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博士论文后记的另一种写法

2017-06-03 徐金海 中国经济学人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穷达皆里命,何劳发叹声;

             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

                冬日冰须畔,春来草自生;

             请君观此理,天道甚分明。”         

                                     

1

直到现在,博士快要毕业,依然不相信我竟然能读到博士,就像当初从来没有想到居然能来到北京读博士;对于从小胸无大志的我,怎么能想到我能和博士能扯上关系,能和北京扯上关系,北京和博士似乎只在梦里出现过,从没想到会变成真的。从小学到高中,有好几次都面临着辍学的危险,没想到最后居然懵懵懂懂的读到博士;现在想来,不免感叹,人生之路,有时真有点匪夷所思。难怪从前就有一种说法,说道:“隋炀不幸为天子,安石可怜做相公;若使两人穷到老,一为名仕一为雄。”有时我想,个人的路,其实根本不是由个人决定的,个人能做的就是在某个阶段做好个人应做的事而已,尽人事以听天命,不妄求过多的东西。没有德行,就算得到也会失去。没想到最后天命还算给了我一个相对不错的回报。此刻的我,除了感恩,再无其他!

 

依然记得当时报考博士招生单位,我压根没有想过会报考北京的博士点,甚至还刻意的不想报考北京的博士点,后来不知道怎么就糊里糊涂报了社科院,具体的原因我已记不清楚了;即便最后参加社科院的博士入学考试,我只是秉持着重在参与的精神,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没想到最后竟然歪打正着,无心插柳柳成荫。记得导师夏杰长老师早上打电话告知我已通过初试,让我全力准备复试;当时我还没起床,听到这个消息,我差点高兴的从床上摔下来,当时的我既然还不相信,因为考完博士英语我基本进入了自我解脱程序,已经不抱任何希望了,从来没想到天上竟然掉下馅饼,砸到我的头上,过了好几天才缓过神来。这让我由此相信,只要坚持梦想,希望总是有的。不知有多少次,我静静地坐着或者夜晚躺在床上,会情不自禁地用手掐自己,想看看眼前这一切是不是真的,生怕这一切都是梦境。有时真不知道梦是生活,还是生活是梦。有时患得患失,真怕眼前的一切都消失了。然而,当我清醒的发现,这一切竟然是真的。此刻的我,除了感恩,再无其他!


然而,我能读到博士,真有点天意弄人。在我小时候,家里兄弟姐妹多,有时甚至连饭也吃不饱,从来没有想过会走上读书的道路,竟然成为一介书生,甚至博得博览群书的虚名。一直以来,我都在想,为什么像我这样一个家境普通智力平平从小胸无大志的人,能读到博士。显然,我的努力所占的分量微乎其微;我想,更重要的是,家人始终不渝地支持、理解与牺牲,每个阶段都有良师益友的鞭笞、教导与启迪。此刻的我,除了感恩,再无其他!

 

每一个经历过博士论文写作的人,都体验过快乐与痛苦。难怪有人会说读博士最重要的是一份难忘的经历,是对个人意志的锤炼,也许到了博士论文写作时犹然。没写过博士论文的人,难以真正理解这份难忘的经历。也许,谁也不会忘记有多少个夜晚,我们趴在电脑旁边码字,忍受过蚊子的叮咬、寒风的肆虐;谁也不会忘记有多少个深夜,我们担心论文写不完而彻夜难眠,痛苦不堪;谁也不会忘记有多少时刻,当我们解决了论文中的一个小问题时,内心无比的喜悦,像小孩子一样乐开了花,傻傻发笑,走起路来脚上似乎都挂着笑容,吃饭的时候恨不得一口把饭吞到肚子里面。即便有时身体不舒服,生病了,你也不敢向往常一样什么事也不做,只安心养病,此刻早已经顾不上那么多,只能硬着头皮继续码字,此刻好像身体也特别懂事,自发的慢慢就痊愈了。所有这一切都留在我们的心田,刻骨铭心,一生难忘。其中的甘甜,实难以用言语道也。“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如今,顺利写完博士论文,总算实现了惊险的一跃。此刻的我,除了感恩,再无其他!


                                 2

自从求学以来,走过阳光大道,也走过独木小桥,有太多的事不能忘怀,有太多的人需要感恩。此刻汇集在我胸中的是无限的感激之情,浮现在我眼前的是无数个曾经帮助过我成长的人。受人之恩,当涌泉相报也。

 

请允许我将最诚挚的感谢首先给予我所有的家庭成员。对于像我这样生长于大家庭的孩子来说,如果没有家人的鼓励、支持和牺牲,绝对读不到博士。在中国普通家庭,一个孩子能读到博士,对孩子也许是好事,但对父母也许是一场心灵的考验,几乎可以预见其父母在短时间内肯定过不上什么好的生活,孩子未来也许会风光,但这是以父母暂时的惨淡为代价的,不仅要忍受贫穷的生活,还要忍受思念孩子的煎熬。

 

如果说今天我答辩完,最想做什么事,那我一定会打个电话给我爸,告诉他我博士毕业了,让他放下担忧的心;如果说今年毕业了,我最想去哪里,那我一定会说,我会先回家,去我母亲的坟前,告诉她,我不仅顺利考上博士,现在也已毕业,您可以安息了。

 

依然清晰记得,母亲在世时,全家过得最后一个春节是2014年。从那以后,在我心里,已再无春节,因为母亲走了。当时母亲重病在身,右脚和左手已失去活动的能力,但除夕吃晚饭,她拒绝在房中吃饭,坚持出来与大家共聚,也许隐约感到这是她与丈夫,还有儿女过的最后一个春节吧!她是个虔诚的基督徒,在除夕吃晚饭前,她像往年一样,依然做祷告;然而,坐在椅子上的她,却用右手扶着桌子,坚持站起来做祷告,当时我在她身边,双目失明的她看不见我。我原本以为她会祷告,希望主保佑她能够好起来,过几年幸福的生活。然而,我听到的话,让我眼泪顿时夺眶而出。她说道:“希望主保佑我的大儿子,明年不管考什么,都能考上。希望他能够快点成家。”后来,母亲去世时,也不知道我当年顺利考上博士,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毕竟,那是她最大的一个愿望。如今,我终于可以圆她最后一个愿望,等相关事情处理完,我怎么能不马不停蹄地回家呢?

 

不能忘记,在我小时候,父亲为了养家糊口,过年的时候总不在家,去外地挣钱;不能忘记,几个姐姐为了给家庭减轻负担,从小就放弃了上学的机会,全心供我和弟弟上学,十三四岁就去他人家做保姆,十五六岁就远走他乡去打工,过年回来,总会给我和弟弟买很多好吃的,把从打工挣的钱一分不少的交到父母手里,以供我和弟弟做学费之用;不能忘记,弟弟为了给家庭减轻负担,让家里全力供我读书,有一度曾说,读完高中就不读了,那一幕我依然记在心里;更不能忘记的是,在我考博期间,母亲生病,没多久就去世,父亲、姐姐、姐夫们,还有弟弟承担了所有的责任,为了不影响我博士复试,您们痛苦而无奈的向我隐瞒母亲已去世的消息,只是为了让我能顺利考上博士。正是因为这样,我心里一直有个过不去的坎,总认为我考上博士是以母亲的逝世为代价的。心中暗想,一定要在博士期间好好做学问,不然怎么对得起母亲。虽然博士期间我没有能做出什么出色的成果出来,但至少我没有浪费宝贵的时间,也还算对得起这来之不易的求学机会。


当前,社会阶层严重固化,底层百姓为了能有一丝丝改变家庭命运的机会,都会紧紧抓住,哪怕付出再多代价,再多牺牲,也在所不惜。只要天边还有希望,老百姓就不会绝望。只不过,家人把改变命运的机会给了我(在家人眼里看来,读到博士,也许是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至少不用种地了。),但却让母亲含恨而终,去世时连她最牵挂的长子也没能见上一面。家人的良苦用心,我何尝不知。您们为我做的牺牲,我唯有通过博士期间更努力的学习来报答,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三年来,我彷徨过,懈怠过,但每一次想放弃想堕落时,都会想起母亲,都会想起家人们默默的付出,顿时我便会沉静下来,从头出发。家庭永远是我奋斗的不竭力量。有道是:“爱惜精神,留他日担当宇宙;蹉跎岁月,问何时报答君亲。”

 

从读本科到现在,整整十年,如果说除了对家人深深的感激之情外,还有一份无比的愧疚。十年来,为了给家庭减轻负担,完全实现经济独立,暑假基本从来没有回去过,寒假回家也待不了几天,就算回家也是和朋友应酬,并没有与父母好好说过话。母亲去世也没能见她最后一面,甚至她的葬礼,也因家人良苦用心的隐瞒没能参加。直到母亲去世,我才意识到,我大错特错,可惜一切已经太晚,“子欲养而亲不在”!

 

如今的我,不知从何开始,又患上了回家恐惧症。每次回家,对于讲究实用主义的当地老百姓而言,过年无非是比吃比穿,赌博取乐。原本就很理想主义的我,每次回家都会水土不服,回到学校,要花好长时间来“疗伤”。每次回家都兴奋而回,失望而归。也许这就是“挥不去的乡愁,回不去的故乡”。但是我自问,不管我走到哪里,我的心还是爱故乡,还是爱家人的。然而十年来并没有为这个家庭做过任何贡献,并没有报答过家人为我做出的巨大牺牲,这怎么能让我不心生愧疚呢?


                                 3

在我们的求学生涯中,每一个阶段都会遇到不少困境,但我们依然能够困知勉行,这其中除了个人的努力之外,少不了良师的悉心教导与鞭笞。也许,就是某个阶段的良师,改变了你的一生。我能读到博士,正是受到每一个阶段良师的鼓舞与感染。正是他们的教诲,才让我走到现在。“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万龙孙绕凤池。”回想求学二十余载,何其幸哉,每个阶段都能遇到良师。在此,我要衷心感谢每一个阶段曾经帮助过我、感染过我的许多良师。没有每一个阶段良师的教导与人格魅力的感召,我也是不可能读到博士的。


在小学阶段,对我影响最大的老师是汪校长。颇为遗憾的是,我现在竟然连您的真名也不记得。自从小学毕业后,就再也没见过您,但您和蔼的笑容却时刻地浮现在我的眼前,这么多年来,我不止一次在梦境中梦到您。您带领我们自己动手,把原本校园环境肮脏的学校,治理的井井有条,绿树成荫,莺歌燕舞,至今犹记得无数个酷暑天气,我们一群人在那里种树,在那里浇水,干的热火朝天的情形。从上大学以来,每次回家,我总会去上小学的地方,看看以前我们自己亲手种下的树,每次都会回忆起那时候种树的情形。“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此言不虚啊!您让我真正明白,人唯有通过个人的努力,才能改善环境,才能完善自我,给了我幼小的心灵以启迪。正是受到您的影响,日后勤奋与独立便成为我学习中的一个法宝。对一个智力平平的人而言,勤能补拙是救命的稻草。

 

在初中阶段,对我影响最大的老师是班主任彭剑老师。还没有入学,就听说过您的“威名”,据说方圆十里的学生,一听说分到您带的班,便会吓得浑身发抖。事后看来,分到您带的班,是我的荣幸。您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可怕,甚至身体发胖的您,显得非常慈祥和可爱,有时看到我们学习累了,还会陪着我们打篮球和乒乓球。有时跟着我们上自习,上了岁数的您,会坐在讲台上打瞌睡;在当时乱收费成风的情形下,您义务的帮我们补习,上自习,甚至有一次我没去上自习,您还跑到我家里去,询问我的情况。初中的时候,我非常调皮,三天两头打架斗殴,被您狠狠打过骂过,甚至有一次被您用棍子打的将近十几天都坐不下来,但您大公无私的精神,为了学生的未来而牺牲个人的利益,刚正不阿的精神,让我由衷的敬佩,是您让我明白了人唯有超脱自我,方能成就自我。

 

在高中阶段,对我影响最大的老师有两位,分别是政治老师江德淳老师和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占德兴老师。直到现在,我依然认为,能把政治课讲的那么生动有趣,那么透彻且富有哲理,大概全中国没几个人,而江老师就是其中之一,您丰富的学识,外表长的并不帅,但举止尤为优雅,是您让我真正相信“腹有诗书气自华”,也许也是受到江老师的影响,此后我便与哲学结缘,爱思考一些不着边际的问题,读哲学类的书籍较多。占德兴老师,属典型的文人,一身书卷气,浩气长存,好饮酒,写的一首好字,做的一首好诗词,才高八斗,特立独行,有傲骨,自号为愚溪钓叟,喜豪放派诗词,尤其爱毛主席的诗词,每次讲起来气势如虹,听的津津有味;现在想来,在我们乐平那个小地方,还能有这种情怀高尚、有魏晋风骨的文人,真是上天的恩赐;现在的我,全身上下,都有占老师的影子,是您教会了我—人唯有正己,方能服众。

 

在本科阶段,对我影响最大的老师是思政部马举魁老师和英语李霞老师。马举魁老师,每次上课总是精神饱满,笑容满面,上课之前喜欢说同学们好,他也让我们大声的说老师好,他告诉我们一个人不管如何,心情怎么样,只要心善,相信一切事情总会好起来的。后来,与他的交往逐渐多了起来,他又带领我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他的帮助下,我们一起组建了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社。可以说,到目前为止,对我影响最大的著作,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方面的书籍,尤其是《毛选》,读了不下十几遍;也正因为此,高校马克思主义课逃课成风,但我从本科以来马克思主义方面的课程一次也没有缺过,也从这些课程中受益最多,在我学习方法改进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我的指导最大。您让我明白了生命存在的意义,让我明白“但愿方寸无诸恶,狼虎丛中也立身”。李霞老师,也许是我见过的高校老师最负责的一位,我英语能力的提升,全赖您的帮助,我坚持每周写一篇英语文章,坚持了大概有一年,您都悉心帮我修改,还推荐一些英文经典书籍让我阅读;在您身上,我看到了老师的良心、爱心与责任心。若不是本科阶段打下的英语基础,也许我很难通过社科院博士英语入学考试。

 

在硕士阶段,对我影响最大的老师是中科院寒旱所的徐中民老师和硕导把多勋老师。徐中民老师,属天才型的人物,据说他不到三十岁便成为了中科院的博导,但他一点也没有恃才傲物,而是豪放阔达,兢兢业业,不注意外在的装饰而重内在的提升,视钱财功名如尘土,但却花费大量的精力去培养青年读书,组建书味香读书会;而我与他的相识,正是参加了他创办的书味香读书会,读了他写的几篇雄文,比如《闲想鹤仪形》、《幸福之路》和《鹤舞白沙》等;参加读书会的期间,是我一生最为的困难时期,不仅面临着学术的压力,还有经济的压力;并且在求学过程中,第一次感觉丧失了精神支柱,不知道未来该走向何方,有一度时间浑浑噩噩,徒耗光阴,精神恍惚。与徐中民老师相识,我才真正懂得学问之道为何物,我才真正懂得一个人的心胸和视野可以宽广到什么样的高度,由此也明白了做什么样的人,生命才有意义,走什么样的路,生活才会幸福。可以说,参加书味香读书会,拯救了我的灵魂,让我的生命获得重生。正是因为找回了精神支柱,我才重拾信心,下定决心考博继续深造,向徐中民老师看齐,“静看蜂教诲,闲想鹤仪形”。把多勋老师,口才一流,逻辑思维能力强,从入学到毕业都给予了我很大帮助,虽然他很忙,但每次去找他,都会悉心解答我心中的疑惑,而且他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并进行正面的激励;从他身上,我看到了做老师的艺术。


博士阶段,对我影响最大的老师,分别是导师夏杰长老师、戴学锋老师、宋瑞老师、魏翔老师和倪红福老师。他们对我的影响,真难以用一言两语说清楚;也许,将其写成一本书,也说不完我心里的感激之情。如果可以让我用三种不同的镜子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我想夏杰长老师是望远镜,戴老师是放大镜,宋老师、魏翔老师和倪红福老师是显微镜。人这一生,想踏踏实实做点事,显微镜、放大镜和望远镜,都不可或缺;我何其幸哉,竟然能在小院遇到诸位良师,实乃上天眷顾!


导师夏杰长老师,不仅传授了我如何做学问,更重要的是他还悉心教导我如何去做人,如何从更长远的未来去规划自己的人生,让幸福伴随一生,并且很多次深夜给我打电话,苦口婆心的教导我,能成为他的学生,是我一生的荣幸。导师为人简约,不务虚名,勤勤恳恳,落落大方,他以实际行动向我诠释了要成为一个一流的学者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三年来,导师最开心的时刻,不是他拥有多少虚名,也不是担当了什么领导职务,而是知道他的学生在好好学习,在认真读书,尤其是得知某个学生的论文被高等级刊物录用了,他最开心;他爱才惜才,总是尽最大的可能帮助那些踏实做学问但缺乏平台施展才华的年青学者,鼓励大家要踏实做学问。


研院精神最好的诠释之物,便是校园里竖立的鲁迅与屈原的雕像,而导师身上那种铮铮铁骨上下求索聚英才而教之的精神,就是研院精神的典型象征。他对学生极尽关怀,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凡是涉及到学生的事情,他总能让我感觉到,我首先是个人,其次才是他的学生。记得我博士入学通过初试,去准备参加复试,到他办公室看他,没想到等我走的时候,他还主动送我到电梯,当时让我受宠若惊。


在我博士刚入学前,他知道我家庭条件不好,给我买了不少专业书籍。还有一次,我和他去长沙出差,他把我单独叫到他的房间,对我悉心开导,讲了很多肺腑之言;在我找工作期间,为了我日后的发展,他也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事后想想,作为一个老师,能和学生那样悉心的交流,当时的他,已不是老师的角色,倒像是父亲的教诲。


研院采取的是院所分离的管理体制,每次学生有事,要去所里盖章,跑一趟所里,基本一天时间就浪费掉了。考虑到这一点,每次涉及盖章的事,我与夏老师联系,他总是说,你就别过来了,把电子版的发给我,等我盖好章,到时候想办法给你拿过去,你在学校好好学习,把时间配置在该配置的地方,时间用在哪里会决定你成为什么样的人。


可惜三年来,我没有做出什么优秀的成果出来,愧对他的教诲与厚爱,把时间配置在一些不该配置的地方去了,漫无目的的读书,以致荒废了学术。所有的一切,我都历历在目。


想成为一流的学者,当如夏老师也!

 

戴学锋老师,教会了我如何站在更高的层面去分析一种事物,做事不可蒙头蛮干,而应注意工作学习的方法,与他做课题期间,是我最幸福的岁月,尤其是每次听他对课题进行破题,如饮醍醐,如吸甘露。

 

在我眼里,戴老师诠释了什么才是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极尽人文关怀,尤其是很关注弱者的权利,每次去外面调研,他不是和当地官员称兄道弟,甚至有点讨厌那种满嘴空话务虚不作为的官员,而是和当地百姓打成一片,以平等尊重之心待人,每到一个地方,他都要学几句当地方言,并与当地人谈天谈地,有时可以“以假乱真”,天真无比,不亦乐乎。记得有一次和他去萍乡安源调研,他与一帮老太太们席地而坐,谈笑自若,宛如同乡人一般,让我此生难忘。这才是我心中的真正的知识分子,心中装着人民群众,敢于为弱者争取权利,尊重弱者。


做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当如戴老师也!

 

宋老师,教会了我如何将一件具体的事情做到精致,绝来不得半点马虎,从她写的博士论文,就可看出她是个精益求精的现代知识女性,读她的博士论文,是我最享受的时刻!当我在选题时茫然不知所措,向宋老师求教,她根据多年来的积淀,为我答疑解惑,并给我指明方向,可以说我的选题,直接得益于宋老师。中途参加她的课题,她都悉心指导,好几次在深夜把意见给我发过来,让我敬佩不已,有时还劝她注意身体。但其实我的心里受到了震撼,一直在想:“作为在学界已有声誉的她,还能这么奋进,笔耕不辍,用力甚勤,孜孜不倦,她精益求精的精神,不仅让后辈们感到可怕,更应该感到的是可敬。”

 

魏翔老师,从他干练的外表,就能感受到他精致的精神,儒雅的气度,脸上总是挂着和蔼的笑容,上课极具魅力,善于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与学生相交,既似老师又不似老师,极为受学生欢迎。在我写博士论文期间,每次有问题向他请教,都孜孜不倦的回答,并给我提供不少帮助。记得有一次与魏翔老师出差,后面参加了他一个课题,在课题当中我几乎毫无贡献,但他依然给了我不少报酬,我发微信表示感谢,他说的一句话震撼了我的心灵,让我一辈子难忘,他说道:“智慧无价。”此话一直萦绕着我的耳边,这简短的话语,不仅透露出魏老师对学问一丝不苟的态度,更体现出他对知识的尊重,对学生的关怀。

 

倪红福老师,年纪比我大不了多少,与他交往多了以后,他习惯让我叫他师兄,后面我和他便以师兄弟相称,说来惭愧,每次看倪红福师兄的文章,真不知道那一堆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每次看的我眼睛发亮,想着我的实证研究要能做成这样该多好啊。他心里似乎只有学术,一个以学术为志业的学者,好几次与他出差,当我坐在座位上看闲书时,回头一看,倪师兄既然在修改论文,推导公式。我想大概师兄吃饭的时候,睡觉的时候,坐地铁的时候,脑子里可能都在推导公式,修改论文。难怪他一年能发顶级刊物六、七篇,他就是我的明灯,时刻鼓舞我去前行。


做一个奋斗者,当如宋老师、魏翔老师和倪红福老师也!

 

除此之外,还要衷心的感谢王诚庆老师、姚战琪老师、林淼老师、以及中山大学的保继刚老师和罗秋菊老师。王诚庆老师提携后辈之举让人钦佩,渊博的学识让人敬仰,自然而然的快乐心境让人羡慕;姚战琪老师,在我开题期间给我论文提出了很多中肯的意见,虽然平常与他交往不多,但只要学生有事找他,他都能全心全意的指导;林淼老师那慈母般的笑容,让人能感到来到财经院做学问的温暖。

 

在我准备选定旅游治理这个主题作为博士论文的方向时,因这个主题尚无太多人研究,我拿捏不准,信心不足,有点打退堂鼓。曾通过微信咨询过很多知名学者的意见,但保继刚老师的意见给了我勇气,让我坚持了下来。其实,他并没有给我具体的指导,而是鼓励我要有开拓精神,要通过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判断。

 

正是受到他的鼓励,我才改变了策略,再没有大范围的去咨询相关专家,而是通过读文献,并结合个人的思考,慢慢的将论文写完。他的话让我认识到,对于一个尚无人系统研究的领域,咨询再多人也没用,不是做这个方向研究的学者,也能难给出真正有价值的建议。正所谓“人功不竭,天巧不传;知一重非,进一重境”。

 

在我博士论文写作最困难的时候,得遇罗秋菊老师,让我重新鼓起了写作的勇气。中山大学旅游学院一直以来是我心中的神圣殿堂,一直想去那边学习。一月份的时候,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罗老师在微信圈中发布的招聘专职科研人员的信息,简单询问了她一下,她便立刻给我打电话过来与我交流,稍后不久我又把我的个人简历发给她,通过我的简历,当晚她又对我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剖析,我们愉快的交流到晚上十二点多。通过与她的交流,我对中大旅游学院的学习氛围以及她的培养学生的方法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这让我更加向往去中大旅游学习,期盼能成为她的学生,加入到她的团队,一起为未来奋斗。


正是有了这份期望,才让我重拾信心,继续博士论文写作。希望能快点将博士论文保质保量的写完,赶紧加入她的团队。然而,颇为让我感到惭愧的是,后来因为个人全方面的考虑,我未能去中大学习,但中大旅游学院在我心中神圣般的地位依然如故,我心中对学术研究的热忱依然未变。后来,我真诚的与罗老师沟通,她也表示理解,并勉励我继续前进。


                                4

当然,还要感谢那些和我在研院共度美好时光的同学,比如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硕博团队、打篮球认识的球友;此外,尤为值得感谢的还有投资系的吴健、世界宗教系的王利涛、财经系的尹晓娟、王丽和李媛。

 

感谢孙盼盼师姐、齐飞师姐、刘祥艳师姐、王俊师兄、邓昭明师弟、刘佳昊师弟、张玉静师妹、沈韩笑师妹和王欠欠师妹。在你们身上,我学到了很多,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学到了商业思维、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更懂得了如何做人。

 

孙盼盼师姐,古道心肠,无人能比,坦然真诚,为学用功甚勤,为人朴实无华,做事踏实干练。依然记得,我刚来研院报道,中午在行政楼排队报名,当我正饥肠辘辘,几乎快要昏厥之时,师姐雪中送炭,买好饭送到行政楼给我吃,让我无比感动。她在校时,在学术上给予我很多指导,给我分享了很多资料,知无不言,从无任何隐瞒;在生活上给予我很多照顾,悉心照顾,倍加关怀,俨然把我当成亲弟弟一样来对待;她毕业参加工作后,对我的事情也特别关心,勉励我写高质量的论文,并与我分享她工作的趣事。尤其值得我一生铭记的是,在我找工作期间,她尽了最大的能力帮助我,为我出谋划策,绞尽脑汁,后来终于为我争取到了比较好的一个机会,可惜后来我因各种原因,辜负了师姐的百般努力,当我把我的考虑与师姐沟通后,她也表示理解,还说了很多勉励我的话。

 

齐飞和刘祥艳师姐,平常对我十分关心,总是鼓励我,知道我喜欢熬夜看书,总是提醒我要爱护身体,后面我找工作的时候,也是关爱有佳,给予我各种指导,每次有什么好的招聘信息,都会及时的与我分享。

 

王俊师兄,善于经营人际关系,他是我见过的最坦荡、最有正能量的人,有侠士之风,几乎每个和他交往过的人,都愿意与他交心,做一生的朋友,有幸人生有此良师益友,一大幸事也;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在我考博期间,他无私把所有的考博资料给我,但造化弄人,我们同一年考博,我考上了,他却没考上,后来总算顺利考上,不然总感觉心里不是滋味。 

     

邓昭明师弟,善于开拓关系,人很勤奋,有创新精神,颇有商业头脑,集口才文才干才于一身,从他身上学到了不少,也提升了很多;刘佳昊师弟,颇有创新性思维,做事严谨认真,好学不倦,有儒者之气质,文质彬彬,与他交流总能获得一些新知,提升我的认识。张玉静师妹,为人洒脱,天真无邪,无论遇到何事,脸上永远都挂着美丽灿烂的笑容,好像在她那里就没有烦心事似的,从她那里我学会了积极乐观的心态;沈韩笑师妹,外表看上去弱不禁风,甚至有点内向,实际却是一个极为开朗仗义之人,赢得了“韩哥”之美名,与人交往不娇柔做作,真心诚意,平常交往的过程中,也针对我为人处世方面存在的问题,给我提出了中肯的建议,让有点以自我为中心甚至有点自大的我,逐渐学会了收敛;王欠欠师妹,性格耿直,为人豪爽,开朗大气,颇有梁红玉之风,能做事,肯做事,会做事,每次与人说话交流,从不拖泥带水,在她身上我学会了沟通的艺术。

 

如果说除了读书学习之外,唯一能给我带来许多乐趣的是打篮球,认识了很多球友。对于不怎么看NBA的我,研院篮球场就是最好的试验田,我们场上有“科比”,有“麦迪”……而我因打篮球勇猛,被球友们冠以“罗斯”的美名。每次想起来,我都笑容满面,犹如春风。有了你们的陪伴,我的生活才多了许多乐趣,有些人可能只有一面之缘,有些人可能连真名都不知道。我们共度的美好时光,将会把我们留在彼此的记忆里,挥之不去。

 

研院三年,让我打心眼里佩服的人有两位,一位是投资系的吴健和世界宗教系的王利涛,他们对我的影响,估计从深层次上对我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带来了不小的改变。

 

吴健,因他比我大几岁,我平常一般称呼他为吴哥,年纪不大但经历丰富,当过中学老师,大学老师,上市公司董事长秘书和县长秘书等职务,做事严谨的风格在我认识的朋友里面罕见,爱书如命也与我心有戚戚焉,长于谋划,善于投资理财,不仅在学习生活上帮我开拓了视野,也在处理人际关系上让我涨了见识,我们平常亦师亦友,写博士论文期间互相敦促鼓励,共同进步。

 

如果说在这个功利化的世界,大部分人活得都有点不像人,但来研院认识了王利涛,我“如获至宝”,他是我见过的最像人的一个人,活得最潇洒最有趣的一个人,最有人文关怀的一个人。记得有一次,我父亲生病,他得知之后,一天之内问我很多次,脸上的愁容不亚于我,还帮我查找国内知名的医生进行询问;当得知我父亲无恙,开心的像一个小孩。

 

在我的印象里,三年来,利涛协助他老家一些身患重病的人来北京求医,从挂号到安排住宿,跑上跑下,有时几天都不回来,估计至少有六、七个,尤其是在博三,面临着毕业论文的压力,他依然如常。有时我出于好心,劝他以毕业论文为主,不要耽误了论文写作,但他笑眯眯的说道:“这都是人啊,我不帮助他们,他们以前没来过北京,很多事情都不会,只有等死了,难道眼睁睁地看着他们去死啊。”在生活中,不管是谁有困难,哪怕是在路上遇到的一个萍水相逢之人有困难,他都会伸以援手,尽最大可能的去帮助。他向我诠释了做一个真正的人,应该具备什么德行。

 

此外,大多数人延期是无奈之举,要么导师不让毕业,要么论文没写完,但如果有这么个人,导师既让毕业,甚至不太希望他延期,论文也能按期写完,但他依然主动申请延期,还跑去做导师让他延期的思想工作。估计大多数人会以为他疯了。在我看来,他确实是“疯了”,但他是为他的理想“疯了”,为心中的学术疯了。最开始我劝他不要延期,但后来听了他的陈述,我表示支持,他心里装着宏大的研究计划,与一份“舍我其谁”的责任。他做出这样的选择,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人活一辈子,难道不应该疯一回吗?像他这样的“疯子”,学术界不应该多一点才好吗?我真希望什么时候,我也能像他一样,洒脱的疯一回。在这里,我看到了他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操守与责任。


尹晓娟与王丽和我同一届,她们在职读博,佩服她们的勇气与不竭的动力。她们比我大几岁,给了我很多关怀与帮助。我是一个对找工作不怎么积极的人,总想着只要我把事情做好,总会有好的归宿。但没有自己的努力,还能有好的归宿,总少不了贵人的帮助,不然天上就算掉下馅饼,也轮不到我。尹晓娟,就是我的贵人,当我找工作一筹莫展之时,又陷入论文中难以抽身,她给我及时提供招聘信息,解了我燃眉之急。每次写论文,遇到不会画图的地方,都请教王丽,她本硕都是学教育技术的,画图很有一手。一个解决了我工作的担忧,一个解决了我论文的难题,足以让我铭记一生。李媛博士,在平常学习的过程中,与我分享了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尤其后面答辩,告知了我很多具体的注意细节,负责通知大家,为大家真诚服务。

 

当然,还要感谢中科院地理所的王甫园师弟。在博二的时候,研院外文数据库全部不能用,每一次下载外文文献,都有赖于甫园师弟的帮忙。每一次把链接给他发过去,他都以最快的时间把文献给我下好。没有他的帮忙,不知要浪费多少时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最后,请允许我将内心的感激与崇敬之心,给予那些曾经影响了我人生成长轨迹的所有精神导师。比如,曾国藩、哈耶克、米塞斯、德鲁克、钱穆、陈独秀、胡适、鲁迅、季羡林和梁漱溟等等。有些人的事迹激励了我去奋斗,推动着我为了改变命运而孜孜不倦的努力;有些人的思想深深地影响着我,让我更加理性地看待问题。人类历史的进步,正是因为“江山代有才人出”,正是因为总有一批敢为天下先之人,正是因为总有一批人不畏强权只信仰真理;每个人的成长也离不开这些智者的引导。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本科期间,阅读曾国藩家书及其传记后,从那时起,曾国藩便成为日后我的精神导师,从2008年开始,仿照曾国藩日课13条,我便养成写日记和读书笔记的习惯,至今不间断,来全面提升自己;如果不是曾国藩的激励,我很难走到现在。


胡适、米塞斯和哈耶克等人,是中西方自由主义斗士的杰出代表,系统阅读他们的著作,不仅开阔了我的视野,提升了我的逻辑思维水平,更重要的是,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作为一个人,应该追求什么样的生活,才能不枉此生;我看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责任和担当,应该如何坚守与表达,才能不尸位素餐。


当然还要感谢的人,还有许多许多,在此不再一一罗列,我的感激之情,都藏在心里。

 

马上要毕业,感慨万千,此时的我,因我是社科院的学生而自豪;但我更希望若干年以后,社科院会因有我这个学生而感到无比光荣!祝愿,母校能够越办越好,在各方面都能实现质的飞跃;也希望,自己能够飞得越来越远,在修身立德学问上都能日益精进和享通!当有一天我们彼此再次相遇,希望都能不负平生。“三十年来梦幻真,如今慷慨付浮云;把握目前休回前,埋头一意做新人。”

 

写完博士论文的这一刻,第一次感到我是一个真正的人,内心平静如水。虽然论文还有很多不足,内心还愧疚不已,但至少在写论文的过程中,我可以问心无愧的说,我尽力了;不敢说有多少创新,但我运用了作为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理性思维去分析问题,以问题意识为导向,以逻辑分析为原则,通过理性思考提出问题,并通过系统分析,提出了解决之策。从选题、收集材料到开题和论文的写作近一年多时间的磨练中,我真正发现了我的研究兴趣所在。通过博士论文的写作,发现自我的研究兴趣,也许比完成博士论文还重要。博士论文写作只是研究生涯的一个起点而已!


按虚岁来算,正当而立之年。此时此刻,我从内心深处才第一次感到自己是一个真正的人,这也许是上天的馈赠,让我在而立之年得以真正成人。此刻的我静静地坐在书斋中若有所思,身在屋中,心怀四海,脑海里浮现出陶渊明“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的诗句。我想,无论未来是光明,还是黑暗;是顺境,还是逆境;我将一往无前,并怀抱一颗感恩之心以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