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摩拜创始人胡玮炜:从0做到10亿美元

2018-04-06 中国经济学人

作者:王耳朵先生

来源:王耳朵先生(ID:huangezishiba)


美团收购摩拜单车的新闻,刷遍了朋友圈。


许多网友都调侃,以后,可以骑着单车送外卖了。但我更关注的,是另一个80后的美女。


她是,摩拜单车的创始人胡玮炜。



仅仅三年,她就把企业,做成了当红的创业公司。这次收购,她可能从中套现15亿以上。


当初,胡玮炜拎着一个行李箱就来到了北京。毕业之后,她做了10年小记者。


十年月薪从四位数到五位数,却用一年把摩拜从0做到10亿美元。


根据《新京报》报道,经股东投票,最终确定美团以35%美团股权、65%的现金收购摩拜单车,而摩拜的早期投资方和创始团队均已套现。按照9%股份计算,胡玮炜套现2亿美元,15亿元人民币以上,这一切距离创业才三年。



而现在的80后,多数都在做什么?


要么在北上广的写字楼里,刚刚成为一个总监,小腹上长出赘肉,每月因为房贷不敢辞职。要么在三四线城市里,过着平淡,却一眼可以看到未来的日子。


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中年都如约而至。


然而,三年前还是普通记者的胡玮炜,不动声色的走到,旁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看着照片里胡玮炜柔弱的样子,你很难想象,这是一位叱咤风云的商业女精英。


然而就是这样,你的同龄人,正在无声无息的抛弃你。



知乎上有个问题是:


当发觉同龄人比自己优秀很多时,你作何感想?


底下有个高赞的答案是:


就感觉,有些人活了30年,跟活了1年似的,有些人1年,活的跟30年似的。


说好了青春一路同行,你却买了车。


你以为都是上班族,他却北京买了房;你以为都是互联网民工,结果他突然创了业。


我上一次受到这样震撼的,是两年前。


25岁的李叫兽,其公众号和公司,突然被百度花费上亿元全资收购。


都是25岁,你还每天晚上睡觉前刷着公众号。另一个年轻人,却依靠营销号“李叫兽”,不到两年,从一个硕士毕业生,一跃成为BAT中的公司副总裁。


你会有怎样的感慨?


有些人走得太慢了,有些人走得太快。


不会再有匀速前进的同龄人,你要么一骑绝尘,要么被远远抛下。



不仅是那些看起来很厉害的人,普通人也不例外。


比如,大学毕业后五年,你就会发现,“同龄人”是一个经不起推敲的名词。


因为到这个时候,除了年纪差不多,你和你的同学,几乎不会再有什么相同点。收入、地位、三观,甚至是上班的交通工具,都会有云泥之别。


今年过年的时候,我去参加了一次小范围的同学聚会。


做公务员的同学,有人已经做到正处。经商的同学,创业公司做到了数千万营收的体量。那些日复一日上班的同学,也有人成了世界500强企业里的中层。


混得差的,也有人在毫不知名的小公司里,拿三四千块的月薪。


这才毕业几年?


当年还在一个寝室里追剧,在食堂里和大师傅们贫嘴,一起逃课,一起吹牛。


有人却已经年薪百万,有人却还在抢两块钱的红包。


有人去过许多个国家,见过许多人,有人,却还在为能准时上班打卡,焦虑不已。



是的,这个世界上,已经很难有永远优越的人生,也很难有一成不变的阶层。


一切都变化得太快,你如果不及时做出反应,不迅速跟进,你就可能被同龄人打倒在地。


看过许多微信后台的留言。


但我始终记得,一位叫涵涵妈妈给我的消息。


她说,自己是一个二孩妈妈,虽然才26岁,却总有种莫名的忧虑。


她担心呆在家里育儿的这段时间,行业变化了,更多的同龄人走进来。自己到时再出去工作,可能竞争不过他们了。而到时再去转型,又会非常非常难。


所以,就算在家哺乳,她也抽空学习英语,看专业的书籍。周末的时候,她还去参加培训班,准备再考一个证。


我完全能够理解她的感受。


这就是最真实的生活。


如果你稍稍有松懈,你就会被落下了。就算你呆在原地,你缓慢成长,也是一种退步。



前段时间,张泉灵有篇演讲被热传,名字叫《时代抛弃你时,连一声再见都不会说》。


其实,同龄人抛弃你的时候,连一声再见也不会说。


你以为你们在同一个城市工作,你以为你们做着普通的工作,他却在某一天,打扫了所有平庸的痕迹,一路快奔,然后再也不回头,远远的丢下了你。


所以,千万不要在你本该奋斗的时候,选择了安逸。


千万不要在年轻时不爱钱,不爱努力和打拼,每天过得云淡风轻。


暂时落后同龄人,并不可怕,真正的超越,是在纵向的比较中,成为更好的人。


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从来都不会打招呼。


像摩拜单车创始人胡玮炜一样,那些真正能够跑赢同龄人的年轻人,都拥有专业、决心和格局。


愿你慢慢也有。


愿你看清这个时代,知道自己想要去哪里,然后活出余生的新高度。



延伸阅读:

《套现15亿现金后,摩拜80后创始人留下2条人生潜规则》


作者:粥左罗   

来源:粥左罗(ID:fangdushe520)


普通人喜欢在一个点上勤勤恳恳

聪明人知道要借助面和体的崛起


胡玮炜,1982 年出生于浙江东阳。


2004 年,胡玮炜毕业于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一家三本的独立学院,此后做了十年汽车记者,先后任职《每日经济新闻》《新京报》《商业价值》《极客公园》等。


据报道,胡玮炜第一份工作,是做汽车记者,月薪只有 3000 元,除去房租和日常开销所剩无几。此后也涨薪不大,当时的传统媒体已经开始走下坡路,做了 10 年月薪不过破万。


看到这里,你其实能发现一个明显的对比:


2004年——2014年,十年月薪破万。

2015年——2018年,三年套现数亿。


发生了什么变化?胡玮炜干活更拼命了么,她怎么拼一天不过24小时吧。她也不可能在 2014 年发生基因突变成为天才了吧。


其实,很简单,她恰巧站在了时代风口上。当一个平台型机会出现时,数以万计的资本机构会把你捧上天。



这背后其实是一条人生潜规则——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他对这个时代点、线、面、体的机会判断和选择。


举个一个例子。


有一对双胞胎,在2010年一起大学毕业,一个加入腾讯,一个进入报社。


7年之后,去腾讯的那位已经是年薪百万,而且满街都是挖他的猎头。投资人也在挖他,只要出来创业就给钱。去报社的那位,因为报社沉沦了,他曾经寄托理想的整个产业都没有了,一切都需要重来。


这里不是说双胞胎的素质或者能力有多大差异,也不是说他们分别跟随的领导的能力或者个人操守有问题。核心问题是这两个单位所附着的经济体,一个在快速崛起,一个在快速崩溃。


关于点线面体,我就不再赘述:


你努力工作的工资收益,远远不如 2013 年以前买了腾讯的股票,或者 2010 年以前买了北上广的房子。


为什么?因为你再努力工作,你还是一个点。一个月或一年的工资,只是一个点的努力成果。


但是腾讯股票与北上广房子的收益,是因为这个点附着于一个快速崛起的经济体,这是一个线性周期的结果。


所以,普通人和富人的区别是什么?


普通人勤恳努力、斤斤计较,他在意的是每一个当下的点,而任何一个点都不会产生过多的收益。


如果要成为中产,至少要获得一次线性周期的收益。 比如持有腾讯股票10年,什么都不用干,10万变1000万。


那么成为富人呢?就要借助面和体的崛起。你在做选择的时候,要看到你切入的点是在一条什么样的线上,这条线在一个什么样的面上,以及这个面又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体上。



所以,当你羡慕胡玮炜时,当你一听到别人实现财务自由而焦虑时,你先问自己,目前你所在的点上,先不说自己的能力,你先看有没有可能年入百万、千万、财务自由?


很多人在其所处的点上,是根本连这个可能都没有的,如果连可能都没有,你还焦虑什么?


好好赚你的八千月薪就好了,人最傻不就是为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情而焦虑么?


所以,如果你真有心想有大发展,别干着急干焦虑,没有用。你先对自己所处的点,和这个时代发展大环境分别做一番考量,研究一下自己如果向有势能的线、面、体上有节奏、有规划的迁移。


等有那个可能了,你再焦虑不晚。


人生逻辑大于商业逻辑


摩拜单车收购新闻曝出后,吴晓波放出了他在2018年春节前对胡玮炜的采访。


我认真看了,发现了一些细节。


吴晓波问她喜欢北京么,

结果胡玮炜说:非常喜欢!


吴晓波有点惊讶,胡玮炜解释说:

我觉得它特别庞杂又无序,

就是什么可能性都有,

而且各种各样的人都很有意思。



2004 年,胡玮玮一个人拖着一个拉杆箱就来北京了,记者一做就是 10 年。


吴晓波问她喜欢做记者么,

胡玮玮又说:非常喜欢!


她觉得做记者非常好玩,在初高中的时候就想做记者。那时候她想做一个主持正义的记者,后来长大后发现,寻求真相比主持正义更重要,但不管怎样,她喜欢做记者,也一直在做记者。


再后来,她不再满足于当一个旁观者,“我好想去试一试,如果我自己去做的话会是什么样。”


胡玮炜说:“其实我不是一个特别有野心和企图心的人,但是我是那种——如果我心里有一个想法,它就像种下了一颗种子,然后它就会不断地发芽,如果我不去做的话,我可能会不能接受。所以我就一直不停地去push自己做这件事情。”



大概在 2013 年年初的时候,她去了一次拉斯维加斯,在那里她看到了很多很多汽车公司的展出。当时她就有一种非常强烈的感觉,那就是未来汽车可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拉斯维加斯之行让她颇受冲击,更多的是启发,人与汽车的交互,汽车与汽车的交互,以及未来的交通出行。回来以后她跟当时的老板说,未来出行行业肯定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她想做一个关于汽车和科技的小栏目,她来负责。


但她最后没有说服老板,干脆就辞职出来自己做了一家公司,叫极客汽车。


2015 年做摩拜单车也是这样。



“有两次,一次在杭州,一次在瑞典的哥德堡,我都看到了公共自行车停在路边。两次都是靠近傍晚的时候。我就想,其实在城市里面骑车去游荡还是非常舒服的,我就使劲地想知道我该怎么来租这个车。我不知道去哪里办卡,也不知道去哪里交押金。那个硬件的小亭子,我用信用卡塞了半天也不能解决。”

 

胡玮炜说,移动互联网支付已经那么方便了,为什么一辆自行车我却骑不了?那时候,做一辆随骑随停的自行车的种子已经在她心里生根发芽。

 

直到有一天,她跟一群工业设计师和一些投资人坐在一起聊天的时候,当时她的天使投资人突然说了一句话:“哎,你有没有想过我们做共享单车呢?用手机扫描开锁那种。”


“我当时就立刻被击中了,所以我当时就说我要做这个,我们可以做这个。”胡玮炜很激动。


最初,胡玮炜没想过她会来领导这个项目,但身边的那些工业设计师后来就不断地在论证说这个有多难:会被偷走,不知道应该布在什么地方……反正各种各样的问题提出来,最后他们就退出了。


最后只有胡玮炜愿意来做这个,她就变成了这个项目的创始人。



以上各个节点,我都没有看到这个 80 后女孩是在冲着钱做选择。


相反,她一次又一次说的是:我非常喜欢!我很喜欢!我被这个东西击中了!


因此她接受吴晓波的采访里,不经意说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最深刻,她说:我做的事情,一直都是我当下最喜欢做的事情。


这就是我今天想说的第二条人生潜规则——人生逻辑,大于商业逻辑。


商业逻辑是现实的、冰冷的、功力的,如果你的人生每一步都要去算计点线面体的机会,你的人生会怎样?或许你会赚到钱,也许你会成为没有情感的机器。


商业是以利润、财富为中心,人生是以意义、价值为中心。商业并非人生的全部,你死的时候大概不会拿出一个小本本算一下你这辈子赚取了多少利润。


世界是多维的,到处是此起披伏的点线面体,各种机会呈现出的就是各种变幻,各种不确定。你会因为对机会和利益的判断,在各种不确定中坚持多久呢?


因此,商业逻辑固然重要,但它不能替代人生逻辑。


我们依然要去追寻自己的内心,做自己内心确定的事情,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人,终究要去做自己喜欢的,才行。一个人一旦找到了自己的热情所在,走上了自己的道路,他会变成时间的朋友,最终他得到的,也远比逼着自己去做那些不喜欢的事,更好更多。



所以,不一定每个人都要去追风口,不一定每个人都要成为胡玮炜,胡玮炜也不是奔着实现财务自由去做的摩拜。


最后强烈推荐你看下,胡玮炜这个演讲视频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t0357ld2173&width=500&height=375&auto=0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