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二十二》,是因为它把最感人的部分删掉了。
来源:我要WhatYouNeed
id:newWhatYouNeed
昨天是8月14日。
这个普通的日子,太容易被忽略了。
可能很多人还不知道,今天是世界第五个“慰安妇”纪念日。
可能很多人会错过,一部正在娱乐大片们的夹缝中悄悄上映的纪录片。
《二十二》
冯小刚导演发微博力挺,张歆艺、何炅、舒淇等明星转发接力。
能帮上的忙还是……很少。
上映首日,《二十二》上座率遥遥领先,比大热的《战狼2》都高出近两倍。
然而它的排片只有1.5%。
评价一部电影,我们最关心的通常是:拍得怎样?
但对于《二十二》,我想先谈谈:拍的是什么?
之前就听朋友说过:“这部电影不建议带妆观看,会哭得卡粉。”
我猜测,那大概是一架冰冷的摄影机怼在老人面前,镜头后的人问一些尖锐的问题,然后对面的老人声泪俱下地回答。
如果是这样,我哭完后可能会冲出去,发一条朋友圈,提醒大家它可能会太沉重。
但幸好,这部影片的导演,是一个克制并且心软的创作者。
导演郭柯 2012 年拍摄过《三十二》,也是一部关于慰安妇的纪录片。
那部片子只有一个主人公,详细地展示了她的过去与现状。从影视角度讲,故事性比今天的《二十二》强,更感人。
但其实,对待这样一段特殊的历史时期,我的态度是非常偏激的。
我认为,生硬地割开老人们陈年的伤疤,将他们隐藏半辈子的苦痛再次揭开,而血淋淋地展示在大家面前的记录者,是有吃“人血馒头”的嫌疑的。
这些被侮辱、被伤害的回忆,不该变成她们身上的唯一标签,使一个个本该安享晚年的生命,成了素材范本,而忽略了他们本人的感受。
-“你真的关心她们吗?”
-“你真的关心,除了她们曾遭受的暴力侵犯之外的事情吗?”
《二十二》上映后,郭柯在接受一次采访时说,对于曾经在《三十二》里的一些摆拍片段,他感到非常的羞愧。
因为当时的他,曾经为了影片效果,让一位老人在镜头前走来走去。
而在五年后,郭柯终于明白,对于这一群老人,“用任何的手段,任何技术对待他们,都是一种不尊重。”
最终上映的片子里,大部分是无声地注视着老人的日常行动。
郭柯在知乎上讲过这么一句话,“把这些老人当做亲人去看待,你的拍摄就有了分寸,问题就有了底线。”
所以,最终当老人开始一边回忆一边哭的时候,他让摄影师关掉了机器:“我不拍了。不想拍,觉得没有必要。”
距离慰安妇们的痛苦,已经过去了 70 年,但直到这个世纪,才有越来越多人关注到她们的存在,为她们发声。
片中的一位志愿者提到,某位已去世的老人,曾见到老年日本军的照片。那个老奶奶笑着说:“这些日本人也老了,连胡子都没有了。”
没有任何咬牙切齿的仇恨,只是淡淡调侃了一句。
所以,出乎我意料的是,他们中的一些,把经历讲述出来,并非是为了讨伐什么。忽然想起柴静的一句话:“痛苦不是财富,痛苦就是痛苦。对痛苦的思考才是财富。”
我奶奶曾向我回忆往事,她向我分享过一个年轻的时候十分痛苦的经历:“我有一次被倒挂着绑在树上,血液倒流,头晕眼花,差点就死了。”
一生善良的奶奶,也有着如此悲哀的遭遇,我顿生痛感,会想要追问,如何才能防止这样的事情再次发生。
结尾处,一个老人说了句朴实有力的话:“我希望不要再打仗了,因为打仗会死很多人。”
观影结束后,我从编辑许无那里,听到了一些不同角度的意见。
我们通过对慰安妇群体的发掘和报道,让人们了解到战争的残酷和残忍,让善的被记住,恶的被警惕,荧幕里的每一个镜头和座位上的每一秒沉默,都是在赋予历史一个意义。
但当我看到影片里一位老人说到“不想再说了,我说得心里不舒服”时,我对“意义”有了不同的感受。
既然意义都是人赋予的,那这些活生生的人,她们自身的意义又有谁来照顾?
所以当我看到这部电影里,一个镜头在拍阿婆闲坐,一个镜头在拍儿媳炒菜,如果愿意说,便聊两句,若说不下去,就回归生活。
这些镜头都让我想对导演说一声谢谢。
郭柯很聪明,也很善良,这点很难得。而难得的结果便是,他巧妙地回避了道德上的困境,也真实地表达了对这个群体最深挚的同情、敬畏、关心和爱。
在他的眼里,阿婆的每一句话都不是素材,更不是渴望被关注的呐喊。那只是老人寻常的聊天和倾诉。
郭柯把镜头盖打开,拍了这个群体日常的生活,然后在电影里,什么也没说。
*部分导演原话引用自 “贵圈” 腾讯娱乐专稿 “从22人到仅剩8人!《二十二》为中国‘慰安妇’留下最后影像”
编辑 / Suki 许无 半亩田
音乐 / cicada - 《漂浮在海上的岛屿 潜沉于水下的人们》
分享一句特别的话,来自电影尾声:
—— 陈林桃 (山西幸存老人)
- END -
再来一发打卡好文?
点击阅读原文 继续打卡,进入深度职场技能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