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韩春雨回应专利申请“被视为撤回”:正谋求全球布局

2017-01-14 中国经济学人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以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浙江大学基础医学院研究员沈啸为发明人的专利——以Argonaute核酸酶为核心的基因编辑技术,因申请人未在规定期限内答复国家知识产权局的第一次审查意见通知书,该专利的申请被视为撤回。2017年1月9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该专利申请的“视为撤回通知书”。


1月12日,韩春雨和沈啸通过河北科技大学有关部门向媒体发表《关于以Argonaute为核心的基因编辑技术相关专利申请问题的声明》表示:“关于以Argonaute为核心的基因编辑技术相关专利申请,我们已经聘请了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国际一流专利代理机构来进行专利保护的全球化布局。从知识产权保护策略的角度,我们选择采取国际专利向中国递交的方式来保护中国国内专利。第一个专利的PCT文本已于2016年提交,并已包括原申请的中国专利内容。”

韩春雨团队关于“逾期未答复专利审查意见通知书”的独家书面声明全文

(图源:看看新闻)


如果韩春雨团队在两个月内没有提交恢复权利请求书,该项专利申请将失效。此事再一次引起了各界对于韩春雨提出的基因编辑技术的质疑。


2016年5月2日,韩春雨、沈啸等人在国际期刊《自然·生物技术》(Nature Biotechnology)杂志上在线发表了研究论文《NgAgo DNA单链引导的基因编辑工具》,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随后,一些国内外实验室表示,未能根据韩春雨提供的数据和方法重复该实验,韩春雨等人及其成果遂受到质疑。




观点与评论
钱江晚报:韩春雨,不妨多给他一点耐心


韩春雨基因编辑专利“被视为撤回”,这张在网络上被转发的“视为撤回通知书”似乎间接坐实了韩春雨的造假,给了他一记响亮的耳光。虽然其专利代理人称,“他们不答复原因是后续有一些专利的申请,会覆盖这个专利。”


但从网友的评论来看,舆论似乎已经一边倒。就如一直关注该事件的方舟子所称:“他们是不是觉得对专利局也无需自证清白?还是觉得已经被揭露是假的了,有专利也没用了?”


韩春雨无疑是2016年最受公众关注的中国研究者之一。从在《自然-生物技术》杂志论文发表的一鸣惊人到如今面对的无尽质疑,从青年科技领军人物到被声讨笔伐的学术造假者,他在这一年经历了舆论对他过山车一样的起伏。这期间,韩春雨一直坚持自己的结果是真实的,但并未给出原始论文之外的任何证明。


关于韩春雨科研真假最近的报道是,2016年11月29日,《自然-生物技术》就该篇论文发表“编辑部关注”,提醒读者人们对原论文结果的可重复性存有担忧,此外《自然-生物技术》还发布声明称,将在2017年1月底之前完成对韩春雨论文的调查。可以看出目前调查仍在进行中,韩春雨的研究还是一桩悬案。


科学需要质疑精神,但过度的围观和舆论无益于前沿科学的研究发展。说白了就是如何正确围观,作为旁观者、非专业人士看到这些并非基于官方调查结果的报道时并无判断力,或许仅仅是被标题党吸引就盲目接受。对于尚未可知的前沿科学研究领域,我们是否更应该保持一份理性冷静的认知。不要把研究领域内的探讨作为判断依据,莽然下定论。


在舆论的吵吵闹闹中,给韩春雨的研究一点时间和空间,并不是对科学的不辨真假。与此次争议无关的美国乔治城大学神经科学系教授吴建永曾表示,科研事件往往要在多年后才能做出最终结论,因为许多科研成果的影响因素复杂,需要时间才能辨别真伪。在漫长的科研道路上,公众应给予研究者以更大的耐心。


在当下的网络语境时代,舆论的力量显现出它排山倒海之势,从韩春雨的捧杀到棒杀,可以理解“媒体需要热点,大众需要追星”,但当学术这一片领土被舆论攻破之后,还有什么是舆论做不到的。


而其实,在我们所有人的围观中,真正有责任和权力对成果开展调查的是研究者所在单位,以及为课题提供经费的资助者。如何在学术规范下寻找解决之道,这或许是摆在当下中国科学界面前的重要挑战。


腾讯网:韩春雨专利申请逾期 学术研究成“悬案”不能被容忍


从默默无闻到一夜爆红,再到饱受质疑,韩春雨经历了过山车式的一年。时间回到2016年5月,韩春雨及其团队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生物技术》发表了一篇论文,当时的他作为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还在学术圈籍籍无名。随后,这篇提出新基因编辑手段(NgAgo技术)的论文引发学界关注,韩春雨一时间成为“学术红人”,而他的研究也被一些媒体称为“诺奖级”发现。


然而,短短一个月后,同行评议让事件发生转折,国际上多个实验室未能成功重复韩春雨的实验成果,“可重复性争议”就此产生。不久,多国科学家呼吁《自然-生物技术》杂志介入调查,要求韩春雨公开原始数据。


虽然指责造假的声音很大,但对于科学研究来说,实验结果不可重复并不代表一定存在学术造假。


一来因为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非常多,比如材料、操作、环境控制等等。韩春雨在最初回应时曾表示,重复实验失败可能是因为细胞污染。不过这一说法被同行否定,因为不可能所有的重复实验里都出现了细胞污染。


二来可能是无心之失。即研究结果确实存在问题,不过这个问题是因失误而非主观故意造成的,比如说把“假阳性”当真。本来实验结果是不正常的,但是数据却撒了谎,让人产生误判。但是韩春雨斩钉截铁地排除了这点。


第三才是学术造假。如果实验和数据本身人为做了假,那么别人再怎么重复也不可能重复出来。


原本消除大面积重复实验失败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公开原数据和研究细节供同行参考。但韩春雨迟迟不肯公开,自然会引来诸多猜测。更何况韩春雨的回应总是含糊不清又充满漏洞——


此前,韩春雨曾经多次说过已有实验室重复出了他的实验结果,但是他拒绝透露是什么实验室,也从未有实验室实名公开表示实验结果重复可行。而且,韩春雨多次的说法前后不一致,他先是声称已经有20家实验室重复了实验,而后又改口为6、7家,而在河北科技大学的声明里,则又变成了一家。韩春雨曾经表态“实验可控性非常高,重复率在我的实验室达到了90%”,后来又变成“不是不可重复,只是重复性低”,而“适时公开信息”的时间表也一拖再拖。


在缺少有效信息的情况下,公众对韩春雨“学术造假”的质疑其实一点也不冤枉。


然而,最近国外科研界的一个例子和韩春雨事件形成了鲜明对比。


上个月美国哈佛大学干细胞研究中心的教授道格拉斯·迈尔顿,主动撤销了两年前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细胞》上的重量级论文。他表示“为避免更多实验室浪费时间和精力做重复研究,最适当的行为就是撤销论文,并为此道歉。”并称“科学发展的道路不平坦,需要大家共同努力”。而他的主动撤稿,不仅没有影响到学术声誉,反而获得了同行们的赞赏。



如果韩春雨自认没有造假,完全可以大大方方地对待同行评议,自行联合第三方进行重复实验并及时公开相关的信息,若重复实验失败了,无心之失也可以理解,若成功了,那么更不必遮遮掩掩。


实验结果到底能不能被重复,在外界看来确认起来并不难,毕竟实验只需要一周时间就可以出结论。而韩春雨到底有没有存在无心之失,或者有没有学术造假行为,校方调查起来也不难,而且一旦公开的调查结论对韩春雨有利,也是对他的一种保护。


但展现在媒体和公众面前的,一边是韩春雨面对质疑讳莫如深的“鸵鸟”回应,一边是他不断获得奖励头衔,河北省科协副主席、“美丽河北·最美教师”荣誉称号、“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候选人等等,而河北科技大学也获得了省里的巨额经费支持。



韩春雨不按“科学共同体”的套路出牌,可能正是因为这个科研成果从上到下捆绑的利益太多,骑虎难下,为了维系“利益共同体”,就不能出分毫的差池,就可以不顾“科学共同体”的原则。而现在各方唯一可以期待的就是《自然-生物技术》的调查。


即便韩春雨事件本身尚未定性,但学术研究变成一桩“悬案”,对学术信誉也是一种伤害,是时候划上一个句号了。




来源:中国青年报、看看新闻、腾讯新闻、钱江晚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