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最美高校”美在哪?厦大特色体现在哪?“双一流”怎么建?校长张荣接受《瞭望》专访!

厦门大学 2020-08-21

◇厦大在近百年发展历程中,始终与国家发展和民族进步同向同行。“四种精神”渗透在每一个厦大人的血液里,成为精神引领。

◇作为地处经济特区的大学,厦大有明显的区位优势,那就是“三海”优势。

◇学校已明确了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三步走”战略,即到建校百年(2021年),全面建成世界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到2035年左右,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到新中国成立百年之际,跃居世界一流大学前列。

与世界文化遗产鼓浪屿隔海相望、被誉为“中国最美大学”之一的厦门大学,1921年由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创办,也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由华侨创办的大学。秉承“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校训精神,厦大一直把对真善美的追求、欣赏和塑造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百年来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我们应当如何来完成这一使命,又怎样走向一流,这是新时代必须要回答好的问题。”校长张荣日前接受《瞭望》新闻周刊专访时表示,走过近百年历程的厦大,始终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厦大也必将担负起自身的使命职责,不忘初心,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更多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接下来

让小夏带你走近这场访谈

探索我厦“最美”的秘密




“最美高校” 美在“灵魂”



《瞭望》:厦门大学是中国“最美高校”之一,请谈谈你眼中的厦大。    


张荣:我个人的感受是,厦大之美,不仅美在环境,更美在她的“灵魂”。这是一所有积淀、有特色、有活力、有温度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每所大学都有自己鲜明而又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精神特质,这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所在。厦大在其近百年发展历程中,始终与国家发展和民族进步同向同行。陈嘉庚先生的爱国精神、以罗扬才烈士为代表的革命精神、以萨本栋校长为代表的艰苦办学的自强精神、以王亚南校长和陈景润先生为代表的科学精神,这“四种精神”,深深渗透在每一个厦大人的血液里,成为我们的精神引领。

    

我到厦大工作两年多了。以这两年的所见所闻,都感受到厦大独特的文化品格,可以用四个词概括——    

一是感恩厦大的发展历史就是一部感恩前行的历史、一部用知识的力量改变国家命运和时代命运的历史。    

我在走访校友时发现,陈嘉庚先生倾资办学的壮举感染着每一位校友,并教会了他们如何学会感恩,不仅是对陈嘉庚先生的感恩,也是对家人、老师、学校的感恩,更是对社会、国家、民族的感恩。感恩成为厦大人非常重要的文化品格,是厦大人爱国精神的重要思想基础。    

二是开放厦大创办伊始就带有陈嘉庚先生中外视野交融的开放基因。    

目前,学校拥有各类外籍教师400多位。厦大还是中国高校中对外交流合作最为活跃的学校之一。通过G50计划,学校已经与50所世界前200强的大学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去年,厦大发起成立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境外30多所著名高校和境内30多所高校共同搭建了新的合作平台。    

三是创新来到厦大的人都能感受到嘉庚建筑的恢宏,但很多人不知道,这些建筑屋顶的瓦片是陈嘉庚先生当年为克服传统瓦片轻薄易碎、抗风力低等缺点而发明的,叫做“嘉庚瓦”。他还发明了一个用脚踩的机器,生产瓦片。厦大创校伊始就有一系列具有创新意义的办学举措。今天,这种创新的文化品格已作为良好传统被继承下来并不断孕育出一批批创新成果。    

四是和谐厦大校园很美,这也是育人的重要载体之一,通过环境育人,潜移默化地为学生成长植入了美和爱的种子。厦大人在互助友爱、互利互惠、共同发展中,形成了自强不息、诚信敢拼、美美与共、兼容并蓄的和谐氛围。让来自世界各地、不同背景的人都可以在这里找到成长和发展的空间和舞台。    


《瞭望》:新生开学典礼时你将这些真实的历史故事转化为思政课内容讲给新生们听,效果如何?    


张荣:厦大新生的“开学第一课”,也是一堂万人“思政课”。其实从开学典礼到离校前“最后一堂课”——毕业典礼,全程都是育人课堂。    

如何上好思政课,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我们努力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个环节,用好学生在校的所有时间、空间,真正做到“人人育人、时时育人、处处育人”,努力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至今,厦门大学先后培养了40多万本科生和研究生,在全球各地、各行各业书写着奉献社会报效祖国的华章。




发挥好厦大独具的“三海”优势



《瞭望》:厦大的特色体现在哪里?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方面,学校有哪些作为?


张荣:一所高校最大的特色是学科特色。厦大已形成了包括人文、社会、自然、工程技术、管理、艺术、医学等学科门类在内的完备学科体系。进入新时代,作为国家“双一流”重点建设大学,厦大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持续深化学科建设,努力构建独具风格的“厦大学派”。作为地处经济特区的大学,厦大有明显的区位优势,那就是海丝、海峡、海洋“三海”优势

2013年10月4日,我方与马来西亚签署了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建设的相关协议,这是第一所在马来西亚设立的中国大学分校。分校于2016年2月开始招生,今年将迎来首届毕业生。今年9月新生入学后,分校在校生超过5000人、学术人员近250人。目前已设立16个本科专业和2个硕士专业,近期还将开始招收博士生。

未来厦大还将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人才、科研交流,共同解决“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为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大批高素质复合型的国际化人才储备。


《瞭望》:厦大在两岸合作交流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张荣:厦大地处海峡西岸,是台湾研究及对台教育文化交流最活跃的高校之一。

一是涉台研究及智库建设卓有成效。1980年,厦大成立台湾研究所,2004年升格为台湾研究院,无论是规模还是学科设置、研究成果,在大陆高校中都位列前沿。在科学研究、决策咨询、人才培养、对台交流等方面成效显著:承担委托调研课题上百项,提交相关决策咨询报告300多篇。

二是对台交流合作密切深入。厦门大学于1991年与台湾淡江大学签订两岸高校第一份合作协议,目前,学校在台湾地区的校际合作院校30余所,每年都有1000多名师生赴台开展教师互访、学生互派、科研合作、学术会议、田野调查等实质性合作。学校与台湾地区28所高校开展校际交换生项目,每年派出赴台长短期交流学生300余人,同时每年接收台湾地区合作院校学生200余人来校交流学习。


《瞭望》:怎么理解厦大的海洋优势?


张荣:海洋优势主要体现在学科建设和科技创新上。厦大海洋科学在全国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我们海洋科学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研究海洋生态,既和全球气候变化有关,也和我们每天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这项研究既属于科学上的探索,也在为全球治理提供新的资源与借鉴。

厦大是全球海洋碳汇研究的牵头单位,也作了相当大的贡献。在海洋领域产生了一批科研成果,比如在水下声通信和仿生声探测方向,厦大研究团队研发的自主知识产权水声通信设备已批量应用于国防安全、海洋工程领域。针对抗生素污染问题,厦大的科研团队在我国率先开展了海洋鱼类和蟹类新型抗菌肽的系列研究,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2项。我们还成功建造了拥有完全知识产权的3000吨级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嘉庚号”。




服务国家战略的厦大实践



《瞭望》:你怎么理解“双一流”建设?在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方面,厦大做了哪些努力?


张荣:一流大学归根结底,是要培养一流人才、创造一流成果、作出一流贡献。所以,我们强调的“双一流”不是仅仅停留在书本上的“双一流”,而是和人类文明、社会进步结合在一起的“双一流”。

厦大始终将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坚持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聚焦世界科技前沿、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经济建设主战场,大力实施卓越科研战略。坚持抓重大、抓尖端、抓基础,坚持科技体制改革和其他关键领域改革同步发力,组建大团队、构建大平台、承接大项目,打造进军世界科技中心或中央舞台的学术高地,以一流的科技水平和能力响应创新驱动发展


近年来,厦大在化学化工、生物医药、海洋科学、能源材料、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领域产出了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原创性科研成果

厦大研发的艾滋病检测试剂,已在42个国家和地区推广应用,供应了6亿人份,其中海外就有6000万人份;还推出了全球首个戊肝疫苗,并正在推进二价、九价以及全球领先的二十价宫颈癌疫苗、乙肝治疗性蛋白、溶瘤病毒药物。

今年9月6日,我在比利时见证了新一代宫颈癌疫苗研发的全球合作协议签署,这项合作正是基于厦门大学的创新抗原技术,其不仅成为国际学术界和工业界携手防御人类疾病的一个生动范例,也是中国科学家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所作的新的重要贡献。


此外,厦大建立了完整的拉曼增强试剂产业化平台及配套检测设备的开发平台,为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等国家级重大活动提供食品安全保障;研发出的智能传动技术,打破国外垄断;成功发射了“嘉庚一号”,实现国内首次带翼可回收式火箭试飞;研制出的高效多结太阳能电池,电池效率达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自主开发了多种国际领先水平的新型原位池芯片,首先实现了10纳米级超薄窗口液体池芯片产业化并推向全球市场,这些都很好地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这些丰硕的科研成果,得益于国家科教兴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其为广大科技人员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


在上述政策背景下,厦大顺势而为,一是强化原始创新,增强源头供给。围绕涉及长远发展和国家安全的“卡脖子”问题,加强基础研究前瞻布局,同时以问题和需求为牵引,搭建重大平台;二是鼓励学科交叉,引领创新发展。突破学科界限,打破院系壁垒,成立了一批交叉学科平台,不断优化学科生态;三是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和工程,实现重点跨越。加快实施已部署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如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重大新药创制等。面向2030年,在航空发动机、信息网络、智能制造和机器人、深空深海探测、重点新材料和新能源、健康医疗等领域的重大科技项目和工程也均有所部署;四是改革科研评价体制机制,构建以质量、贡献为核心的评价体系。




迈向“第二个百年”新征程



  《瞭望》:厦大在“双一流”建设中还面临哪些挑战?需要补齐哪些短板和不足?


  张荣:这几年特别是“双一流”建设以来,学校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主动适应国家和区域发展,不仅有效服务了发展大局,也实现了自身的进步。但与国家和人民的期盼相对照,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相比较,我们还有许多亟需改进的地方,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科建设方面厦大经过长期的学科布局优化和转型提升,已逐步构建起顺应时代发展需求的学科体系,一些学科和方向已跻身国际一流行列。但总体而言,学科体系还不够完善,学科生态还需要进一步优化,特别是一些应用性、战略性新兴学科正在成长当中,对产业、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度还有待加强。二是在人才尤其是学术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培养引进方面,仍待加强厦大历来高度重视人才,素有“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好传统。然而这些年来,伴随着国际人才争夺愈演愈烈,高校之间、地区之间的人才竞争也日益激烈,这给厦大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这也要求我们在高端人才队伍和创新团队的建设上需要更加努力。


  目前,学校已明确了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三步走”战略,即到建校百年(2021年),全面建成世界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到2035年左右,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到新中国成立百年之际,跃居世界一流大学前列。


  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厦大也将搭乘国家发展的时代列车全速驶向建设一流大学的目标。这其中有三层含义:其一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流大学,也就是“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努力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标杆大学。其二是拥有一流办学能力和办学体系的大学。就是坚持新发展理念,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打造一流的学科体系、人才体系、治理体系和保障体系,形成一流的人才培养能力、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文化传承与创新能力,以及国际合作与交流能力,培养更多拔尖领军人才,创造更多引领未来、造福世界的一流成果,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乃至人类的进步作出一流贡献。其三是能与世界一流大学相颉颃的大学。就是要坚持面向世界、融通中外,汇聚更多全球优质教育和创新资源,深入拓展国外办学和国际合作办学,不断增强全球影响力、吸引力和竞争力,昂首屹立于世界一流大学的强者之林。


  2021年厦大将迎来百年校庆,将实现学校“第一个百年”目标同时开启迈向“第二个百年”目标的新征程。面向这“两个百年”的历史交汇,我们对厦大的未来发展满怀憧憬、充满自信。


往期精选

今天立冬不太冷!翔安校区运动会火热来袭!

最艺术范的科学家,最学术范的摄影师?就是他在厦大从无到有建成了国内一流的原子光谱实验室!

神奇鸟儿说早安!厦园里这些可爱到膨胀的小精灵,你都认识了吗?

参评我厦最酷体育课!这门“格斗中的芭蕾”让你化身厦大帅气勇士!

百年校庆倒计时520天!宜表白!专属定制福利,送给深爱厦大的你!

中国不行?行走中国4万公里的厦大“老潘”第一个不同意!

全都有!海量美图动图来袭!一年一度厦大运动会,快来PICK你最爱的方队!

一别两宽,好分好散。今天,你分了吗?


厦门大学

文:苏杰 孟昭丽 陈弘毅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责任编辑:李吉翼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