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师人第31期 | 刘松青:行走在脱贫攻坚路上
全文共计 2026字,预计阅读7 分钟
"身居讲台,他是师者,将知识传递,与学子探讨万物之生长。站在田坎,他是扶贫指导员,将经验讲解,悉心教授村民种植。"
本期专访
刘松青
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副院长
2016年到2018年,他在教师和扶贫指导员之间不断转换角色,一边教书育人,一边领着北川县曹山村16户48人脱贫。扶贫路上,不畏艰险,永不放弃。扶贫难,技术扶贫更难,但在鞋底与曹山村土地触碰的那一刻,他就不曾有过放弃的念头。这一干,就是两年。
坚守初心 迎难而进
“我自己也曾生活在贫困地区。”曾在凉山州喜德县生活过的刘松青,很了解那些产业落后地区群众的生活状况。当科技扶贫政策下达后,刘松青团队立即行动起来:收集资料,编写方案,申报项目。通过团队的努力,他们的“羊肚菌栽培”方案通过省上的审核,批准进入实施阶段。
通过审核,并不意味着一帆风顺,横在刘松青面前的第一座大山就是资金的不足。“我们当时申报的资金是150万,但由于省上资金不足,最后只拨了40万。羊肚菌栽培,本是一个技术项目,其中所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无疑是巨大的。”
“150万资金勉强能支撑得起项目的运作,仅40万元如何能继续实施?我们的压力很大,但只有40万,还是要做下去。”刘松青带着他的团队,重新编写扶贫方案,精确分配项目资金,力求把每一分钱都用刀刃上。
“他们那些地方穷,其实是有原因的。”首次前往曹山村,刘松青一行就遇上了公路打滑,车开不上去。面对泥泞的山路,陡峭的山坡,同行的有些老师有了打退堂鼓的念头。说到这里,刘松青给记者看了当天的照片,用悬崖峭壁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道路很窄,环山而上,外侧没有任何防护设施。面对恶劣的环境,刘松青毫不畏惧,带着团队走上了这条山路,并把羊肚菌栽培技术留在了贫困的曹山村。
扶贫工作陆续开展,刘松青带头了解当地情况,开展技术培训会,手把手的教当地人搭棚子、撒菌种,在曹山村的日子忙碌得分不清早晚。“有些村民在我们面前答应的很好,让他们什么时候浇水,他们都说好,但我们走了,他们就不管了。”于是,除了技术指导员的身份,刘松青又担任了种植监督员的角色。
两年来,从成都到北川不知道跑了多少次,天没亮就要匆忙出发,入夜了才能回到家。问起为什么不住在那边,刘松青只是说“村里的人都困难,吃饭还好说,住就不方便了。”
转变“等靠要” 扶贫先扶志
“最大的挑战还是转变贫困户的思想,扶贫还是要先扶志。”许多村民还存在着“等靠要”的思想,村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相当一大批贫困户思想观念陈旧,脱贫意识较低。
转变思想是脱贫攻坚战中重要的一点,只有思想意识有了转变,贫困户才能从根本上脱贫。为转变“等靠要”的思想,刘松青团队煞费苦心,和当地村干部讨论解决方案,精准到户做思想工作。
在这之后,村民对羊肚菌栽培,由当初的被动接受到后来的积极参与,扶贫工作取得进一步的发展。刘松青对贫困户很有信心,“只要思想上有所转变,村民愿意去做,这个产业是能够持续在当地发展下去的。”
授人以渔 “造血”扶贫
“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有这样一些技术,就想到能不能通过产业带动扶贫,带领那些贫困户脱贫致富。”刘松青的一席话,体现了他的初心。
曹山村不仅地势险要,而且土地也极为贫瘠,所种植的作物以土豆、荞麦为主,但收成并不乐观。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地,有许多村民从未走出大山,更别提了解羊肚菌栽培技术。选择以羊肚菌种植为扶贫项目,刘松青直言:“压力很大,一个村的整体脱贫并非易事。”果然,随后的工作中他们就遭遇了“拦路虎”,曹山村的村民大多只有小学文化水平,很难理解学术上的专业用语,更不要说实际操作。
刘松青深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如果每次都靠政府拨款送菌种肯定是无法可持续发展的,掌握了技术才能从‘输血’扶贫进步为‘造血’扶贫”。于是,刘松青及其团队把实际实施种植和分散种植结合,以大棚模式为主、林下栽培模式为辅,推广新模式两项、新技术两项,为贫困户栽培羊肚菌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踏上新征程 脱贫再出发
曹山村的扶贫工作结束了,刘松青在2020年又将踏上一个新征程。在他及其团队的努力下,羊肚菌的种植摘掉了曹山村贫困的帽子,村民日益富足。攻克了一个难题,还要继续解决下一个困难。接下来,刘松青即将在凉山州的普格县展开新的扶贫工作。
面对难啃的硬骨头和千难万阻,刘松青仍旧信心坚定,淡定从容。“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他告诉记者,目前已经联系到了当地的村委会,拿到了全村村民的基本信息,并进行了逐个了解、分析,力求精准到户。
刘松青不仅是一位教育工作者,更是一位科研工作者。他投身于教育事业中,用真情传授学生知识;他扎根在贫苦大山中,以科技带动产业发展。谁不喜欢舒适安逸的生活,可在责任面前,他选择了艰险与辛苦。“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刘松青坚守在教育前方,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奋斗在扶贫一线,兢兢业业、甘于奉献,为攻坚脱贫工作贡献力量。
新时代,农村是充满希望的田野,是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学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重要回信精神,瞄准产业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需要,坚持服务国家战略、地方需求。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自觉将学科专业发展的小逻辑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逻辑,不断加快技术转移转化。
在未来的道路上,我们将更好地发挥高校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继续加强对地方经济的扶持与帮助,为地方经济持续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每日所思
下苦功,三个字,一个叫下,一个叫苦,一个叫功,一定要振作精神,下苦功。
——毛泽东
往期精彩
责任编辑 | 梁林峰
执行编辑 | 李雨 冉茂娜
图片 | 刘松青 彭艾玲
文案 | 熊春艳 李璐 张可盈
编辑 | 吴姗姗
-成都师范学院党委宣传部新媒体中心-