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中国工业企业生产率的动态变化机制|学思

2017-07-05 中国经济学人


原文标题:中国工业企业生产率的动态变化机制:自我驱动、技术扩散与同业竞争


赵奇伟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秦   帆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系

严   兵  南开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


内容摘要: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本文从企业自我驱动和企业间互动的角度探讨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变化机制。首先,我们发现企业生产率存在一种U型的自我驱动机制,即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速度随着自身生产率水平的提高先下降后上升,而现阶段我国大多数企业生产率集中在U型左侧,企业生产率正面临增长瓶颈;其次,企业间的互动也对生产率变动产生影响。企业间的资源和信息分享、协同合作以及标杆企业对落后企业的示范和带动会产生积极的技术扩散效应。而随着落后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并向“标杆企业”迫近,“标杆企业”会更易采取竞争战略使互动受阻,继而抑制生产率提高,产生同业竞争效应。本文发现目前技术扩散效应居于主导地位。


导论


现阶段我国经济增长正面临很大阻力,如何避免“中等收入陷阱”,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是学术研究所关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杨汝岱,2015)。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的提高是一国或地区经济长期增长的核心动力,即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最终源泉。因此,中央政府明确将科技进步与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洪银兴,2011),国家更是把以全社会持续的知识积累、技术进步和劳动力素质提升为基本特征的创新驱动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基本方式(文件起草组,2015)。基于此,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我国企业TFP及其增长驱动因素的探讨日益增多。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开始向微观层面转变,但仍以宏观层面的分析为主(鲁晓东、连玉君,2012),相关研究可以归为两类,第一类是探讨我国TFP的现状及动态走势(张军,2002;郭庆旺、贾俊雪,2005;涂正革、肖耿,2005;Ozyurt,2009)。这一类研究基本上集中在宏观层面的探讨,即使是利用企业层面的数据最终还是会利用增加值等作为权数回归到国家或地区层面。此外,由于计算方法与数据选取和处理等问题,此类研究并未对我国企业TFP的变化情况形成一致性的结论。比如,Brandt et al.(2012)认为中国1998-2007年TFP增速越来越快,而杨汝岱(2015)计算结果则表明我国1998-2009年TFP增速波动很大,而且2007年后减缓趋势很大。第二类是分析我国TFP变化的影响因素,比如探究地区间差异以及地区资本结构等因素与TFP的关系(彭国华,2007;陶长琪、齐亚伟,2011)、对TFP变化因素的分解(周黎安等,2006;李红玉等,2008;Brandt et al.,2012;杨汝岱,2015),但此类研究很少关注微观层面企业间互动与学习对企业TFP的影响。

  

从动态的角度来看,关于TFP变化走势的探讨在某种程度上是在分析企业在既有生产率水平上如何推进生产率增速,也就是探讨TFP增长与现有的TFP水平的关系。从既有文献来看,企业TFP的增长一方面受自身生产率发展水平的制约(周黎安等,2006),另一方面则可能受到企业间互动与学习的影响(金煜等,2006)。但是,企业TFP的增长是否受到这两种因素的支配,其内在驱动机制是如何作用的?目前对此还缺乏较为完整的表述。

  

Abiad & Mody(2007)用自我学习效应和地区效应来阐释金融改革的动力所在,可能对我们在解释企业TFP的动态变化时有所启发。在Abiad & Mody(2007)模型中,金融市场一体化水平与自身的理想水平差距越大,一个地区进行改革推进的动力和空间就越大;而金融市场一体化水平与相邻地区的一体化水平的差距越大,该地区进行金融改革的动力越大,而当这种差距一定时,随着本地区金融一体化水平的提升,相对差距越小,竞争效应凸显,又使得改革的动力减小。归结起来,自我学习效应和地区间的扩散效应及回波效应决定了金融改革的推进程度。受Abiad & Mody(2007)模型的启发,本文通过分析企业TFP变化与企业自身TFP水平以及本地同行业“标杆企业”的互动,来理清企业TFP的动态变化机制。具体而言,在考察企业生产率增长的动力时,本文用理想的生产率水平与现有的生产率水平之差来衡量学习效应,再通过对理想生产率水平常数化处理,这样就构建了TFP变化与自身TFP水平之间的动态关系;而将同地区同行业最高生产率水平与企业现有生产率水平的差距作为技术扩散效应和同业竞争效应的衡量。学习效应(自我驱动)可能存在两种形式:一种是U型自我驱动,这种情况说明,企业需要一个积累过程去突破瓶颈,才能使TFP增长随着现有水平提高而不断加速;另一种是倒U型自我驱动,即前期不需要积累,TFP增长随TFP水平提高而加速,但是当达到一定程度后,由于增长空间的限制而使得增长速度减慢。对于企业间的效应的处理与Abiad & Mody(2007)的模型中的地区效应的处理一样,将不同企业看成不同“地区”,同地区同行业企业最高TFP水平相当于“相邻地区”最高水平,这样同地区同行业最高生产率水平与企业现有生产率水平的差距越大越有利于TFP的增长,而当这种差距一定时,TFP水平的提升使得企业间相对差距缩小,竞争效应凸显,使得TFP增长受到抑制,通过这个差距的偏效应结果,就可以判断哪种效应占主导地位。

  

本文发现,企业TFP变化与自身TFP水平之间存在U型关系,即企业TFP的增速随着企业TFP水平的提高先变慢,而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的TFP都位于U型左侧,这说明我国企业面临着生产率瓶颈,只有突破这个瓶颈,企业生产率增速才会随着自身TFP增长而加快。另外,在加入企业间效应之后,发现企业间互动与学习也对TFP变动产生影响,与同地区同行业全要素生产率水平最高的企业之间的差距会促进企业生产率的提升,即在技术扩散与同业竞争效应中,技术扩散占主导地位,而且这种效应在地理距离更近的县级区域内的企业之间更为明显。



结论

随着经济下行压力的增大,如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维持经济持续增长成为现阶段学术研究的热点。本文从企业TFP的视角,利用1998-2007年工业企业数据,通过动态变化模型的构建,揭示了TFP增长与自身TFP水平以及企业间互动与学习之间的关系。本文的主要结论有:

  第一,企业TFP推进速度与现有TFP水平之间存在U型关系,而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TFP水平停留在U型左半边,使无论企业层面还是宏观层面都面临着生产率瓶颈。第二,企业间互动与学习对TFP的增长有显著作用。一方面,企业间的技术扩散效应促进了落后企业的TFP增长,企业间的技术差距越大这种效应越明显;另一方面,当技术差距一定时,随着企业TFP水平的提升,企业间的相对差距缩小,同业竞争效应又对TFP的增长有一定抑制,但是技术扩散在企业间效应中占主导地位。第三,目前我国企业TFP水平差异较小,市场一体化程度有待提高,一方面使技术领先企业不能突破瓶颈实现TFP增长的自我推动,另一方面使企业间的技术扩散效应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如何改变生产率现状,帮助企业突破生产率瓶颈,充分发挥企业的技术扩散效应应该成为政府政策所关注的重点。

  

基于本文分析的企业TFP动态变化机制,我们认为主要应该从两方面着手推动企业生产率提升。第一,培育创新型企业使他们率先突破生产率瓶颈。单纯的资源积累和配置率的提高很难使企业突破目前的瓶颈,向创新引导型经济进行转型势在必行(洪银兴,2011)。培育创新型企业对TFP增长的作用机理是,创新型企业的出现使一些企业率先突破生产率瓶颈,到达U型的右半边,一方面使自身TFP增长随TFP水平提高而加速,另一方面,使它们与同地区同行业企业的差距更为明显从而有利于企业间技术扩散效应的实现,促进这些企业TFP的增长。第二,加快推进区域一体化。推进区域一体化可以使企业间的学习互动更为明显,使得以技术扩散为主导的企业间效应更充分的发挥,从而带动落后企业TFP的增长。

  

本文的局限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本文虽然单独讨论了高新技术行业的推进机制,但是由于篇幅与数据所限没有讨论其他类型行业的情况,后续的研究会更细致的探讨每个行业的TFP增长的动态变化,以便揭示不同行业的不同特点,更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建议。第二,由于数据可得性以及样本的限制,本文所考虑的效应是全体样本的平均效应,而没有考虑企业的进入与退出机制对生产率的影响,因此,后续的研究应该区分在位企业、新进入企业与退出企业来进行更细致的探讨。第三,本文虽然探讨了培育创新型企业以及推进区域一体化对企业TFP增长的作用机理,但受篇幅所限并未展开。后续将继续深入研究区域一体化以及企业国际化等对企业TFP增长的作用机理。


本文原文刊发于《经济学动态》2016年10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