师发展的无缝对接。
第三,多渠道保障教师培养培训全覆盖,支持每名幼儿教师获得专业发展。要让每一名幼儿教师都能获得公平而有质量的培训机会,支持不同类型、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的幼儿教师都能获得专业的提升,特别是要保障非在编幼儿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合法权益。政府、大专院校、培训机构、幼儿园要联动,共同为广大幼儿教师营造公平、和谐的继续教育环境氛围,支持每一名幼儿教师都能通过终身的学习和培训获得专业素养的可持续提升。
全国政协委员、东城区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周晔:
提高特教津贴比例,提高特殊教育教师待遇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东城区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周晔表示,相比于普通教育,特教的现状是发展仍比较滞后,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的专业性、独特性和复杂性日益凸显,但是一线教师的基础性待遇仍然停留在较低水平。特殊教育师资队伍数量和质量的现状,远不能满足广大残疾儿童少年学习、康复和教育的需求。
周晔在提案建议,应修订早已不合时宜的特教津贴执行标准,结合目前社会整体经济状况,参照部分优势地区的执行情况,将特教津贴比例数调至25%或30%,提高特殊教育教师待遇,同时建议特教津贴按照在特教岗位工作时间年限按比例带入退休工资。
关于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周晔建议应加强大专院校特殊教育专业的设置,增加招生数,提高办学层次;同时在师范院校或综合性院校开设特殊教育专业,扩大培养数量;普通师范院校和综合院校的师范专业都要开设特殊教育的专业课程,并作为必修课;以及将特殊教育专业招生调整为提前志愿录取批次,优化生源质量;并探索推进特殊教育教师的定向培养机制,加强支持保障,着力培养特教教师。
周晔还表示,此次上会还将就特教的标准化办学提交一份提案。“希望国家能够出台特教学校师生比的统一标准,让我们的特教孩子们享受到更人性化的教育。”
编辑 | 江远
声明| 顺序不分先后
内容来源 | 北京晚报、中国教育新闻网、东教印象等;“京城教育圈”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