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原创】中国信息产业技术进步对劳动力就业及工资差距的影响

2018-03-15 杨蕙馨 李春梅 中国经济学人


杨蕙馨1,李春梅2


 1,2山东大学管理学院,  山东  济南 


[摘要]结合中国信息产业的发展现状,以劳动力需求与供给两方面的理论探讨为基础,结合对技术进步内生及教育质量外生的综合分析,得到中国信息产业技术进步为技能偏向型,即:信息产业技术进步会增加对高技能劳动力的相对需求,减少对低技能劳动力的相对需求,并增加两种技能类型劳动力的工资差距。由于教育质量的影响,高技能与低技能劳动力的就业量之比会达到动态的稳定均衡状态,高技能与低技能劳动力的工资差距不会一直增大。最后用中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信息产业的相关数据证实了理论分析的结果。以典型的技术密集型的信息产业为对象展开研究,重点考察教育质量的影响作用,这不仅补充了技术进步对劳动力就业双重影响效应的理论分析,更为中国技术进步与劳动力充分就业并行发展的政策制定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现实依据。

[关键词]信息产业;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劳动力就业;工资差距

 [JEL] J21   J31   L86  O39



一、问题提出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更新及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应用,经济发展对信息产业的依赖性逐渐增加,信息产业已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领头羊。信息产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技术进步是首要问题,其中技术进步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尤其引人关注。技术进步究竟会增加还是减少劳动力就业?这是众多学者一直探讨的话题,尤其在劳动经济学和国际贸易研究领域引起了广泛的争论(Borjas and Ramey,2000)。争论的根本原因在于技术进步对劳动力就业的效应具有双重性,即“就业补偿和创造”机制(Pissarides,1990)及“创造性毁灭”(Aghion and Howitt,1994)机制。以Berman et al.(1998)、 Acemoglu(2002,2003)、Bratti and Matteucci(2004)及Hornstein et al.(2005)等为代表的学者主要关注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Skill-Biased Technological Change,SBTC)对劳动力就业和工资差距的影响,认为技能偏向型的技术进步增加了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减少了对低技能劳动力的需求,进而加剧了工资不平等。


由于信息技术的使用,1960—1996年美国工业行业的劳动力就业人口中受教育的人数几乎增加了40%(Chun,2003)。可见教育在技术进步与劳动力就业及工资差异的关系中具有很大的作用。虽然学者们认为教育是技术与人力资本和工资差距关系中不可或缺的因素,但却没有探讨教育系统本身对工资不平等的影响(许志成和闫佳,2011)。国内外关于工资差距的定量研究主要集中于地区差异(范剑勇和张雁,2009)、城乡差异(赵红军和孙楚仁,2008)及行业差异(Banga,2009;喻美辞和熊启泉,2012)等角度。且绝大部分是以工业行业的全国数据进行时间序列分析,迄今尚无用省际数据分析中国信息产业技术进步与工资差距的文献,一个重要的原因可能在于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信息产业高技能与低技能劳动力的工资数据很难获得。


信息产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而技术需要知识的积累来强化和升级。通过教育产生的人力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Wong and Yip,1999),教育质量(Educational Quality)是劳动力选择是否接受高等教育的主要因素,当教育质量较高时,更多的劳动力倾向于接受教育,教育质量决定着人力资本的结构和增长(Castelló-Climenta and Hidalgo-Cabrillanab,2012)。本文借鉴已有理论模型,以信息产业为分析对象,分析在教育质量影响下的产业内技术进步与高技能和低技能劳动力就业量及工资差距的关系。最后采用2009年中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截面数据进行实证检验。以典型的技术密集型的信息产业为对象展开研究,为中国技术进步与劳动力充分就业并行发展的政策制定提供可供借鉴的现实依据。


二、信息产业技术进步与劳动力就业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信息产业发展迅速,技术水平逐年提升。《中国信息年鉴2011》中信息产业发展综述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信息技术领域专利申请总量超过110万件,比上年增长10%以上。信息产业就业人数稳步增长,其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就业人数由2003年的116.82万人增长到了2010年的185.77万人,增长了59%,大专以上学历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由42%增长到55%,平均工资由2003年的3.09万元增长到2010年的6.44万元;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平均工资由2003年的1.89万元增长到2010年的3.62万元。图1中可以看出伴随中国信息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劳动力就业人数及平均工资稳步增长,这是否说明信息产业技术进步对劳动力就业尤其是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劳动力就业具有促进作用?作为技术密集型的信息产业,其技术进步可能是技能偏向型的,本文将对这一问题进行理论与实证两方面的分析。



要因素之一,教育质量关系着劳动者的技能收益,高技能与低技能劳动力的工资差距不会随着技术的进步一直增加。随着教育质量的提高,更多的劳动力会选择接受高等教育,以提升自身的能力和技能水平,高技能的劳动力逐渐增加,高技能劳动力供给增长导致高技能劳动力工资相对下降,而低技能的劳动力就业量相对减少导致低技能劳动力工资相对上涨,因此工资差距会有逐渐缩小的趋势。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重与两种技能类型劳动力数量及工资差距的相关性不是很显著,可能因为目前教育经费的资助方式与方法的约束条款及具体规定需要进一步完善,从而经费的资助与经费的使用没有完全匹配。


六、结论及政策建议


以技术密集型的信息产业为分析对象,基于Acemoglu(2002,2003)和Galor and Moav(2000)关于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的理论模型,借鉴许志成和闫佳(2011)对教育系统的效率在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与劳动力之间的作用的分析,本文扩展并完善了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理论。这种扩展和完善主要体现在技术密集且技术进步速度较快的信息产业内劳动力投入组合模型、劳动力收入模型和人力资本存量模型的构建方面,从而更精确和系统的探讨了信息产业内技术进步与劳动力就业和工资差距的关系。通过理论与实证两方面的探讨,最后得到结论:中国信息产业存在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即产业内的技术进步会增加对高技能劳动力的相对需求,减少对低技能劳动力的相对需求,并增加两种技能劳动力的工资差距,当教育质量提高时,产业内高技能劳动力的就业量会相对增加,低技能劳动力就业量会相对减少,两种技能类型劳动力的工资差距会缩小。也就是说,教育质量的提高总是能够减小信息产业内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与劳动力就业和工资差距之间的矛盾,而并不一定是“技术进步率的提升在短期内会提升工资不平等,当教育系统的效率处于一定的区间时,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在长期会降低工资不平等(许志成和闫佳,2011)”。由于数据获得存在困难,文中所使用的样本仅为2009年的截面数据,这导致实证结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教育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期大计,只有提高教育质量,全民的综合素质才会上升,劳动力的技能才能得到改善。信息产业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先进设备的应用、技术的发展需要高技能型劳动力与之相匹配。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要优先发展教育,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因此中国的高等教育在规模扩张的同时,应该注重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以调整高技能与低技能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矛盾,使更多的劳动力成为技能型人才,顺应知识经济的发展,与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相匹配,解决由“劳动力合成谬论”(lump-of-labor fallacy)而引出的技术进步必然减少就业的问题。信息产业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导致了产业内就业结构技能升级的同时也加剧了技能劳动力的供需矛盾。鉴于中国目前劳动力技能禀赋总体较低的现实,政府应充分考虑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的影响,鼓励社会、用人单位、个人加大人才发展投入,以促进高等教育、技能发展与产业技术进步的有效结合,实现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与劳动力充分就业并行发展,这对提高劳动力对新技术应用的适应性、改善工资不平等、最大限度的降低失业率、促进经济协调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与意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