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人才大战”硝烟起,北京可以落户了!

2018-04-12 中国经济学人


4月11日,北京市人力社保局发布《北京市积分落户操作管理细则(试行)》文件,从4月16日起,北京市首批积分落户申报工作正式启动。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m0627qorpai&width=500&height=375&auto=0△央视财经《中国财经报道》栏目视频


北京首批积分落户申报4月16日启动


按照实施细则,北京市积分落户实行年度申报制,分为申报、核查、复查、公示和落户办理阶段。2018年4月16日起至6月14日,这2个月的时间,为首批积分落户申报阶段。在此期间,符合资格条件的申请人及用人单位,需要进入北京市人力社保局“积分落户服务专栏”,注册登录“积分落户在线申报系统”,完成积分信息填报。



申报启动实施后,申请人可以扫描北京市人力社保局官方微信二维码,查阅政策信息,模拟计算积分。电子版申报手册和动画微视频都可在“服务专栏”查看。此外,各区积分落户服务窗还准备了纸质宣传折页。


申请人需符合四项条件方可参加积分


根据政策,申请人需符合持有北京市居住证、不超过法定退休年龄、在京连续缴纳社会保险7年及以上、无刑事犯罪记录这四个基本条件,积分指标包括合法稳定就业、合法稳定住所、教育背景、职住区域、创新创业、纳税、年龄、荣誉表彰、守法记录等九项,比如在京连续缴纳社保满1年可积3分,获得省部级以上劳模的可积20分等。



对于大家普遍关注的积多少分能落户的问题?根据政策,北京市每年根据实际申请人员积分情况,统筹考虑城市承载能力和人口调控目标要求,合理划定落户分值,确定落户规模。达到年度落户分值的申请人经公示之后无异议的即可按程序办理落户。 


足不出户即可完成“积分申报”


这次北京市积分落户的申报手续全部在网上完成,而且操作简单,力争让申请人足不出户就可以完成申报。


据介绍,北京市积分落户申报可用一句话来概括——“积分落户498,便捷申报就靠它”,这个“498”分别指的是4项资格条件、9个积分指标和8个经办步骤。这些只需在积分落户申报系统进行网上申报即可。


在填报信息界面,包括住房信息、学历学位、社保证明以及个人所得税等等都不需要提交纸质证明,只需在网上勾选既可。比如,在个人基础信息项的“无刑事犯罪记录”这一项,过去需要回原籍公安部门开具证明,现在则采取后置审查,申请人在申报的时候先行确认承诺,取得积分落户资格以后再提供相关证明,这样帮助申请人在申报阶段减少往返奔波。


整个填报过程需要输入文字的总共也就一百多字。工作人员介绍,即使是第一次使用的人,正常一小时左右就能填好。虽然相关信息审核涉及10多个职能部门,但整个申报流程都在系统内完成,指标填报完成后,申请人就可以等待核查结果了。


在京尚无落户地址 予以保留资格


对于取得积分落户资格的人员,如果因在京尚未有落户地址等情况暂时无法办理落户的,资格予以保留。取得积分落户资格的申请人可登录积分落户在线申报系统,打印《积分资格确认单》,凭单享受相关公共服务。


可以办理落户手续的合法住房是指:具有北京市房屋所有权证或不动产证书的自有住房,具有公有住房租赁合同的直管公房,具有单位出具的住房分配通知单的自管公房,签订了《北京市公共租赁住房租赁合同》的公共租赁住房。申请人及其配偶、父母、子女在北京市虽无合法产权住房,但申请人单位有集体户口的,可在单位集体户内落户。


来源:央视财经(cctvyscj)


延伸阅读:

《各地“人才大战”重塑中国经济版图:二线城市成最大获益者》


来源:中青在线



820万!2018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刷出历史新高,与此同时,一场场求贤若渴的“抢人”大战席卷全国。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高频出现在各地主政者的人才“宣言”中,这场“抢人才”大战,从东到西、从南到北燃起点点星火,呈现燎原之势。


事实上,中国城市之间一场看不见硝烟的人才暗战早已拉开序幕,并在持续升温。透视人才大战的背后,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教授李侠认为,这一轮城市区域间的人才争夺战,将直接决定未来各城市、区域在中国经济版图上的位置与影响力。


新一线城市迎来“换道超车”机遇期

经过40年高速发展,中国的城市化率已超过50%,城市间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在中国经济版图上,“北上广深”是公认的一线城市,而准一线或二线城市的名单不断更迭,一些新经济快速集聚的城市被称为“新一线城市”。


2017年6月,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2017》称,中国东部和中部一体化趋势明显,中部地区GDP规模相对较大的各省区中心城市快速发展壮大,带动了中部地区的崛起。从西部地区来看,部分城市常住人口增速明显加快,比如成都、西安、贵阳等。


无论从GDP规模分布,还是从人口增量看,“准一线城市”不再局限于东部长三角地区,杭州、苏州、南京、宁波,以及京津冀城市群的天津等,近年来新崛起的中部地区武汉、长沙、郑州,以及位于西部的成都、西安、重庆等也都加入到“新一线”城市的争夺中。


这是中国用“新四大发明”领跑全球的新时代,信息鸿沟被逐渐“抹平”,高铁拉近了城市间距离,准一线和二线城市看到了“换道超车”的机会。人才被视为区域竞争中最宝贵的财富。


从武汉2017年初提出“百万人才留汉计划”,到成都发布“人才新政12条”,从郑州向全球发出“史上最强”招贤令,到西安推出“史上最宽松”户籍政策,并实施“海底捞式”落户服务,足见揽人心切。


“战火”在城市间快速蔓延, 一向处于人才高地的北上广深也放下身段,加入战局。北京、上海这两个人口超过2000万的“巨无霸”城市,旨在通过锁定尖端人才,巩固其一线城市的领跑地位。


如此阵势下,一些尚未出手“抢人”的城市坐不住了,河北省石家庄“火线”入局,频频放招。


“这场人才大战对任何一个城市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李侠说,眼下中国城市间发展差距越拉越大,人才在中国经济版图上的分布显现出马太效应,“特别是在信息时代可以直接跨越某些阶段快速发展,各地方主政者意识到,一旦错失这拨儿人才,未来10年很难再有翻盘的机会。”

二线城市刷出存在感 成最大获益者


多年来,人口整体流动趋势主要是从中西部向东部和东南沿海,从经济不发达省份流向经济发达省份。


随着力度空前的落户政策推出,人才开始向中西部聚集。西安公布了惊人的数字:一天迁入落户超过8000人。高校数量仅次于北京的武汉,连续多年毕业生中2/3流向沿海发达地区;而2017年,武汉市实现大学毕业生留汉就业创业30.1万人,新落户14.2万人,分别是上年的2倍、6倍,均创历史最高纪录。      


留住人才,吸引更多年轻人,成为区域间竞争的重要砝码。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博导傅利平说,“人力资本比物质资本更加重要。”


在她看来,不同以往“掐尖”的人才大战,这一次各地争夺的重点放在青年人才上,其背后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中国经济经历了40年高速发展,如今到达了一个拐点——人口红利正在消失,且老龄化问题严重。


2016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已经达到了10.8%。根据联合国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比例超7%时,则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


与此同时,新的历史时期,大批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正在形成“新的人口红利”。


中国经济正在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粗放式发展模式下,资金、土地等要素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巨大;而在产业结构面临转型升级的今天,人才与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这些转变都需要大量的、多层次的人才来支撑。”傅利平认为,抢人才大战的实质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紧迫性和内驱力所致。


李侠从事的一项研究表明,一个地区的研发投入与其经济增长之间呈正相关的关系。如今越来越多城市为人才取消了门槛,这种开放会使一个城市充满活力和创造力。


对西安、武汉等城市而言,力度空前的人才新政无形中给城市打了最好的形象广告,“体现了一个城市对人才的尊重和开放的姿态。”


他认为,这类二线城市是这轮人才大战的最大获益者,刷出了城市的“存在感”,“人来了就能产生消费,给城市发展带来活力,特别是青年人才的到来,将是带动城市未来发展的引擎。”


一哄而上抢人才要避免“人才政策烂尾”


各地人才大战日趋白热化,用尽心思挖来的人才,最终能不能留下,会不会“中看不中用”,这些更考验着一座城市的智慧与决策力。


政策同质化,长期以来是人才政策的通病。五花八门的“人才计划”背后,送户口、送钱、送房子始终是绕不开的“老三样”法宝。傅利平认为,让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愿意扎根,需要软硬件环境兼备,“现在大家拼的,基本上还都是硬件,而最终起决定作用的往往是软件”。


实现梦想和价值的可能性,是人才扎根需要的软环境。傅利平说,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对软环境的要求更高,“比如平台够不够好,地域文化与自身发展是否匹配等因素”。她认为,好的人才政策需要配套落实,“否则人才最终还是会走。”


她提醒,人才培养是个长期过程,“要注意政策的延续性,不能短视、短利。”


作了十几年人才引进工作,天津高新区人社局副局长、人才中心主任薛晓辉注意到,近年来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普遍年轻化,学历越来越高。她见过不少辞去海外高薪带着积蓄回国创业的人才,“比起钱,他们更看重这个地方的产业基础,各种政策的兑现率,行政服务的便利性。除此之外,也极为看重医疗、教育、交通等配套环境。”


李侠通过研究得出结论,从人才个人角度而言,追求自身价值的最大化,应该是流动的首要驱动力量,他们更为看重的是制度环境的宽松与公平、公正,以及适宜的文化环境。利益价值最大化不单单是指经济收益,还包括能力与潜力释放的最大化。


李侠认为,各地的人才政策应该根据自身的条件有针对性地设计,“最适合当地的人才,才是最好的人才。否则,对于投入的资源和人才本身来说都是浪费。”


由于人才政策的同质化,其产生的效力也会损失。李侠提醒,一哄而上的抢人大战,往往容易出现“雷声大雨点小”的问题,要避免人才政策“烂尾”,要看各地承诺的落实力度、决心和效果。


就一个国家而言,一定时期内,人才的存量是一定的,争抢的结果必然使得人才的价码水涨船高。


今年两会,不少代表委员都谈到各地争抢高端人才“急红了眼”:有人出1000万元,我就出2000万元,造成不同地区高校之间靠抬价互相挖角的现象。有不少专家学者呼吁从国家层面制定相关政策。也有学者认为,人才流动属于正常现象,“应该交给市场”。


南开大学网络中心副主任李涛认为,从整体来看,人才流动,无论对个人发展还是区域经济发展,都是有益的。而要形成利于人才成长发展的良性环境,当务之急是对人才评价机制进行反思和改革。


这场人才大战带来的一个直接影响,是给僵化已久、备受诟病的户籍政策松了绑。李侠说,人才流动将带来资源要素的重新流向,给改革注入一剂强心针。各地人才新政的成色与人才“用脚投票”的成果,无疑将绘制出中国未来经济版图的新样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